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微粒水平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4 位作者 符春晖 严华 苏强 陈妍梅 黄军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78-880,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入住我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AMI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入住我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AMI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EMPs水平及血清中的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IL-4和IL-10水平。分析EMPs水平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4组受检者EMPs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A组和AMI组血浆EMP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明显高于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的血清IFN-γ和IL-2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A组和AMI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的血清IL-4和IL-10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Ps水平与IFN-γ和IL-2水平呈正相关(r=0.795,P=0.000;r=0.804,P=0.000),与IL-4和IL-10水平无直线相关性(r=-0.088,P=0.374;r=-0.156,P=0.112)。结论 EMPs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和炎症的调控过程,且EMPs和Th1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内皮微粒 T淋巴细胞 辅助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套管针与裸针穿刺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春燕 王中洁 陈丽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04-906,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套管针与裸针2种穿刺方法经桡动脉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在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了解2种穿刺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择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450例,随机分为套管针组(225例)和裸针组(225例),分别采用...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套管针与裸针2种穿刺方法经桡动脉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在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了解2种穿刺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择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450例,随机分为套管针组(225例)和裸针组(225例),分别采用套管针和裸针穿刺,观察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置鞘管成功率:套管针组221例(98.22%),裸针组203例(90.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刺操作平均时间套管针组(3.98±0.54)min;裸针组(6.13±0.61)min,P<0.01。并发症:裸针组桡动脉痉挛11例(4.89%)、皮下瘀斑15例(6.67%)、局部血肿8例(3.56%);套管针组桡动脉痉挛3例(1.33%)、皮下淤斑6例(2.67%),局部血肿1例(0.44%)上述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选择套管针穿刺相比于裸针穿刺易于掌握,操作时间短,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中可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针 裸针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细胞微粒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CAM-1表达和NF-κB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3 位作者 符春晖 苏强 严华 黄军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91-1295,共5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M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变化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s分3大组:①EMPs不同时点观察组:用EMPs(终浓度105/ml)分别刺激细胞0、3、6、12、...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M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变化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s分3大组:①EMPs不同时点观察组:用EMPs(终浓度105/ml)分别刺激细胞0、3、6、12、24 h;②EMPs不同剂量作用组:分别用终浓度为0、102、103、104、105/ml的EMPs刺激细胞24 h;③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干预组:在EMPs(终浓度105/ml)刺激前,与终浓度为10μmol/L的PDTC共同孵育30 min。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ICAM-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核蛋白NF-κB p65和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 EMPs可通过活化NF-κB,使ICAM-1mRNA和蛋白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表达上调。NF-κB特异性拮抗剂PDTC可显著抑制EMPs的此作用。结论在EMPs诱导的HUVECs炎性效应中,NF-κB参与调控炎性因子I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微粒 脐静脉内皮细胞 核转录因子-ΚB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