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结核分枝杆菌85A、85B蛋白生物信息学特征及其原核表达
1
作者 平宇明 张宏莉 +7 位作者 王佳 李明鑫 李超 赵萍萍 王娅荣 张立华 李劼 常华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7-475,共9页
【目的】探究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paratuberculosis,MAP)85A和85B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结构特征,通过原核表达技术获取两种蛋白,并评估其反应原性,从而为后续该菌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及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目的】探究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paratuberculosis,MAP)85A和85B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结构特征,通过原核表达技术获取两种蛋白,并评估其反应原性,从而为后续该菌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及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平台对85A和85B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展开分析,去除跨膜区和信号肽结构,进行密码子优化,成功构建pET-30a-MAP-85A和pET-30a-MAP-85B重组质粒。以BL21(DE3)作为表达菌株进行原核表达,优化诱导表达的温度、IPTG浓度及诱导时间;对诱导表达蛋白进行可溶性分析,利用镍柱进行纯化;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评估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成功获得重组85A蛋白,其分子量约为31.3 kDa,在37℃、IPTG终浓度1.0 mmol·L^(-1)诱导4 h,可达到最佳表达效果;重组85B蛋白分子量为31.8 kDa,在37℃、IPTG终浓度0.8 mmol·L^(-1)诱导6 h表达量最好。两种重组蛋白均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镍离子柱纯化后获得高纯度目标蛋白。以MAP阳性牛血清为一抗,对纯化后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特异性条带,充分证实85A和85B重组蛋白具备良好的免疫反应性。【结论】研究成功实现副结核分枝杆菌重组85A和85B蛋白的高效表达,且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为该菌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结核分枝杆菌 原核表达 85A 85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结核分支杆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平宇明 张宏莉 +8 位作者 班亚星 刘建奇 任希恩 邬彩丽 刘东霞 徐丽媛 杨雪娇 常华 李劼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共6页
为加强副结核分支杆菌(MAP)的检测、监测与防控,建立MAP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根据国内MAP流行菌株特异性插入序列IS900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阳性质粒用作建立qPCR的模板,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 为加强副结核分支杆菌(MAP)的检测、监测与防控,建立MAP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根据国内MAP流行菌株特异性插入序列IS900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阳性质粒用作建立qPCR的模板,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5拷贝/μL;重复试验中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4%;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牛轮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支原体、肺炎克雷伯菌和曼氏杆菌等病原检测无交叉反应,能特异性检出MAP。应用建立的qPCR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6个市的MAP临床样品检测和流行情况分析,结果显示MAP平均阳性率为0.85%(6/704)。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MAP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中MAP的监测和调查,为MAP疾病诊断与监控提供了快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结核分支杆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 感染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株牛支原体的致病性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重阳 黄海碧 +7 位作者 范文霞 乌吉斯古楞 张彦婷 陈学飞 纪燕 刘玉梅 宋庆庆 关平原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1年第2期114-119,共6页
为检测从内蒙古发病牛场分离到的3株牛支原体(HS2019、HSZ2019、HSS2019)的致病性,对其进行本动物回归试验,通过观察攻毒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组织器官中支原体载量,分析3株支原体的毒力。结果显示,3株... 为检测从内蒙古发病牛场分离到的3株牛支原体(HS2019、HSZ2019、HSS2019)的致病性,对其进行本动物回归试验,通过观察攻毒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组织器官中支原体载量,分析3株支原体的毒力。结果显示,3株牛支原体回归牛体后均使试验牛出现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解剖可观察到试验牛肺部损伤以及肺脏与胸腔粘连的病理变化,其中HS2019株较其他两株引起的症状与病变更为明显,组织脏器中的载菌量最高。结果表明,这3株支原体均有致病性,其中HS2019株致病性最强,可作为今后疫苗研制的预备菌株。本研究既为国内疫苗的研制提供了菌株资源,也为今后牛支原体的免疫攻毒试验提供了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支原体 动物回归试验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腺病毒Ⅰ型和Ⅱ型Taq Man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巨敏莹 王艳杰 +5 位作者 刘东霞 张斌 韩宇 乌吉斯古楞 宋庆庆 关平原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9年第11期83-88,共6页
为鉴别检测犬腺病毒(CAV)Ⅰ型和Ⅱ型,根据GenBank中CAV-I和CAV-II型参考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通用引物和2条鉴别探针,建立了可鉴别检测CAV-Ⅰ型和CAV-Ⅱ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 为鉴别检测犬腺病毒(CAV)Ⅰ型和Ⅱ型,根据GenBank中CAV-I和CAV-II型参考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通用引物和2条鉴别探针,建立了可鉴别检测CAV-Ⅰ型和CAV-Ⅱ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试验,并与普通PCR检测方法进行样品检测符合率分析。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方法对犬瘟热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犬冠状病毒均未产生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方法对CAV-Ⅰ的检测敏感度为100copies/μL,对CAV-Ⅱ的检测敏感度为10copies/μL。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临床样品检测对比结果显示,建立方法与普通PCR方法的符合率为95.12%。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TaqMan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鉴别检测CAV-Ⅰ和CAV-Ⅱ型。本研究为CAV-I和CAV-II型感染的检测、鉴别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腺病毒Ⅰ型 犬腺病毒Ⅱ型 TaqMan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lpE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智 刘泽 +5 位作者 乌吉斯古楞 刘重阳 权璞宏 任旭荣 宋庆庆 关平原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1年第1期94-99,共6页
为体外表达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lpE基因及制备抗PlpE蛋白多克隆抗体,根据PlpE基因核酸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PlpE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32a-PlpE;摇菌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 为体外表达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lpE基因及制备抗PlpE蛋白多克隆抗体,根据PlpE基因核酸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PlpE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32a-PlpE;摇菌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粒pET-32a-PlpE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加入IPTG进行诱导,对诱导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使用纯化蛋白PlpE免疫北京大耳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PlpE基因大小为1050 bp,在原核细胞中诱导表达的PlpE蛋白约56 kDa。间接ELISA结果显示,所制备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512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所制备多克隆抗体反应性良好。PlpE蛋白的成功表达和多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下一步多杀性巴氏杆菌诊断方法的建立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原核表达 PlpE基因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肉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6
作者 张贵刚 徐丽媛 +4 位作者 黄海碧 韩四娥 李化生 关平原 刘国英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6-90,共5页
河北省某肉牛场肉牛发生呼吸困难、咳血及颈胸部气肿等症状的疾病。为快速确诊发病牛的致病原因,及时防控和治疗,无菌采集发病牛的鼻拭子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和毒力测定,并进行PCR检测和测序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在鲜血... 河北省某肉牛场肉牛发生呼吸困难、咳血及颈胸部气肿等症状的疾病。为快速确诊发病牛的致病原因,及时防控和治疗,无菌采集发病牛的鼻拭子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和毒力测定,并进行PCR检测和测序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呈圆形的水滴样菌落,革兰氏染色为球形或短杆状的阴性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属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为阳性,荚膜血清分型鉴定为A型,经16S rDNA测序鉴定分离的病原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3个菌/mL。本研究为该牛场发病牛的防治提供了依据,也为研制高效疫苗提供了优势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荚膜血清型 毒力检测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