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药结合,内外同治,增效减毒——访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斌教授
1
作者 徐斌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1期F0002-I0003,共4页
徐斌,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分会主任委员。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局十一五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针药结合团队... 徐斌,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分会主任委员。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局十一五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针药结合团队负责人。先后主持973课题1项,主要参加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要参与者(第2)2项。发表论文论著321篇,2项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主编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行业规划教材《实验针灸学》,主编十三五研究生教材《针灸医学导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针灸学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国家中医药局 针药结合 研究生教材 学科带头人 分会主任委员 规划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药结合的科学基础及基本原则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斌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1期3179-3183,3187,共6页
本文分析了最近10多年来国内外针药结合临床循证证据和作用机制研究新进展,认为证据表明针药结合在重大疾病、药源性疾病方面的实践及研究产生的高质量证据进一步证明了其潜在的重要临床价值;针药结合的机制研究已经从关注针灸对药物作... 本文分析了最近10多年来国内外针药结合临床循证证据和作用机制研究新进展,认为证据表明针药结合在重大疾病、药源性疾病方面的实践及研究产生的高质量证据进一步证明了其潜在的重要临床价值;针药结合的机制研究已经从关注针灸对药物作用过程的影响向针药不同机制协同作用方向发展。论文针对针药结合规律研究的内容及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针药结合及其研究的四项基本原则,即针药结合增效原则、协同原则、量效原则、时空原则,以期为本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药结合 临床证据 作用机制 基本原则 增效 减毒 协同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小燕 韩旭 +1 位作者 余芝 徐斌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7期2536-2540,共5页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胃肠道并发症,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临床尚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其治疗一直为临床所重视。目前研究表明,针药结合较单纯用药及单纯针灸具有明显优势,但大多属于临床小样本观察...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胃肠道并发症,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临床尚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其治疗一直为临床所重视。目前研究表明,针药结合较单纯用药及单纯针灸具有明显优势,但大多属于临床小样本观察,机制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胃轻瘫 针药结合 针灸 西药 中药 增效 减毒 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枢、内关穴分别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棕色脂肪中UCP1/BMP3b信号通路的影响
4
作者 闫煜杭 钱丹颖 +5 位作者 鲁晓涵 刘肖儿 邹玲悦 白桦 于美玲 卢圣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0-608,共9页
目的观察天枢穴和内关穴分别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小鼠心功能以及棕色脂肪组织(BAT)中UCP1/BMP3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不同穴位电针改善心肌梗死的潜在机制。方法以健康成年小鼠和BAT切除小鼠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对应分为假手术... 目的观察天枢穴和内关穴分别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小鼠心功能以及棕色脂肪组织(BAT)中UCP1/BMP3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不同穴位电针改善心肌梗死的潜在机制。方法以健康成年小鼠和BAT切除小鼠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对应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内关组、天枢组。在适应性喂养1周后,干预组分别进行20 min的双侧内关穴或天枢穴电针预处理,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模型。BAT切除组在电针前进行肩胛部BAT切除,其余干预与前保持一致。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小鼠心功能变化;TTC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心肌梗死面积;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cTnT和BMP3b水平;qPCR法检测小鼠BAT中β3-AR、UCP1、BMP3b mRNA的相对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鼠BAT中BMP3b和心脏中p-Smad1/5蛋白的相对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左心室EF、FS降低(P<0.001),白色梗死区域面积增大(P<0.001),血清中cTnT水平升高(P<0.001),BAT中β3-AR、UCP1、BMP3b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BMP3b的蛋白表达升高(P<0.01)。