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utoResMLP的地浸采铀溶浸液与铀浓度关系研究
1
作者 刘志锋 郑文杰 +2 位作者 周义朋 阳奕汉 王晓伟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5-1323,共9页
为了提高生产决策的可靠性和精准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编码器增强的残差多层感知机模型(AutoResMLP),探究地浸采铀过程中溶浸液成分及量值与铀浓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高,平均R^(2)和RMSE分别为0.95和0.06,相比于支持... 为了提高生产决策的可靠性和精准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编码器增强的残差多层感知机模型(AutoResMLP),探究地浸采铀过程中溶浸液成分及量值与铀浓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高,平均R^(2)和RMSE分别为0.95和0.06,相比于支持向量回归(SVR)、随机森林(RF)和XGBoost等回归预测模型,评估指标均有提升,AutoResMLP模型展现出优越的泛化能力与稳定性。进而利用上述模型,以溶解氧浓度和HCO_(3)^(-)浓度为代表变量,探讨其与铀浓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个实验浸采单元在其他条件稳定的情况下,随着HCO_(3)^(-)浓度的增加,铀浓度先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HCO_(3)^(-)浓度达到最优值时,存在最佳溶解氧浓度,分别约为15.38、27.00、23.06 mg/L,此时浸出液铀浓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AutoResMLP 铀浓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PS@PAO同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可控构建及其海水提铀性能研究
2
作者 李昊 崔琦 +6 位作者 王凤菊 李子明 宋艳 吴浩天 李壑 杨吴馨晨 陈树森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4-533,共10页
针对聚偕胺肟基吸附材料表面改性过程中纤维收缩脆化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材料力学性能衰退问题,研究提出了“核-壳异质结构应力传递”策略,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以聚苯乙烯(PS)为柔性核层、聚偕胺肟(PAO)为刚性壳层的纳米纤维吸... 针对聚偕胺肟基吸附材料表面改性过程中纤维收缩脆化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材料力学性能衰退问题,研究提出了“核-壳异质结构应力传递”策略,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以聚苯乙烯(PS)为柔性核层、聚偕胺肟(PAO)为刚性壳层的纳米纤维吸附材料(PS@PAO)。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S@PAO具有均匀的核壳异质结构(核层直径约为200 nm,壳层厚度约为50 nm),比表面积达6.22 m^(2)/g,较纯PAO纤维提升38%;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S@PAO的拉伸强度(0.66 MPa)与杨氏模量(34.84 MPa)较纯PAO纤维分别提升13.8%和30.1%;动态接触角试验发现1 s内水接触角由30°降至21°,PS@PAO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用PS@PAO对pH=8.0、铀质量浓度16 mg/L的加标海水吸附48 h,铀吸附容量为34.14 mg/g;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铀酰离子(UO^(2+)_(2))与偕胺肟基的化学螯合主导吸附过程。该研究通过对材料结构、海水提铀性能及吸附机制的协同解析,为高稳定性海水提铀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规模化制备工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提铀 同轴静电纺丝技术 核壳结构 聚偕胺肟 聚苯乙烯 纳米材料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铀矿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铀矿卷》研编 被引量:3
3
作者 蔡煜琦 张金带 +4 位作者 李子颖 张字龙 庞雅庆 林锦荣 夏宗强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8,共17页
铀是军民两用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随着我国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铀资源的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基于《中国矿产地质志·铀矿卷》的研编,阐述了中国铀矿百年勘查成果,介绍了中国铀矿床类型及其特征,归纳了中国典型的铀成矿理论... 铀是军民两用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随着我国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铀资源的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基于《中国矿产地质志·铀矿卷》的研编,阐述了中国铀矿百年勘查成果,介绍了中国铀矿床类型及其特征,归纳了中国典型的铀成矿理论。为了进一步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确保铀矿目标的实现,划分了中国铀成矿系列,分析了中国铀资源的区位优势,总结了中国铀成矿规律;针对中国“四大类型”铀矿床,概述了中国铀矿的禀赋特征,提出了铀矿找矿方向,以期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床类型 铀成矿规律 百年勘查成果 铀矿找矿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AS的广东河源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多元信息成矿预测
