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分布与肠道微生物组成
1
作者 王霞 陈雨 +3 位作者 郑海峰 钟伟 陈丽霞 孙雅望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332,共9页
为了探究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猴群对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采用访问调查、红外相机监测、样线调查、痕迹观察等方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调查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黑叶猴(Trachypith... 为了探究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猴群对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采用访问调查、红外相机监测、样线调查、痕迹观察等方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调查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种群数量与分布。同时通过非损伤性取样法采集保护区内黑叶猴粪便并进行肠道微生物测序。结果表明,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黑叶猴23群共约180只,平均7.83只/群,猴群集中分布于保护区的核心区,龙塘、吊嘴一带数量最多。金佛山黑叶猴的粪便微生物菌群中优势门类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种水平上,嗜粘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更具优势。结果得出,近年来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黑叶猴种群数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为野生黑叶猴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金佛山 种群数量分布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耦合协调及驱动力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2
作者 刘家欣 杨庆媛 +2 位作者 苏康传 黄雅 李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7,共17页
为厘清丘陵山地区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规律,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演化特征、内部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10-2022年,重庆市耕... 为厘清丘陵山地区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规律,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演化特征、内部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10-2022年,重庆市耕地利用投入—组织适应性—产出三维隐性形态不断优化,其中投入形态和产出形态缓慢分化,组织适应性形态无明显分化。②2010-2022年,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中投入—组织适应性—产出耦合协调水平呈现逐步提升趋势,中级协调区域始终为主体,高级协调区域数量在研究期后期显著增加;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分布呈现组团式极化特征,主城都市区和渝东北地区协调水平较高。③重庆市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耦合协调受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能源投入、从业者生计价值、耕地地势平坦度和耕地肥力。机械动力投入、耕地整合度和耕地区位邻近性则表现出阶段性影响。随着技术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劳动力、化肥等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耕地利用应充分遵循投入、组织适应性和产出三维隐性形态协调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并进行适当的政策干预,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隐性形态 耦合协调 驱动力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1年金佛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3
作者 汤旭光 孔德兵 +4 位作者 陈亚楠 李元庆 钱凤 丁智 马明国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56-64,共9页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20年12月被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其主观测场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技术开展碳水通量的长期定位观测。本数据集为金佛山亚热带常...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20年12月被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其主观测场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技术开展碳水通量的长期定位观测。本数据集为金佛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20–2021年通量观测数据,基于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观测数据经质量控制和评估后,经插补和拆分形成了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集。数据指标包含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潜热通量、显热通量等,以及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土壤温/湿度、降水、太阳下行短波辐射、净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等。本数据集可以为分析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动态、碳水耦合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 碳水循环 通量观测 金佛山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耕地利用效益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瑶 杨庆媛 +3 位作者 王文鑫 杨人豪 黄雅 刘家欣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45,共16页
基于外部性内部化理论,构建基于耕地利用效益的耕地外部性价值测算体系,估算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制定和完善区域性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供依据.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从生产、生态、社会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耕地利用效益,并利用... 基于外部性内部化理论,构建基于耕地利用效益的耕地外部性价值测算体系,估算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制定和完善区域性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供依据.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从生产、生态、社会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耕地利用效益,并利用当量因子法、替代法测算耕地外部性价值及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重庆市耕地利用效益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渝西南地区.(2)2022年,重庆市以全市域计算耕地外部性价值为225.707万元/hm^(2),分区县耕地外部性价值为112.788~236.253万元/hm^(2).耕地外部性价值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3)2022年,重庆市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平均值为0.758万元/(hm^(2)·年),其中补偿标准最高的九龙坡区为1.494万元/(hm^(2)·年),最低的彭水县为0.397万元/(hm^(2)·年).基于耕地利用效益测算耕地补偿价值,能够充分反映耕地利用效益与补偿标准之间的联系,据此测算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兼顾了耕地利用的外部性效益和耕地资源的外部性价值特性,未来可从补偿资金供给、资金分配及利益调整机制等方面加以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补偿 耕地利用效益 外部性价值 补偿标准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金佛洞石笋记录的410 ka弱季风事件
