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种药物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肺组织和细胞损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静 王秋英 +4 位作者 陈琼 吴喜江 闫铭锋 宣小强 程宁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8-493,共6页
目的评价多种药物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肺细胞DNA损伤的治疗作用以及形态学变化。方法 SD大鼠静态吸入羰基镍250mg·m-3染毒30min,分别在4h和30h后ip给予甲泼尼龙、扎西他滨(DDC)、亚硒酸钠、参附回阳汤和甲泼尼龙+DDC。在3d和7d后... 目的评价多种药物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肺细胞DNA损伤的治疗作用以及形态学变化。方法 SD大鼠静态吸入羰基镍250mg·m-3染毒30min,分别在4h和30h后ip给予甲泼尼龙、扎西他滨(DDC)、亚硒酸钠、参附回阳汤和甲泼尼龙+DDC。在3d和7d后取肺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肺细胞DNA损伤,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视电镜观察大鼠肺肺组织病理变化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染毒对照组比较,甲泼尼龙、DDC、亚硒酸钠、参附回阳汤及甲泼尼龙+DDC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后大鼠肺细胞DNA损伤均有明显修复作用(P<0.05),肺组织渗出性改变明显减轻,线粒体损伤明显修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甲泼尼龙和甲泼尼龙+DDC治疗后DNA损伤和线粒体等细胞器损伤修复已接近正常水平,且4h给药各组的治疗作用好于30h给药(P<0.05)。结论甲泼尼龙和甲泼尼龙+DDC组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后大鼠肺组织细胞损伤有明显修复作用,早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镍 DNA损伤 甲泼尼龙 扎西他滨 亚硒酸钠 参附回阳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及血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的交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冯可欣 郑启健 +6 位作者 吕康 张晓飞 石晓茹 冯美英 尹春 白亚娜 郑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67-676,共10页
目的探讨血脂与血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的交互作用。方法基于金昌队列平台,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该队列人群中完成基线及第1次随访且信息匹配、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完整的队列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访中是否新... 目的探讨血脂与血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的交互作用。方法基于金昌队列平台,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该队列人群中完成基线及第1次随访且信息匹配、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完整的队列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访中是否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首先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在多因素模型分析中进行调整。通过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同时对总体人群及不同性别人群运用相乘交互模型分析基线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血尿酸[基线血尿酸水平、基线高尿酸血症状态、血尿酸相对变化量和血尿酸状态变化(包括非高尿酸血症、新发型高尿酸血症、缓解型高尿酸血症、持续型高尿酸血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的交互作用。结果最终入组研究对象6852人,中位随访时间558(524,709)d,颈动脉粥样硬化累计发病率为16.33%(1119/6852)。总体人群中基线TC和TG分别与血尿酸状态变化、基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基线血尿酸水平及男性中基线TC和TG分别与血尿酸状态变化以及女性中基线TG、HDL-C与基线血尿酸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均呈现正向相乘交互作用(均P<0.05)。总体人群中,与基线TC正常且血尿酸状态变化为非高尿酸血症相比,仅基线TC异常、仅血尿酸状态变化为持续型高尿酸血症、基线TC异常联合血尿酸状态变化为缓解型高尿酸血症、基线TC异常联合血尿酸状态变化为持续型高尿酸血症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均明显增大[OR(95%CI)分别为2.370(1.410~3.985)、2.443(2.087~2.860)、4.803(1.786~12.912)、6.649(5.095~8.7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基线TG正常且血尿酸状态变化为非高尿酸血症人群相比,仅基线TG异常、仅血尿酸状态变化为持续型高尿酸血症、基线TG异常联合血尿酸状态变化为持续型高尿酸血症、基线TG异常联合血尿酸状态变化为缓解型高尿酸血症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均明显增大[OR(95%CI)分别为1.443(1.093~1.905)、2.737(2.285~3.277)、3.262(2.617~4.065)、1.875(1.108~3.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人群中,与基线TC正常且血尿酸状态变化为非高尿酸血症人群相比,仅基线TC异常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明显增加(OR=2.769,95%CI:1.590~4.823,P<0.01);与基线TG正常且血尿酸状态变化为非高尿酸血症人群相比,仅基线TG异常、基线TG异常联合血尿酸状态变化为新发型高尿酸血症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均明显增加[OR(95%CI)分别为1.419(1.053~1.910)、2.176(1.030~4.6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女性人群中,基线血脂与血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无明显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基线血脂异常与血尿酸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具有相乘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血尿酸 颈动脉粥样硬化 交互作用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昌市PM_(2.5)及PM_(10)短期暴露对成人血压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丽 石国秀 +6 位作者 刘艳丽 王敏珍 张晓飞 吕康 康峰 白亚娜 郑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450-3460,共11页
为探索西北地区颗粒物(PM)短期暴露对人群血压(BP)水平的影响,基于金昌队列研究平台,收集甘肃省金昌市2011~2017年颗粒物污染数据及队列人群血压测量数据,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基础上,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_(2.5)和PM_(10)短期暴露... 为探索西北地区颗粒物(PM)短期暴露对人群血压(BP)水平的影响,基于金昌队列研究平台,收集甘肃省金昌市2011~2017年颗粒物污染数据及队列人群血压测量数据,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基础上,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_(2.5)和PM_(10)短期暴露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压(PP)和Mid-BP(SBP和DBP的均值)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PM_(2.5)浓度的增加,人群SBP,MAP,PP和Mid-BP均呈上升趋势,该效应值分别在累积滞后05,03,07和05d最大.随着PM_(10)浓度的增加,5种BP指标也均呈上升趋势,效应最大值均出现在累积滞后07d.PM_(2.5)和PM_(10)对BP产生的影响分别在吸烟和男性人群中更为显著.此外,沙尘天气和气态污染物(SO_(2)和NO_(2))对PM-BP效应存在一定的修饰作用.因此,在该队列人群中,PM_(2.5)和PM_(10)短期暴露对人群血压具有一定影响,吸烟者和男性人群可能是颗粒物影响血压效应的易感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血压水平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金昌队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毒清临床疗效观察
4
作者 姜玉兰 《护理研究》 2005年第6期1007-1007,共1页
关键词 胎毒清 护脐作用 临床应用 护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