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汉代金银饰铁带钩保存状况的科学研究
1
作者 吴娜 张月玲 +2 位作者 张鹏宇 刘薇 王克青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37,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光谱仪(MA-XRF)结合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金银饰铁带钩及早期修复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检测,确定了铁带钩的材质组成、金银箔的分布位置、断裂缺失及裂隙部位等信息,还原了精美的纹饰,并确... 本研究采用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光谱仪(MA-XRF)结合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金银饰铁带钩及早期修复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检测,确定了铁带钩的材质组成、金银箔的分布位置、断裂缺失及裂隙部位等信息,还原了精美的纹饰,并确认锈蚀产物中含有γ-FeOOH和FeS_(2),需要进行保护处理。铁带钩早期修复材料的检测结果表明,钩首部位主要为环氧树脂+细沙+颜料,钩颈、钩钮附近、钩尾等部位应为环氧树脂+石膏+颜料,所用环氧树脂化学结构和百得环氧树脂最为接近。检测结果表明,MA-XRF作为一种较新的检测方法,在图像增强、病害情况判断、修复位置确认等方面效果显著,大幅面扫和单点采集相结合的检测方式可以实现文物信息的全面提取,为保护修复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器 金箔 银箔 MA-XRF 修复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铜半结跏泥金观音锈蚀产物的光谱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薇 张鹏宇 吴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832-3839,共8页
铜质文物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多重价值。铜质文物在埋藏和保存过程中会发生腐蚀,导致器物表面被多种锈蚀产物覆盖。各类锈蚀产物对文物稳定性的影响不同,其中含氯锈蚀产物最受关注,因其多与“青铜病”有关。“青... 铜质文物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多重价值。铜质文物在埋藏和保存过程中会发生腐蚀,导致器物表面被多种锈蚀产物覆盖。各类锈蚀产物对文物稳定性的影响不同,其中含氯锈蚀产物最受关注,因其多与“青铜病”有关。“青铜病”是一种由氯离子引发的快速腐蚀现象,可能对铜质文物的本体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锈蚀产物的快速、准确鉴定对铜质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铜半结跏泥金观音表面锈蚀产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MA-XRF)、光纤反射光谱(FORS)、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Raman)几种方法对锈蚀产物成分结构及分布位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观音造像表面锈蚀产物主要包括碱式氯化铜(氯铜矿和斜氯铜矿)和蓝铜钠石。此外,还发现了一种含锌的碱式氯化铜,推测其分子式为Cu_(3.52-3.64)Zn_(0.36-0.48)(OH)_(6)C_(l2)。这类锈蚀产物在铜质文物表面鲜少发现,该研究结果为其鉴定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综合各类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观音造像表面各类锈蚀产物的分布情况,确定了碱式氯化铜主要分布于观音造像头冠部、面部、手部、腿部、底座、足部等位置。研究结果为准确判断该件文物受“青铜病”影响的严重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该观音造像的合理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广域和微区分析方法的有效结合也为铜质文物锈蚀产物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质文物 锈蚀产物 碱式氯化铜 光纤反射光谱 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紫外诱导可见发光成像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的铁质文物保护修复材料鉴别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琴 丁莉 +3 位作者 李朝晖 张然 魏岳 陈英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96-1005,共10页
