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野生淡黄花百合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黛 曾燕玲 代鸣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4393-4395,共3页
以贵州林下野生淡黄花百合(Lilium sulphureum Baker)幼嫩叶片为材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百合基因组DNA,得到了较高质量的DNA。并对影响随机扩增多态DNA性(RAPD)反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并优化了野生淡黄花百合的RAPD反应体系... 以贵州林下野生淡黄花百合(Lilium sulphureum Baker)幼嫩叶片为材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百合基因组DNA,得到了较高质量的DNA。并对影响随机扩增多态DNA性(RAPD)反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并优化了野生淡黄花百合的RAPD反应体系及程序。优化的20μL反应体系中包含20 ng模板DNA,2.0 mmol/L Mg2+、0.25 mmol/L dNTPs、1.0 U Taq DNA聚合酶、10×Buffer 2μL、0.4μmol/L随机引物、ddH2O补足至20μL。优化的RAPD扩增程序为94℃3 min;94℃50 s,37℃40 s,72℃80 s,40个循环;72℃10 min,4℃保存。该反应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适合贵州野生淡黄花百合遗传多样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黄花百合(Lilium sulphureum Baker) DNA提取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铜仁地区有机茶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5
2
作者 范宝磊 吴仲珍 《现代园艺》 2009年第10期3-4,51,共3页
贵州是中国茶叶的四大原产地之一,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茶区。铜仁地区是贵州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园主要分布在高山丘陵地带,常年云雾缭绕,茶叶生产环境污染小,有高山云雾孕好茶得天独厚的... 贵州是中国茶叶的四大原产地之一,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茶区。铜仁地区是贵州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园主要分布在高山丘陵地带,常年云雾缭绕,茶叶生产环境污染小,有高山云雾孕好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茶叶自然品质优良,具有香高馥郁、鲜爽醇厚的独特品质,茶叶已成为区内分布最广的经济作物和农业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铜仁地区 有机茶 生产现状 中国茶叶 品质优良 自然环境 生产历史 丘陵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拟原球茎的发生过程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启香 付素静 +1 位作者 方炎明 陈娜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4-448,共5页
以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的茎尖为外植体,在特定条件下诱导产生拟原球茎,进一步培养形成幼苗。结果表明:原球茎最优诱导培养基为1/2MS(Murashige and Skoog)+0.5mg·L-16-苄基嘌呤(6-BA)+0.05mg·L-1萘乙酸(NAA)+0.1mg&... 以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的茎尖为外植体,在特定条件下诱导产生拟原球茎,进一步培养形成幼苗。结果表明:原球茎最优诱导培养基为1/2MS(Murashige and Skoog)+0.5mg·L-16-苄基嘌呤(6-BA)+0.05mg·L-1萘乙酸(NAA)+0.1mg·L-1激动素(KT)+1.0g·L-1水解乳蛋白(LH)。复合添加物的试验表明,土豆汁对拟原球茎(PLBs)的增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铁皮石斛拟原球茎的解剖学研究表明:拟原球茎是由位于顶端分生组织下的薄壁细胞脱分化形成的胚性细胞发育而来。外植体接种后20d左右外植体基部开始膨大,40d左右出现肉眼可见的乳白色突起,这些突起逐渐增大,成为圆形至卵圆形的乳白色拟原球茎。在条件适宜的拟原球茎增殖培养基上继续培养,拟原球茎边缘的薄壁细胞继续脱分化,进一步发育形成球形的细胞团,可继续形成突起,使拟原球茎不断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铁皮石斛 拟原球茎 发生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和大鳍鱯肌肉及鱼卵中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代鸣 姚俊杰 +2 位作者 侯俊利 姜海波 何登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82-285,共4页
采用GC测定了黄颡鱼和大鳍鱯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在两种鱼的肌肉和鱼卵中含有22种脂肪酸。在黄颡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4.90%;不饱和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51.37%,多不饱和脂肪酸占13.74%。在黄颡鱼卵中,饱和脂肪酸占26.76%,单... 采用GC测定了黄颡鱼和大鳍鱯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在两种鱼的肌肉和鱼卵中含有22种脂肪酸。在黄颡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4.90%;不饱和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51.37%,多不饱和脂肪酸占13.74%。在黄颡鱼卵中,饱和脂肪酸占26.76%,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9.51%,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3.73%。从大鳍鱯来看,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26.97%,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8.81%,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4.23%;鱼卵中饱和脂肪酸占30.75%,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4.08%,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5.17%。研究揭示了黄颡鱼和大鳍鱯的肌肉脂质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是理想的食品。两种鱼的鱼卵还含有较高的花生四烯酸(C20:4n-6,ARA)、廿碳五烯酸(C20:5n-3,EPA)和廿二碳六烯酸(C22:6n-3,DHA)的比例,鱼卵的食用、加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大鳍鲢 肌肉 鱼卵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杀雄剂对油菜叶片和花蕾中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范宝磊 岳霞丽 +1 位作者 郑青 孟祥昆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6-408,共3页
