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马鱼MC1R基因克隆鉴定、生物信息学及序列变异分析
1
作者 宋兴超 王莎莎 +3 位作者 王云艳 梅杰 梁正其 巴家文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17-2327,共11页
【目的】克隆鉴定斑马鱼(Danio rerio)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Melanocortin-1 receptor,MC1R)基因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序列变异分析,为开展MC1R基因生物学功能研究及揭示斑马鱼体色性状的调控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目的】克隆鉴定斑马鱼(Danio rerio)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Melanocortin-1 receptor,MC1R)基因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序列变异分析,为开展MC1R基因生物学功能研究及揭示斑马鱼体色性状的调控机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红色、黄色和蓝色斑马鱼群体共计219个样本的肌肉组织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克隆测序和拼接获得斑马鱼MC1R基因CDS序列,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序列变异分析。【结果】获得MC1R基因全长1404 bp,CDS序列长972 bp,共编码323个氨基酸残基。MC1R蛋白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4个胞外区和4个胞内区,呈典型的细胞表面受体样结构,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膜,存在4个潜在N-糖基化位点和26个磷酸化位点。斑马鱼MC1R基因与团头鲂和鱇浪白鱼的相似性较高,遗传距离最近,亲缘关系较密切。红色、黄色和蓝色斑马鱼群体共鉴定到2个变异位点,其中1个变异位点(g.334T>C)位于CDS,存在TT和TC基因型,该变异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另1个变异位点位于3'-非编码区(3'-UTR)(g.276A>T),存在AA和AT基因型,且不同体色间2个变异位点g.334T>C和g.276A>T的基因型频率均一致。【结论】MC1R基因序列在不同鱼类中既具保守性,又存在一定差异,蛋白结构在不同鱼类中可能相对保守且功能类似。MC1R基因可作为开展不同鱼类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的分子标记,其在红色、黄色和蓝色斑马鱼群体中较保守,存在g.276A>T和g.334T>C变异位点,且2个变异位点可能存在连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基因(MC1R) 变异位点 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原癌基因c-fos电子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宋兴超 赵园园 +2 位作者 孟金柱 吴震洋 安清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73,共6页
为探明山羊原癌基因c-fos的结构与功能,以牛c-fos基因编码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Y322482)作为种子序列电子克隆了山羊c-fos基因cD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完整编码序列的蛋白理化特征、二级结构、亲/疏水性进行全面解析,进一步... 为探明山羊原癌基因c-fos的结构与功能,以牛c-fos基因编码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Y322482)作为种子序列电子克隆了山羊c-fos基因cD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完整编码序列的蛋白理化特征、二级结构、亲/疏水性进行全面解析,进一步预测了该基因在山羊染色体上的定位。结果表明,山羊c-fos基因cDNA全长1 513 bp,开放阅读框为1 143 bp,共编码380个氨基酸,G+C含量高于A+T;山羊c-fos基因编码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其他为α-螺旋,延伸直链较少,属于一种亲水性、酸性不稳定蛋白;山羊与同属反刍动物的绵羊、牛和马鹿c-fos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5.4%~99.5%;c-fos基因可能定位于山羊10号染色体上。山羊c-fos基因电子克隆及序列分析为解析其调控肌肉发育的生理功能提供了详尽的生物学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癌基因 山羊 染色体 生物信息学分析 肌肉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甲酚对斑马鱼成鱼急性毒性及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兴超 江倩倩 +3 位作者 甘真博 梁正其 梅杰 巴家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0-298,共9页
