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生产流程中织构控制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
作者 褚绍阳 干勇 +3 位作者 仇圣桃 项利 田玉石 石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99-207,共9页
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之下,水电、风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是上述发电机组应用最普遍的铁芯材料。因此,开发低铁损和高磁感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是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织构是影响高牌号无取... 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之下,水电、风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是上述发电机组应用最普遍的铁芯材料。因此,开发低铁损和高磁感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是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织构是影响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磁感和铁损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到生产工艺的影响。然而,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工艺流程长,影响织构控制的工艺因素众多。为了满足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在低铁损时实现高磁感,在产品加工时应尽量避免对磁性能不利的{111}织构的形成,促进对其有利的{100}和{110}织构形成。本文首先介绍了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工艺流程,对比了国内外钢铁企业产品的磁性能(P_(15/50)和B_(50))。其次,阐述了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在炼钢、热轧、常化、冷轧和成品退火过程中促进有利织构形成的影响因素。最后,归纳出能促进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有利织构形成的生产工艺,并对织构控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 生产工艺 织构控制 磁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热像仪判断21CrMo10钢铸锭缺陷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唐雯聃 宋书雅 +3 位作者 赵俊学 陈远清 仇圣桃 李小明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65-668,共4页
利用红外热像仪直接观察与测定了钢锭凝固过程中铸模外表面的温度分布,对几个关键部位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规律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铸锭缺陷进行了判断。采用金相法和氧含量分析法对铸锭的显微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统计... 利用红外热像仪直接观察与测定了钢锭凝固过程中铸模外表面的温度分布,对几个关键部位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规律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铸锭缺陷进行了判断。采用金相法和氧含量分析法对铸锭的显微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统计数据对结果进行确认。证明利用红外热像仪判断铸锭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仪 铸锭缺陷 铸模 金相法 氧含量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熔渣直接资源化绿色制备高效硅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洋 张春霞 宗男夫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8年第5期126-130,138,共6页
针对高炉熔渣含大量显热及粉煤灰中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特点,进行高温炉熔渣混合加入粉煤灰制备高效硅肥研究。粉煤灰与熔渣按7. 76∶92. 24质量比加入,经混合水淬后得到硅肥中有效硅含量最高,且随高炉熔渣温度升高,硅肥中有效硅含量提高,... 针对高炉熔渣含大量显热及粉煤灰中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特点,进行高温炉熔渣混合加入粉煤灰制备高效硅肥研究。粉煤灰与熔渣按7. 76∶92. 24质量比加入,经混合水淬后得到硅肥中有效硅含量最高,且随高炉熔渣温度升高,硅肥中有效硅含量提高,高炉熔渣温度为1 550℃,制备出高效硅肥有效硅含量达到22. 4%,并提出高炉熔渣协同粉煤灰直接绿色制备高效硅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渣 显热回收 粉煤灰 硅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345B连铸坯表面夹渣缺陷的形成原因及控制 被引量:3
4
作者 詹中华 仇圣桃 +4 位作者 施哲 徐李军 阴树标 赖朝彬 马立军 《矿冶》 CAS 2018年第2期57-62,共6页