对化学杀雄剂WP和YB诱导中双9号等油菜品种雄性不育过程中叶片和花蕾中POD、CAT和SOD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油菜体内这3种氧化酶的活性发生了变化,说明活性氧代谢出现了异常,活性氧代谢失调可能是化学杀雄剂WP和YB诱导油菜雄性... 对化学杀雄剂WP和YB诱导中双9号等油菜品种雄性不育过程中叶片和花蕾中POD、CAT和SOD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油菜体内这3种氧化酶的活性发生了变化,说明活性氧代谢出现了异常,活性氧代谢失调可能是化学杀雄剂WP和YB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重要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杀雄剂 油菜 雄性不育 POD CAT 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镇海林蛙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雷 冉辉 +1 位作者 沈正雄 梁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14442-14442,共1页
对贵州省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的镇海林蛙新标本的形态特征、分布范围进行描述和界定,该镇海林蛙分布点的发现对该物种的动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镇海林蛙 形态特征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甲酚对建鲤幼鱼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梁琍 王艳艳 +3 位作者 姚俊杰 周路 覃普 梁正其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4-156,共3页
为防止建鲤幼鱼培育阶段间甲酚的中毒提供参考,研究了间甲酚对建鲤(Cyprinus carpiovar.Jian)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建鲤幼鱼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间甲酚溶液中,其致死率随着间甲酚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时间-... 为防止建鲤幼鱼培育阶段间甲酚的中毒提供参考,研究了间甲酚对建鲤(Cyprinus carpiovar.Jian)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建鲤幼鱼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间甲酚溶液中,其致死率随着间甲酚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间甲酚24h的LC50为32.33mg/L,95%可信限为28.81~36.27mg/L;48h的LC50为22.91mg/L,95%可信限为20.93~25.07mg/L;72h的LC50为22.32mg/L,95%可信限为19.91~25.18mg/L;安全浓度(SC)为2.23mg/L,属于中等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甲酚 建鲤 幼鱼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掺杂MgF_2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宗宝 冯云光 +2 位作者 王霞 周勋 杨卫强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1-556,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计算了过渡金属Ni不同比例(16.67%,12.5%,8.33%,6.25%)掺杂的MgF_2晶体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通过对比发现,由于Ni原子的掺入,体系的禁带宽度减小且能带中出现中间...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计算了过渡金属Ni不同比例(16.67%,12.5%,8.33%,6.25%)掺杂的MgF_2晶体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通过对比发现,由于Ni原子的掺入,体系的禁带宽度减小且能带中出现中间杂质带.另外,介电函数虚部以及吸收光谱图中均出现双峰结构,结合前人的计算给出了详细的物理机制.上述现象,揭示了Ni掺杂MgF_2体系在光学元器件方面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DFT) 第一性原理 Ni掺杂MgF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4^(2-)/Sb_2O_3/SiO_2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 被引量:4
9
作者 舒华 吴文胜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39-342,共4页
以乙酸和异戊醇为原料,固体超强酸SO24-/Sb2O3/SiO2作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考察了醇酸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异戊酯的最佳合成条件为:n(异戊醇)∶n(乙酸)=1.4∶1,催化剂用量为1.2 g... 以乙酸和异戊醇为原料,固体超强酸SO24-/Sb2O3/SiO2作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考察了醇酸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异戊酯的最佳合成条件为:n(异戊醇)∶n(乙酸)=1.4∶1,催化剂用量为1.2 g,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108~112℃,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5.7%。并用IR手段对产品进行了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固体超强酸 SO24-/Sb2O3/SiO2 催化合成 乙酸异戊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甲酚对瓯江彩鲤早期发育总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俊华 梁琍 +1 位作者 姚俊杰 冯亚楠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55,共4页
