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级配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海鹏 蒋应军 +3 位作者 胡永林 叶伟奇 曹正道 蔡永涛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3-510,共8页
采用垂直振动成型方法制备圆柱体试件,研究了矿粉、机制砂和9.5~19.0mm粗集料掺量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粉掺量(质量分数,下同)小于5%时,随矿粉掺量增加,冷再生混合料力学强度增大,但增大速率逐渐变缓,矿粉掺量... 采用垂直振动成型方法制备圆柱体试件,研究了矿粉、机制砂和9.5~19.0mm粗集料掺量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粉掺量(质量分数,下同)小于5%时,随矿粉掺量增加,冷再生混合料力学强度增大,但增大速率逐渐变缓,矿粉掺量大于3%时,与不掺加新集料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相比,其力学强度至少可提高5%;随机制砂掺量增加,冷再生混合料力学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机制砂掺量为20%时,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干湿劈裂强度和冻融劈裂强度均达到峰值,力学强度至少可提高17%;随9.5~19.0mm粗集料掺量增加,冷再生混合料干湿劈裂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当9.5~19.0 mm粗集料掺量为20%时,冷再生混合料力学强度至少提高19%.因此,考虑材料经济性问题,建议冷再生混合料中矿粉掺量为3%,机制砂掺量为20%,9.5~19.0mm粗集料掺量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 垂直振动法 级配 力学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振动成型冷再生混合料疲劳特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蒋应军 林宏伟 +2 位作者 韩占闯 陈浙江 胡永林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0-287,共8页
为深入研究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特性,采用更符合混合料现场压实工况的垂直振动法成型圆柱体试件.研究了RAP掺量、成型方法及浸水环境对冷再生混合料疲劳特性的影响,应用Weibull分布建立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方程,并借助扫描电镜揭示... 为深入研究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特性,采用更符合混合料现场压实工况的垂直振动法成型圆柱体试件.研究了RAP掺量、成型方法及浸水环境对冷再生混合料疲劳特性的影响,应用Weibull分布建立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方程,并借助扫描电镜揭示了冷再生的疲劳抗裂机理.结果表明:新集料掺量对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有显著影响,疲劳性能随新集料掺量的增加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当新集料掺量为20%时抗疲劳性能最优;垂直振动法设计冷再生混合料在应力作用下的抗疲劳性能及对应力变化敏感性优于马歇尔法;与未浸水试件相比,不同应力水平下浸水试件的疲劳寿命均缩短,对应力变化更加敏感;水泥-乳化沥青胶浆相互渗透胶结,并将集料紧密黏结,形成较致密的网状结构,有效改善胶浆与集料的界面协调变形,延缓裂缝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再生混合料 疲劳特性 垂直振动法 RAP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型方式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易勇 蒋应军 +2 位作者 谭云鹏 胡永林 陈浙江 《重庆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58,共9页
为深入探讨不同成型方式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特性的影响,通过制备马歇尔试件、圆柱体试件,研究了垂直振动法和传统方法对冷再生混合料力学特性的影响,并应用Weibull分布建立疲劳方程。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设计的冷再生混合料相比... 为深入探讨不同成型方式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特性的影响,通过制备马歇尔试件、圆柱体试件,研究了垂直振动法和传统方法对冷再生混合料力学特性的影响,并应用Weibull分布建立疲劳方程。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设计的冷再生混合料相比,垂直振动法最佳含水率降低10%,乳化沥青最佳用量降低10%,最大干密度提高1.021倍;与马歇尔试件相比,垂直振动圆柱体试件马歇尔稳定度MS、25℃劈裂强度、冻融劈裂强度分别提高40%,32%及57%;通过疲劳方程的截距a和斜率b可看出,垂直振动法试件在高应力下抗疲劳性能和对应力变化的敏感性优于马歇尔法试件,即垂直振动法a值大于马歇尔法,b值小于马歇尔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再生混合料 力学强度 马歇尔法 垂直振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路面界面聚合微胶囊的制备和性能
4
作者 姚秉辰 纪小平 +2 位作者 汤振农 胡永林 司柏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29-234,共6页
为提高沥青胶浆的自愈性能,以沥青再生剂为囊芯材料、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蒸馏水分别为油相和水相囊壁材料反应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聚脲囊壁材料包裹沥青再生剂的微米级损伤自愈路用微胶囊,并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 为提高沥青胶浆的自愈性能,以沥青再生剂为囊芯材料、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蒸馏水分别为油相和水相囊壁材料反应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聚脲囊壁材料包裹沥青再生剂的微米级损伤自愈路用微胶囊,并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激光粒度仪和热重分析仪(TGA)分别从微观形貌、粒径、壁厚、化学结构及热稳定性等方面评价了路用微胶囊的技术性能。基于小梁弯拉愈合试验,系统研究了微胶囊掺量、愈合时间、愈合温度和粉胶比对微胶囊沥青胶浆自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路用微胶囊表面光滑平整,粒径分布均匀,囊壁完整,化学结构稳定,热稳定性良好;微胶囊沥青胶浆的自愈性能随微胶囊掺量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随愈合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趋于稳定,随愈合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趋于稳定,随粉胶比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愈性能 沥青胶浆 路用微胶囊 界面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