在制订文物保护方案前,首先需先了解其保存现状和历史保护修复情况,过往修复所用的材料成分和保存状态是现状调查的重要内容。由于早期部分文物保护工作缺乏详细的档案记录,采用科学检测方法识别保护修复材料至关重要。本研究运用紫外... 在制订文物保护方案前,首先需先了解其保存现状和历史保护修复情况,过往修复所用的材料成分和保存状态是现状调查的重要内容。由于早期部分文物保护工作缺乏详细的档案记录,采用科学检测方法识别保护修复材料至关重要。本研究运用紫外诱导可见发光成像(UVL)与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对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昭通市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5件铁质文物的历史保护修复材料进行了成分和空间分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铁权20791和铁锛头2335使用了添加松香树脂的熟桐油作为封护材料;铁斧2334的封护材料由两层组成,下层为熟桐油,上层为虫胶;铁剑D0008使用了石蜡封护;铁剑450保护过程中应用了多种材料,包括双酚A型环氧树脂、虫胶、聚苯乙烯等。研究证实UVL与Py-GC/MS结合使用是分析历史保护修复材料的有效方法,点分析和成像技术的结合为取样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确保了样本的代表性,且减少了取样数量和对文物的潜在损害。研究结果为文物档案补充了重要信息,为文物修复材料效果评估、失效保护材料去除以及后续保护方案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诱导可见发光成像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保护修复材料 铁质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酸和乙酸对铅质文物腐蚀影响对比
4
作者 赵丹丹 单影 张然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5-63,共9页
博物馆环境中有机挥发性甲酸(HCOOH)和乙酸(CH_(3)COOH)气态污染物都会明显腐蚀铅质文物,但腐蚀过程和产物种类形态有所差别。模拟不同湿度的无酸、甲酸、乙酸环境,对铅试样进行腐蚀试验,根据其质量损失、光泽度、腐蚀形貌和产物物相等... 博物馆环境中有机挥发性甲酸(HCOOH)和乙酸(CH_(3)COOH)气态污染物都会明显腐蚀铅质文物,但腐蚀过程和产物种类形态有所差别。模拟不同湿度的无酸、甲酸、乙酸环境,对铅试样进行腐蚀试验,根据其质量损失、光泽度、腐蚀形貌和产物物相等指标分析了铅在不同环境中的腐蚀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湿度环境中,甲酸和乙酸对铅都有明显的腐蚀性,其中乙酸对铅的腐蚀尤为突出。甲酸和乙酸均能破坏铅表面的PbO钝化层形成甲酸铅、乙酸铅,乙酸铅易转化为疏松的碳酸盐并释放乙酸,形成循环腐蚀;甲酸铅则会在中低湿度(相对湿度≤75%)下形成对基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致密晶体,但相对于无酸环境,其腐蚀性仍然明显。铅质文物保存展示中需严格避免使用释放甲酸、乙酸气态污染物的展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质文物 有机酸 甲酸 乙酸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燕州城山城遗址出土脆弱铁质文物的病害评估与防治
5
作者 王贺 晏德付 +1 位作者 张然 赵代盈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7-64,共8页
利用紫外荧光照相、X光探伤、广域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和X射线衍射分析法对辽宁省燕州城遗址出土7件铁器的保存和病害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铁器锈蚀严重,表面均含有一定量的氯元素,绝大多数锈蚀产物含有四方纤铁矿(β-FeOOH)、... 利用紫外荧光照相、X光探伤、广域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和X射线衍射分析法对辽宁省燕州城遗址出土7件铁器的保存和病害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铁器锈蚀严重,表面均含有一定量的氯元素,绝大多数锈蚀产物含有四方纤铁矿(β-FeOOH)、纤铁矿(γ-FeOOH)等不稳定锈蚀。采用脆弱铁质文物保护的稳定技术对7件铁器进行了综合病害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州城山城 脆弱铁质文物 病害评估 稳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拉曼光谱半定量分析的铁质文物锈层“保护能力指数”评估——以“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铁条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薇 吴娜 程枭翔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1,共11页