描述了Q345B铸坯表面夹渣缺陷的宏观形貌,并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缺陷形貌进行观察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缺陷内主要为氧化铁皮并含有保护渣成分。分析了铸坯表面夹渣缺陷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浸入式水口设计不合理引起的结... 描述了Q345B铸坯表面夹渣缺陷的宏观形貌,并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缺陷形貌进行观察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缺陷内主要为氧化铁皮并含有保护渣成分。分析了铸坯表面夹渣缺陷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浸入式水口设计不合理引起的结晶器液面波动卷渣、结晶器内弯月面受冲击夹渣、保护渣成分不均匀引起的分熔现象及结晶器振动负滑脱时间长导致的下渣不均匀。并提出优化措施:1)优化浸入式水口的结构,将侧孔角度为25°减小至18°;2)改善结晶器流场,板间的氩气流量由原来的5 L/min减少至3 L/min以下,SEN的插入深度控制在90~130 mm;3)优化保护渣成分和性能,将保护渣熔点由原来的1 050℃提高至1 150℃,碱度大于1,黏度0.12~0.2 Pa·s,降低了保护渣的消耗;4)调整结晶器振动参数,使负滑脱时间由原来的0.207 s减至0.165 s。22炉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由于铸坯缺陷引起的中厚板表面裂纹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并实现了铸坯、中厚板表面质量的稳定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坯表面夹渣缺陷 Q345B 负滑脱时间 分熔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碳铝镇静钢连铸开浇工艺对夹杂物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沈昶 赵沛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为研究中碳铝镇静钢生产时开浇阶段钢水严重二次氧化的原因,设计开浇前中间包不充氩和充氩2种开浇工艺,量化分析2种工艺的全氧(T.O)、氮及夹杂物的变化。结果表明,连铸开浇工艺主要影响钢水中10μm以下夹杂物的变化,与精炼终点钢样相比... 为研究中碳铝镇静钢生产时开浇阶段钢水严重二次氧化的原因,设计开浇前中间包不充氩和充氩2种开浇工艺,量化分析2种工艺的全氧(T.O)、氮及夹杂物的变化。结果表明,连铸开浇工艺主要影响钢水中10μm以下夹杂物的变化,与精炼终点钢样相比,不充氩工艺和充氩工艺的中间包开浇钢样T.O质量分数的增加率分别为82.9%和16.3%,N质量分数增加率分别为37.2%和10.5%,微小夹杂物单位数量的增加率分别为85.2%和11.9%,w(Al2O3)在10%以上的钙铝酸盐夹杂单位数量增加率分别为88.6%和17.3%,开浇阶段中间包不充氩工艺钢水的严重二次氧化主要是中间包内腔空气所致,中间包耐材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镇静钢 二次氧化 夹杂物 量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钢FTSR生产线汽车大梁用钢工艺技术开发
6
作者 王晓春 毕洪志 +4 位作者 王玉霞 刘家琪 卢军辉 李奉伟 韩志勇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10年第6期1-6,共6页
为了提升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品种开发能力,以BOF→LF→FTSR生产流程为基础,试制了汽车大梁用钢热轧板卷,在成分设计、炼钢、连铸以及控轧控冷工艺方面积累了生产经验。所开发的Nb-V-Ti微合金化HSLA钢(汽车大梁钢TG600),其产品质量完... 为了提升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品种开发能力,以BOF→LF→FTSR生产流程为基础,试制了汽车大梁用钢热轧板卷,在成分设计、炼钢、连铸以及控轧控冷工艺方面积累了生产经验。所开发的Nb-V-Ti微合金化HSLA钢(汽车大梁钢TG600),其产品质量完全可以满足冷成形用HSLA钢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 汽车大梁用钢 控轧控冷工艺 技术开发 FTSR HSLA钢 汽车大梁钢 开发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宝 王春锋 +3 位作者 张泽宇 余涵 付振坡 张慧 《航空材料学报》 2025年第3期117-130,共14页
综述钛/钛合金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阐述其在高比强度、轻量化、耐热稳定性及耐磨性能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航空航天、军事装备和医学等高科技领域的关键材料。概括添加增强相使得钛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耐磨性以及热稳定... 综述钛/钛合金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阐述其在高比强度、轻量化、耐热稳定性及耐磨性能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航空航天、军事装备和医学等高科技领域的关键材料。概括添加增强相使得钛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耐磨性以及热稳定性方面稳步提升的研究成果,揭示不同加工技术改善复合材料晶粒和性能的进展,指出复合材料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稳定性及界面黏结强度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要通过优化增强体分布、结合方式及新型复合体系来解决。此外,表面纳米化技术与数字化仿真的结合为钛基复合材料性能优化提供新途径,而界面强化和热稳定性研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最后,明确钛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升与加工技术的创新是实现其在极端环境下广泛应用的核心,亦是推动复合材料性能进一步突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基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增强相 增材制造 表面纳米化 数字化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冷轧压下率对含钒钛取向硅钢组织和织构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新宇 项利 +2 位作者 张晨 仇圣桃 赵俊学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03,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流程试制含钒钛普通取向硅钢,采用不同的二次冷轧压下率进行轧制并研究了其对组织和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二次冷轧压下率为60%时,组织中与轧向呈约35°夹角的Ⅰ类宽切变带最为密集,这有利...