4
作者 夏宗强 蔡煜琦 +2 位作者 范洪海 杨华 肖敏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45,共12页
广东河源矿田是武夷山铀成矿带南端的一个花岗岩型铀矿田,矿化类型分为花岗岩内带碎裂蚀变岩亚型和花岗岩外带上覆沉积盆地亚型。为了进一步评价河源地区铀成矿潜力,助力下一步铀矿勘查,本文在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规律,... 广东河源矿田是武夷山铀成矿带南端的一个花岗岩型铀矿田,矿化类型分为花岗岩内带碎裂蚀变岩亚型和花岗岩外带上覆沉积盆地亚型。为了进一步评价河源地区铀成矿潜力,助力下一步铀矿勘查,本文在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规律,系统厘定了河源地区花岗岩型铀矿预测要素,采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基于MRAS平台开展了铀矿多元信息成矿预测,并指出了河源地区铀矿资源扩大的前景及方向。研究发现,铀矿受富铀花岗岩体、断陷带、断裂构造、不同类型接触界面和热液蚀变等因素控制,其中断裂构造是最关键的控矿因素;利用证据权重法圈定了21片成矿预测区,其中A类成矿预测区6片,B类成矿预测区7片,C类成矿预测区8片,显示河源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大,找矿前景好,可作为我国南方新的铀矿勘查基地;下一步找矿方向应围绕河源断陷带两侧,以已知矿床(点)的深部和外围扩大为主,积极探索红盆底部与花岗岩体接触带的外带型铀矿,以及花岗岩体内岩浆-构造-蚀变活动发育区的碎裂蚀变岩型铀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型铀矿 资源潜力评价 成矿预测 找矿方向 河源矿田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编码的高光谱遥感解混技术研究综述(内封面文章·特邀)
5
作者 秦凯 郝予希 +4 位作者 赵英俊 崔鑫 杨越超 朱玲 田青林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37,共18页
高光谱解混技术通过将混合像元分解为端元及其对应丰度,实现亚像元级地物信息精准提取,是高光谱遥感分析领域的关键技术。基于自编码器的解混方法因其特征提取与数据重建等优势,成为近年研究焦点。文中从模型架构演进和与物理模型融合... 高光谱解混技术通过将混合像元分解为端元及其对应丰度,实现亚像元级地物信息精准提取,是高光谱遥感分析领域的关键技术。基于自编码器的解混方法因其特征提取与数据重建等优势,成为近年研究焦点。文中从模型架构演进和与物理模型融合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该技术的发展脉络,揭示其创新路径与演进趋势。首先,通过三阶段框架说明技术进展:基础自编码网络验证了解混理论与深度学习的初步适配性;集成卷积、循环及Transformer模块的复合架构强化了光谱-空间联合建模能力;神经架构搜索与即插即用机制则推动动态优化自适应网络的形成。其次,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方法的融合呈现递进特征:早期研究通过非负性、丰度和为一等约束条件建立物理联系,而当前方法通过将物理模型嵌入网络层或损失函数,实现物理机理与特征学习的深度耦合。最后,未来研究将聚焦于构建"物理可解释-数据自适应"混合智能模型,重点突破先进模型创新、物理模型深度融合、复杂场景适应性、计算效率优化等关键技术,有望将应用边界拓展至医学影像分析、农产品品质检测等新兴领域,为高光谱解混技术体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混合像元分解 深度学习 自编码 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琶江铀矿区二云母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启示
6
作者 陶继华 杨跃贵 +7 位作者 徐志添 冷成彪 冯凡斌 吴海辉 华天宇 李杰 周栋文 冀石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4-860,I0009-I0013,共22页
粤北佛冈岩体中的琶江铀矿区位于桃山-诸广铀成矿带南段,区内发育有典型的花岗岩型铀矿床及铀矿化点,其赋矿岩石主要为二云母花岗岩。为精确厘定这些赋矿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深入探讨其成岩条件与岩浆演化特征,并揭示岩石成因及其... 粤北佛冈岩体中的琶江铀矿区位于桃山-诸广铀成矿带南段,区内发育有典型的花岗岩型铀矿床及铀矿化点,其赋矿岩石主要为二云母花岗岩。为精确厘定这些赋矿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深入探讨其成岩条件与岩浆演化特征,并揭示岩石成因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对矿区内二云母花岗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62.4±1.9 Ma和159.3±2.3 Ma,与佛冈岩体主体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致,均为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高碱、富铝的特征,A/CNK值为1.20~1.33,表现出强过铝质特性;其U含量为4.52~12.2μg/g,高于中国东部上地壳的平均U含量(2.7μg/g)。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琶江铀矿区二云母花岗岩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其岩浆温度为743~764℃,氧逸度为ΔFMQ-2.5。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磷灰石、榍石、斜长石、黑云母等矿物的强烈分离结晶作用,并混入了大量富U的沉积物质,最终演化形成富铀的强过铝质岩浆体系,该岩浆体系为后期铀成矿作用提供重要铀源。本研究表明,在低氧逸度条件下, I型花岗岩岩浆经大量富U沉积物质混染并经历强烈分离结晶演化后,同样能够形成富铀花岗岩,并在有利地质条件下作为铀源岩参与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琶江铀矿区 二云母花岗岩 佛冈岩体 岩石成因 铀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铀水冶技术现状与展望