铁质文物锈蚀产物的稳定性对文物本体的保存与保护具有较大影响,对锈层稳定性的判断是评估铁质文物整体保存状况的关键步骤。“保护能力指数”(PAI)是锈蚀稳定相与不稳定相的含量比值,可用于评估铁质文物的锈蚀程度及腐蚀趋势。近来拉... 铁质文物锈蚀产物的稳定性对文物本体的保存与保护具有较大影响,对锈层稳定性的判断是评估铁质文物整体保存状况的关键步骤。“保护能力指数”(PAI)是锈蚀稳定相与不稳定相的含量比值,可用于评估铁质文物的锈蚀程度及腐蚀趋势。近来拉曼光谱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一种半定量方法,可用于计算混合铁质文物锈蚀产物的各组分含量,因此,可利用该方法计算铁锈的PAI值。本研究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方法,并结合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等多种方法手段,以“南海Ⅰ号”出水一件铁条文物为例,对其锈蚀产物进行半定量分析,并计算出锈蚀PAI值。结果表明,铁条主要包含α-FeOOH、γ-FeOOH、β-FeOOH及Fe3O4四种锈蚀产物,不同种类的锈蚀在内外层的分布规律有一定差异。铁条锈蚀PAI值波动范围较大,最低为0.34,最高为20.38,PAI值主要分布于1~10之间。内外锈层的PAI值不同:外层锈蚀PAI值相对较高,说明锈蚀较为稳定;层状剥离面锈蚀PAI值<1,表明锈蚀非常不稳定;内层锈蚀PAI值最低为0.73,说明存在不稳定锈蚀。铁质文物锈蚀产物PAI值为科学评估文物的保存状况提供了定量、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质文物 锈蚀产物 保护能力指数 稳定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湿度场仿真模拟在博物馆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唐铭 钱玮昕 +5 位作者 张欢 丁荣良 陈庆庆 柳敏 刘琳 刘京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8,共9页
针对博物馆当前的环境监测方式无法全面感知温湿度空间分布的问题,本研究引入与数据同化(EnKF)算法相结合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方法,以某博物馆的展厅空间为例,获得可视化的温湿度场仿真模拟结果,并结合藏品保护要求进行数据分析... 针对博物馆当前的环境监测方式无法全面感知温湿度空间分布的问题,本研究引入与数据同化(EnKF)算法相结合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方法,以某博物馆的展厅空间为例,获得可视化的温湿度场仿真模拟结果,并结合藏品保护要求进行数据分析和相关讨论。经与实时监测数据对比,基于数据同化的CFD模拟准确性良好,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本研究引入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博物馆环境监测从“点监测”到“场监测”的转变,后续可为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环境监测 温湿度场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酸对馆藏铜质文物的腐蚀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然 毋妍 +3 位作者 王克青 许梦颖 李沫 成小林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51,共11页
综述了甲酸、乙酸对馆藏铜质文物的腐蚀机理和产物,涉及对铜基体的腐蚀、对已有氯化物锈蚀产物的铜的腐蚀以及对表面有碱性Na、K化合物的铜质文物的腐蚀。有机酸对表面有无碱性Na、K化合物的铜的腐蚀有着截然不同的机理和产物。当无Na、... 综述了甲酸、乙酸对馆藏铜质文物的腐蚀机理和产物,涉及对铜基体的腐蚀、对已有氯化物锈蚀产物的铜的腐蚀以及对表面有碱性Na、K化合物的铜质文物的腐蚀。有机酸对表面有无碱性Na、K化合物的铜的腐蚀有着截然不同的机理和产物。当无Na、K化合物时,产物包括Cu(HCOO)_(2)、Cu(OH)(HCOO)、Cu(OH)_(2)、Cu(CH_(3)COO)_(2)和Cu_(4)(OH)(CH_(3)COO)_(7)·2H_(2)O;而存在碱性Na化合物时,主要产物为Cu_(4)Na_(4)O(HCOO)_(8)(H_(2)O)_(4)(OH)_(2)、Cu_(2)(OH)_(3)(HCOO)和Na Cu(CO_(3))(CH_(3)COO)。近年来,国内外发现了大量相关文物腐蚀的案例,腐蚀产物主要是后者,表明了碱性Na、K化合物和有机酸在腐蚀中的作用。Na、K化合物的来源包括文物在铸造、使用、埋藏和保护修复过程中引入以及复合材质文物中的其他材质(如玻璃或珐琅),有机酸则主要来源于保存展览环境中的木材、板材、涂料、粘合剂等的挥发或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质文物 腐蚀 有机酸 甲酸 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金属防腐蚀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许梦颖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8,95,共10页