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流程试制含钒钛普通取向硅钢,采用不同的二次冷轧压下率进行轧制并研究了其对组织和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二次冷轧压下率为60%时,组织中与轧向呈约35°夹角的Ⅰ类宽切变带最为密集,这有利于在最终二次再结晶退火中获得位向准确的高斯晶粒。一次冷轧板以α线织构为主,当压下率增大时,α线织构组分取向密度逐渐减小,逐渐转变为α+γ混合纤维织构。二次冷轧板以γ纤维织构为主,随着压下率的增大,以{111}〈112〉位向为代表的γ纤维织构逐渐增大,压下率增大到60%时,{111}〈112〉取向密度达到4.135,之后继续增大压下率,{111}〈112〉强度提升有限。在实验条件下,最佳的一次冷轧压下率为72%,二次冷轧压下率为60%,最终成品可发生完善的二次再结晶,成品磁性能P17达到1.049 W/kg,B8达到1.950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取向硅钢 二次冷轧 组织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普通取向硅钢高温退火过程中高斯晶粒的演变 被引量:7
9
作者 樊立峰 凌晨 +3 位作者 付兵 项利 唐广波 仇圣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1-86,共6页
对低温加热工艺生产的普通取向(common grain-oriented,CGO)硅钢的高温退火过程进行了中断实验,材料为含3.0% Si、0.5% Cu、0.009 8% S(均为质量分数)的以Cu2S为主抑制剂的普通取向CGO钢.原始板坯厚度为230 mm,于1 200℃均热后经... 对低温加热工艺生产的普通取向(common grain-oriented,CGO)硅钢的高温退火过程进行了中断实验,材料为含3.0% Si、0.5% Cu、0.009 8% S(均为质量分数)的以Cu2S为主抑制剂的普通取向CGO钢.原始板坯厚度为230 mm,于1 200℃均热后经4道次粗轧、7道次精轧至2.3 mm;热轧板采用两次冷轧法轧至0.3 mm,中间完全脱碳退火,最后于1 200℃高温退火.最后样品的磁性能:铁损P17/50为1.182 W/kg,磁感应强度B8为1.897 T.借助配有EDAX OI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系统的ZEISS SUPRA 55VP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高温退火过程中高斯晶粒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升温过程中晶粒尺寸增长缓慢,650℃时取向分布函数(ODF)图出现高斯织构组分,但强度很弱,高斯晶粒偏离角小于9°;950℃时高斯晶粒平均生长速度超过其他晶粒;950~1 000℃时高斯晶粒异常长大,偏离角降至约3°;在950℃之前高斯取向晶粒相比于其他晶粒没有尺寸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向硅钢 高斯织构 二次再结晶 晶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吹气中间包内流动与夹杂物控制 被引量:8
10
作者 詹树华 王建军 +2 位作者 仇圣桃 萧泽强 干勇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367-372,376,共7页
以宝钢集团梅山钢厂1台连铸中间包为原型,采用水模型的方法对底吹气中间包内的流动和夹杂物控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行设计的装置进行底吹气,能够在中间包内形成均匀、稳定而又细小的气泡;底吹气能够在中间包内形成微气泡形式的... 以宝钢集团梅山钢厂1台连铸中间包为原型,采用水模型的方法对底吹气中间包内的流动和夹杂物控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行设计的装置进行底吹气,能够在中间包内形成均匀、稳定而又细小的气泡;底吹气能够在中间包内形成微气泡形式的“气幕挡墙,”“气幕挡墙”的形成能有效地破坏中间包内"层流"结构的流动形式,避免形成短路流动,提高平均停留时间,缩小死区体积分率;在吹气位置的选择上,采用中部位置(B2)进行吹气,效果较好;采用底吹气的方式可以实现对中间包内流动的控制,且不需要大的气体流量;底吹气有利于中间包内夹杂物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包 流动控制 夹杂物 水模型 底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P中间包内腔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正海 徐其言 +2 位作者 周俐 常立忠 仇圣桃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15-19,共5页
针对CSP中间包内冶金过程,建立中间包内钢水流场、温度场、夹杂物运动的数学模型,对不同挡墙和挡坝的5种组合方案的中间包钢水,从流动、传热和去夹杂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挡墙和挡坝的组合方案中,方案5效果最佳,其结构合理... 针对CSP中间包内冶金过程,建立中间包内钢水流场、温度场、夹杂物运动的数学模型,对不同挡墙和挡坝的5种组合方案的中间包钢水,从流动、传热和去夹杂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挡墙和挡坝的组合方案中,方案5效果最佳,其结构合理,钢液停留时间有效延长,利于夹杂物的上浮;没有明显的低温区域,中间包出口与入口的温差为5℃;对50μm的夹杂物能去除98.4%,对40μm的夹杂物去除率达到9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包 流场 温度场 夹杂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温工艺对微合金化S355钢高温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李军 邱春根 张淑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340-344,共5页
