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正大水溶肥蝴蝶兰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京波 胡兆平 +2 位作者 李新柱 刘毅 陈海宁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11期134-135,共2页
从蝴蝶兰的温度、光照、水溶肥管理等条件下,进行小苗、中苗、大苗、盆花各阶段的技术管理作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 温度 光照 水溶肥 水苔藓 气生根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正大水溶肥红掌栽培要点
2
作者 李京波 胡兆平 +2 位作者 李新柱 刘毅 陈海宁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10期131-132,共2页
从红掌的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条件进行上盆并加强水溶肥等管理措施,以达到冠型丰满、花朵鲜艳美观的较受欢迎的成品花卉。
关键词 红掌 佛焰苞 水质 基质 水溶肥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源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特性研究
3
作者 邢芳芳 韩丽 +3 位作者 葛祥军 周振见 厉建兵 宋吉青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1,共5页
试验旨在筛选兔源菌种,研究和开发兔用微生态制剂。选取健康肉兔的新鲜粪便为试验原料,从中筛分出1株芽孢杆菌,对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耐酸碱、耐高温、益生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经形态特征观... 试验旨在筛选兔源菌种,研究和开发兔用微生态制剂。选取健康肉兔的新鲜粪便为试验原料,从中筛分出1株芽孢杆菌,对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耐酸碱、耐高温、益生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分离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命名为XR01。XR01在pH值2.0的条件下存活率可达84.25%,在胆碱浓度0.4%的条件下存活率可达到42.30%,在100℃处理后存活率仍可达到91.80%,且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小白鼠喂服安全。研究表明,该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安全,易于发酵培养,且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酸、胆碱等益生特性,可作为兔用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益生特性 分离鉴定 解淀粉芽孢杆菌 兔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作物生态种植模式对砂质土壤培肥与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邢素丽 李会龙 +5 位作者 杨军芳 王鹏飞 孙世友 贾良良 韩宝文 茹淑华 《农业工程技术》 2016年第32期11-14,共4页
该文根据试验数据研究了不同作物种植模式对低肥力砂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肥砂质土壤上大豆单作、豇豆单作、绿豆-玉米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大豆两年三熟、花生单作两年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0.6%-33.8%,大豆... 该文根据试验数据研究了不同作物种植模式对低肥力砂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肥砂质土壤上大豆单作、豇豆单作、绿豆-玉米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大豆两年三熟、花生单作两年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0.6%-33.8%,大豆单作、豇豆单作、绿豆-玉米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大豆两年三熟、甘薯单作、马铃薯-玉米轮作两年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22.9%-31.7%。相反,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单作和谷子单作,连续种植两年后,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不利于砂质农田培肥。该文还提出砂质农田培肥的具体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建议,为砂地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种植模式 砂质农田 土壤培肥 土壤有机质 土壤速效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寡糖水溶肥在红薯上的施用效果研究
5
作者 王朋峰 郭玉玲 +1 位作者 陈晓忍 胡涛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5期95-96,共2页
在红薯生产中,为验证壳寡糖水溶肥对红薯生物学性状、产量、效益等方面的影响,以常规施肥(每亩施用15-15-15硫基复合肥30 kg、硫酸钾30 kg、豆粕原料有机肥80 kg)为对照,设置2个新施肥处理,在其他田间管理相同的情况下,调查薯块产量构... 在红薯生产中,为验证壳寡糖水溶肥对红薯生物学性状、产量、效益等方面的影响,以常规施肥(每亩施用15-15-15硫基复合肥30 kg、硫酸钾30 kg、豆粕原料有机肥80 kg)为对照,设置2个新施肥处理,在其他田间管理相同的情况下,调查薯块产量构成情况,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壳寡糖水溶肥能有效促进地下薯块的膨大生长,对提高甘薯产量及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该肥料适宜在甘薯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水溶肥 红薯 减肥增产 节本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个小麦主栽及后备品种抗赤霉病评价与籽粒DON毒素含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史文琦 刘美玲 +4 位作者 郑磊 张强 喻大昭 龚双军 杨立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2-269,320,共9页
