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术文化与地方产业的互动关系及其历史演变——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例
1
作者 王占军 金雨琦 《复旦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1,共8页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成为“轴心机构”,在促进地区技术变革和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使命定义了一个与文理和技术教育的主流传统截然不同的角色,为学术文化与地方产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反事实的案例...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成为“轴心机构”,在促进地区技术变革和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使命定义了一个与文理和技术教育的主流传统截然不同的角色,为学术文化与地方产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反事实的案例,与莫雷尔法案土地赠予机构的服务经济导向、麻省理工学院的商业化导向或斯坦福大学提出的经济发展使命形成鲜明对比。研究型大学发挥“轴心机构”作用离不开地方创新基础设施和创业文化的协同,大学所处城市、区域的社会文化、产业聚集度、创新环境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存在的形态和发展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轴心机构”作用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组织内部学术文化决定了知识从该机构流出的速度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文化 地方产业 轴心机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课堂”撬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性回归与渐进实践
2
作者 孙佳 童名文 +2 位作者 付卫东 戴红斌 龙陶陶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3,共8页
“三个课堂”是打通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后一公里的中国特色信息化解决方案,然而,其区域推进质量呈现“木桶效应”。基于此,文章首先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为基点,阐明“三个课堂”撬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逻... “三个课堂”是打通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后一公里的中国特色信息化解决方案,然而,其区域推进质量呈现“木桶效应”。基于此,文章首先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为基点,阐明“三个课堂”撬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逻辑,即以政企校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技术基座建设,实现“物”的兜底均衡,以创新驱动的在地化实践实现城乡学校中“人”的体验均衡与学校发展的特色均衡,以增值性差异化评价实现“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中学生、教师、学校多主体协同发展的合格均衡。其次,“三个课堂”的渐进实践应呈现耦合发展,在构建多元共同体的基础之上,通过无缝学习、同侪研修以及优质资源数字化、共享化策略培育城乡义务教育中合格的学生、合格的教师以及合格的学校。最后,以X省Y市为例,分析了“三个课堂”在地化的渐进实践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个课堂 实践逻辑 渐进策略 在地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作用机理及实施建议
3
作者 余俊帅 成军 +1 位作者 吴海珍 张逸婷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8,共6页
“课程思政”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研究高职教育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践行“教育家精神”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类专业具有“教育一代、影响两代”的特点,通过进一步的延伸分析可以发现,其课程... “课程思政”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研究高职教育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践行“教育家精神”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类专业具有“教育一代、影响两代”的特点,通过进一步的延伸分析可以发现,其课程思政具有“两段育人”的特殊性,据此深入阐述以“两代传承”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在运行机理,建构由“两段”作用、“三元”支持、“四重”内容组成的逻辑体系,提出了“因课而异”的课程思政实施建议。落实好高职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对培养具备“四有”品质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建设,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教育类专业 课程思政 两代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中心教育: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小飞 金生鈜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97,共8页
在数字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教育以及技术中心主义教育的偏狭与不足愈发明显,教育在技术主体性和人类自我中心性的纠缠中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方向。在对前两者的批判的基础上,超中心教育以后人类思想为奠基,以共在共生的人技关系为前提,是... 在数字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教育以及技术中心主义教育的偏狭与不足愈发明显,教育在技术主体性和人类自我中心性的纠缠中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方向。在对前两者的批判的基础上,超中心教育以后人类思想为奠基,以共在共生的人技关系为前提,是致力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教育新形态。这种新型教育实践,需要通过共同主体间的相互触动来创造事实性知识,进而开启教育在数字时代的技术负熵。超中心教育响应了数字时代开放、多元和非预设的精神呼唤,是回答教育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的可能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超中心教育 人类中心主义 技术中心主义 人技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