金属防腐蚀是延长金属使用寿命的关键步骤,可分为表面防护、介质处理、电化学保护等多种方式。其中表面防护和介质处理是对已合成金属进行保护处理的常规手段,其基本思路是建立金属基体与腐蚀介质之间的物理隔离。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 金属防腐蚀是延长金属使用寿命的关键步骤,可分为表面防护、介质处理、电化学保护等多种方式。其中表面防护和介质处理是对已合成金属进行保护处理的常规手段,其基本思路是建立金属基体与腐蚀介质之间的物理隔离。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可从缓蚀致钝、疏水、提升高分子力学性能等方面增强物理隔离性能,降低金属腐蚀速率。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从MOFs材料与金属的结合方式、腐蚀防护机理、具有防腐蚀性能MOFs的特点和MOFs防腐蚀的应用环境等四个方面综述了MOFs材料在金属腐蚀防护领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防腐蚀 缓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在室外大型金属雕塑防护涂层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克青 刘佳旭 +3 位作者 安新丽 晏德付 吕强 牟炜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4-72,共9页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胜利》组雕经过70余a室外展示,其表面存在污渍、锈蚀产物、防护涂层老化等多种病害。为了更科学地了解当年制作《胜利》组雕时使用的防护材料及制作工艺,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和热裂解-气相色谱...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胜利》组雕经过70余a室外展示,其表面存在污渍、锈蚀产物、防护涂层老化等多种病害。为了更科学地了解当年制作《胜利》组雕时使用的防护材料及制作工艺,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Py-GC/MS)等分析了该雕塑的防护涂层材料。结果表明:《胜利》组雕制作时使用了油漆涂料作为有机防护涂层,通过分析获得了成膜物质、溶剂、颜料及助剂等涂料组分,为认识《胜利》组雕的涂装制作工艺和实施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组雕 油漆 涂料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质文物常用除锈试剂的除锈效率及其腐蚀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然 成小林 +1 位作者 潘路 李延祥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27,共11页
为比较铁质文物常用除锈试剂的除锈效果,为铁质文物保护中除锈试剂的选择提供建议,对磷酸、柠檬酸、酒石酸、Na2EDTA等多种试剂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铁锈粉末、铁锈块、铸铁片、带锈铸铁片等多种样品进行了实验,以定量研究试剂的除锈效... 为比较铁质文物常用除锈试剂的除锈效果,为铁质文物保护中除锈试剂的选择提供建议,对磷酸、柠檬酸、酒石酸、Na2EDTA等多种试剂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铁锈粉末、铁锈块、铸铁片、带锈铸铁片等多种样品进行了实验,以定量研究试剂的除锈效率以及对铁基体的腐蚀性。结果表明:几种试剂对铁基体的腐蚀都很强烈,且腐蚀铁基体的速率远高于溶解铁锈的速率,加入缓蚀剂可以显著降低铁基体的腐蚀;磷酸在几种试剂中除锈能力最强,对粉末样品和锈块样品都具有较好的除锈效果,但需要过量才能保证除锈作用持续,而少量磷酸则对铁器有钝化保护的作用;柠檬酸、酒石酸、Na2EDTA对铁锈粉末有一定的溶解作用,但对锈块的除锈效率很低。因此,在铁质文物保护中,添加缓蚀剂的磷酸是比较合适的除锈试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质文物保护 除锈 试剂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质文物腐蚀产物β-FeOOH的产生及危害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然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48,共12页
综述了铁质文物腐蚀产物β-FeOOH的晶体结构、在铁质文物腐蚀中的生成过程以及对铁质文物的危害。β-FeOOH晶体具有隧道结构,隧道中通常含有Cl^(-),晶体表面也吸附Cl^(-)。它是Cl^(-)作用下铁质文物腐蚀的关键产物,通常在铁质文物出土后... 综述了铁质文物腐蚀产物β-FeOOH的晶体结构、在铁质文物腐蚀中的生成过程以及对铁质文物的危害。β-FeOOH晶体具有隧道结构,隧道中通常含有Cl^(-),晶体表面也吸附Cl^(-)。它是Cl^(-)作用下铁质文物腐蚀的关键产物,通常在铁质文物出土后由FeCl_(2)、Fe_(2)(OH)_(3)Cl等产物氧化水解生成,其生成过程是导致铁质文物迅速损坏的主要原因,生成后又会进一步参与腐蚀过程。其表面吸附的Cl^(-)会直接引发新的腐蚀,而隧道结构中的Cl^(-)则是铁质文物长期保存过程中的隐患。β-FeOOH是一种对铁质文物危害极大的腐蚀产物,在铁质文物保护过程中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质文物 腐蚀产物 腐蚀机理 四方纤铁矿 氯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质文物腐蚀产物β-FeOOH中Cl的脱出和物相转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然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51,共10页
