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FY-2C资料对西北太平洋海域云分类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尹跃 李万彪 +1 位作者 姚展予 金元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7-263,共7页
使用2006年8月的31次FY-2C卫星资料进行地理定位研究,发现定位误差小于0.13条扫描线,此精度满足云分类研究需求;在此基础上,使用云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进行分类试验,分类结果与FY-2C业务云产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云分析法确定的云... 使用2006年8月的31次FY-2C卫星资料进行地理定位研究,发现定位误差小于0.13条扫描线,此精度满足云分类研究需求;在此基础上,使用云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进行分类试验,分类结果与FY-2C业务云产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云分析法确定的云型比业务云产品类型多,并对中低云有很好的识别;而聚类分析结果要优于业务云产品分类结果,在云分布细节上接近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2C 定位 云分析法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式CSTR生物制氢反应器设计与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峰哲 丁杰 +2 位作者 郭婉茜 金正首 任南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05-310,共6页
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生物制氢反应器的缺陷,及指导生物制氢反应器的放大设计,该文研究设计卧式CSTR制氢反应器。采用多重参考系法(MRF)和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拟在50 r/min的较低转速下具有相同桨径、不同叶宽... 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生物制氢反应器的缺陷,及指导生物制氢反应器的放大设计,该文研究设计卧式CSTR制氢反应器。采用多重参考系法(MRF)和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拟在50 r/min的较低转速下具有相同桨径、不同叶宽结构的5种搅拌桨(搅拌桨的叶宽W分别为30、40、50、60、70 mm)的搅拌特性。结果表明叶宽为60 mm的搅拌桨能产生合理的径向、轴向速度分布使活性污泥与底物充分接触,适合生物制氢反应器的工艺需要。通过计算得到不同叶宽结构下的搅拌功率与扭矩,对进一步研究生物制氢反应器的工业化应用和运行控制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氢 卧式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 计算流体力学 流场数值模拟 生物制氢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冰雹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金哲 倪相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7-443,共7页
利用朝鲜1981—2010年95个地面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记录,分析朝鲜冰雹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朝鲜的冰雹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中部山区和西部平原地区,年平均冰雹日数在上述地区分别达到4,1.5和1以上。年平均冰雹日数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 利用朝鲜1981—2010年95个地面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记录,分析朝鲜冰雹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朝鲜的冰雹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中部山区和西部平原地区,年平均冰雹日数在上述地区分别达到4,1.5和1以上。年平均冰雹日数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区和北部山区,年平均冰雹日数达到0.4;夏季主要出现在北部山区,年平均冰雹日数达到0.8;秋季南移至西部平原和东部沿海地区,年平均冰雹日数达到0.4。朝鲜的冰雹发生时刻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平壤站冰雹最大值出现在13:00LT(当地时)。在研究的时间段内,朝鲜全国72个台站的年平均冰雹日数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6个台站的年平均冰雹日数明显上升,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两江道。另外,对平壤观测站的零度层高度(FLH)、归一化对流有效位能(NCAPE)和垂直风切变(VWS)进行分析,探讨平壤地区冰雹频数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冰雹 气候特征 长期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量控制模式转型期阿什河排污削减规划研究
4
作者 李东豪 姜继平 +3 位作者 郭亮 史斌 王鹏 李峰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2-167,共6页
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污染减排行动,我国河流污染总量控制处于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的转型阶段。有必要在前期减排的基础上,面向水质目标管理,进行基于流域容量总量控制的排污新规划。这对于污染较... 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污染减排行动,我国河流污染总量控制处于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的转型阶段。有必要在前期减排的基础上,面向水质目标管理,进行基于流域容量总量控制的排污新规划。这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内河尤为重要。该研究以松花江流域阿什河支流的综合治理为背景,按照水功能区划分的水质目标,采用WASP模型对阿什河下游哈尔滨段的动态COD纳污能力进行核算,并提出下一阶段污染负荷削减目标。计算结果表明:在90%水文设计保证率下,还需要削减约1万t/a的COD排放量,才能使目标区域安全的控制在Ⅳ类水体。该研究为政府部门执行《水污染防治行动规划》("水十条")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政策建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削减 总量控制模式 水环境容量 WASP模型 阿什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