血清中的BMP3b含量升高(P<0.001),心脏中p-Smad1/5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天枢组和内关组小鼠的左心室EF、FS均升高(P<0.001),白色梗死区域面积减小(P<0.001),血清中cTnT水平下降(P<0.05,P<0.01);天枢组BAT中β3-AR、UCP1、BMP3b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P<0.01,P<0.001),BMP3b的蛋白表达升高(P<0.01),心脏中p-Smad1/5蛋白表达升高(P<0.01),而内关组无明显变化。在BAT切除后,与模型组相比,内关组小鼠的左心室EF、FS升高(P<0.001),白色梗死区域面积减小(P<0.001),血清中cTnT下降(P<0.001),而天枢组无明显变化;内关组和天枢组心脏中p-Smad1/5的蛋白表达和血清中BMP3b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天枢穴或内关穴电针预处理都可以产生心肌保护效应,天枢穴的保护效应可能通过影响棕色脂肪中UCP1/BMP3b信号通路产生,而内关穴不依赖该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电针预处理 内关 天枢 棕色脂肪 解偶联蛋白1 骨形态发生蛋白3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炎症和嘌呤能2X7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5
作者 钱丹颖 闫煜杭 +3 位作者 刘肖儿 鲁晓涵 白桦 卢圣锋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70-1975,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小鼠心肌炎症以及嘌呤能2X7受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P2X7R/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心肌梗死的潜在机制。方法:将成年的C57BL/6J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电针组...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小鼠心肌炎症以及嘌呤能2X7受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P2X7R/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心肌梗死的潜在机制。方法:将成年的C57BL/6J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电针组。通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AMI模型。造模后30 min进行1次双侧内关穴电针干预,在第2、3天同一时间进行1次干预,共3次。干预结束后,采用心电图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评估各组小鼠心肌损伤程度;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小鼠左心室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ELISA评估各组小鼠心肌炎症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各组小鼠心脏P2X7R/NLRP3信号通路的相对表达。结果:电针显著改善AMI小鼠的病理性Q波,降低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短轴收缩率(FS),减少心肌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降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降低P2X7R、NLRP3蛋白的相对表达。结论:电针内关穴可以减轻AMI小鼠的心肌炎症反应并改善心功能,该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P2X7R/NLRP3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炎症反应 电针 内关穴 嘌呤能2X7受体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及针药复合镇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6
作者 江永伟 张晗 +1 位作者 徐斌 吕志刚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1期3184-3187,共4页
针刺疗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针灸消除或减轻疼痛在古籍中早有记载。现在很多中医院已经将针刺作为一种麻醉手段或辅助麻醉手段应用在多种外科手术中。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性高及不良作用小的特点,但是单纯... 针刺疗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针灸消除或减轻疼痛在古籍中早有记载。现在很多中医院已经将针刺作为一种麻醉手段或辅助麻醉手段应用在多种外科手术中。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性高及不良作用小的特点,但是单纯的针刺麻醉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镇痛效果,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针刺结合药物的麻醉方法。针药复合麻醉一方面可以明显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进而减少术后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针刺具有广泛调节作用的优点,加快术后恢复。本文对针刺镇痛的机制和针药复合镇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机制 针药复合镇痛 针刺镇痛机制 炎性反应 免疫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耳甲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雨蕊 杨森 +2 位作者 潘彦宏 詹铮 姜劲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09-1517,共9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耳甲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炎性因子、痛阈值和致痛因子的影响,探讨电针耳甲对2型糖尿病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和造模组(n=22)。