为发掘赤霉病的抗性种质资源,评估小麦品种籽粒DON毒素含量与赤霉病抗性内在联系,本研究分别以‘华麦1169’‘小偃22’‘郑9023’和‘苏麦3号’为高感、中感、中抗和高抗赤霉病对照品种,于2021年春季对生产上种植面积超过10万hm2的16个... 为发掘赤霉病的抗性种质资源,评估小麦品种籽粒DON毒素含量与赤霉病抗性内在联系,本研究分别以‘华麦1169’‘小偃22’‘郑9023’和‘苏麦3号’为高感、中感、中抗和高抗赤霉病对照品种,于2021年春季对生产上种植面积超过10万hm2的16个主栽品种和湖北的39个主栽和后备品种,采用双花滴注接种法开展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对供试材料用与Fhb1、Fhb2、Fhb4、Fhb5和Fhb7和QFhs.crc-2DL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并对55个小麦品种测定其收获后籽粒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5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有21个表现为中抗赤霉病。结合分子检测结果发现,抗性鉴定为中抗的21个小麦品种中,16个品种未检测出目标抗赤霉病基因,推测其可能含有其他未知或未检测的抗赤霉病基因;55个小麦中仅‘华麦169’携带Fhb1,平均病小穗率22.34%;‘新麦18’‘扬麦11’和‘西农979’等5个品种携带Fhb2,平均病小穗率为28.34%~45.92%;‘偃展4110’‘衡观35’和‘烟农19’等5个品种携带Fhb4,平均病小穗率为26.73%~65.59%;‘良星99’‘华麦1123’和‘襄麦35’等13个品种携带QFhs.crc-2DL,平均病小穗率为32.96%~70.81%;未检测到携带Fhb5的品种。籽粒DON毒素测定结果表明,田间鉴定为中抗赤霉病的21个品种中,其籽粒DON毒素含量最高的品种超过最低的8倍,有8个品种籽粒DON毒素含量超过3500μg/kg,田间鉴定为中感赤霉病的13个品种中,DON毒素含量最高的品种超过最低的4倍,除‘扬麦13’‘鄂麦352’和‘荆麦66’这3个品种DON毒素含量低于3500μg/kg,其余10个均高于3500μg/kg。这些检测结果充分说明对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的种质资源筛选来说,田间抗病鉴定取得的信息量远远不够,即使田间鉴定为中抗,也有必要对品种的籽粒DON毒素进行测定,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品种的综合抗赤霉病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性 分子标记 DON含量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EA19与多菌灵复配防治小麦赤霉病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文肖 刘美玲 +7 位作者 阙亚伟 郑磊 张强 喻大昭 杨立军 龚双军 曾凡松 李利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126,共10页
为明确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EA19与化学药剂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平板菌落计数法、Horsfall法筛选最佳复配比例,并通过离体麦穗和田间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不同浓度梯度的EA19发酵液喷雾... 为明确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EA19与化学药剂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平板菌落计数法、Horsfall法筛选最佳复配比例,并通过离体麦穗和田间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不同浓度梯度的EA19发酵液喷雾粉和冻干粉对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22.53%~93.96%,EC50分布在5.7944~10.9164 cfu/mL。菌株EA19与25~100μg/mL多菌灵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与25~100μg/mL咪鲜胺和戊唑醇均不具有相容性。多菌灵与EA19喷雾粉和冻干粉按药液体积比6∶4、7∶3、8∶2复配时对禾谷镰孢菌和亚洲镰孢菌的联合毒力较大,各体积比下的最大毒性比率为1.15~1.36。EC50剂量的多菌灵与2种EA19菌粉按不同体积比复配后对室内离体麦穗赤霉病防效为47.91%~73.50%。田间试验中,EA19冻干粉与多菌灵联合施用,可使多菌灵在减量30%的情况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53.76%)、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含量(0.50 mg/kg)、小麦理论产量(5994.35 kg/hm2)与全量多菌灵处理无显著差异。综上,贝莱斯芽孢杆菌EA19与多菌灵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具有协同效果,二者复配可减少多菌灵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贝莱斯芽孢杆菌 多菌灵 防治效果 复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晓飞 周长勇 +7 位作者 李美霞 毛佳 陈亚丽 齐英杰 钱新 陈香华 郑磊 曹凯歌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70-174,共5页