在水温(20±2)℃条件下,设置7 mg/L、13 mg/L、19 mg/L的间甲酚(m-cresol)浓度梯度,研究了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早期发育过程中总ATP酶活性变化及间甲酚对总ATP酶影响。结果表明,瓯江彩鲤总ATP酶活性在成熟卵和受精... 在水温(20±2)℃条件下,设置7 mg/L、13 mg/L、19 mg/L的间甲酚(m-cresol)浓度梯度,研究了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早期发育过程中总ATP酶活性变化及间甲酚对总ATP酶影响。结果表明,瓯江彩鲤总ATP酶活性在成熟卵和受精卵中无显著差异(P>0.05);各浓度组总ATP酶活性表现为良好的剂量-效应和发育时期-效应关系;总体上看,瓯江彩鲤早期发育从原肠胚期开始,总ATP酶活性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甲酚 瓯江彩鲤 早期发育 总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野生阳荷红色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仕学 郁建平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0年第5期432-439,共8页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用正交实验对阳荷红色素提取工艺进行筛选,得出最优提取条件:在80℃下,用40倍于阳荷粉的50%的酸性乙醇,恒温提取90 min。同时,研究了光照、温度、pH、糖类、防腐剂、氧化剂、还原剂以及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用正交实验对阳荷红色素提取工艺进行筛选,得出最优提取条件:在80℃下,用40倍于阳荷粉的50%的酸性乙醇,恒温提取90 min。同时,研究了光照、温度、pH、糖类、防腐剂、氧化剂、还原剂以及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阳荷红色素除在防腐剂(苯甲酸钠)、强氧化剂(H2O2)及Fe3+环境中稳定性较差外,其他条件下稳定性良好。此外,还对色素的光谱性质、染色效果以及最佳提取条件的重现性进行了研究,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荷 红色素 提取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茶区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宝磊 吴仲珍 沈正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87-889,共3页
在对梵净山茶叶产区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梵净山茶区自然生态条件、地质特征、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梵净山茶区茶叶质量上乘的生态环境条件。
关键词 梵净山茶区 生态环境特征 气候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羟基-3,6-内氧桥-4-环己烯二甲酰亚胺对甲苯磺酸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霞 李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90-93,共4页
以马来酸酐、呋喃、盐酸羟胺和对甲苯磺酰氯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一种新的非离子型产酸剂N-羟基-3,6-内氧桥-4-环己烯二甲酰亚胺对甲苯磺酸酯,优化了中间产物的合成条件,通过红外表征测定了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化学结构;测定了产物在常用... 以马来酸酐、呋喃、盐酸羟胺和对甲苯磺酰氯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一种新的非离子型产酸剂N-羟基-3,6-内氧桥-4-环己烯二甲酰亚胺对甲苯磺酸酯,优化了中间产物的合成条件,通过红外表征测定了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化学结构;测定了产物在常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并通过紫外表征测定了其紫外吸收性。实验结果表明,该产物在常用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并在248 nm波长处有好的透明性,可用于248 nm光刻工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胺 苯磺酸酯 产酸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蒴珠藓愈伤组织诱导和配子体再生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素静 方炎明 张启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3-406,共4页
以梨蒴珠藓无菌藓株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和配子体再生,接种于含不同激素组合的MS和Knop固体培养基上,分别进行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分化,并探讨愈伤组织诱导和配子体再生的适宜培养条件。结果显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0.5 mg/L... 以梨蒴珠藓无菌藓株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和配子体再生,接种于含不同激素组合的MS和Knop固体培养基上,分别进行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分化,并探讨愈伤组织诱导和配子体再生的适宜培养条件。结果显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0.5 mg/L BA+0.1 mg/L 2,4-D,愈伤组织诱导率为33.3%;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1.0 mg/L BA,增殖系数为10.0;不含激素的基本培养基有利于配子体的再生。该研究旨在筛选出梨蒴珠藓愈伤组织的诱导体系,并为其在系统分类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朔珠藓 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 配子体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健强 余显权 赵德刚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8年第3期279-283,共5页