针对S355连铸坯的横裂纹问题,利用Gleeble热模拟设备,研究了常规工艺下S355钢的高温力学性能,测定了其第三脆性区的温度范围。结合热拉伸试样显微组织观察、断口形貌观察,分析了S355钢第三脆性区的脆性机理,探讨了返温工艺对S355钢高温... 针对S355连铸坯的横裂纹问题,利用Gleeble热模拟设备,研究了常规工艺下S355钢的高温力学性能,测定了其第三脆性区的温度范围。结合热拉伸试样显微组织观察、断口形貌观察,分析了S355钢第三脆性区的脆性机理,探讨了返温工艺对S355钢高温塑性的影响。常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微合金化S335钢的第三脆性区温度范围为667~850℃,750℃时断面收缩率最小,断口呈现为冰糖状,裂纹沿奥氏体晶界扩展,为典型的沿晶脆性断裂。返温工艺实验结果表明,S335钢在750℃变形时的断面收缩率最小,但较常规工艺提高了21%,第三脆性区的塑性得到明显改善,且断口上出现少量韧窝,是以脆性断裂为主的复合断裂类型。结合金相组织观察及高温力学性能实验结果可知第三脆性区脆性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沿奥氏体晶界形成的网状铁素体导致。返温工艺明显改善S355钢高温延塑性的原因可归结为奥氏体晶粒的细化、铁素体百分比增加及其网状特征的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355钢 高温塑性 第三脆性区 返温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奥氏体对TRIP钢机械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居殿春 竺培显 +1 位作者 颜慧成 刘家琪 《冶金丛刊》 2008年第2期41-44,50,共5页
简要介绍了TRIP(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相变诱导塑性)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形成及其微观组织形貌,综合阐述了残余奥氏体对TRIP钢性能的影响,并由此提出对TRIP钢进一步改善的途径。
关键词 残余奥氏体 TRIP钢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CrMnTiH钢淬透性预测与成分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葛允宗 颜慧成 +3 位作者 王建军 杨庚朝 刘建 徐瑞军 《冶金丛刊》 2012年第4期9-12,共4页
基于临界理想直径(DI)模型,采用非线性拟合、多元化分析等方法,建立了20CrMnTiH钢淬透性预测数学模型,根据回归方程分析了钢液中化学成分对淬透性的影响,采用VC语言对数学模型进行程序编写。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度较好,J9、... 基于临界理想直径(DI)模型,采用非线性拟合、多元化分析等方法,建立了20CrMnTiH钢淬透性预测数学模型,根据回归方程分析了钢液中化学成分对淬透性的影响,采用VC语言对数学模型进行程序编写。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度较好,J9、J15平均偏差分别在3.79%与5.78%,基本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CrMnTiH 临界理想直径(DI) 淬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矿产资源供应强国:澳大利亚
15
作者 肖丽俊 陈其慎 +1 位作者 张艳飞 杜雪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19,25,共6页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矿产资源出口国,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矿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高,矿产资源产值占GDP的比例接近10%。分析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情况及其战略可以发现:...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矿产资源出口国,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矿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高,矿产资源产值占GDP的比例接近10%。分析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情况及其战略可以发现:澳大利亚成为全球矿产资源供应强国的主要因为其强大的矿业公司,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上顶级的跨国矿业航母,通过其强大的矿业公司对全球矿产资源市场份额的掌控,澳大利亚成为了全球矿产资源贸易市场操控能力最强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澳大利亚 供应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取向硅钢中硫化物的析出机理 被引量:13
16
作者 乔家龙 郭飞虎 +3 位作者 付兵 胡金文 项利 仇圣桃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0106-20112,共7页
结合无取向硅钢中硫化物的析出热力学、动力学计算和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检测,系统研究了硫化物在无取向硅钢中的析出机理,并讨论了硫化物对退火过程中晶粒长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取向硅钢中硫化物以(Mn,Cu)S复合析出相为主... 结合无取向硅钢中硫化物的析出热力学、动力学计算和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检测,系统研究了硫化物在无取向硅钢中的析出机理,并讨论了硫化物对退火过程中晶粒长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取向硅钢中硫化物以(Mn,Cu)S复合析出相为主。在凝固过程中,MnS和Cu_(2)S均不具备析出热力学条件。MnS先于Cu_(2)S在晶界形核,随着温度的降低将以位错形核为主。在均热过程中,w(Si+Al)≥2.5%的无取向硅钢中的MnS和w(Si+Al)≤1.6%的无取向电工钢中的Cu_(2)S主要在晶界形核。同时,均热过程中MnS在晶界的析出量远大于Cu_(2)S,Cu_(2)S主要在后续的热处理过程中析出。MnS和Cu_(2)S的Ostwald熟化研究表明,w(Si+Al)≥2.5%无取向硅钢中的MnS和Cu_(2)S对晶粒长大的影响明显大于w(Si+Al)≤1.6%无取向电工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硫化物 析出机制 形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坯热送热装工艺对加热炉能效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开发 王明林 +3 位作者 张慧 刘斌 俞占扬 杨宝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64,共11页
