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被引量:82
1
作者 施新 《职教论坛》 2006年第11S期7-11,共5页
探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探讨寻求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本文针对各高职院校的实际.剖析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从政府和学... 探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探讨寻求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本文针对各高职院校的实际.剖析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从政府和学校自身两个层面.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茅盾小说对人性命题的探求
2
作者 陈桂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2-96,70,共6页
以往对茅盾小说的评论,存在着一种先在的理念:即作为左翼作家的茅盾,其创作必然只强调政治性、阶级性,对"人"的透视,不会有人性、人道视角,从而影响其创作对人的丰富复杂性的表现。这种简单地只局限于一种模式,缺乏对文本认... 以往对茅盾小说的评论,存在着一种先在的理念:即作为左翼作家的茅盾,其创作必然只强调政治性、阶级性,对"人"的透视,不会有人性、人道视角,从而影响其创作对人的丰富复杂性的表现。这种简单地只局限于一种模式,缺乏对文本认真细读情况下所作出的评价,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从茅盾的创作思想和理论、茅盾创作对"人性复杂性"的审视、对人性本真探求的意义和价值三个层面展开分析,不难挖掘茅盾创作对人性本真探求的内涵,从而对茅盾创作成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小说 人性命题 探求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造辉煌:勇迎新潮与深层拓展——论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引领“30年代文学”潮流
3
作者 陈桂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8-222,208,共6页
继辉煌的“五四文学”以后,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再度引领新潮,在30年代文学中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他们在30年代文艺主潮——左翼文艺思潮中的深度介入,及其在文学新格局建构中的深层拓展,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 浙江作家 30年代文学 引领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平常悲剧”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4
作者 朱向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9-161,共3页
本文根据鲁迅先生的作品主人公大都是一些普通人的特点,结合鲁迅先生有关悲剧的理论,着重从“平常悲剧”这个角度来探讨鲁迅悲剧作品“真悲”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鲁迅 平常悲剧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臧克家诗歌语言形式的综合化
5
作者 余斌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114-117,共4页
诗歌语言是不同于自然语的语言形态,中国的新诗革命也是以语言变革为标志的。臧克家作为中国新诗的一位代表性作家,在他70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实践着新诗语言的二度规范,显示新诗融合化特征。臧克家的诗歌体现出语言的古典化、民歌化和... 诗歌语言是不同于自然语的语言形态,中国的新诗革命也是以语言变革为标志的。臧克家作为中国新诗的一位代表性作家,在他70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实践着新诗语言的二度规范,显示新诗融合化特征。臧克家的诗歌体现出语言的古典化、民歌化和白话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臧克家 诗歌语言 综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