综述了脱氯方法对铁质文物腐蚀产物β-FeOOH中Cl的脱出和物相转化的规律。铁质文物脱氯处理对β-FeOOH的作用应格外关注。常用的NaOH或碱性亚硫酸钠浸泡法可以脱除大部分β-FeOOH晶体表面吸附的Cl^(-),难以完全脱除Cl^(-)并将β-FeOOH转... 综述了脱氯方法对铁质文物腐蚀产物β-FeOOH中Cl的脱出和物相转化的规律。铁质文物脱氯处理对β-FeOOH的作用应格外关注。常用的NaOH或碱性亚硫酸钠浸泡法可以脱除大部分β-FeOOH晶体表面吸附的Cl^(-),难以完全脱除Cl^(-)并将β-FeOOH转化,但残余Cl^(-)主要束缚在晶体隧道结构中,不会直接促进铁质文物进一步腐蚀劣化。电解法和高温(氢气、氢等离子体)法对β-FeOOH的脱氯和转化更彻底,但只适用于部分铁质文物,且存在风险。近年来新的脱氯试剂和方法如TMAH、植物提取物、亚临界流体和微生物等不断研发,具有一定优点,有望用于铁质文物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质文物 腐蚀产物 四方纤铁矿 脱氯 物相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展柜相对湿度被动控制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柳敏 张然 王建平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27,共8页
在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展柜空气交换率状态下,定量研究了硅胶的使用方式及长期控制效果,并放置预腐蚀铁片样品对控制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展柜空气交换率不高于0.42 d^(-1)时,采用硅胶材料能够至少在3个月内为铁质文物创造相对湿度低... 在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展柜空气交换率状态下,定量研究了硅胶的使用方式及长期控制效果,并放置预腐蚀铁片样品对控制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展柜空气交换率不高于0.42 d^(-1)时,采用硅胶材料能够至少在3个月内为铁质文物创造相对湿度低于20%的展柜微环境;在控制相对湿度的展柜内,含有四方纤铁矿(β-FeOOH)的铁片样品未发生明显变化,而放置在展柜外的对照组铁片样品表面锈层增厚,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新生壳状产物、裂缝和层状剥离,进一步证明了该被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质文物 展柜微环境 被动控制方法 预防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在铁质文物锈蚀产物定量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克青 吴娜 +2 位作者 程枭翔 张然 刘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46-1853,共8页
铁质文物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铁的活泼性较强、容易发生腐蚀等特点使铁质文物成为金属类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难点之一。目前对于铁质文物保护修复和铁锈蚀产物定性分析研究较多,而开展铁锈蚀... 铁质文物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铁的活泼性较强、容易发生腐蚀等特点使铁质文物成为金属类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难点之一。目前对于铁质文物保护修复和铁锈蚀产物定性分析研究较多,而开展铁锈蚀产物定量表征的研究相对较少,锈蚀产物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定量分析的难度。为了解铁质文物锈蚀产物的成分及评估其稳定性,建立一种定量分析铁质文物锈蚀产物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以铁质文物常见5种锈蚀产物(α-Fe_(2)O_(3),Fe_(3)O_(4),α-FeOOH,β-FeOOH,γ-FeOOH)为研究对象,通过制作锈蚀产物模拟样品(三组二元混合物体系和一组四元混合物体系),利用红外光谱结合TQ Analyst分析软件中经典最小二乘法(CLS)、主成分回归法(PCR)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对四组混合物构建定量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定量分析模型中PCR与PLS均适合用于建立铁质文物锈蚀产物定量模型,其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均较小、相关系数接近于1。