目前,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不同油菜雄性不育材料遗传性状的观察、分子标记、基因定位、基因克隆、转基因和生产应用等方面。许多研究确定了部分雄性不育材料的基因型,获得与雄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克隆了与雄性不... 目前,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不同油菜雄性不育材料遗传性状的观察、分子标记、基因定位、基因克隆、转基因和生产应用等方面。许多研究确定了部分雄性不育材料的基因型,获得与雄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克隆了与雄性不育基因相连锁的DNA片段,为加快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品种的选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对与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有关的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和互作基因的研究与利用进行概括,为进一步探讨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杂种优势的利用、分子育种的实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雄性不育 分子标记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务川野生百合引种栽培试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黛 代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5期8549-8551,共3页
[目的]研究务川野生百合引种至遵义栽培的可行性。[方法]以从务川引入的淡黄花百合(Lilium sulphureum Baker)等4个品种为试材,研究其在遵义市的生长习性,观察它们的物候期、生长发育规律、花性状、种球特性等,为引种的可行性提出依据。... [目的]研究务川野生百合引种至遵义栽培的可行性。[方法]以从务川引入的淡黄花百合(Lilium sulphureum Baker)等4个品种为试材,研究其在遵义市的生长习性,观察它们的物候期、生长发育规律、花性状、种球特性等,为引种的可行性提出依据。[结果]各种百合的物候期、生长发育规律、花性状和种球质量均有较大差异,其中淡黄花百合、野百合和南川百合适应性较好,植株生长健壮;淡黄花百合鳞茎大,经济效益较好,南川百合是园艺上重要的育种材料和药食两用品种,花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结论]淡黄花百合、野百合、南川百合引种至遵义可以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引种栽培 物候期 生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郊游中渗透生物学教学的建议
17
作者 代鸣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75,共2页
中学期间几乎每个班级都要独自组织郊游活动(春游、秋游等),且地点都是选择当地风光明媚、有山有水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都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较好、生物资源丰富。在郊游中若能结合活动渗透一些生物学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 中学期间几乎每个班级都要独自组织郊游活动(春游、秋游等),且地点都是选择当地风光明媚、有山有水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都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较好、生物资源丰富。在郊游中若能结合活动渗透一些生物学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正确认识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对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知识、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郊游 渗透 生物学知识 生物与环境 社会责任感 生态环境 资源丰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艳艳 周其椿 +4 位作者 蒋左玉 梁琍 姚俊杰 熊铧龙 白璐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67,共5页
研究不同浓度间甲酚胁迫下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为了解间甲酚对鱼类幼鱼的潜在毒性作用提供参考。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苗平均体长(12.35±0.94)cm,平均体重(1... 研究不同浓度间甲酚胁迫下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为了解间甲酚对鱼类幼鱼的潜在毒性作用提供参考。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苗平均体长(12.35±0.94)cm,平均体重(10.26±2.37)g。在水温(17.5±0.5)℃条件下,设置0.50、1.00、2.00、4.00和8.00 mg/L的间甲酚浓度梯度,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淀粉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及间甲酚对4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第20天时,胃中淀粉酶活性和胃蛋白酶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增大呈"升高-降低"变化,第40天时2种酶活性呈显著下降变化(p<0.05),而脂肪酶活性在第20天和第40天时均呈"升高-降低"变化。(2)在第20天和第40天时,肠中淀粉酶活性和胰蛋白酶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增大呈"升高-降低"变化,而脂肪酶活性在第20天时呈"升高-降低"变化,在第40天时呈显著下降变化(p<0.05)。低浓度间甲酚暴露对杂交鲟幼鱼肠和胃中消化酶活性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在同一间甲酚浓度下,胃中胃蛋白酶和肠中脂肪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呈时间-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甲酚 杂交鲟 幼鱼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