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气化联产燃气和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马中青 薛俊杰 +2 位作者 袁世震 卢如飞 王树荣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5-159,共15页
首先对我国的生物质资源储量及其能源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其次详细介绍了生物质气化联产生物燃气和生物质炭技术的原理、技术路线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阐述了适应不同原料形态的多种气化集成系统典型案例,并对生物质气化技术进行了展望。... 首先对我国的生物质资源储量及其能源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其次详细介绍了生物质气化联产生物燃气和生物质炭技术的原理、技术路线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阐述了适应不同原料形态的多种气化集成系统典型案例,并对生物质气化技术进行了展望。生物质气化联产燃气和炭技术的成功实施对实现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国家能源供应中比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资源储量 气化联产 可燃气 生物质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化温度和当量比对玉米秸秆气化多联产产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薛俊杰 蔡伟 +3 位作者 马中青 张文标 卢如飞 袁世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65-272,共8页
中国秸秆资源丰富,通过生物质气化技术对秸秆进行能源化高值利用,对中国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有重要意义。该文选取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自制的小型固定床气化炉装置,开展玉米秸秆气化多联产试验,研究了当量比和气化温度对玉米秸... 中国秸秆资源丰富,通过生物质气化技术对秸秆进行能源化高值利用,对中国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有重要意义。该文选取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自制的小型固定床气化炉装置,开展玉米秸秆气化多联产试验,研究了当量比和气化温度对玉米秸秆气化性能的影响,并且对气化产生的气体、固体和液体产物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和当量比的增加,可燃气的质量产率逐渐增加,而生物质炭的质量产率逐渐下降。较高的气化温度和较低的当量比有利于提升可燃气的热值,当气化温度为900ºC,当量比为0.05时,可燃气中可燃气体组分含量最高,H2、CO、CH_(4)和CnHm含量分别为22.00%、25.91%、13.59%和1.12%(以体积分数计,下同),最高热值为11.26 MJ/Nm3。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和当量比的增加,生物质炭中的C元素、H元素、挥发分含量大幅下降,而灰分含量大幅上升。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液体产物中酚类、醇类、酸类和醛类物质含量下降,而芳烃类和酯类物质含量大幅增加;随着当量比的增加,液体产物中芳烃类和酚类物质含量下降,酯类物质含量大幅增加。基于小试规模的玉米秸秆气化多联产试验研究,可为大规模的玉米秸秆气化项目设计和投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可燃气 生物质炭 玉米秸秆 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回收燃料掺烧对污泥燃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孙飞凡 袁世震 +4 位作者 卢如飞 陈颖泉 乔世轩 胡艳军 王树荣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8-86,共9页
为了掌握固体回收燃料(Solid Recovered Fuel,SRF)掺烧对污泥焚烧处置的热反应特性及烟气环境特性的影响,通过使用德国耐驰公司生产的热综合分析仪、SEM、XRD和GA-21plus烟气分析仪着重解析了不同掺烧比例时SRF与污泥混燃过程的热重规... 为了掌握固体回收燃料(Solid Recovered Fuel,SRF)掺烧对污泥焚烧处置的热反应特性及烟气环境特性的影响,通过使用德国耐驰公司生产的热综合分析仪、SEM、XRD和GA-21plus烟气分析仪着重解析了不同掺烧比例时SRF与污泥混燃过程的热重规律、综合燃尽特征指数、结渣特性和烟气中NO_(x)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混烧过程存在明显的多峰失重现象,主要集中在192.3~645.3℃;SRF掺烧提高了燃料的失重速率,掺混比11%时,最大失重速率达0.14%/min,显著高于污泥单独焚烧的失重速率。随着SRF掺烧比提高,燃料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降低,充分燃烧阶段向低温区域偏移。SRF掺混比为11%时,稳定燃烧性能指数和综合燃烧性能指数分别提升了1.38倍和1.17倍,改善了污泥单独焚烧时的着火特性。另外,SRF掺混后燃料灰熔融温度升高,灰分黏附程度降低,颗粒聚团强度降低,从而减弱了污泥单独焚烧时结渣情况,然而掺混燃烧导致烟气中NO_(x)排放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燃烧 燃点 热重分析 结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组织方式对烟煤-兰炭二元层燃过程中NO_(x)生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昕玥 刘成昌 +5 位作者 翁君杰 袁世震 赵鹏勃 王超伟 王长安 车得福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以枣庄烟煤(ZQ)和陕化兰炭(LT)为实验样品,利用套管式双床反应器系统对两种样品混合层燃掺烧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对比了预混燃烧、非预混燃烧、空气分级燃烧、热解气再燃和焦炭还原燃烧等不同燃烧组织方式与800℃~1200℃燃烧温度条... 以枣庄烟煤(ZQ)和陕化兰炭(LT)为实验样品,利用套管式双床反应器系统对两种样品混合层燃掺烧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对比了预混燃烧、非预混燃烧、空气分级燃烧、热解气再燃和焦炭还原燃烧等不同燃烧组织方式与800℃~1200℃燃烧温度条件下层燃过程中NO_(x)生成特性与氮转化率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实验分析了燃料掺混比例(兰炭掺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5%,50%,75%,100%)、一次风当量比(分别为0.6,0.7,0.9,1)以及气化气再燃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预混条件下燃料分层可促进还原烟气中NO_(x),掺混比例相同条件下预混燃烧的氮转化率比非预混燃烧的氮转化率高;空气分级燃烧中当一次风当量比较小时,挥发分与焦炭燃烧过程区分度更高,燃料在贫氧条件下生成的气化气可有效还原烟气中的NO_(x);温度对不同燃烧组织方式条件下氮转化率的影响不单调,而在同一掺混比例下焦炭再燃方式时的氮转化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燃 氮氧化物 燃烧组织方式 配风优化 烟煤 兰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化温度对生物质气化的可燃气、炭和焦油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苏锶如 薛俊杰 +4 位作者 马中青 蔡博 张文标 袁世震 卢如飞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0-1138,共9页
【目的】生物质气化技术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技术。研究气化温度对气化产物特性的影响机制,构建气化产物特性的演变规律,对中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方法】以玉米Zea mays秸秆、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壳... 【目的】生物质气化技术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技术。研究气化温度对气化产物特性的影响机制,构建气化产物特性的演变规律,对中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方法】以玉米Zea mays秸秆、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壳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3种农林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以空气为气化剂,采用自制的微型固定床气化装置,开展3种生物质的气化多联产研究,系统研究了不同气化温度(700、800、900℃)对气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对气化三相产物(可燃气、生物质炭与焦油)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随着气化温度从700℃增加至900℃,可燃气的质量产率逐渐增加,而生物质炭和焦油的质量产率逐渐减小。较高的气化温度有利于提升可燃气的热值。在3种原料中,马尾松可燃气的热值最高,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体积分数分别为40.03%、18.27%和18.29%,低位热值达13.58 MJ·m^(-3)。随着气化温度的增加,生物质炭中的碳元素质量分数增加,氢元素质量分数下降,灰分质量分数大幅增加,其中马尾松炭的热值最高,达29.70 MJ·kg^(-1)。随着气化温度的增加,3种原料的气化液体产物中酸类、醇类、醛酮类、呋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逐渐减小,而芳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大幅增加,其中马尾松的芳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达到61.12%。【结论】气化温度对生物质气化三相产物的产量及特性有显著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气化温度对提高生物质可燃气热值及气化效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气化多联产 气化温度 可燃气 生物质炭 焦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