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镍电解液中杂质铅锌的存在状态与深度净化研究
1
作者 陈胜利 金岩 +4 位作者 王庆天 张峰瑞 李亦婧 卢晓锋 郭勇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0-57,共8页
采用Visual MINTEQ软件模拟计算了杂质铅、锌在硫酸镍、氯化镍混酸体系中在的存在状态。混酸溶液体系中铅锌的主要存在状态为铅、锌和氯的配合离子PbCl_(3)^(-)、PbCl_(4)^(2-)、PbCl^(+)、ZnCl_(3)^(-)、ZnCl_(4)^(2-)、ZnCl^(+),锌和... 采用Visual MINTEQ软件模拟计算了杂质铅、锌在硫酸镍、氯化镍混酸体系中在的存在状态。混酸溶液体系中铅锌的主要存在状态为铅、锌和氯的配合离子PbCl_(3)^(-)、PbCl_(4)^(2-)、PbCl^(+)、ZnCl_(3)^(-)、ZnCl_(4)^(2-)、ZnCl^(+),锌和硫酸根的配合离子Zn(SO4)22-,以及二价阳离子Pb^(2+)和Zn^(2+)。其中PbCl_(3)^(-)和PbCl_(4)^(2-)为铅的最主要形态,占溶液中总铅摩尔量的68.15%,ZnCl_(3)^(-)、ZnCl_(4)^(2-)阴离子在锌的形态中所占的比例达到锌总量的80.36%。针对杂质铅、锌的PbCl_(n)^((n-2)-)、ZnCl_(n)^((n-2)-)(n>2)氯阴离子形态,研究制备了选择性吸附材料。对1-乙烯基咪唑进行氨基化修饰得到氨基离子液体溴盐,再将其与二乙烯基苯交联得到双功能的离子液体复合树脂。该树脂对铅、锌的氯阴离子表现出了优异的吸附性能,对镍电解液实际样品中的铅、锌杂质移除率分别达到97.7%和81.26%,能够将电解液实际样品中的铅、锌浓度降低至0.1 mg/L以下,满足深度净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电解液 离子形态分析 杂质净化 离子液体 阴离子交换树脂 Visual MINT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值化直方图签名特征描述符的三维目标识别算法
2
作者 张发之 李建华 赵若璠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99,共6页
针对单一识别算法在有遮挡干扰场景中,目标识别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了二值化直方图签名(B-SHOT)特征描述符的目标识别算法。通过计算目标点云上的表面法线并利用三维形状描述符(ISS3D)算法提取全局特征关键点,基于这些关键点... 针对单一识别算法在有遮挡干扰场景中,目标识别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了二值化直方图签名(B-SHOT)特征描述符的目标识别算法。通过计算目标点云上的表面法线并利用三维形状描述符(ISS3D)算法提取全局特征关键点,基于这些关键点,进一步计算B-SHOT特征描述符用以精确编码其特征点,随后利用改进的3D霍夫投票方案生成实例,匹配在场景点云中存在的模型点云,进而确定目标模型在场景中的位姿,再通过全局假设验证方法检验识别目标的可靠性,最终将识别结果可视化。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有遮挡干扰场景中的识别率高达90.50%,识别速率相比于直方图签名方法(SHOT)算法提高了1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点云 目标识别 特征描述符 投票方案 位姿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1-RF组合赋权云模型的下向分层开采充填体稳定性评价
3
作者 何玉珍 王文杰 陈仲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5-172,共8页
为解决下向分层开采充填体稳定性风险评估过程中指标模糊性问题,构建充填体稳定性评估模型。首先,选取充填体黏聚力、暴露面积、应力比等12项充填体稳定性影响因素作为风险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引入云模型理论计算各指标云... 为解决下向分层开采充填体稳定性风险评估过程中指标模糊性问题,构建充填体稳定性评估模型。首先,选取充填体黏聚力、暴露面积、应力比等12项充填体稳定性影响因素作为风险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引入云模型理论计算各指标云数字特征,利用序关系分析(G1)-随机森林(RF)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获取综合权重,构建基于G1-RF博弈论组合赋权云模型的下向分层开采充填体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确定矿山充填体稳定性风险等级;最后,将该评价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矿山充填体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综合评价方法,能够有效解决风险评估过程中指标模糊性与弱关联性问题,更准确快速地评价充填体的稳定性,并且实现风险等级的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关系分析法(G1) 随机森林(RF) 组合赋权 云模型 下向分层开采 充填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破矿岩条件下胶结充填法转分段崩落法研究及应用
4
作者 鲁旭 谭宝会 +3 位作者 龚臻 粟登峰 张刚刚 胡颖鹏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5-915,共11页
金川集团龙首矿西二采区上部中段充填采场发生失稳事故后,采矿方法由下向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法转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时,面临着软破矿岩条件下覆盖层形成和采场稳定性问题。采用数值计算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对这2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 金川集团龙首矿西二采区上部中段充填采场发生失稳事故后,采矿方法由下向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法转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时,面临着软破矿岩条件下覆盖层形成和采场稳定性问题。采用数值计算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对这2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崩落法首采分段回采工作的进行,采场复合顶板经历了破坏裂纹萌生、零星散块冒落、拱形批量冒落和柱塞状整体冒落等阶段,当首采分段回采结束时,顶板复合岩层冒落能够为崩落法采场提供足够厚度的覆盖层,且在崩落法采动地压下软破矿岩采场能够保持稳定。现场工业试验表明,在崩落法采场首采分段采用“阶梯式退采均匀扩展采空区+总量控制出矿”的技术方案,能够安全、高效地形成覆盖层,并通过增补“钢拱架+钢筋网+锚杆”的技术方案,解决在崩落法采动地压下维持破碎矿岩采场稳定性的问题,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在西二采区的扩大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胶结充填法 软破矿岩 覆盖层 采场稳定性 龙首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