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樊建玲 来晓瑜 +3 位作者 黄黎 王艳 曹军丽 黄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09-1014,共6页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年大鼠脑功能影响及其在脑组织中的迁移、分化过程,探讨h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大鼠随机分为hMSCs移植组(n=18)、移植对照组(n=...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年大鼠脑功能影响及其在脑组织中的迁移、分化过程,探讨h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大鼠随机分为hMSCs移植组(n=18)、移植对照组(n=18)、模型组(n=6)和假手术组(n=6)。前3组均建立幼年Wistar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3d后hMSCs移植组缓慢注射约5×105个hMSCs至大鼠的左背侧海马,移植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未移植。其中hMSCs移植组和移植对照组又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移植后0d、3d、1周、2周(均n=3)和4周(n=6)处死。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均于造模后31d(即移植后4周)处死。大鼠处死前均行交替电刺激Y迷宫行为学实验,处死后取脑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hMSCs移植组和移植对照组大鼠同时还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MSCs在脑内的分布。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SCs移植后1周主要沿脑室系统迁移,部分沿胼胝体向对侧迁移,移植后4周细胞沿脑室向周围实质迁移,广泛分布于脑组织。Y迷宫实验显示hMSCs移植组总错误次数(TE)明显少于移植对照组(5.00±2.82 vs12.67±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hMSCs移植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显著优于移植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hMSCs移植组大鼠脑组织损伤较移植对照组及模型组轻。结论:hMSCs脑内移植后可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并迁移,且hMSCs移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损伤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缺氧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2
作者 胡姗姗 施方静 +2 位作者 黄沆 罗信国 高新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47-1749,共3页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应用化疗,观察组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免疫功能,检测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应用化疗,观察组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免疫功能,检测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自然杀伤性T细胞、PLT、Hb显著高于对照组,CD^8+、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瘤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Ⅲ+Ⅳ度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能显著改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疗效,减轻化疗对机体的损伤和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化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造血功能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