7
作者 苏学斌 原渊 +8 位作者 贾秀敏 程威 刘辉 邓锦勋 任宇 许影 胥国龙 孟运生 易爱飞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326,共14页
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随着核电的快速发展,对天然铀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铀水冶技术历经70余年发展,建立了适合我国铀资源特点的技术体系。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我国铀水冶工艺的发展历程,对硬岩型铀矿、砂岩型铀矿、多金属伴... 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随着核电的快速发展,对天然铀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铀水冶技术历经70余年发展,建立了适合我国铀资源特点的技术体系。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我国铀水冶工艺的发展历程,对硬岩型铀矿、砂岩型铀矿、多金属伴生铀矿、煤岩型铀矿等典型铀水冶工艺进行了分析对比。20世纪50年代起步阶段,硬岩型铀矿主要采用搅拌浸出工艺,通过矿石破碎-酸法浸出-离子交换的流程提取铀,但存在能耗高、尾渣量大等缺陷。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堆浸技术推广,在我国多个铀矿山筑堆喷淋实现铀的渗滤浸出,南方花岗岩型铀矿回收率提升至85%。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方砂岩型铀矿开发催生原地浸出采铀技术,通过注液井将浸出剂直接注入矿层,实现“采铀不见矿”的绿色开采,资源利用率提高至7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40%。21世纪以来,针对复杂铀矿床的技术攻关取得了系列突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研发的CO_(2)+O_(2)地浸技术,破解了高碳酸盐型砂岩的浸出难题;在新疆伊犁盆地,突破了疏干铀矿、多层铀矿协同高效开采技术,破解了该类型铀资源难以地浸开采的世界级难题,建成了我国首座千吨级绿色铀矿山;针对南方硬岩型铀矿,细粒级精细化堆浸技术使堆浸周期从300 d缩短至70 d;在多金属伴生铀矿领域,氧压酸浸技术成功应用于河北沽源难浸原生铀钼矿,铀浸出率达90%以上,钼浸出率从不足30%提升至80%以上。当前铀矿建设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绿色化升级,二是智能化转型,三是集约化发展。未来需重点突破1000 m左右地浸开采技术、复杂共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智能化铀矿山建设和智能调控等核心技术,形成新一代铀水冶技术体系,推动我国铀矿采冶技术向原创技术策源地迈进的重大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铀 铀水冶 搅拌浸出 堆浸 地浸采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摩天岭地区达亮和新村富铀矿床矿物学特征及对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8
作者 王勇剑 庞雅庆 +4 位作者 范洪海 吴玉 章健 杨航 麻乾坤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6-1273,共18页
为了进一步深化桂北摩天岭地区多阶段铀成矿机理,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分析测试技术,对该区两个典型富铀矿床(达亮和新村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矿化蚀变特征、铀赋存状态和特征蚀变矿物(绿泥石、黄铁矿和沥青铀矿)地球化... 为了进一步深化桂北摩天岭地区多阶段铀成矿机理,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分析测试技术,对该区两个典型富铀矿床(达亮和新村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矿化蚀变特征、铀赋存状态和特征蚀变矿物(绿泥石、黄铁矿和沥青铀矿)地球化学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达亮矿床以铀-绿泥石(黄铁矿)型矿石为主,其中铀主要以沥青铀矿、钛铀矿以及少量次生铀矿物形式存在;新村矿床以铀-硅化型和铀-萤石型矿化为主,铀赋存状态较为简单,主要以独立铀矿物-沥青铀矿为主,另有少量铀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达亮矿床沥青铀矿含有较高含量的Pb和REEs,而新村矿床沥青铀矿则相对富W和Ca,达亮矿床成矿期黄铁矿相对贫As,这些特征指示两种类型铀矿化均形成于中低温环境,岩体或邻近地层可能为铀矿化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根据绿泥石经验温度计,估算出达亮矿床成矿温度为218~243℃,与前人通过测定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得到的均一温度基本一致,属中低温条件;新村矿床成矿前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219~243℃,明显高于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包括溶蚀-结晶和溶蚀-迁移-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赋存状态 矿物组合 沥青铀矿 绿泥石 摩天岭地区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MSOL+PHREEQC耦合数值模拟的浸出试验--以内蒙古某铀矿浸出工艺试验为例