采用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诱导2型糖尿病大...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耳甲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炎性因子、痛阈值和致痛因子的影响,探讨电针耳甲对2型糖尿病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和造模组(n=22)。采用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3次随机血糖≥16.7 mmol·L-1大鼠为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继续高脂饲料喂养,通过热敏感度值和痛阈值测定,将阈值异常的大鼠(n=16)随机分为模型组(n=8)和耳电针组(n=8)。耳电针组大鼠在麻醉下进行耳甲电针干预,参数4mA,30Hz,每日1次,每次30 min,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日,连续干预4周。通过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血糖值、热敏感度值、痛阈值和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0和致痛因子5-HT的水平,初步探讨电针耳甲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抗炎镇痛机制。结果 (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经电针干预2周后热敏感度值和痛阈值均升高,但与模型组相比,只有痛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经4周后热敏感度值和痛阈值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来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升高,IL-10水平降低,而电针干预4周后的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而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3)从血清致痛因子水平来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5-HT明显升高,而电针干预4周后的血清中5-HT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电针耳甲区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升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以及降低致痛因子5-HT,提高痛阈值,发挥了抗炎镇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为电针耳甲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电针 慢性炎症 抗炎 镇痛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次髎、耳甲调节大鼠胃内压和心率变异性效应方向一致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詹铮 潘彦宏 姜劲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01-2508,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与电针耳甲调节胃内压和心率变异性的效应方向一致性,并观察两者联合电针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耳甲组、次髎组和“耳甲+次髎”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分别电针(30 Hz,2 mA,波宽0.2 ms±30%,...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与电针耳甲调节胃内压和心率变异性的效应方向一致性,并观察两者联合电针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耳甲组、次髎组和“耳甲+次髎”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分别电针(30 Hz,2 mA,波宽0.2 ms±30%,连续波)2 min,并于电针前和电针期间检测胃内压、心率变异性。结果①与电针前相比,胃内压变化:耳甲电针干预可显著升高胃内压,尤其在干预的30-60 s(P<0.05)、60-90 s期间(P<0.05);次髎电针干预可显著升高胃内压,尤其在干预的60-90 s期间(P<0.05);“耳甲+次髎”电针干预可显著升高胃内压,尤其在干预的60-90 s(P<0.01)、90-120 s期间(P<0.05)。“耳甲+次髎”电针干预的胃内压变化倍率,既显著高于同期耳甲电针,尤其在干预的60-90 s(P<0.01)、90-120 s期间(P<0.01),也显著高于同期次髎电针,尤其在干预的60-90 s(P<0.05)、90-120 s期间(P<0.05)。②与电针前相比,心率变异性变化:耳甲电针干预的高频(H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1,P<0.05,P<0.01,P<0.05)、低频(L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1,P<0.01,P<0.05,P<0.05)、极低频(VL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5,P<0.05,P<0.05,P<0.05);次髎电针干预的H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5,P<0.05,P<0.05,P<0.05)、L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5,P<0.05,P<0.05,P<0.05)、VL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5,P<0.05,P<0.05,P<0.05);“耳甲+次髎”电针干预的H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5,P<0.05,P<0.05,P<0.05)、L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01,P<0.05,P<0.01,P<0.01)、VL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5,P<0.01,P<0.05,P<0.05)。