【目的】明确邻甲酚对斑马鱼成鱼的急性毒性及其对肌肉、鳃和肝脏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为邻甲酚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的分子机理研究与环境安全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水式方法,将斑马鱼成鱼分为6组,暴露于0(对照)、... 【目的】明确邻甲酚对斑马鱼成鱼的急性毒性及其对肌肉、鳃和肝脏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为邻甲酚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的分子机理研究与环境安全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水式方法,将斑马鱼成鱼分为6组,暴露于0(对照)、15.00、19.74、25.98、34.19和45.00 mg/L邻甲酚溶液中,记录染毒24、48、72和96 h的各组斑马鱼中毒症状和死亡尾数,计算死亡率、半致死浓度(LC_(50))和安全浓度(SC),并进行安全性评价,采用组织病理学技术分析不同浓度邻甲酚对斑马鱼肌肉、鳃和肝脏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5.00 mg/L(最高浓度)组斑马鱼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狂游、抽搐、轻微侧翻且对外周刺激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平衡而静卧水底,24h内全部死亡。邻甲酚对斑马鱼成鱼24、48、72和96h的LC_(50)分别为34.721、30.079、27.123和27.092 mg/L,SC为6.612mg/L,毒性等级为低毒。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15.00和19.74mg/L组斑马鱼染毒96h后,肌肉、鳃和肝脏组织显微结构无明显变化。邻甲酚浓度达34.19和45.00 mg/L时,斑马鱼肌肉组织的肌纤维逐渐断裂、肿胀和坏死;鳃组织中鳃小片末端肿大出血,上皮细胞肿胀、脱落和损伤,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排列混乱;肝脏出现大面积细胞空泡化,肝细胞核萎缩变形、溶解或偏移,导致肝细胞呈坏死状态。【结论】邻甲酚对斑马鱼成鱼的毒性效应随着暴露浓度升高、时间延长而增强,属于低毒性酚类污染物。高浓度邻甲酚暴露可导致斑马鱼成鱼肌肉、鳃和肝脏组织显微结严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邻甲酚 急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TYRP1b基因SNPs筛查及其与体色性状的关联分析
4
作者 宋兴超 王云艳 +4 位作者 王莎莎 方月 巴家文 梅杰 梁正其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7,共11页
【目的】探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b(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 1b,TYRP1b)基因变异与斑马鱼体色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体色表型存在显著差异的红色、黄色和蓝色斑马鱼共计219个样本的肌肉组织DNA为模板,设计3对引物,采用PCR扩增、San... 【目的】探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b(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 1b,TYRP1b)基因变异与斑马鱼体色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体色表型存在显著差异的红色、黄色和蓝色斑马鱼共计219个样本的肌肉组织DNA为模板,设计3对引物,采用PCR扩增、Sanger测序技术筛查TYRP1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并将SNPs与斑马鱼体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获得的斑马鱼TYRP1b基因外显子2、部分内含子3、外显子4、内含子4、外显子5、内含子5、外显子6和外显子7长度分别为134、212、168、135、180、113、150、171 bp。SNPs筛查显示,3种体色斑马鱼群体共筛查到18个SNPs,部分内含子3存在11个SNPs位点:g.2125G>A、g.2150G>A、g.2152G>T、g.2161C>A、g.2175A>T、g.2180G>T、g.2185A>T、g.2192A>C、g.2200A>T、g.2201A>C和g.2213T>C;内含子4检测到4个SNPs位点:g.7C>A、g.65A>G、g.84T>A和g.103C>T;内含子5存在1个SNPs位点:g.61G>T;外显子4、6分别存在1个SNPs位点:g.125G>T和g.80T>A,且均为同义突变;外显子2、5和7均未检测到SNPs。关联分析表明,TYRP1b基因内含子3中g.2152G>T、g.2175A>T、g.2180T>G、g.2192A>C、g.2200A>T、g.2201A>C位点、内含子4中g.65A>G位点及外显子6中g.80T>A位点的基因型均与斑马鱼体色性状极显著相关(P<0.01)。【结论】斑马鱼TYRP1b基因内含子3、4及外显子6存在8个与体色表型存在关联的SNPs,可能影响斑马鱼体色性状或与之紧密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b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体色性状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植物类病斑突变体研究进展及其对小麦相关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建 李聪 +3 位作者 田荣 唐华苹 兰秀锦 姚琦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3-644,共12页
【目的】了解植物类病斑基因的研究进展和调控模式,为叶部性状遗传改良和抗病基因挖掘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搜集查阅国内外与类病斑基因相关文献研究动态,对植物类病斑突变体的起源和命名、分类、遗传机制和抗病性进行了总结归纳。【... 【目的】了解植物类病斑基因的研究进展和调控模式,为叶部性状遗传改良和抗病基因挖掘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搜集查阅国内外与类病斑基因相关文献研究动态,对植物类病斑突变体的起源和命名、分类、遗传机制和抗病性进行了总结归纳。【结果】类病斑的产生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类病斑的产生类似于过敏反应,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但是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基于主要植物拟南芥、水稻、玉米和大麦研究进展,大量研究证明类病斑基因在生物胁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以拟南芥和水稻为代表的模式作物中已经报道了许多类病斑基因,包括小麦在内的其他作物中类病斑基因的研究较为缓慢。上述主要植物的类病斑研究进展以及测序技术、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将极大促进小麦中类病斑基因的克隆和调控机制的解析。类病斑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类病斑突变体 抗病性 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波紫外线辐射处理对刺梨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志敏 冉旭勇 +3 位作者 侯发民 李建新 李晓明 章建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01-207,共7页