9
作者 张传飞 何斌 +3 位作者 骆桂君 刘金辉 许影 陈梅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8,共9页
室内浸出工艺试验是联系科研和工业生产的必要环节,针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浸出工艺室内试验条件与工业生产条件不同、物理试验组数多、矿岩采取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COMSOL+PHREEQC耦合的地浸采铀柱浸数值模拟模型构建方法,并以内... 室内浸出工艺试验是联系科研和工业生产的必要环节,针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浸出工艺室内试验条件与工业生产条件不同、物理试验组数多、矿岩采取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COMSOL+PHREEQC耦合的地浸采铀柱浸数值模拟模型构建方法,并以内蒙古某铀矿浸出室内试验(物理试验)为例,开展了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COMSOL+PHREEQC耦合的数值模拟法,在酸法浸出室内柱浸试验模拟方面,具有良好的可行性;相同压力条件下,pH、U、Fe^(3+)、Ca^(2+)、SO_(4)^(2-)等溶出组分的浸出规律基本一致,峰值出现的时间相对较吻合;不同压力条件下,数值模拟模型的结果符合压力调节情况下的一般规律;所建数值模拟模型在U、Ca^(2+)浓度峰值大小方面尚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完善模拟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室内浸出工艺试验 数值模拟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下庄矿田辉绿岩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Li同位素证据
10
作者 田世洪 黄昌祺 +5 位作者 于玉帅 梁正伟 向开义 胡文洁 陈露 龚迎莉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1-216,共16页
为探讨下庄矿田辉绿岩的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在对该矿田辉绿岩开展主、微量元素和常规同位素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Li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下庄辉绿岩低硅、ω(Na_(2)O)>ω(K_(2)O)、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属于中钾钙碱... 为探讨下庄矿田辉绿岩的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在对该矿田辉绿岩开展主、微量元素和常规同位素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Li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下庄辉绿岩低硅、ω(Na_(2)O)>ω(K_(2)O)、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高Sr低Nd,Pb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Dupal异常铅特征明显;Li同位素组成相对地幔值明显偏轻(δ7Li=-3.59‰~-0.81‰)。下庄矿田北西向辉绿岩脉是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背景下,由蚀变洋壳和海洋沉积物混合脱水产生的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下庄辉绿岩U含量低(0.54×10^(-6)~1.24×10^(-6)),成岩年龄与主成矿期年龄时差较大,无法为成矿作用提供直接的铀源、热源及矿化剂(∑CO_(2)),但基性岩浆沿北西向断裂的上侵为后续铀成矿提供了储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同位素 海洋沉积物 辉绿岩成因 铀成矿作用 下庄铀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B-TEM解析微生物铀矿化:以松辽盆地海力锦砂岩型铀矿为例
11
作者 金伟国 尹烁 +1 位作者 王庆飞 潘家永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62,共15页
针对砂岩型铀矿中微生物与矿物互作机制证据链薄弱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以松辽盆地海力锦矿床姚家组下段含铀独居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区矿物学分析揭示其溶蚀过程与铀活化机理。基于钻孔岩心系统取样,采用FIB-TEM联用技术首次在独居石... 针对砂岩型铀矿中微生物与矿物互作机制证据链薄弱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以松辽盆地海力锦矿床姚家组下段含铀独居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区矿物学分析揭示其溶蚀过程与铀活化机理。基于钻孔岩心系统取样,采用FIB-TEM联用技术首次在独居石溶蚀界面识别出氢铀云母与沥青铀矿纳米矿物组合,结合电子探针原位分析发现溶蚀相独居石平均损失75%初始铀。研究揭示:(1)石英包裹效应导致独居石选择性溶蚀特征,开放体系下溶蚀强度提升3~4个数量级;(2)溶蚀界面纳米矿物相的定向分布指示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主导磷铀耦合释放过程;(3)建立的生物膜催化动力学模型显示,微生物介导的界面反应使铀活化至沉淀。该研究不仅为微生物与纳米矿物间协同成矿机制提供了关键的显微尺度证据,而且对于促进铀矿地质学研究向更精细的微观领域深入拓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力锦铀矿床 独居石溶解动力学 微生物铀矿化 FIB-TEM联用技术 纳米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北三台地区砂岩型铀矿赋矿围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12