耳甲电针干预可显著降低LF/HF,尤其在干预的0-30 s(P<0.01)、30-60 s(P<0.05)、60-90 s期间(P<0.05);次髎电针干预可显著降低LF/HF,尤其在干预的0-30 s期间(P<0.05);“耳甲+次髎”电针干预可显著降低LF/HF,尤其在干预的30-60 s(P<0.05)、60-90 s(P<0.01)、90-120 s期间(P<0.01)。“耳甲+次髎”电针干预的LF/HF变化倍率,既显著低于同期耳甲电针,尤其在干预的90-120 s期间(P<0.05),也显著低于同期次髎电针,尤其在干预的60-90 s(P<0.05)、90-120 s期间(P<0.05)。结论电针次髎与电针耳甲调节迷走神经的效应方向基本一致,两者联合电针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内压 心率变异性 迷走神经调控 次髎 耳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预处理对AMI小鼠心肌局部炎症及DNA-PK/Rictor/Myc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江敏娇 彭柔 +6 位作者 闫煜杭 刘肖儿 钱丹颖 鲁晓涵 陈栎遥 于美玲 卢圣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9-597,共9页
目的观察内关穴电针预处理后急性心肌梗死小鼠(AMI)心功能、局部炎症水平及巨噬细胞M2型极化变化,并从调控DNA-PK/Rictor/Myc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 目的观察内关穴电针预处理后急性心肌梗死小鼠(AMI)心功能、局部炎症水平及巨噬细胞M2型极化变化,并从调控DNA-PK/Rictor/Myc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模型。电针组接受双侧内关穴电针干预,疏密波,2/15 Hz,1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3 d,电针干预结束后30 min造模。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射血分数(EF)和短轴收缩率(FS);HE、TUNEL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病理形态和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ELISA法检测梗死区心肌组织和外周血中IL-1β、TNF-α、NLRP3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脏中巨噬细胞极化状态,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心肌中DNA-PK、p-DNA-PK、Rictor、Myc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EF、FS明显降低(P<0.0001),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01),心肌组织和血清中IL-1β、NLRP3、TNF-α表达上调(P<0.01,P<0.001),巨噬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P<0.001),M2型巨噬细胞百分比下降(P<0.0001),心肌组织中p-DNA-PK、Rictor和My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的EF、FS显著升高(P<0.0001),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下降(P<0.01),心肌组织和血清中IL-1β、NLRP3、TNF-α表达下调(P<0.05,P<0.01,P<0.001),巨噬细胞百分比下降(P<0.05),M2型巨噬细胞百分比上升(P<0.01),心肌组织中p-DNA-PK、Rictor和Myc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P<0.0001)。结论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调控DNA-PK/Rictor/Myc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减轻局部炎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从而提高心功能,实现心肌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电针预处理 巨噬细胞极化 DNA-PK RI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电针治疗脓毒症的疗效和有效处方初探
10
作者 方梦悦 李熳 +5 位作者 李晨楠 景向红 徐斌 马艳 陈爱玲(Sulukkana Noiprasert) 余玲玲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42-1748,共7页
脓毒症是临床危重症,病死率高。电针是脓毒症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能减轻脓毒症炎症反应、调节患者免疫功能、预防多系统器官损伤,但系统性综述未见报道。本文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电针治疗脓毒症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 脓毒症是临床危重症,病死率高。电针是脓毒症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能减轻脓毒症炎症反应、调节患者免疫功能、预防多系统器官损伤,但系统性综述未见报道。本文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电针治疗脓毒症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整理,综述电针在脓毒症及其并发症领域的临床应用情况,分析其临床疗效,总结有效的穴位处方。最终确定电针在单纯脓毒症以及脓毒症并发消化道、肺、心肌、脑损伤的应用中获得了有效临床证据,并推荐如下有效穴位处方:①单纯脓毒症推荐“足三里+关元”“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下巨虚”;②合并消化道损伤,推荐“足三里+上巨虚+天枢”“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下巨虚”;③合并肺损伤,推荐“足三里+尺泽”;④合并心肌损伤,推荐“内关+足三里+神门+太冲+血海+膈腧+三阴交+合谷”;⑤合并脑损伤,推荐“百会+水沟”。研究结果能为电针应用于脓毒症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初步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脓毒症 脓毒症并发症 疗效 取穴规律 组方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疗法的力学基础
11
作者 季恒 谭为康 +6 位作者 巫桐雨 舒文雅 吴啸 亚晓旭 纪昌春 王欣君 韩玉龙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3-822,共20页