为明确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防治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纹枯病的田间药效,确定最佳使用剂量和安全性。以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分别为8、10、12 mL·kg^(-1)和对照药剂3.5%咯菌精甲霜悬浮剂制剂用量4 mL·k... 为明确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防治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纹枯病的田间药效,确定最佳使用剂量和安全性。以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分别为8、10、12 mL·kg^(-1)和对照药剂3.5%咯菌精甲霜悬浮剂制剂用量4 mL·kg^(-1),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80.55%~92.21%,对水稻立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82.25%~90.11%,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78.70%~90.77%,增产率为41.25%~55.12%,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3.5%咯菌精甲霜悬浮剂,且对水稻出苗和生长安全、具有显著的促进生长作用。综上所述,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拌种防治水稻病害具有较好的效果,生产上建议制剂用量为8~12 mL·kg^(-1),有效成分用量为1.79~2.69 mL·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唑菌苯胺 水稻 恶苗病 立枯病 纹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红蓝光配比对甜樱桃幼苗叶片叶绿素生物合成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胡举伟 黄乐秋 +6 位作者 王庆庆 李曰鹏 吴淑娟 徐劲松 宋涛 彭善俊 邢连强 《中国果树》 2024年第10期55-61,共7页
为了探索甜樱桃幼苗叶片叶绿素合成对红蓝组合光的响应机制,采用LEDs为光源,以鲁樱3号甜樱桃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红光(0%B)、红蓝组合光(15%B、20%B、30%B、50%B)、蓝光(100%B)6个处理,以白光为对照,研究不同红蓝光配比对甜樱桃幼苗叶片... 为了探索甜樱桃幼苗叶片叶绿素合成对红蓝组合光的响应机制,采用LEDs为光源,以鲁樱3号甜樱桃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红光(0%B)、红蓝组合光(15%B、20%B、30%B、50%B)、蓝光(100%B)6个处理,以白光为对照,研究不同红蓝光配比对甜樱桃幼苗叶片叶绿素、不同叶绿素合成前体含量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不利于甜樱桃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和积累,而蓝光、红蓝组合光处理甜樱桃幼苗叶片叶绿素、叶绿素合成前体含量均相对较高,蓝光、红蓝组合光可促进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并可促进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转化过程,从而引起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的升高。与红光相比,蓝光、红蓝组合光处理可促进甜樱桃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增加,有利于栅栏组织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樱桃 光质 红光 蓝光 叶绿素 叶绿素合成前体 叶片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红蓝光配比对樱桃幼苗形态发育、抗坏血酸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举伟 郑磊 +3 位作者 孟鑫 朱晓洁 宋涛 李新柱 《中国果树》 2024年第4期55-60,70,共7页
为了探索樱桃幼苗发育、抗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和活性氧代谢对红蓝组合光的响应机制,采用LEDs为光源,以鲁樱3号樱桃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红光(0%B)、蓝光(100%B)和红蓝组合光(15%B、20%B、30%B、50%B)6个处理,以白光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红... 为了探索樱桃幼苗发育、抗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和活性氧代谢对红蓝组合光的响应机制,采用LEDs为光源,以鲁樱3号樱桃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红光(0%B)、蓝光(100%B)和红蓝组合光(15%B、20%B、30%B、50%B)6个处理,以白光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红蓝光配比处理对樱桃幼苗形态发育、总抗坏血酸库、抗坏血酸代谢相关酶活性、活性氧积累和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可促进樱桃幼苗的茎伸长和叶片展开,红光、蓝光和红蓝组合光处理樱桃幼苗叶片抗坏血酸含量、脱氢抗坏血酸含量以及总抗坏血酸库、抗氧化酶活性均明显高于白光对照。蓝光比率(15%~50%)增大更利于樱桃叶片抗氧化能力提高,减轻膜脂过氧化损伤,但蓝光(100%B)处理引起樱桃叶片活性氧积累和丙二醛含量相对增加,不利于樱桃幼苗叶片生理代谢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 光质 抗坏血酸 抗氧化酶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及其纳米粒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举伟 郑磊 +5 位作者 黄乐秋 孟鑫 朱晓洁 刘辉 李新柱 宋涛 《农学学报》 2024年第5期33-39,共7页