作者 关宝文 王晋 +7 位作者 李满根 袁琪 陈念楠 唐湘飞 吴声明 段建兵 黄思俊 曾宪智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9,共15页
为揭示准噶尔盆地东部北三台地区沙湾组铀矿化细粒碎屑岩的源岩风化程度、物源性质及构造背景,对其开展显微镜观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北三台地区沙湾组细粒碎屑岩为岩屑砂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差异性(ω(LREE)/ω(HREE... 为揭示准噶尔盆地东部北三台地区沙湾组铀矿化细粒碎屑岩的源岩风化程度、物源性质及构造背景,对其开展显微镜观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北三台地区沙湾组细粒碎屑岩为岩屑砂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差异性(ω(LREE)/ω(HREE)平均为5.78)较明显;源区化学风化程度(CIA指数平均为62.77)相对较低,物源以中酸性火成岩为主,源区为研究区北部的卡拉麦里山。该区砂岩型铀矿的形成环境处于从弱氧化弱还原的转化阶段,并在黄铁矿、油气等还原作用下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新近系 沙湾组 砂岩型铀矿 准噶尔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铀方解石高空间分辨率LA-MC-ICP-MS U-Pb测年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晨西 熊玉新 +6 位作者 付佳丽 赵伟 舒磊 李增胜 徐珺 周长祥 洪飞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9-383,共15页
碳酸盐矿物特别是方解石分布广泛,作为原生和次生矿物在多种地质环境中形成,结合U-Pb同位素测年体系,能为地球科学应用提供直接的时间约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方解石矿物的铀含量通常较低(小于5μg/g),测年难度大,限制了该方法的发... 碳酸盐矿物特别是方解石分布广泛,作为原生和次生矿物在多种地质环境中形成,结合U-Pb同位素测年体系,能为地球科学应用提供直接的时间约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方解石矿物的铀含量通常较低(小于5μg/g),测年难度大,限制了该方法的发展。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特点,已成功应用于锆石、方解石等副矿物的高空间分辨率U-Pb测年。本文针对LA-MC-ICP-MS的载气和氮气流速、屏蔽炬状态等实验参数进行了详细优化,建立了适用于低铀方解石矿物的高空间分辨率U-Pb测年方法。为提升仪器灵敏度和等离子体状态,详细讨论了锥组合、屏蔽炬接地状态、N_(2)引入量和Ar载气流速对U、Pb信号强度及氧化物产率(UO/U)的影响。结果表明,在Jet+X锥组合、屏蔽炬接地、8mL/min N_(2)引入量和0.9L/min载气Ar流速条件下,Pb灵敏度达到最高,同时氧化物产率(UO/U)低于1%。为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采用三个低铀(0.04~0.63μg/g)方解石U-Pb定年参考物质进行测试,使用高铀含量的WC-1标准物质作为校正^(238)U/^(206)Pb的外标,同时减小束斑大小和剥蚀频率,保持标准物质和待测样品的剥蚀坑纵横比一致。实验结果表明,在44μm束斑条件下,LD-5、PTKD-2和TARIM的U-Pb年龄测试值分别为73.20±0.56Ma、152.7±2.5Ma和206.2±1.3Ma,与ID-TIMS/IDMC-ICP-MS的定值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验证了LA-MC-ICP-MS高空间分辨率测定低铀方解石U-Pb年龄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铀方解石 U-PB测年 LA-MC-ICP-MS 高空间分辨率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地区铜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陈加杰 高泓泽 +3 位作者 冷成彪 李凯旋 韩凤歌 王艳军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18-2730,共13页
三江地区是我国铜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具有极好的铜矿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对该成矿带154个矿床(点)的地质矿产资料的系统梳理,剖析了该地区铜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主要成矿事件与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三江地区... 三江地区是我国铜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具有极好的铜矿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对该成矿带154个矿床(点)的地质矿产资料的系统梳理,剖析了该地区铜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主要成矿事件与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三江地区铜资源量超过2300万t,资源量较大的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矽卡岩型(1850万t)、火山-沉积型(246万t)、热液型(162万t)、VMS型(76万t)。