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地球化学差异及其演化意义 被引量:12
1
作者 曾认宇 赖健清 +5 位作者 毛先成 赵莹 刘嫔 朱佳玮 岳斌 艾启兴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9-163,共15页
Ⅱ-2号矿体为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第二大矿体,位于Ⅱ矿区30行以东。为了解Ⅱ-2号矿体母岩浆在演化过程中的特殊性,采用镍锍试金ICP-MS法分析金川矿床Ⅱ-2号矿体各类矿石的Cu、Ni、S及铂族元素(PGE)含量,研究其特征,并与Ⅱ-1号矿体矿石... Ⅱ-2号矿体为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第二大矿体,位于Ⅱ矿区30行以东。为了解Ⅱ-2号矿体母岩浆在演化过程中的特殊性,采用镍锍试金ICP-MS法分析金川矿床Ⅱ-2号矿体各类矿石的Cu、Ni、S及铂族元素(PGE)含量,研究其特征,并与Ⅱ-1号矿体矿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矿石ΣPGE含量变化较大(44.6×10-9~8526.7×10-9),Pd/Ir介于1.25~26.55之间,为典型的岩浆型成因。海绵陨铁状矿石和局部海绵陨铁状矿石为Ⅱ-2号矿体主要的矿石类型,其PGE配分模式极为相似,且为渐变过渡的接触关系,说明二者为同一期岩浆侵位的产物。富铜矿石与块状硫化物矿石、含细脉状矿石的配分模式有互补的特征,富铜矿石具有极高的ΣPGE(8526.7×10-9)和Cu/Ni(5.46),块状硫化物矿石和含细脉状矿石相对富集IPGE(ΣPPGE/ΣIPGE<1),这三者与海绵陨铁状及局部海绵陨铁状矿石的区别明显,为岩浆演化到后期的产物,而从相互的接触关系来看,块状硫化物矿先于富铜矿侵位。通过研究Ⅱ-2号矿体与Ⅱ-1号矿体海绵陨铁状矿石的铂族元素及Cu、Ni特征,发现二者母岩浆均为地幔中等熔融形成的高Mg O苦橄质玄武岩,具有相同的源区特征;由二者的铂族元素分异情况、Cu/Ni、Cu/Pd及Ir与Ru、Rh、Pt、Pd的相关性,研究二者的母岩浆在液态硫化物-硅酸盐体系和单硫化物固溶体-液态硫化物体系中的演化特征,认为Ⅱ-1号矿体和Ⅱ-2号矿体中的硫化物是先后从母岩浆中熔离,且分离后具有不同步的演化特征;通过Ⅱ-2号矿体的地球化学剖面及金川矿床的Cu、Ni品位纵剖面和XOY平面投影等值线图,证明这种先后熔离作用发生在深部岩浆房中,而后Ⅱ-2号矿体和Ⅱ-1号矿体的成矿岩浆分别进入两条相对独立的岩浆通道,最后由不同的岩浆通道中心侵位到最终的成矿空间,形成Ⅱ-2号矿体与Ⅱ-1号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川 铜镍硫化物矿床 铂族元素 岩浆通道 成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两个主要矿体的母岩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关系 被引量:13
2
作者 曾认宇 赖健清 +2 位作者 毛先成 艾启兴 岳斌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61-775,共15页
已发现的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产于两条基性-超基性岩墙中,而金川最大的Ⅱ-1、Ⅱ-2两个矿体均位于南东侧的岩墙内。通过分析Ⅱ-1、Ⅱ-2两个矿体矿石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特征,探讨二者的母岩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的联系与独... 已发现的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产于两条基性-超基性岩墙中,而金川最大的Ⅱ-1、Ⅱ-2两个矿体均位于南东侧的岩墙内。通过分析Ⅱ-1、Ⅱ-2两个矿体矿石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特征,探讨二者的母岩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的联系与独立性。Ⅱ-1、Ⅱ-2号矿体矿石均属于具有富Mg O(w(Mg O)为10.4%~34.5%)、贫Al2O3(w(Al2O3)为0.67%~15.35%)及K2O(w(K2O)为0.01%~1.42%)特征的铁质(m/f=(Mg2++Ni2+)/(Fe2++Fe3++Mn2+),为1.30~5.16)超基性岩;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配分曲线极为相似,轻重稀土分异明显(Σ(LREE)/Σ(HREE)为3.27~9.63),且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显示Ⅱ-1、Ⅱ-2两个矿体的母岩浆具有强烈的亲源关系。通过一系列反映岩浆演化特征的比值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如w(Sm)-w(Sm)/w(Yb)、w(La)/w(Sm)-w(Sm)/w(Yb)、w(Th)N/w(Nb)N、w(Th)/w(Yb)-w(Nb)/w(Th)、w(Mg O+Fe OT)/w(Al2O3)-w(Si O2)/w(Al2O3)(Fe OT为全铁含量)等,得出Ⅱ-1、Ⅱ-2两个矿体的母岩浆均为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经过30%~40%的分离熔融形成,上升过程中混染了5%~20%的地壳物质。同时,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由橄榄石控制,均显示了二者的母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密切的联系;但是Ⅱ-2号矿体矿石的各主量元素的质量分数与w(Mg O)的线性关系较复杂,这与呈明显单一线性关系的Ⅱ-1号矿体不同,暗示二者在岩浆冷凝过程中演化的独立性。因此,Ⅱ-1、Ⅱ-2号矿体的母岩浆本是在同一岩浆通道中演化,受到地壳混染后,在冷凝过程中发生了分离,而后在横向上并列的两个岩浆通道中分别演化并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川 铜镍(铂族)硫化物矿床 岩浆作用 源区演化 地壳混染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F_(1)断裂系统演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生栋 杨永春 +1 位作者 艾启兴 达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76,共14页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区构造活动频繁且复杂,查明矿区构造规律,是实现深部找矿突破的必经途径之一。