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SR-PCR和常规PCR检测不同地区并殖吸虫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单小云 楼宏强 +3 位作者 胡野 楼景 屠平光 方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以SSR-PCR和常规PCR对浙江省和福建省5个不同地区并殖吸虫进行遗传变异检测,比较两者对并殖吸虫的基因水平分类的差异。方法采用微卫星锚定PCR(SSR-PCR)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按Nei的方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应用SPSS软件构... 目的以SSR-PCR和常规PCR对浙江省和福建省5个不同地区并殖吸虫进行遗传变异检测,比较两者对并殖吸虫的基因水平分类的差异。方法采用微卫星锚定PCR(SSR-PCR)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按Nei的方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应用SPSS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常规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COI)及核糖体DNA第二间区(ITS2)的基因序列,测序后用BoiEdit软件分析同源性,用MEGA软件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不同地区并殖吸虫标本的SSR-PCR产物呈多态性,浙江金华、浙江永嘉、福建周宁与福建平和、福建政和的标本存在明显的差异。前两者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3333,浙江金华与福建平和的标本遗传距离最远,为0.8667。常规PCR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浙江金华、浙江永嘉、福建周宁的标本之间在种系发生树上比较接近,浙江金华和浙江永嘉的标本最为接近。结论利用SSR-PCR和常规PCR进行并殖吸虫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基本一致。SSR-PCR是一种比常规PCR更方便的并殖吸虫遗传变异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PCR 常规PCR 并殖吸虫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肠弯曲菌主要外膜蛋白OMP18的B细胞抗原表位分析及功能鉴定 被引量:6
2
作者 楼宏强 胡野 +3 位作者 王岚 单小云 盛秀胜 高素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39-742,共4页
目的从生物信息学角度了解空肠弯曲菌主要外膜蛋白OMP18的跨膜结构、B细胞抗原表位及其抗原性、基因序列保守性等特征,并鉴定空肠弯曲菌主要外膜蛋白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为后续抗体检测和疫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使用NCBI/Blast,TMHMM... 目的从生物信息学角度了解空肠弯曲菌主要外膜蛋白OMP18的跨膜结构、B细胞抗原表位及其抗原性、基因序列保守性等特征,并鉴定空肠弯曲菌主要外膜蛋白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为后续抗体检测和疫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使用NCBI/Blast,TMHMM Server V2.0,DNA Star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空肠弯曲菌主要外膜蛋白OMP18进行蛋白跨膜结构预测、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及其抗原性分析、并对不同空肠弯曲菌OMP18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进行比较。采用空肠弯曲菌全菌抗体IgG为一抗,基于ELISA技术对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筛选鉴定。结果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表明外膜蛋白OMP18定位于空肠弯曲菌外膜且不存在跨膜结构。蛋白序列保守存在于各空肠弯曲菌株中,序列同源性达95%以上。同时,我们发现该外膜蛋白中存在3个明显的B细胞线性表位,且具有很强的抗原性。ELISA检测鉴定结果表明3个B细胞抗原表位都能有效识别空肠弯曲菌全菌抗体。结论空肠弯曲菌主要外膜蛋白OMP18保守存在于细菌表面,存在3个重要的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可用于后续的抗体检测和疫苗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外膜蛋白OMP18 序列分析 表位鉴定 OMP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heni sp.nov.)新种报告——附中国并殖吸虫囊蚴和成虫分种检索表 被引量:4
3
作者 单小云 林陈鑫 +3 位作者 李友松 胡野 盛秀胜 楼宏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43-1148,共6页
报告1978-1983年发现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并殖吸虫一新种——沈氏并殖吸虫。正模标本存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模标本:虫体椭圆型,虫体宽7mm,长12.5mm,宽∶长为1∶1.79。卵巢大小为2.0×2.13mm,分支呈3级复杂分支;睾丸巨大,大... 报告1978-1983年发现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并殖吸虫一新种——沈氏并殖吸虫。正模标本存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模标本:虫体椭圆型,虫体宽7mm,长12.5mm,宽∶长为1∶1.79。卵巢大小为2.0×2.13mm,分支呈3级复杂分支;睾丸巨大,大小2.5×3.75mm(左睾)和2.0×4.75mm(右睾),如块状,仅有2个小分支;明显大于卵巢。体棘单生,遍布周身。囊蚴检自福建华溪蟹,其大小为395-410μm,囊壁单层,仅3-5μm。基于上述特征,该虫种区别于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巨睾并殖吸虫、闽清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而为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殖吸虫 新种 沈氏并殖吸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肺军团菌lvgA基因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军团菌的检测 被引量:4
4
作者 单小云 胡野 +1 位作者 应延风 屠平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6-550,共5页