这些铜矿床(点)具有明显的丛聚性时空分布特点:空间上铜资源量主要集中分布于玉龙(~42%)和中甸(~23%)两个矿集区;时间上集中分布于新生代(~47%)和晚三叠世(~24%)。基于品位-吨位模型和蒙特卡洛抽样统计方法,预测三江地区铜资源量可达4800万t,具有极好的找矿前景。三江地区铜成矿事件主要与特提斯洋演化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相关,其中特提斯洋洋盆扩张或者俯冲导致的弧后拉张事件促使了VMS型(大平掌、老厂、铜厂街、鲁春、呷村等)和岩浆熔离型(白马寨)铜矿床的形成;古特提斯洋(甘孜-理塘洋)俯冲促使了中甸矿集区三叠纪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普朗、雪鸡坪、烂泥塘、春都等)的形成;俯冲后碰撞及伸展促进了德钦(羊拉等)、中甸矿集区(红山、红牛、铜厂沟)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以及思茅盆地热液型(民乐)矿床的形成;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局部走滑剪切作用促进了玉龙矿集区、北衙矿集区和哈播-长安冲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以及兰坪-思茅盆地热液型和砂岩型铜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时空分布 品位-吨位模型 蒙特卡洛 构造演化 三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乾安地区上白垩统四方台组天文旋回识别及对铀矿化砂岩沉积时代的限定
15
作者 王君贤 李子颖 +4 位作者 邢作昌 刘军港 史清平 田明明 贾立诚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2-190,共9页
旋回地层学广泛应用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和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是沉积学量化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对松辽盆地乾安地区上白垩统四方台组自然伽马测井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旋回地层学分析。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四方台组具有40.2、10.6~13.1、3.... 旋回地层学广泛应用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和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是沉积学量化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对松辽盆地乾安地区上白垩统四方台组自然伽马测井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旋回地层学分析。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四方台组具有40.2、10.6~13.1、3.6~3.8、1.79~2.4 m的沉积旋回,旋回周期之比近似晚白垩世天文轨道周期之比20∶5∶2∶1,对应沉积旋回周期依次为405 ka长偏心率、约106 ka短偏心率、约38 ka斜率和约21 ka岁差。相关系数法(COCO)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四方台组地层沉积速率约为9.78 cm/ka,与该天文周期相吻合。对应于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的沉积旋回进行滤波,识别出8个沉积旋回,利用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对GR数据序列进行天文调谐进而建立浮动天文年代标尺,获得四方台组的沉积持续时间为3.23 Myr。以盆地北部松科-1井白垩纪明水组和四方台组年代地层格架为参考,确定了研究区含铀砂体的沉积时限,乾安地区铀矿化砂岩发育在四方台组下部,砂体沉积时限约为((75.36~76.09)±0.40)Ma。研究结果表明,旋回地层学分析可以有效应用于砂岩型铀矿勘探层系,并可准确圈定含铀矿砂岩层系沉积时限,是区域目的层系识别与对比、勘探靶区圈定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四方台组 旋回地层 年代标尺 砂岩型铀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大别杂岩的塑性流变机制探讨——基于几何结构、运动性质与动力学的启示
16
作者 李海龙 向必伟 +8 位作者 王微 李加好 宋传中 刘程 林少泽 陈磊 赵文俊 吴敏行 张夏添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8-1210,共23页
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于印支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俯冲碰撞构造背景下,主要受近SN向挤压作用。在几何形态上,该造山带表现为巨型的背形构造,且在垂向上具有分层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滑脱面连接,根据滑脱面上的拉伸线理和热擦痕... 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于印支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俯冲碰撞构造背景下,主要受近SN向挤压作用。在几何形态上,该造山带表现为巨型的背形构造,且在垂向上具有分层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滑脱面连接,根据滑脱面上的拉伸线理和热擦痕可知,层与层之间发生了错动。殷店-马垅剪切带和晓天-磨子潭剪切带是背形构造中的一个构造层,由于后期的风化剥蚀,造山带背形构造的顶部部分被剥蚀,使得桐柏杂岩和大别杂岩出露,故而只在背形构造的两侧保留剪切带。