针刺疗法的有效性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许多国家将其纳入医疗系统.但是,针刺疗法的发展仍存在一些挑战,如针刺过程定量化方法缺乏、针刺技术传承困难、穴位定位精确度不足等.随着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的发展,尤其是工程科学与医学的结合,为解... 针刺疗法的有效性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许多国家将其纳入医疗系统.但是,针刺疗法的发展仍存在一些挑战,如针刺过程定量化方法缺乏、针刺技术传承困难、穴位定位精确度不足等.随着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的发展,尤其是工程科学与医学的结合,为解决针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该文综述了针刺技术中力学核心要素的历史发展,包括力学刺激工具(针具)、针刺过程(刺入及行针阶段)和力学刺激对象(穴位)三个部分.通过对这三个力学要素的剖析,总结了其对针刺过程和治疗效果的定量化研究及影响.同时,梳理了在针刺量化研究中的力学实验及模型,深化了对针刺过程的理解.总结了针刺机器人前沿的研究成果,及其在提升针刺技术传承、推动针灸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最后,展望了针刺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力学 力学刺激核心要素 针刺力学模型 针刺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及HIF-1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丁亚娟 卢圣锋 +2 位作者 陈霞 彭拥军 朱冰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实施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及该影响与心肌HIF-1α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I)、电针1d组(EA-1d)、电针2d组(EA-2d)、电针3d组(EA-3d)、电针4d组(EA-4d)、电针5d组(EA-5d),每组...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实施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及该影响与心肌HIF-1α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I)、电针1d组(EA-1d)、电针2d组(EA-2d)、电针3d组(EA-3d)、电针4d组(EA-4d)、电针5d组(EA-5d),每组9只。选择大鼠双侧内关穴进行电针干预后,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进行心电图检测,并于24h后取心脏,采用TTC染色评价效应差异,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IF-1α表达,并在明确最佳时间点后,增设假手术组(Sham)和假手术加电针组(Sham+EA),每组3只,进一步观察HIF-1α表达情况。结果 MI组结扎LAD 30min后,ST段弓背抬高,结扎24h后出现病理性Q波,提示模型制作成功;与MI组比较,EA-1d、EA-2d组心肌梗死面积变化无统计学意义,HIF-1α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EA-3d、EA-4d和EA-5d组心脏梗死面积比明显减小(P<0.05),HIF-1α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1),但3组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电针预处理4d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MI组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电针预处理能使MI下降的HIF-1α表达上升(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内关穴3~5d均能有效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其中以4d为佳,该保护效应与调控HIF-1α蛋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电针预处理 心肌保护 内关 HIF-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联合揿针治疗胃肠腑热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殷茵 刘志诚 徐斌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21-1724,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揿针治疗胃肠腑热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纳入149例并发高脂血症胃肠腑热型患者,采用电针联合揿针治疗,隔日治疗一次,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各项肥胖指标:体质量(W)、肥胖度...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揿针治疗胃肠腑热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纳入149例并发高脂血症胃肠腑热型患者,采用电针联合揿针治疗,隔日治疗一次,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各项肥胖指标:体质量(W)、肥胖度(A)、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体质百分率(F%),脂质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的变化,分析患者的疗效与不同因素间关系。结果:患者治疗后痊愈10例,显效89例,有效4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6%;患者治疗后各项肥胖指标及脂质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患者年龄越小疗效越好、肥胖度越轻疗效越好、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均P<0.01),患者疗效与其年龄大小、肥胖程度、病程长短呈一定相关关系。