为开发刺梨绿色安全的保鲜技术,该试验以"贵农5号"为实验材料,研究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C,UV-C)对刺梨保鲜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剂量为1.2、2.4、4.8、6.0 kJ/m^2的UV-C对"贵农5号"进行照射,并贮藏在温度为(4... 为开发刺梨绿色安全的保鲜技术,该试验以"贵农5号"为实验材料,研究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C,UV-C)对刺梨保鲜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剂量为1.2、2.4、4.8、6.0 kJ/m^2的UV-C对"贵农5号"进行照射,并贮藏在温度为(4±1)℃、相对湿度为80%-85%条件下,每隔7 d测定刺梨果实品质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UV-C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果实腐烂率及失重率,保持果实较高的硬度,降低细胞膜透性,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提高酚类物质含量,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其中,剂量为2.4、4.8 kJ/m^2的UV-C处理组效果最好,由此可知剂量为2.4 k-4.8 kJ/m^2的UV-C能够很好地保持刺梨的贮藏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短波紫外线(UV-C)辐射 贮藏品质 防御酶活性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和大量及微量元素配比对油茶生长及产量相关指标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胡玉玲 潘忠飞 +3 位作者 龙雪燕 杨小菊 杨胜优 杨红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8-160,共13页
为获得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的最佳肥料配方,对盛果期油茶林进行不同肥料配方的施用试验,试验选用13个因素各3个水平27个处理的正交试验设计,对9年生油茶林开展不同水平有机肥料及营养元素组配施肥试验研究,在油茶不同生育期分... 为获得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的最佳肥料配方,对盛果期油茶林进行不同肥料配方的施用试验,试验选用13个因素各3个水平27个处理的正交试验设计,对9年生油茶林开展不同水平有机肥料及营养元素组配施肥试验研究,在油茶不同生育期分别测定春梢、叶片、开花和2年产量等指标,并分析和比较油茶生长发育和产量相关指标及各养分元素对油茶各项指标影响的权重,据此明确肥料养分配比,以期为油茶高效栽培推荐最佳专用肥配方。结果表明:磷元素对顶梢和一级侧梢影响较大,镁对二级和三级侧梢影响较大,促进春梢生长最佳肥料配方为1.5 kg有机肥中加入0.1 kg尿素、0.05 kg过磷酸钙、0.2 kg氯化钾、62 mg/L硼酸和493 mg/L硫酸镁;有机肥对叶片相关指标影响较大,其次是钾元素,促进叶片生长最佳肥料配方为1.5 kg有机肥中加入0.05 kg尿素、0.2 kg过磷酸钙、0.1 kg氯化钾、4930 mg/L硫酸镁和2.78 mg/L七水硫酸亚铁;磷对开花时间影响最大,其次是钾和氮,最佳肥料配方为0.5 kg有机肥中加入0.2 kg尿素、0.2 kg过磷酸钙、0.2 kg氯化钾、62 mg/L硼酸、4930mg/L硫酸镁、27.8 mg/L七水硫酸亚铁和0.25 mg/L四水钼酸铵;硼元素对当年产量及结果数量影响较大,其次是钾和铁元素;磷元素对下一年产量影响最大,钾元素次之;提高油茶产量最佳肥料配方为1.5 kg有机肥加入0.05 kg尿素、0.2 kg过磷酸钙、0.1 kg氯化钾、62 mg/L硼酸、493 mg/L硫酸镁和2.5 mg/L四水钼酸铵。结合叶片、产量指标和化肥减施及施肥成本等因素,认为在贵州铜仁地区,推荐盛果期油茶肥料配方为每株1.5 kg有机肥配施0.05 kg尿素、0.2kg过磷酸钙、0.1 kg氯化钾、62 mg/L硼酸、4930 mg/L硫酸镁、2.78 mg/L七水硫酸亚铁及0.25 mg/L四水钼酸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有机肥 氮、磷、钾、镁 微量元素 春梢 开花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法对油茶生长与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胡玉玲 刘明艳 +2 位作者 李万春 杨晓羽 杨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8-116,共9页