为了探究热送热装工艺的节能优势,本文以某钢厂热送热装生产线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铸坯温度、收集连铸坯生产参数,建立了铸坯在炉加热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铸坯的温度云图分布和热量变化情况,比较了不同热履历铸坯在炉加热过程中的... 为了探究热送热装工艺的节能优势,本文以某钢厂热送热装生产线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铸坯温度、收集连铸坯生产参数,建立了铸坯在炉加热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铸坯的温度云图分布和热量变化情况,比较了不同热履历铸坯在炉加热过程中的异同。同时,测量了不同装炉温度下的加热炉炉况,结合加热炉各段温度、空煤气流量、烟气流量等生产参数与铸坯吸热量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装炉温度下加热炉的热平衡和燃耗。研究表明:相较于冷装,现有热装加热工艺可减少燃耗约11.81 kgce/t;通过调节生产节奏,解决了现有热送热装工艺存在的铸坯在炉时间过长的问题,优化后的工艺较冷装吨钢生产可节省燃耗约19.62 kgc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送热装 连铸坯 轧钢加热炉 数值模拟 热平衡 能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SI1215钢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力应变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一成 李峰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基于热模拟压缩实验,研究AISI1215钢动态力学行为,选取700℃,0.1 s-1和750℃,0.1 s-12种形变条件下的实验应力应变数据曲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方法,即差分实验应力应变曲线法,Jonas三次多项式拟合法,Cingara-Mc Queen方程拟合本构模... 基于热模拟压缩实验,研究AISI1215钢动态力学行为,选取700℃,0.1 s-1和750℃,0.1 s-12种形变条件下的实验应力应变数据曲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方法,即差分实验应力应变曲线法,Jonas三次多项式拟合法,Cingara-Mc Queen方程拟合本构模型法,获得硬化速率与应力曲线(θ~σ),进一步得到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分别用εc1,εc2,εc3表示),分析采用这3种算法计算得到的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差异。结果表明εc1≈εc3〉εc2,εc1敏感于原始实验数据,εc2受参数影响大,εc3算法稳定。金相检测结果显示,实际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值与εc1和εc3接近,表明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法计算所得的再结晶临界条件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再结晶 临界应力 应变硬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r15钢LF增氮因素分析及措施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社教 王伟 +3 位作者 颜慧成 李澍 尹修刚 张川 《工业加热》 CAS 2014年第3期30-31,34,共3页
分析了GCr15轴承钢"LD→LF→VD→CC"生产工艺中的氮含量情况及LF精炼过程中钢水增氮的原因。结果表明,LF精炼阶段的"原材料"和"钢液裸露"是造成钢液增氮的最主要原因。提出了GCr15轴承钢LF精炼过程控氮措... 分析了GCr15轴承钢"LD→LF→VD→CC"生产工艺中的氮含量情况及LF精炼过程中钢水增氮的原因。结果表明,LF精炼阶段的"原材料"和"钢液裸露"是造成钢液增氮的最主要原因。提出了GCr15轴承钢LF精炼过程控氮措施,通过工业试验,降低了精炼过程氮的增加,使成品氮含量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F精炼 增氮 控氮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包隧道式过滤器的物理模拟
20
作者 刘天骥 彭世恒 +1 位作者 仇圣桃 施哲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100-104,109,共6页
在1∶2的中间包水模型上,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对中间包安装隧道式过滤器前后的流场进行研究,分析过滤器出口角度、挡坝高度等因素对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包隧道式过滤器不仅能过滤钢液,还能与其他控流装置组合使用,优化中间包流场,... 在1∶2的中间包水模型上,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对中间包安装隧道式过滤器前后的流场进行研究,分析过滤器出口角度、挡坝高度等因素对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包隧道式过滤器不仅能过滤钢液,还能与其他控流装置组合使用,优化中间包流场,为进一步降低钢中夹杂物提供了一种选择;方案为过滤器出口角度20°,挡坝高度350 mm,能够很好地优化中间包流场,有效降低死区体积分率,增加活塞区体积分率,延长钢液的平均停留时间,使夹杂物上浮去除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包 过滤器 流场 物理模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