不同病因诱因的患者中,致病因素为过食少动者,疗效最佳,总有效率96.6%,但不同病因诱因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电针联合揿针治疗胃肠腑热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疗效好,具有减肥降脂双重作用,且电针联合揿针疗法针对年龄小、病程短、肥胖度轻的胃肠腑热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高脂血症 胃肠腑热型 电针 揿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肥胖大鼠骨骼肌AMPK/ACC/CPT-1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龚美蓉 曹晨 +1 位作者 陈凤丽 孙亦农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9-493,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肥胖大鼠骨骼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肥胖的机制。方法30只刚断乳(3周龄)的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挑选6只普通饲料喂养并设为正常组,另24只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周,将造模成功的12只随机分... 目的观察电针对肥胖大鼠骨骼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肥胖的机制。方法30只刚断乳(3周龄)的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挑选6只普通饲料喂养并设为正常组,另24只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周,将造模成功的1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测定各组大鼠体质量、脂肪质量、血脂等相关指标,qPCR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中AMPKα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的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AMPK、ACC磷酸化水平和CPT-1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显示肥胖大鼠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的体质量、内脏脂肪质量和血脂均显著降低(P<0.05~0.01);骨骼肌AMPKα1、ACC、CPT-1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0.01)。电针使AMPK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P<0.01),激活AMPK的活性;ACC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抑制ACC活性;同时提高CPT-1蛋白水平。结论电针可以降低肥胖大鼠的体质量并改善其脂肪代谢的紊乱,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骨骼肌组织AMPK/ACC/CPT-1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肥胖大鼠 AMPK/ACC/CPT-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大鼠天枢穴抑制西沙必利促进胃运动效应的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余芝 庞婷婷 +2 位作者 贾新新 梁超 徐斌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1期3194-3198,共5页
目的:采用不同电针强度,观察电针天枢穴对西沙必利诱发的大鼠胃运动的影响,探索电针天枢与西沙必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规律和量效关系。方法:SD大鼠2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0.5 mA组,1 mA组和3 mA组,每组8只。在动物胃窦放置球囊... 目的:采用不同电针强度,观察电针天枢穴对西沙必利诱发的大鼠胃运动的影响,探索电针天枢与西沙必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规律和量效关系。方法:SD大鼠2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0.5 mA组,1 mA组和3 mA组,每组8只。在动物胃窦放置球囊,连接压力感受器和多导生理记录系统并记录胃内压,记录基线、干预后(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西沙必利和电针)胃内平均压力值和每只大鼠的西沙必利药量。观察电针不同强度天枢结合西沙必利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结果:1)与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比较,腹腔注射西沙必利后大鼠胃运动明显增强(P<0.01)。2)与注射西沙必利效应比较,采用0.5 mA,1 mA和3 mA的电针强度刺激天枢能明显抑制西沙必利诱发的胃运动增强(P<0.01),并且随着电针强度增加,抑制效应更加明显,0.5 mA和3 mA之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计算电针与西沙必利之间的效力关系,在当前药物浓度状态下,0.5 mA天枢产生的效应相当于抑制(1.15±0.24)μg的西沙必利;1 mA相当抑制(3.56±1.31)μg的西沙必利;3 mA相当于抑制(4.03±0.95)μg的西沙必利,0.5 mA和3 m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强度电针大鼠天枢能抑制西沙必利诱发的胃运动增强效应,这一效应呈现强度依赖性。这一结果首次提示,在采用针药结合调节胃运动抑制状态时,选用天枢穴可能会产生拮抗效应,降低药物效应,在选穴时应该慎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天枢 针药结合 强度依赖 西沙必利 5-羟色胺 胃运动 胃肠动力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针灸调控糖脂代谢网络研究分析针灸医学的发展策略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2-566,共5页
结合糖脂代谢网络调控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针灸减肥网络机制研究的3个可能路径,以及神经刺激对针灸医学发展的影响。认为应该将针灸研究中观察到的网络调控现象提升到发现糖脂代谢调控新机制的层次,主要是从网络互作集成、组织间应答协... 结合糖脂代谢网络调控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针灸减肥网络机制研究的3个可能路径,以及神经刺激对针灸医学发展的影响。认为应该将针灸研究中观察到的网络调控现象提升到发现糖脂代谢调控新机制的层次,主要是从网络互作集成、组织间应答协调方面去发现针灸调控机体的独特机制,“穴位网络靶点”的研究路径,可能才是完善、发展针灸医学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糖脂代谢 神经刺激 针灸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皮内刺改善BrunnstromⅠ期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单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17