目的确定不同嗜肺军团菌lvgA基因序列的差异性及其感染宿主细胞后转录水平的变化,建立基于lvgA基因检测嗜肺军团菌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通过使用NCBI/Blast,Pfam,TMHMMServer v.2.0等网络资源分析嗜肺军团菌lvgA基因编码蛋白的保守功... 目的确定不同嗜肺军团菌lvgA基因序列的差异性及其感染宿主细胞后转录水平的变化,建立基于lvgA基因检测嗜肺军团菌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通过使用NCBI/Blast,Pfam,TMHMMServer v.2.0等网络资源分析嗜肺军团菌lvgA基因编码蛋白的保守功能结构域、跨膜区域。根据参考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从嗜肺军团菌基因组DNA中扩增lvgA基因,将其连接入克隆载体pMD18-T进行测序,并用cltust软件比较不同嗜肺军团菌菌株lvgA基因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根据lvgA基因和嗜肺军团菌16SrDNA序列内的特异保守区域设计引物,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嗜肺军团菌在感染人单核巨噬样细胞THP-1后lvgA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同时,采用基于lvgA基因的荧光定量RT-PCR对嗜肺军团菌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检测。结果研究表明,嗜肺军团菌lvgA基因为军团菌毒力基因,其产物定位于外膜表面。不同嗜肺军团菌菌株中lvg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保守,相似度分别达:99%,96%,96%和99%,98%,98%。在感染宿主细胞后lvgA基因的转录水平上调明显,最高达4.3倍(P<0.05)。基于lvgA基因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可有效地检测嗜肺军团菌患者血液样本中的嗜肺军团菌。结论 lvgA基因与嗜肺军团菌的毒力相关,建立的基于lvgA基因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稳定等优点,适用于嗜肺军团菌肺炎临床实验室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肺军团菌 lvgA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佗为何无奈小虫何——纪念毛主席《送瘟神》发表50周年
5
作者 单小云 胡野 +2 位作者 李友松 盛秀胜 楼宏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59-1164,共6页
关键词 华佗 瘟神 毛主席 血吸虫病 余江县 江西省 毛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肠弯曲菌AhpC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及抗原性分析
6
作者 陈浩浩 李旭升 +3 位作者 郭方明 丁明星 胡野 楼宏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68-871,共4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空肠弯曲菌AhpC的跨膜结构、信号肽及B细胞抗原表位,并分析空肠弯曲菌AhpC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的抗原性,为后续疫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TMHMM Server V2.0、SignalP 4.1、IEDB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空肠弯...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空肠弯曲菌AhpC的跨膜结构、信号肽及B细胞抗原表位,并分析空肠弯曲菌AhpC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的抗原性,为后续疫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TMHMM Server V2.0、SignalP 4.1、IEDB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空肠弯曲菌AhpC进行蛋白跨膜结构预测、信号肽及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分析。分别以原核表达的空肠弯曲菌AhpC蛋白和化学合成的表位肽为抗原,空肠弯曲菌AhpC抗体为一抗,通过ELISA及Dot blot对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的抗原性进行分析及筛选。结果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表明AhpC定位于空肠弯曲菌外膜,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同时该蛋白中存在7个的B细胞线性表位。经Dot blot和ELISA检测发现其中AhpC4-16表位具有较强的抗原性,为优势表位。结论空肠弯曲菌AhpC保守存在于细菌表面,存在1个优势的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AhpC4-16),可用于后续的疫苗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表位 抗原 烷基过氧化氢还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吸虫病误诊为恶性肿瘤3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徐玲娟 胡野 +2 位作者 李友松 楼宏强 盛秀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202,F0003,共2页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肺吸虫病 误诊 肺结核病 呼吸系统 皮下结节 支气管炎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毒螺旋体TpN47基因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8
作者 王莹 丁肖青 +1 位作者 朱胜 楼宏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确定不同梅毒螺旋体TpN47基因序列的差异性及其跨膜结构,建立基于TpN47基因检测梅毒螺旋体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通过使用NCBI/Blast,Pfam,TMHMM Server v.2.0等网络资源分析梅毒螺旋体TpN47基因编码蛋白的保守功能结构域和跨膜... 目的确定不同梅毒螺旋体TpN47基因序列的差异性及其跨膜结构,建立基于TpN47基因检测梅毒螺旋体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通过使用NCBI/Blast,Pfam,TMHMM Server v.2.0等网络资源分析梅毒螺旋体TpN47基因编码蛋白的保守功能结构域和跨膜区域。根据参考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从梅毒螺旋体基因组DNA中扩增TpN47基因,将其连接入克隆载体pMD18-T进行测序,并用DNASTAR软件比较不同梅毒螺旋体菌株TpN47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根据梅毒螺旋体TpN47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建立基于该目的基因的荧光定量分析PCR检测方法并分析其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同时,采用基于TpN47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对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检测。结果研究表明,梅毒螺旋体TpN47基因为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编码基因,其产物定位于外膜表面。不同梅毒螺旋体菌株中TpN47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保守,相似度达99%以上。基于TpN47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可有效地检测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血清及泌尿道分泌物样本中的梅毒螺旋体。结论 TpN47基因为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编码基因,建立的基于TpN47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稳定等优点,适用于梅毒螺旋体临床实验室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 TpN47基因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