壳聚糖是一种从几丁质生产的天然、安全且低成本的生物聚合物,因其独特的性质,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综述聚焦于壳聚糖及其纳米粒在农业领域的多重作用,特别是在种子处理、土壤修复、肥料和农药增效方面。研究表明,壳聚糖... 壳聚糖是一种从几丁质生产的天然、安全且低成本的生物聚合物,因其独特的性质,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综述聚焦于壳聚糖及其纳米粒在农业领域的多重作用,特别是在种子处理、土壤修复、肥料和农药增效方面。研究表明,壳聚糖可用于种子包衣,形成物理屏障以抵御病原体侵染,并且其抗菌活性有助于促进作物生长及提高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此外,低分子量壳聚糖能显著诱导植物的抗病性。近年来,壳聚糖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载体,已被开发用于包裹杀虫剂、杀菌剂、肥料和微量元素等,旨在实现农药和肥料使用的减量化和效率化,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本研究还探讨了壳聚糖及其纳米粒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壳聚糖纳米粒 农业 化肥 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沂地区草莓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松 高媛 +5 位作者 于新 徐文凤 邢芳芳 艾立山 李新柱 孟祥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40-143,共4页
为明确山东临沂地区草莓叶枯病的致病菌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则,对山东省临沭县草莓种植园的草莓叶枯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回接试验,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分离出一株草莓叶枯致病菌CM1,... 为明确山东临沂地区草莓叶枯病的致病菌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则,对山东省临沭县草莓种植园的草莓叶枯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回接试验,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分离出一株草莓叶枯致病菌CM1,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菌(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该菌株可导致草莓叶片出现黑褐色病斑,后期产生墨水状黏稠小黑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株最适生长条件:温度25℃,pH为6,蔗糖作为碳源,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该试验首次报道了山东临沂地区棒状拟盘多毛孢菌对草莓叶片的致病能力,为今后草莓叶枯病的病原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叶枯病 新棒状拟盘多毛孢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15%噻呋酰胺颗粒剂防治小麦纹枯病田间效果试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凯 张强 +3 位作者 任士伟 徐文华 齐英杰 喻大昭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48-50,59,共4页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防治难度较大,在我国黄淮海麦区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本文以目前常用药剂作为对照药剂,小麦播种量为150 kg/hm^(2),研究了0.15%噻呋酰胺颗粒剂(载体中氮-磷-钾为18-12-10)作底肥撒施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防治难度较大,在我国黄淮海麦区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本文以目前常用药剂作为对照药剂,小麦播种量为150 kg/hm^(2),研究了0.15%噻呋酰胺颗粒剂(载体中氮-磷-钾为18-12-10)作底肥撒施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与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 mL/hm^(2)、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225 mL/hm^(2)进行种子处理相比,0.15%噻呋酰胺颗粒剂525 kg/hm^(2)作底肥撒施,在病株防效、病指防效和增产率方面效果相当,均优于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750 mL/hm^(2)进行种子处理。说明0.15%噻呋酰胺颗粒剂作底肥撒施能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在大田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 0.15%噻呋酰胺颗粒剂 田间防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阿维菌素液体药肥抗番茄根结线虫病及促生的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神兴明 王娜 +5 位作者 任士伟 喻大昭 刘村平 郑磊 陈宏坤 张献民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194-1197,共4页
阿维菌素是一种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农畜两用、抗性产生缓慢、触杀、胃毒、渗透力强,无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的特点,是当前生物农药市场中最受欢迎产品之一。为了探索0.5%阿维菌素液... 阿维菌素是一种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农畜两用、抗性产生缓慢、触杀、胃毒、渗透力强,无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的特点,是当前生物农药市场中最受欢迎产品之一。为了探索0.5%阿维菌素液体药肥对番茄抗根结线虫病及其促生应用技术,将0.5%阿维菌素液体药肥配制成不同浓度溶液,在室内进行了抑制线虫活性测定;并对盆栽番茄进行冲施,观察并记录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情况及农艺性状指标变化。研究表明,0.5%阿维菌素液体药肥对根结线虫有击倒能力和致死能力。稀释800倍时,番茄农艺性状各指标达到最高。因此,推荐0.5%阿维菌素液体药肥使用浓度为稀释800倍,此时番茄抗根结线虫病和促生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菌素 液体药肥 番茄 根结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氯吡脲冲施对茄果作物苗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士伟 贾莉莉 +5 位作者 王龙 刘村平 刘宏斌 徐劲松 李曰鹏 张启全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12期63-65,共3页