作者 林萍 唐庆福 +6 位作者 高亚婷 徐超 邓翠翠 廖瑶 陈文娟 卢洁 姜劲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2-972,共11页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迷走神经刺激可改善中风后遗症期(6月-2年)患者的上肢功能。本研究探讨耳皮内刺作用于迷走神经耳支促进中风后早期(BrunnstromⅠ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加速康复进程的效应及其特征。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单盲...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迷走神经刺激可改善中风后遗症期(6月-2年)患者的上肢功能。本研究探讨耳皮内刺作用于迷走神经耳支促进中风后早期(BrunnstromⅠ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加速康复进程的效应及其特征。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研究,BrunnstromⅠ期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耳皮内刺组(耳皮内刺、标准康复、体针)或假耳皮内刺组(假耳皮内刺、标准康复、体针),治疗6天,共治疗1周(6次)。在开始治疗前(D0)、治疗3天后(D3)和治疗6天后(D6)治疗后进行评估。主要结局指标:观察Brunnstrom分期(Ueda评估)、Fugl-Meyer上肢得分(FMA-UE)及其屈伸的亚组得分(FMA-UEFS、FMA-UEES)、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次要结局指标:上肢关节活动范围(AROM)、上肢肌群徒手肌力检测(MMT)、Barthel指数(BI)。结果在接受筛查的332名患者中,招募了70名符合标准的患者。耳皮内刺组35例,脱落1例,实际完成34例;假耳皮内刺组35例,无脱落。主要结局指标:耳皮内刺组上田敏(Ueda评估)分期在D3和D6治疗结束后均优于假耳皮内刺组(P<0.05、P<0.001)。治疗6天后,耳皮内刺组的FMA-UEFS评分明显优于假耳皮内刺组(P<0.05);FMA-UEES与FMA-UE的相关性高于FMA-UEFS与FMA-UE的相关性(FMA-UEFS:r=0.728、P<0.001;FMA-UEES:r=0.744、P<0.001);耳皮内刺组的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WMFT)在D3和D6治疗结束后均优于假耳皮内刺组(P<0.05、P<0.05)。次要结局指标:AROM:治疗6天后,耳皮内刺组肩外展的关节活动度较假耳皮内刺组改善更明显(P<0.05)。MMT:耳皮内刺组肘屈曲、肘伸展肌群的肌力治疗6天后的改善程度超过假耳皮内刺组(P<0.05)。Barthel指数(BI):在治疗6天后,耳皮内刺组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与假耳皮内刺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耳皮内刺结合常规康复与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后软瘫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加速缺血性中风偏瘫早期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皮内刺 偏瘫 软瘫期 迷走神经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修饰在针刺促缺血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宁 卢圣锋 朱冰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4期829-835,共7页
针刺对心肌缺血各期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已经被多个层面证实,但与组蛋白修饰关系的研究却并不深入。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分子生物学及基础医学的研究重点。本文从组蛋白修饰与心脏基因表达的关系入手,综合近... 针刺对心肌缺血各期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已经被多个层面证实,但与组蛋白修饰关系的研究却并不深入。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分子生物学及基础医学的研究重点。本文从组蛋白修饰与心脏基因表达的关系入手,综合近年来组蛋白修饰研究进展,即由组蛋白修饰改变介导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直接影响了心肌缺血的损伤程度及预后.本探讨将表观遗传学调控引入针刺促进心肌保护机理研究,以期为针刺疗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修饰 乙酰化 甲基化 针刺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浊通痹颗粒对高尿酸血症小鼠降尿酸作用的研究
19
作者 阮熙 周俊祺 +2 位作者 李海昌 宋黎喆雄 胡轩铭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4-925,共12页
目的探讨祛浊通痹颗粒(QZTB)对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小鼠降尿酸及抗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方法鉴定祛浊通痹颗粒(QZTB)成分。随机将64只C57BL/6小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QZTB低剂量... 目的探讨祛浊通痹颗粒(QZTB)对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小鼠降尿酸及抗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方法鉴定祛浊通痹颗粒(QZTB)成分。随机将64只C57BL/6小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QZTB低剂量组、QZTB中剂量组、QZTB高剂量组、MCC950组、MCC950+QZTB中剂量组,每组8只。腺嘌呤(100 mg·kg-1)联合氧嗪酸钾(500 mg·kg-1)建立HUA小鼠模型。