桐柏-大别造山带的管状流变开始于210 Ma左右,此时为深部的塑性流变,在180 Ma左右随着板块挤压碰撞作用的终结,造山带总体处于“静默”状态。由于差异流变界限的存在形成了背形强变形带(相比管道外),界限以内发生塑性流变,界限以外则是相对之下的固体运动。随着南北剪切带的形成,管状流变虽然在继续,但是随着深部桐柏-大别杂岩由西向东的流变在东部积累形成大别山,使管状流变强度不断减弱,150 Ma左右,中国东部开始了广泛的燕山期岩浆活动,一直到130 Ma左右,剪切活动和管状流变才慢慢衰减停止。剪切活动和管状流变结束以后,岩浆活动强烈,直到110 Ma以后,岩浆活动逐渐减弱,区域开始发生以垂向抬升为主的强烈伸展活动,奠定了桐柏-大别造山带穹隆状的几何特征。在后期新生代的风化剥蚀作用下以及小规模的构造活动改造,使得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了当今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大别造山带 背形构造 塑性流变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寻乌地区及邻区浅层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孕震构造初探
17
作者 王向腾 谢超灵 +6 位作者 邓中豪 邓居智 章双龙 邹勇军 包丰 姚振岸 李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51-4665,共15页
寻乌地区位于邵武—河源断裂带中段,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其中包括1806年M6地震以及1941年M~5.75地震和1987年M~5.5地震群,是邵武—河源断裂带地震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江西省防震减灾重点关注区域之一.获取该地区的浅层速度结构有助于... 寻乌地区位于邵武—河源断裂带中段,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其中包括1806年M6地震以及1941年M~5.75地震和1987年M~5.5地震群,是邵武—河源断裂带地震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江西省防震减灾重点关注区域之一.获取该地区的浅层速度结构有助于提高地震定位以及震动图计算的精度.然而,该地区固定台网稀疏,加之研究区NW以及NE向断层交错发育,增加了地震构造环境研究的难度.本文基于寻乌地区布设的密集台阵,获得了持续一个多月的连续波形数据,计算了台站对噪声互相关,并提取了瑞利面波相速度(0.5~6 s)信息,进而采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寻乌以及邻区的地壳浅部6 km速度结构.相速度以及S波速度反演结果均很好地展示了断层的浅部空间特征、断陷盆地以及岩体的分布.约3 km深的浅层低速带揭示了会昌和寻乌等断陷盆地的分布,也与邵武—河源断裂带在周田附近"S"型急转弯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说明区域断裂带对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区域典型地震集中在高低速结构过渡区,S波速度高低速变化显示了NW走向断层在深度上的空间展布情况,推测NW向断裂主导了研究区域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乌地区 噪声成像 密集台阵 浅层速度 邵武—河源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白马石沟岩体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宇轩 聂逢君 +5 位作者 夏菲 严兆彬 何剑锋 杨东光 张鑫 李晓剑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2-1278,共27页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地表覆盖严重、基岩露头少,实物研究资料有限,制约了人们对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对覆盖区钻孔揭露的白马石沟岩体进行了详细岩相学观测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及原位Hf同位素分析...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地表覆盖严重、基岩露头少,实物研究资料有限,制约了人们对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对覆盖区钻孔揭露的白马石沟岩体进行了详细岩相学观测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及原位Hf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白马石沟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254±0.7Ma),岩石富硅(SiO_(2)=69.13%~72.27%)、富碱富钾(K 2O+Na_(2)O=8.20%~9.51%、K 2O/Na_(2)O=0.98~2.52)、(弱)过铝质(A/CNK=0.98~1.10),属于未经分异的高钾过铝质S型花岗岩。进一步分析表明,其成因是碰撞造山过程中下行板片顶部贫黏土(CaO/Na_(2)O=0.27~0.38)、富含初生地壳碎屑(εHf(t)=-3.93~6.36)的变质杂砂岩在相对低温(612.9~799.8℃)、高压((Gd/Yb)_(N)=0.88~2.41、δEu=0.72~0.83、Sr=405.1×10^(-6)~545.6×10^(-6)、Y=11.13×10^(-6)~14.55×10^(-6)、Sr/Y=27.83~41.16)、高氧逸度(QFM~QFM+10)的环境下部分熔融形成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在二叠纪末期之前已经进入碰撞造山阶段,白马石沟岩体是该区域古亚洲洋关闭、两侧板块碰撞拼合的直接岩浆岩证据。本项研究为进一步深入分析中亚造山带东段,尤其是覆盖区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花岗岩 同碰撞花岗岩 晚二叠世 华北板块北缘 HF同位素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岩系统中低熔点亲铜元素与稀贵金属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研究:以藏东南普朗超大型斑岩Cu-Au矿床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大钊 梁丰 +3 位作者 王艳军 李凯旋 刘家军 冷成彪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1-641,共21页