定量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故可为定量分析铁质文物锈蚀产物,进而为评估铁质文物化学稳定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质文物 锈蚀产物 红外光谱 半定量方法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日如来铜佛像表面的有机酸类锈蚀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沫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光学视频显微镜(OM)、拉曼光谱(Raman)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检测技术,对国博馆藏大日如来佛像表面独特的锈蚀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造像材料为铜锌黄铜合金,覆盖其表面多处的白色结晶物质为... 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光学视频显微镜(OM)、拉曼光谱(Raman)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检测技术,对国博馆藏大日如来佛像表面独特的锈蚀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造像材料为铜锌黄铜合金,覆盖其表面多处的白色结晶物质为三水合乙酸钠,而生长于白色结晶盐下的淡蓝色锈蚀产物为NaCu(CO_(3))(CH3CO_(2))、Cu_(2)(OH)_(3)HCOO等有机酸铜盐。梳理了相关锈蚀产物的研究进展后发现,钠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对铜质文物表面有机酸腐蚀具有辅助作用,有必要对于该类文物进行表面脱盐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造像 淡蓝色腐蚀产物 有机酸铜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馆藏清代素三彩陶狮表面结晶盐的成分
17
作者 徐云彦 雷静 王克青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1-56,64,共7页
运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显微激光拉曼光谱(Raman)、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FTIR)及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等多种检测手段,对河北博物院藏清代素三彩陶狮表面的白色绒毛状析出物进行微观形貌观... 运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显微激光拉曼光谱(Raman)、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FTIR)及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等多种检测手段,对河北博物院藏清代素三彩陶狮表面的白色绒毛状析出物进行微观形貌观察与化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白色析出物主要呈现不规则的簇状或平行的纤维集合体,其主要成分包含有机酸钙盐[Ca(CH_(3)COO)_(3)Cl(NO_(3))_(2)·6H_(2)O]、氯化钠。有机酸钙盐是由陶胎内含有的可溶性盐与木质储存材料等挥发的酸性蒸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这些结晶盐的析出,致使文物胎体部分酥粉、釉层脱落,文物形貌遭到严重破坏,影响观赏、不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釉陶 结晶盐 有机酸 腐蚀 文物预防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损光谱技术在大幅面油画颜料识别和创作技法分析上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赵丹丹 杨琴 +4 位作者 吴娜 李毓 张拓 颜宇 郝锌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207-3215,共9页
许多有效的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受文物尺寸、现场条件的影响难以发挥有效作用。馆藏大幅面油画具有可移动和不便移动双重属性,如何通过流程把控和技术筛选对其进行快捷、有效的分析检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工作。以一幅中国国家博... 许多有效的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受文物尺寸、现场条件的影响难以发挥有效作用。馆藏大幅面油画具有可移动和不便移动双重属性,如何通过流程把控和技术筛选对其进行快捷、有效的分析检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工作。