该文探究了不同浓度氯吡脲(KT-30)冲施对番茄、茄子两种茄果作物苗期生长、物质积累,为KT-30在农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计0~1.5 mg/L多个不同数量级梯度浓度,观测番茄、茄子苗期生长发育。结果表明,冲施一定浓度的KT-30能明显促... 该文探究了不同浓度氯吡脲(KT-30)冲施对番茄、茄子两种茄果作物苗期生长、物质积累,为KT-30在农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计0~1.5 mg/L多个不同数量级梯度浓度,观测番茄、茄子苗期生长发育。结果表明,冲施一定浓度的KT-30能明显促进茄果苗期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最佳浓度为0.015 mg/L,KT-30以冲施的形式应用既能保持了其高活性的特性,也提高了KT-30在茄果作物的安全使用浓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浓度 氯吡脲冲施 茄果作物 苗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四甲基戊二酸拌种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16
作者 任士伟 贾莉莉 +3 位作者 王龙 刘村平 朱晓洁 孟鑫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7期20-22,共3页
为探究不同浓度四甲基戊二酸(TGA)拌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物质积累和根茎物质分配的影响,试验设计0~100 mg/L多个梯度浓度拌种,然后测量低温情况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试验结果表明,TGA拌种浓度在6.25~50.00 mg/L时能够促进玉米苗期... 为探究不同浓度四甲基戊二酸(TGA)拌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物质积累和根茎物质分配的影响,试验设计0~100 mg/L多个梯度浓度拌种,然后测量低温情况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试验结果表明,TGA拌种浓度在6.25~50.00 mg/L时能够促进玉米苗期生长,同时物质积累和营养物质向根系转移。其中,TGA浓度为12.5 mg/L时表现效果为佳。但该次试验浓度设计非等差浓度设计,仍存在局限性,后期有必要缩小浓度梯度进行再次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A 玉米 拌种 苗期 出苗率 物质积累 物质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尿囊素叶面喷施对番茄苗期生长的影响
17
作者 王龙 尉继强 +4 位作者 毛积磊 任士伟 贾莉莉 叶全 姜颖霖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30期51-52,共2页
为探究不同浓度尿囊素喷施对番茄苗期生长、物质积累的影响,该试验设计0~50 mg/L多个不同数量级梯度浓度,观测番茄苗期生长发育。试验结果表明,在喷施一定浓度的尿囊素能明显促进番茄苗期生长、根系发育和生物量积累,最佳浓度为6.25 mg/... 为探究不同浓度尿囊素喷施对番茄苗期生长、物质积累的影响,该试验设计0~50 mg/L多个不同数量级梯度浓度,观测番茄苗期生长发育。试验结果表明,在喷施一定浓度的尿囊素能明显促进番茄苗期生长、根系发育和生物量积累,最佳浓度为6.25 mg/L。研究为尿囊素在农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浓度 尿囊素 叶面喷施 番茄苗期 生长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66
18
作者 侯红乾 黄永兰 +3 位作者 冀建华 刘益仁 刘秀梅 胡兆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9-396,共8页
为明确缓/控释肥(slow/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CRF)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连续2年在南方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双季稻大田试验,比较了不施氮肥(CK)、推荐分3次施肥(OF)、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 为明确缓/控释肥(slow/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CRF)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连续2年在南方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双季稻大田试验,比较了不施氮肥(CK)、推荐分3次施肥(OF)、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80CRF)条件下,双季稻的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2年4季产量平均表现为80CRF>100CRF>OF>CK,其中80CRF、100CRF和OF分别比CK增产25.32%、23.93%和22.54%(P<0.05),而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年籽粒平均吸氮量中,早稻100CRF、80CRF处理均显著高于OF处理(P<0.05),晚稻100CRF处理显著高于OF处理(P<0.05),但80CRF处理与OF无显著差异,秸秆吸氮量与籽粒一致。