斑岩铜矿床常伴生大量低熔点亲铜元素(LMCE,包括Te、Se、Bi、Sb、As等)和稀贵金属(NM,包括Au、Ag、PGE),但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富集分异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尚不清楚。普朗斑岩Cu-Au矿床是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中的超大型矿床,... 斑岩铜矿床常伴生大量低熔点亲铜元素(LMCE,包括Te、Se、Bi、Sb、As等)和稀贵金属(NM,包括Au、Ag、PGE),但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富集分异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尚不清楚。普朗斑岩Cu-Au矿床是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中的超大型矿床,矿床中富集伴生元素,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成为探讨这些问题的理想研究对象。本文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硫化物LA-ICP-MS等原位分析技术对普朗矿床中伴生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形成过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LMCE和NM主要以微粒包体形式赋存于硫化物中,并形成富硒方铅矿、辉碲铋矿、辉铋矿、辉硒铋矿、硫银铋矿、银金矿/金银矿、硒银矿、碲银矿、碲钯矿、碲铂矿、砷碲钯矿和富钯辉钴矿等矿物。普朗矿床中的铂族元素矿物(PGM)至少存在早期高温、晚期低温两个阶段的结晶,其中自形粒状的碲钯矿和碲铂矿结晶温度高、结晶空间开阔,可能是高温下直接由LMCE-Pt-Pd熔体固结形成,PGM形成后继续在流体中迁移并被后期结晶的硫化物捕获;而碲银矿±砷锑钯矿±辉碲铋矿±辉铋矿矿物组合具有固溶体分解和二面角等典型的熔体固结结构,推测为低温下NM-LMCE熔体充填在已结晶的硫化物裂隙和孔洞中形成。斑岩铜矿床从岩浆形成到热液出溶再到矿质沉淀的全过程均伴随着LMCE和NM的分异和富集,其中LMCE熔体对NM的高效富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低熔点亲铜元素 铂族元素 富集分异机制 普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石对富稀土花岗岩风化过程中Li同位素分馏和稀土富集成矿的制约:以赣南足洞地区为例
20
作者 刘文斌 田世洪 +7 位作者 何川 于玉帅 胡文洁 陈露 龚迎莉 王运 李海立 孙建东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96-2111,共16页
锂(Li)同位素是近年来揭示大陆风化作用新兴的地球化学指标,花岗岩作为重要的陆壳岩石之一,其风化过程中Li同位素的分馏行为备受关注。此外,富稀土的花岗岩风化剖面也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形成的重要载体。然而,关于富稀土的花岗岩风化... 锂(Li)同位素是近年来揭示大陆风化作用新兴的地球化学指标,花岗岩作为重要的陆壳岩石之一,其风化过程中Li同位素的分馏行为备受关注。此外,富稀土的花岗岩风化剖面也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形成的重要载体。然而,关于富稀土的花岗岩风化过程的Li同位素的分馏行为及与稀土富集关系尚不清楚。据此,本文以赣南足洞地区一个典型的富稀土花岗岩风化剖面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基岩及其不同风化层位的样品,分别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锂(Li)同位素测定,并利用全自动综合矿物分析系统(TIMA)定量分析了样品中的矿物特征和含量。结果表明,基岩和风化样品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正长石、钠长石,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含少量绿泥石和伊利石。基岩属于蚀变花岗岩(CIA=62.7),在风化初始过程可见蚀变的次生黏土矿物。风化剖面中稀土元素(REE)含量为54.2×10^(-6)~606×10^(-6),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LREE/HREE)为0.11~0.32,(La/Yb)_(N)为0.10~0.32,稀土主要富集在全风化层上部,呈“表露式”分布特征,且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全风化层上部的δ^(7)Li值为3.34%~3.00%,全风化层下部δ^(7)Li值为3.14%~1.86%,均低于基岩的δ^(7)Li值(1.70%)。根据矿物组分特征和全岩地球化学数据相关关系可知,风化剖面的Li同位素分馏主要受高岭石更易于吸附^(6)Li影响,而原生矿物更易于释放^(7)Li,对Li同位素分馏影响较小。另外,风化剖面中稀土的富集和分异也主要受次生矿物的影响,包括高岭石对轻重稀土吸附程度的不同和次生含稀土矿物的形成有关。本文研究表明Li同位素分馏与稀土元素富集均受高岭石的制约,但Li同位素分馏与稀土元素富集分异关系不明显,Li同位素不能作为单一指示稀土成矿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风化 高岭石 锂同位素分馏 稀土富集机制 花岗岩 赣南足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