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金红华 王娟 +3 位作者 张兰 吴希子 张文平 陈增松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5-298,共4页
分子印迹技术(M IT)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技术,它的产生与发展为环境科学打开了又一视角。介绍了M IT的产生与发展及基本原理,综述了M IT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M IT在固相萃取、膜分离、色谱分析、传感器及分子印迹聚合物作... 分子印迹技术(M IT)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技术,它的产生与发展为环境科学打开了又一视角。介绍了M IT的产生与发展及基本原理,综述了M IT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M IT在固相萃取、膜分离、色谱分析、传感器及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催化剂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 萃取 膜分离 色谱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华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张苗云 王世杰 +3 位作者 张迎 邱勇俊 杜东方 王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92,共7页
对2004年大气降水样品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表明,金华市降水样品pH值的分布范围在3.64~6.76之间,降水的酸雨率为79.3%。SO4^2-和NO3^-是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分别占降水中阴离子总量的66.1%和21.7%。NH4^+和Ca^2+是降水中含量最... 对2004年大气降水样品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表明,金华市降水样品pH值的分布范围在3.64~6.76之间,降水的酸雨率为79.3%。SO4^2-和NO3^-是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分别占降水中阴离子总量的66.1%和21.7%。NH4^+和Ca^2+是降水中含量最高的阳离子,分别占阴离子总量的56.6%和33.4%。降水中这些离子的浓度水平一般比世界上其它地方高,但大大低于国内的北方地区。由于降水中缺乏足够的中和物质,大约76%的降水酸度被NH4^+、Ca^2+和K^+等碱性成分中和。陆源型离子Ca^2+、Mg^2+和K^+以及海盐性离子Na^+和Cl^-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另外Ca^2+和SO4^2-、Mg^2+和SO4^2-、Mg^2+和NO3^-以及Mg^2+和Cl^-之间也可以观察到比较好的相关关系。土壤和海水的富集系数表明,研究区域的Ca^2+和K+主要来源于岩石/土壤风化,SO4^2-和NO3^-主要归因于人为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化学组成 酸度 中和作用 富集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优激励合同研究——基于企业风险降低行为的不可观察
3
作者 应礼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9期330-334,共5页
建立保险公司与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分析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激励合同在企业风险降低行为不可观察下的最优设计问题,并针对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为保险公司进行合同设计时提供一些建议,以更好地规范企业道德风险行为,... 建立保险公司与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分析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激励合同在企业风险降低行为不可观察下的最优设计问题,并针对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为保险公司进行合同设计时提供一些建议,以更好地规范企业道德风险行为,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责任保险 风险降低行为 激励合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壳聚糖季铵盐磁共振造影剂的制备及肝造影性能
4
作者 宋晓丽 骆夏丹 +1 位作者 李凌 朱爱萍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87-1992,共6页
采用季铵盐化壳聚糖(HTCC)对Fe3O4进行表面改性,成功制备在模拟生理环境中悬浮稳定的超顺磁性Fe3O4/HTCC复合纳米粒。通过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振动样品磁强计、磁共振等手段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细胞相容性及磁共振造影... 采用季铵盐化壳聚糖(HTCC)对Fe3O4进行表面改性,成功制备在模拟生理环境中悬浮稳定的超顺磁性Fe3O4/HTCC复合纳米粒。通过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振动样品磁强计、磁共振等手段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细胞相容性及磁共振造影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制备的超顺磁性复合纳米粒粒径均一,模拟生理环境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体外实验表明该磁性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大鼠体内肝脏磁共振造影实验表明Fe3O4/HTCC纳米粒注入后,大鼠肝实质信号强度明显下降,因此Fe3O4/HTCC纳米粒有望作为潜在的阴性造影剂应用于肝磁共振造影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化壳聚糖 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 分散稳定性 磁共振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的熵分析
5
作者 刘前 戴友鹏 牟晓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0期14625-14626,14635,共3页
[目的]为优化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分析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各个阶段的熵变化。[结果]在水解产酸发酵阶段,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ΔGθ<0,反应自发进行,故该过程是一个熵增过程,即ΔS>0;在乙酸和氢气产生阶... [目的]为优化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分析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各个阶段的熵变化。[结果]在水解产酸发酵阶段,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ΔGθ<0,反应自发进行,故该过程是一个熵增过程,即ΔS>0;在乙酸和氢气产生阶段,大多数反应的ΔGθ>0,故该过程是一个熵减过程,即ΔS<0,但后续的甲烷产生阶段对氢的利用则可能促使反应向右侧进行,使该过程变为熵增过程;在甲烷产生阶段,ΔGθ<0,反应均自发进行,故该过程是一个熵增过程,即ΔS>0。[结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大部分反应均自发进行,其中产氢产乙酸阶段是唯一的非自发进行阶段,从热力学角度出发该阶段需要额外补充能量和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 厌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