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先造模2周后给药4周。造模2周后采用小鼠眼底静脉丛取血检测血尿酸(SUA)水平,以SUA水平作为造模成功依据,持续给药4周后处死取材。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SUA、尿素氮(BUN)、血肌酐(Cr)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qPCR法检测肾脏组织中尿酸转运蛋白1(URAT1)、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2(ABCG2)、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T9)、PDZ蛋白激酶1(PDZK1)mRNA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脏组织中尿酸转运体(URAT1、ABCG2、GLUT9、PDZK1)、核转录因子κB(NF-κB)总蛋白和磷酸化NF-κB(p-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leaved Caspase-1)蛋白和半胱氨酸蛋白酶-1前体蛋白(Pro-Caspase-1)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测定肾脏组织中尿酸转运体(URAT1、ABCG2、PDZK1、GLUT9)表达水平。结果在QZTB中鉴定了9种有代表性的活性成分。造模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UA显著上升(P<0.0001);给药4周后,模型组血清SUA、BUN、Cr显著升高(P<0.0001),IL-1β、IL-6、IL-18和TNF-α水平升高(P<0.01,P<0.001),肾组织ABCG2、PDZK1蛋白表达减少(P<0.01,P<0.001,P<0.0001),URAT1、GLUT9、NLRP3、p-NF-κB p65/NF-κB p65和Cleaved Caspase-1/Pro-Caspase-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01,P<0.0001)。与模型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和QZTB低、中、高剂量干预组SUA、BUN、Cr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P<0.001,P<0.0001),QZTB能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IL-18和TNF-α水平(P<0.05,P<0.01),提高肾组织ABCG2、PDZK1蛋白表达(P<0.05,P<0.01,P<0.0001),下调URAT1、GLUT9、NLRP3、p-NF-κB p65/NF-κB p65和Cleaved Caspase-1/Pro-Caspase-1蛋白表达(P<0.05,P<0.01,P<0.001,P<0.0001)。与模型组相比,MCC950组下调NLRP3、p-NF-κB p65/NF-κB p65和Cleaved Caspase-1/Pro-Caspase-1蛋白表达(P<0.01)。与MCC950组或QZTB组相比,MCC950+QZTB组下调NLRP3、p-NF-κB p65/NF-κB p65、Cleaved Caspase-1/Pro-Caspase-1蛋白表达(P<0.05,P<0.01,P<0.0001)。结论QZTB能够通过抑制NF-κB/NKRP3信号通路促进尿酸排泄,从而改善HUA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浊通痹颗粒 高尿酸血症 尿酸转运体 NF-ΚB NLRP3炎症小体 CASPASE-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小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和行为敏化的影响
20
作者 张晗 聂登云 +1 位作者 江永伟 吕志刚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1期3188-3193,共6页
目的:研究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小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和行为敏化的影响。方法:实验1,30只雄性C57BL/6J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复方511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采用CPP实验观察低、中、高剂量复方511对小鼠吗... 目的:研究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小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和行为敏化的影响。方法:实验1,30只雄性C57BL/6J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复方511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采用CPP实验观察低、中、高剂量复方511对小鼠吗啡CPP偏爱分数及总活动度和伴药箱穿梭次数的影响;实验2,30只雄性C57BL/6J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复方511组、电针组、针药组,每组6只,采用CPP实验观察复方511、电针、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小鼠吗啡CPP偏爱分数及总活动度和伴药箱穿梭次数的影响。结果:1)实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偏爱分数显著升高(P<0.0001),而低、中、高剂量复方511均能降低小鼠偏爱分数,但仅中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小鼠比较,吗啡给药后小鼠的总活动路程和伴药箱穿梭次数较训练前明显减少(P<0.01),而施用中剂量复方511能显著提高减少的总路程和伴药箱穿梭次数(P<0.05)。2)实验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偏爱分数显著增加(P<0.0001),复方511、电针、针药结合均能有效降低偏爱分数(P<0.05,P<0.05,P<0.0001),且针药结合的作用优于单独使用复方511和电针(P<0.05)。与对照组比较,训练后模型组小鼠的总活动路程和伴药箱穿梭次数较训练前明显减少(P<0.0001),而复方511、电针、针药结合均能显著提高小鼠吗啡给药后的总活动度和伴药箱穿梭次数(P<0.05)。结论:复方511联合电针能有效改善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和行为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复方511 阿片成瘾 吗啡 条件性位置偏爱 偏爱分数 行为敏化 总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