100CRF、80CRF处理下氮肥吸收利用率均显著高于OF处理(P<0.05);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80CRF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和OF处理(P<0.05);2012年晚季80CRF的氮肥生理利用率、土壤氮素依存率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处理(P<0.05),2013年早晚稻均以OF处理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处理(P<0.05);2年定位试验中的80CRF处理与OF处理氮素生理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因此,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产量水平与推荐分次施肥水平相当,但施用缓/控释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和含量。全量施缓/控释肥虽能提高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但氮素生理利用率降低;在推荐施肥的基础上减量20%施用缓/控释肥的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农艺利用率、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氮肥生理利用率与推荐施肥无差异;即在稳产的基础上,提高了氮素的利用效果,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产量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典型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7
19
作者 曹永昌 杨瑞 +3 位作者 刘帅 王紫泉 和文祥 耿增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67-1676,共10页
本试验主要以秦岭山脉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dentat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云杉(Picea asperata)4种典型林分为对象,利用BIOLOG微孔板法研究4种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 本试验主要以秦岭山脉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dentat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云杉(Picea asperata)4种典型林分为对象,利用BIOLOG微孔板法研究4种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研究表明:(1)夏、秋季土壤根际与非根际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截然不同,除秋季云杉外,其余处理均表现为非根际>根际,且AWCD明显受到季节的影响。(2)夏秋两季4种林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之间差异显著,其中锐齿栎林夏秋两季均表现为根际小于非根际,而其它3种针叶林则是夏季根际小于非根际,秋季根际大于非根际;锐齿栎林根际与非根际均为秋季低于夏季,其他3种针叶林则是非根际土秋季低于夏季,而根际土秋季高于夏季。(3)主成分分析显示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且4种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主成分综合得分也有所不同,4种林分非根际土综合得分锐齿栎最高,其次是华山松和云杉,油松最低;根际土夏秋规律不同,夏季华山松和油松较高,云杉最低,秋季油松和云杉较高,锐齿栎最低,且综合得分与多样性指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秦岭 根际 非根际 多样性指数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7
20
作者 侯红乾 冀建华 +6 位作者 刘益仁 黄永兰 冯兆滨 刘秀梅 胡兆平 韦礼和 王子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50,共8页
在江西省双季稻区连续2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CK)、分次优化施肥(OPT)、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80CRF)4个施肥处理,研究施用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土壤矿质氮累积以及系统氮... 在江西省双季稻区连续2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CK)、分次优化施肥(OPT)、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80CRF)4个施肥处理,研究施用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土壤矿质氮累积以及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OPT处理相比,100CRF、80CRF处理2年4季水稻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100CRF处理水稻吸氮量显著提高(P<0.05),在2013年早晚稻分别提升32.58%(P<0.05)和15.41%(P<0.05),80CRF处理与OPT处理无显著差异。施用缓/控释肥与分次优化施肥比较,能提高早晚稻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表观残留率,降低土壤氮素损失率。在双季稻连作体系,土壤中矿质氮含量在同生育期均表现为早稻高于晚稻,100CRF、80CRF处理与OPT处理在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土壤NO–3-N在晚稻成熟期100CRF处理显著高于OPT处理(P<0.05)。2年平均100CRF和80CRF处理氮损失量比OPT处理分别减少65.34 kg/hm2(33.08%)和90.64 kg/hm2(45.89%)。氮盈余量分别减少51.63 kg/hm2(29.41%)和85.13 kg/hm2(48.49%)。因此缓/控释肥施用可促进双季稻获得高产,增加植株氮素吸收,维持了较高的土壤氮素水平并减少氮素损失,当前生产条件下,缓/控释肥减量20%,双季水稻在维持高产的同时氮肥利用率最高,氮素损失最低,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缓/控释肥 产量 氮素吸收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