油茶大小年现象十分普遍,这是造成油茶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养分因素是影响大小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明和确定施肥对油茶产量大小年及油茶生长相关指标的影响,选择8年生生长势接近的油茶,采用混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在油... 油茶大小年现象十分普遍,这是造成油茶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养分因素是影响大小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明和确定施肥对油茶产量大小年及油茶生长相关指标的影响,选择8年生生长势接近的油茶,采用混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在油茶不同生长阶段施用有机肥、氮磷钾及其他营养元素,在油茶不同生长周期测定叶片相关指标,在果实收获期测定产量及茶籽相关指标,并比较和分析产量及其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尿素、硝酸铵对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氮含量影响极显著,施肥时间对叶片SPAD值影响极显著,硫酸镁对叶片SPAD值影响显著,施用过磷酸钙、钼酸铵和磷酸二氢钾对油茶叶片氮含量影响显著,尿素、硝酸铵、施肥时间对叶片相关指标影响权重最大。施肥时间对产量影响极显著,施硫酸钾和氨基酸对产量影响显著,施硫酸钾对2年平均产量影响极显著,施用氨基酸对2年平均产量影响显著,施硫酸钾对单果质量影响极显著,施过磷酸钙对鲜果出籽率影响显著,硫酸钾、氨基酸、尿素、施肥时间、有机肥对各指标影响权重最大。氨基酸对茶籽含水量和种仁出油率影响显著,硫酸亚铁、氯化钾、硝酸铵、氨基酸、尿素等因素对茶籽相关指标权重最大。施肥时间对油茶开花数量影响极显著,施肥时间对开花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机肥、硝酸铵和氨基酸。在11月根施4 kg有机肥,尿素、硫酸钾和过磷酸钙各0.4 kg,以及叶面喷施氨基酸、钼酸、硝酸铵、硫酸亚铁、硼砂和硫酸镁为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大小年 养分管理 产量 经济性状 多重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与氮磷钾配施对油茶生长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姜佳艳 杨慧琴 +4 位作者 欧阳文英 安茂杉 杨小菊 龙雪燕 胡玉玲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82,99,共11页
【目的】研究有机肥与氮磷钾配施对油茶生长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为油茶的高产稳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方法】以油茶湘林210^(#)为研究对象,采用L_(27)(9^(1)+3^(8))多因素混水平正交试验,研究施肥时间、施肥方法、有机肥和氮磷钾对油茶... 【目的】研究有机肥与氮磷钾配施对油茶生长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为油茶的高产稳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方法】以油茶湘林210^(#)为研究对象,采用L_(27)(9^(1)+3^(8))多因素混水平正交试验,研究施肥时间、施肥方法、有机肥和氮磷钾对油茶生长及果实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施肥时间对油茶株高和地径增长、第2年结果个数和单果重影响显著(P<0.05),对油茶南北冠幅增长、茶果单果重(第1年)、平均茶籽重和茶籽含水率影响极显著(P<0.01);施肥方法对南北冠幅、地径增长以及种仁含油率影响显著(P<0.05);氮磷钾对油茶南北冠幅的增长影响显著(P<0.05);有机肥对地径增长影响显著(P<0.05)。处理15株高增长较明显,处理25地径增长较多,处理6、处理18和处理22东西冠幅增长较大,处理16和处理15对油茶南北冠幅增长较明显;处理17对油茶两年产量和结果数量较高,处理20和处理26对施肥第2年茶果鲜出籽率较高,处理14、处理20和处理24出仁率较高,处理26、处理10和处理5仁含油率较高。【结论】综上并考虑施肥用工量及肥料增加量对施肥成本影响,最佳施肥技术为在6月,穴施有机肥750 g+尿素100 g+过磷酸钙50 g+氯化钾200 g;或者在10月份穴施有机肥750 g+尿素50 g+过磷酸钙50 g+氯化钾1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有机肥 氮磷钾 施肥时间 施肥方法 树体生长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旗叶长和宽的QTL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姚琦馥 魏佳泰 +2 位作者 李水琴 刘航 马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65-1373,共9页
为解析调控大麦旗叶大小的遗传机制,以1个大麦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由J36528和BMJ89为亲本构建,包含125个F 10代)为材料,利用447个DArT和8个SSR标记绘制遗传连锁图谱,结合4年2点共6个生态环境下测得的旗叶长和宽表型数据,鉴定旗叶长和... 为解析调控大麦旗叶大小的遗传机制,以1个大麦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由J36528和BMJ89为亲本构建,包含125个F 10代)为材料,利用447个DArT和8个SSR标记绘制遗传连锁图谱,结合4年2点共6个生态环境下测得的旗叶长和宽表型数据,鉴定旗叶长和宽相关的QTL。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遗传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总长1034.96 cM,平均每条染色体147.85 cM,标记密度为2.27 cM。共检测到7个旗叶长QTL和5个旗叶宽QTL,分布在2H、4H、5H、6H和7H染色体上。其中,有2个旗叶长主效位点QFll.sicau-JB-5H.2和QFll.sicau-JB-6H.1,能够在多环境下稳定表达,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分别为12.02%~19.95%和16.69%~16.99%;二者累加对旗叶长具有增加效应,聚合这2个位点对大麦旗叶长的调控和产量提升具有潜在价值。另外,有1个旗叶宽主效位点QFlw.sicau-JB-4H在多环境下能够稳定表达,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5.03%~23.99%。将主效QTL锚定到大麦参考基因组后比对发现,QFll.sicau-JB-6H.1可能为新位点,而QFll.sicau-JB-5H.2可能与小麦第五部分同源群检测到的旗叶长位点具有同源性。本研究鉴定获得的与旗叶长和宽相关的稳定表达的主效QTL对大麦不同旗叶形态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旗叶长 旗叶宽 QTL 聚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