文章在充分挖掘区域及以往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矿区内成矿后断裂系统--F_(1)断裂系统分析研究,发现F_(1)断层角砾岩呈棱角...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区构造活动频繁且复杂,查明矿区构造规律,是实现深部找矿突破的必经途径之一。文章在充分挖掘区域及以往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矿区内成矿后断裂系统--F_(1)断裂系统分析研究,发现F_(1)断层角砾岩呈棱角状,深部产状北倾,断层发育在龙首山岩群一侧,无法仅靠现今的叠置关系解释F_(1)的演化。结合潮水盆地研究成果,总结出F_(1)与潮水盆地同步演化和发展的特征和历程:早-中侏罗世断陷成盆期,F_(1)形成同生正断层,后期受青藏高原隆起产生的水平挤压,改造为左行逆断层;其他断裂构造是F_(1)的派生(次生)断裂,在统一的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具内在的成生联系,F_(8)是F_(1)的分支断裂,为“入”字型构造。研究表明,Ⅰ、Ⅱ、Ⅳ矿区地层及岩矿体,浅部主要通过F_(1)反转及次级断裂的形式,由南南西向北北东发生位移,产状由西向东逐渐变缓,岩石完整性受到破坏;深部超基性岩体则基本保持了其原始侵位形态,受影响较小;岩矿体深部连续延伸地段为找矿有利部位,对深部勘查具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_(1)断裂系统 潮水盆地 断层反转 “入”字型构造 铜镍矿床 金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高镍铜液体样品中金、铂、钯 被引量:8
4
作者 段爱霞 李希凯 +6 位作者 赵勇 祖爱国 赵志虎 李立香 段正辉 杨秀萍 杨红玉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4-138,共5页
为实现中控液体物料中金、钯、铂元素的精准定量分析,为工艺生产定向富集和高效提取提供数据支持,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中控冶炼系统中高镍铜液体样品中金、铂和钯3种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确定了试液用碲... 为实现中控液体物料中金、钯、铂元素的精准定量分析,为工艺生产定向富集和高效提取提供数据支持,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中控冶炼系统中高镍铜液体样品中金、铂和钯3种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确定了试液用碲共沉淀,贵金属进入滤渣,经火试金分离富集得到贵金属合粒,合粒经王水溶解后,于王水介质中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仪上同时测定金钯铂的量。金、铂、钯的测定范围为0.014~5 mg/L,加标回收率为92.2%~1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10.6%,方法满足高镍、铜液体样品中金、钯、铂元素的测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光谱分析 火试金法 共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川矿区变基性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艾启兴 曾认宇 +2 位作者 和秋姣 赖健清 毛先成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金川矿区内出露有大量的岩浆岩,然而除含矿基性-超基性岩外,其余岩体研究关注程度较低。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位于矿区西北侧的该变基性岩的w(SiO2)为48.96%49.63%,为富钠贫钾(Na2O/K2O介于1.371.72间)、高w(TFe2O3)(15.52%15.92%... 金川矿区内出露有大量的岩浆岩,然而除含矿基性-超基性岩外,其余岩体研究关注程度较低。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位于矿区西北侧的该变基性岩的w(SiO2)为48.96%49.63%,为富钠贫钾(Na2O/K2O介于1.371.72间)、高w(TFe2O3)(15.52%15.92%)的拉斑玄武岩,且稀土元素总量较高(235.01242.37μg/g),具有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LaN/YbN=8.489.32)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和Th)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变基性岩的侵位年龄为(2044±14)Ma,原生岩浆锆石的εHf(t)介于2.9710.89,变化较大。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变基性岩形成于板内拉伸裂谷的构造背景,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岩浆在地壳受到约10%的地壳物质混染,且演化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结晶分异。结合前人的锆石U-Pb和Hf同位素资料,认为龙首山地区在2.22.0 Ga的板内裂谷环境中存在1期地壳生长,而新太古代2.82.5 Ga期间存在1次更早的地壳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基性岩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构造环境 地壳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