以一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幅面油画《德涅伯尔河的秋天》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文物特征和修复现场条件,筛选多光谱摄影技术、X射线荧光面扫描技术和光纤反射光谱技术三种无损检测方法,联合应用于其颜料识别和创作技法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依托宏观光谱成像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获得创作技法信息和颜料分类信息;其次,根据油画表层颜料的空间分布对多光谱图像进行分割,可确定颜料分布区域;最后,采用光纤反射光谱技术对颜料层进行深入解读,运用图像数字提取技术将颜料分布和颜料材质信息相关联,较为准确地识别了油画表层的颜料分布状况。通过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操作便捷性较高的设备,快速、准确地获取了大幅面油画的以下潜在信息:油画的光油层与底稿层信息、创作过程中的修改与隐藏信息、颜料种类及分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画分析 无损检测 多光谱摄影(MSI) 大幅面X射线荧光光谱(MA-XRF) 光纤反射光谱(FO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阳赵巷春秋楚墓璧形包金饰片的保护与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沫 成小林 +1 位作者 唐凛然 杨琴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0,共8页
湖北当阳赵巷M12墓中出土了金属饰片459件,其中部分饰片表面附有满工錾刻的金箔或锡箔,纹饰繁缛精细,线条流畅,极具楚地艺术风格,其中以青铜包金饰片最为精美。因发掘后未经保护处理并长期堆放在库房内,致使金箔多数受压卷曲,纹饰细节... 湖北当阳赵巷M12墓中出土了金属饰片459件,其中部分饰片表面附有满工錾刻的金箔或锡箔,纹饰繁缛精细,线条流畅,极具楚地艺术风格,其中以青铜包金饰片最为精美。因发掘后未经保护处理并长期堆放在库房内,致使金箔多数受压卷曲,纹饰细节均被泥土和锈蚀产物覆盖,散落金箔无法拼合整理,其装饰位置亦无法确定。为制定符合其特殊情况的修复方案,以该墓葬中出土的璧形包金青铜饰片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显微分析、X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离子色谱等分析手段,对其青铜基体、金箔、锈蚀产物及其埋藏环境进行了科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锈蚀清洗、金箔比对、金箔回贴等相关工作,创新性地提出金箔比对与回贴中的相关原则,并可为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一套完整可借鉴的保护方案。此外,还整理了先秦时期璧形包金金属饰片的出土情况,并推断其应为漆木盾上的饰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墓 金饰片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铜器“粉状锈”倍半碳酸钠脱氯转化过程监测及脱氯效果评价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成小林 李沫 +2 位作者 王京 杨琴 张然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倍半碳酸钠法是一种常见的青铜“粉状锈”转化(脱氯)处理方法。本研究以一件早商时期青铜爵的倍半碳酸钠脱氯保护为例,结合拉曼光谱和离子色谱等分析手段,重新审视并评估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应用效果和脱氯规律等。研究表明,在无恒温恒... 倍半碳酸钠法是一种常见的青铜“粉状锈”转化(脱氯)处理方法。本研究以一件早商时期青铜爵的倍半碳酸钠脱氯保护为例,结合拉曼光谱和离子色谱等分析手段,重新审视并评估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应用效果和脱氯规律等。研究表明,在无恒温恒湿控制的环境下,对于大面积爆发的“粉状锈”,倍半碳酸钠法依然是保持器物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对脱氯溶液进行跟踪监测对判断溶液更换及脱氯终点判断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可将脱氯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脱氯速度较快,约脱除总氯的73%,第二和第三阶段脱氯速度较慢,分别占脱除总氯的19%和8%,浸泡至第三阶段时,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下降至50 mg/L以下,日平均脱氯浓度维持在3 mg/L左右,脱除总氯变化很小则表明脱氯可以结束了。此外,研究表明脱氯溶液更换频次较高时不易有新的物相生成,且内层的“粉状锈”较表层更难以转化。本研究为金属文物倍半碳酸钠浸泡处理终点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状锈 倍半碳酸钠 拉曼光谱 纳米晶SnO_(2) 脱氯终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