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桥建合一”型地铁高架车站振动与结构噪声测试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谢伟平 杨友志 李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37-1845,共9页
“桥建合一”型地铁高架车站,相比于传统的“桥建分离”型高架车站,具有更严重的振动和结构噪声问题。以某典型“桥建合一”型地铁侧式高架车站为工程背景,通过实测列车到发站时站房结构振动和结构噪声响应,分析这类结构型式的响应规律... “桥建合一”型地铁高架车站,相比于传统的“桥建分离”型高架车站,具有更严重的振动和结构噪声问题。以某典型“桥建合一”型地铁侧式高架车站为工程背景,通过实测列车到发站时站房结构振动和结构噪声响应,分析这类结构型式的响应规律,同时对不同功能区进行舒适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桥建合一”型地铁高架车站的振动更剧烈,站厅层峰值加速度是“桥建分离”型高架车站的2~6倍;相比于柱顶/底,楼板振动的优势频段为10~60 Hz,低频振动被放大,并在楼板一阶竖弯频率处出现共振;相比于柱顶/底,悬挑端部振动在低频处被放大,受雨棚立柱的约束作用,站台层悬挑端的振动放大效果弱于站厅层;列车到发站时站厅层不满足振动舒适度要求;休息室内结构噪声影响较振动严重,最大超标量为21.02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高架车站 桥建合一 振动 结构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支撑受力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国良 王源佑 +2 位作者 查小君 朱栋梁 冷先伦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3-139,共7页
对于城市地铁及高层建筑基坑工程中的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项目,现有规范并未明确监测的布点要求及计算方法,导致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难以对监测结果进行理论性的分析验证,无法形成确切的工程指导意见。为此,通过对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支撑受... 对于城市地铁及高层建筑基坑工程中的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项目,现有规范并未明确监测的布点要求及计算方法,导致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难以对监测结果进行理论性的分析验证,无法形成确切的工程指导意见。为此,通过对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支撑受力模型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得出不同受力方向下的应变计算公式,并依据该计算公式明确传感器的布设要求与数据分析方法,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监测作业流程。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以金华-义乌-东阳市域轨道交通工程为依托进行现场支撑结构监测,通过对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准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以及钢筋计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提出的概化理论模型以及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支撑 轴力 监测作业流程 全分布式光纤 光纤布拉格光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铁盾构掘进参数智能预测与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刘颖彬 廖少明 +2 位作者 杜华 白立峰 钟壬旭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7-145,154,共10页
盾构掘进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控制是现代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盾构掘进状态,提出一种预测和控制盾构掘进参数的智能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多个影响盾构掘进参数的非线性因素,建立了6种基于机器学习与海鸥算法相结合的混... 盾构掘进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控制是现代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盾构掘进状态,提出一种预测和控制盾构掘进参数的智能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多个影响盾构掘进参数的非线性因素,建立了6种基于机器学习与海鸥算法相结合的混合算法(SOA-ML)盾构掘进参数智能预测模型,并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最佳预测模型判别方法;进一步利用最佳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PSO算法的掘进参数控制方法。以金华至义乌至东阳市域轨道交通工程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运用结果表明:SOA算法可有效地对机器学习算法的超参数调优,且SOA种群数量越大,搜索的范围越广,最佳适应度收敛性越快;6种算法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根据层次分析法对预测模型进行性能排序为BP>ELM>CNN>RF>SVM>LSTM;基于BP-PSO的盾构掘进参数预测和控制过程具有消耗时间小、预测与优化性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掘进 盾构法 智能模型 机器学习 盾构参数 优化算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桩体位移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朱栋梁 林伟宁 +3 位作者 程贵海 陈秋平 赵伟来 陈国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8-175,共8页
现有光纤传感器的布设方法单一,无法完全适应各类工程的监测要求。为此,从实际工程桩体水平位移监测的需求出发,针对工程施工特点,设计单U型和多U型布设方法,并于室内构建PVC管简支梁模型,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对PVC管弯曲变形应变进行... 现有光纤传感器的布设方法单一,无法完全适应各类工程的监测要求。为此,从实际工程桩体水平位移监测的需求出发,针对工程施工特点,设计单U型和多U型布设方法,并于室内构建PVC管简支梁模型,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对PVC管弯曲变形应变进行测量。采用各类应变组合进行挠度计算,分析了各应变组合挠度的试验误差。将上述两种光纤布设方法分别运用于实际工程的桩体水平位移监测中,并对比分析光纤传感器监测数据效果。试验与实际工程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分布式光纤计算桩体位移时,应当优先选用垂直基坑开挖面的双轴线应变进行计算,其次可利用其他轴线应变换算成基坑侧应变,进而用双轴线应变计算,而多轴线应变计算会造成多余误差;在实际工程运用时,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监测效果优于侧斜管监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监测 围护结构 光纤传感器 光纤布设方法 位移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建合一”型地铁高架车站振动舒适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许暮迪 韦妙鸳 +2 位作者 叶建能 杨友志 谢伟平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0-238,共9页
"桥建合一"型地铁高架车站的轨道梁刚接在站房结构框架梁上,存在严重的车致振动舒适度问题。为了研究列车过站时"桥建合一"型地铁高架车站的振动舒适度规律,以某典型侧式"桥建合一"型地铁高架车站为研究... "桥建合一"型地铁高架车站的轨道梁刚接在站房结构框架梁上,存在严重的车致振动舒适度问题。为了研究列车过站时"桥建合一"型地铁高架车站的振动舒适度规律,以某典型侧式"桥建合一"型地铁高架车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计算软件Matlab建立27自由度列车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车站有限元模型,基于分离迭代法实现列车-车站的耦合作用,并对比实测数据验证列车-车站耦合振动分析模型的准确性。采用已验证的列车-车站耦合振动分析模型计算列车到发站时站房的振动舒适度敏感点,并研究列车车速、楼板厚度和桥墩跨度参数对站房振动舒适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桥建合一"型地铁高架车站的结构动力特性具有特殊性,典型楼板的1阶竖弯频率为28.91 Hz,是高铁客运站的4.7~7.7倍;站厅层振动舒适度敏感点位于结构缝附近和车站端部悬挑区域,列车到站时站厅层振动超标最大为32%;站房的车致振动相应总体上随列车车速的增加而增大,列车正线过站时60~80 km/h速度区间与列车会车过站时20~40 km/h和60~80 km/h速度区间的楼板振动增幅较为显著;楼板的车致振动在其自振频率附近会产生"共振效应",楼板厚度参数对楼板自制频率的影响较小,桥墩跨度参数对楼板自振频率的影响较大,合理设计桥墩跨度可以有效避免楼板产生"共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车站 桥建合一 地铁 振动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