5
作者 许奕滨 杨勋林 +3 位作者 袁道先 胡明广 葛晓艳 龚萌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38,共20页
冰消期或冰期由于冰盖消融引起淡水排放,容易造成不同纬度之间海洋-大气传输的异常,由此引发一系列或明显或不明显的千年级气候突变事件,如Younger Dryas(YD,新仙女木)和类似YD事件。MIS11c(深海氧同位素11阶段)作为当前全新世的最佳参... 冰消期或冰期由于冰盖消融引起淡水排放,容易造成不同纬度之间海洋-大气传输的异常,由此引发一系列或明显或不明显的千年级气候突变事件,如Younger Dryas(YD,新仙女木)和类似YD事件。MIS11c(深海氧同位素11阶段)作为当前全新世的最佳参照物之一,对期间可能发生的类YD事件及触发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文章通过对重庆金佛洞石笋J33δ^(18)O序列记录的研究结果显示:(1)在MIS11间冰期盛期之前,亚洲季风气候区石笋揭示了一次发生于410 ka BP左右的千年尺度弱季风事件;(2)410 ka弱季风事件与YD事件均发生于间冰期盛期之前季风逐渐增强过程中以及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上升阶段,期间都发生了AMOC(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扰动,除了在变化幅度、冰量条件等方面有些差异,事件的持续时间、内部结构、变化模式相似;(3)410 ka弱季风事件主要受太阳辐射和AMOC共同驱动主导,持续较强的变暖进程加速了格陵兰冰盖融化并导致了冰盖的不稳定,淡水持续注入北大西洋,造成短暂的AMOC振荡。AMOC的减弱使得北大西洋上空产生了冷异常,通过大气遥相关作用导致了较弱的ASM(亚洲夏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MIS 11c 石笋δ^(18)O 弱季风事件 金佛洞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与星地融合的西南高山峡谷区全球降水测量日降水产品降尺度研究
6
作者 甘宇诗 李月臣 +2 位作者 王莉红 秦伟 丁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678-6690,共13页
高质量的网格化降水数据对水文、气象和生态学等的研究至关重要。然而,高山峡谷区域因地形起伏剧烈、局地气候效应显著,导致降水空间分布复杂,同时受季风、水汽输送和地形影响,降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波动。因此,仅依赖稀疏站点插... 高质量的网格化降水数据对水文、气象和生态学等的研究至关重要。然而,高山峡谷区域因地形起伏剧烈、局地气候效应显著,导致降水空间分布复杂,同时受季风、水汽输送和地形影响,降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波动。因此,仅依赖稀疏站点插值得到的网格化降水数据可靠性不高。卫星降水产品虽能提供大范围观测,但分辨率低且存在偏差,无法直接应用于具有显著时空异质性的高山峡谷区。为此,融合站点观测数据对卫星降水产品进行降尺度已成为获取这些区域准确降水信息的有效方法。研究选择先利用站点数据对卫星降水产品进行校正,再通过随机森林(RF)、极限梯度提升树(XGBoost)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降尺度,最终将西南高山峡谷区全球降水测量(GPM)日降水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从0.1°提升至0.01°(约为1 km)。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站点观测数据对GPM原始降水产品进行校正对降尺度研究具有积极作用;(2)3种降尺度结果均保留了GPM降水图原有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改善了降水的空间细节,并且可以在不降低精度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降水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整体精度为LSTM>RF>XGBoost>GPM;(3)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和气象因子(水汽、LST和风向)是影响研究区域降水降尺度最重要的因素。研究为地形复杂且站点匮乏的地区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高质量网格化降水数据生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降水测量(GPM) 日降水 校正 机器学习 空间降尺度 西南高山峡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槽谷区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罗雨溪 孔德兵 +3 位作者 王永欣 曹婷 张韵芝 李厚德 《绿色科技》 2022年第4期131-135,共5页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与储量估算是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键研究领域之一。以西南典型低山喀斯特槽谷小流域内四种典型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类型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与储量估算是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键研究领域之一。以西南典型低山喀斯特槽谷小流域内四种典型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类型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9.12~12.37 g/kg,有机碳储量为41.55~60.42 Mg C/hm^(2)。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其中在植被类型上表现为林地>耕地>灌丛>草地,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30 cm土层深度内,林地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为60.42 Mg C/hm^(2);与林地相比,研究区内草地类型的固碳潜力最大,可达18.87 Mg C/hm^(2);灌丛地次之,为12.37 Mg C/hm^(2);耕地最小,仅为2.73 Mg C/hm^(2)。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研究区内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具有显著影响,植被演替将促进土壤有机碳的截获,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演替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碳储量 固碳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岩溶地下水硝酸盐示踪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平恒 华茂松 +1 位作者 罗为群 郭文静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574,共12页
硝酸盐(NO_(3)^(-))是地下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其浓度一旦超标,将会对水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文章分析2003-2022年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的同位素示踪进展,在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全部期刊数据库检索,以“岩溶地下水”“岩溶... 硝酸盐(NO_(3)^(-))是地下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其浓度一旦超标,将会对水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文章分析2003-2022年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的同位素示踪进展,在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全部期刊数据库检索,以“岩溶地下水”“岩溶含水层”“喀斯特地下水”“喀斯特含水层”“硝酸盐”“硝态氮”“氮同位素”“氧同位素”“MixSIAR”“硝酸盐源”“氮转化”“硝酸盐污染”“硝酸盐双同位素”为主题词,得到1191篇论文;并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以“karst groundwater”“karst aquifer”“nitrate”“NOx-N”“nitrogen isotope”“oxygen isotope”“MixSIAR”“nitrate source”“nitrogen transformation”“nitrate contamination”和“dual nitrate isotopes”为主题词,得到2232篇文献。利用知识网络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和研究热点分析。结果表明:在中文文献方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国内岩溶地下水硝酸盐研究领域优势巨大,中文文献发文量最多;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概括为岩溶水文与水资源、水化学与水环境、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溯源3个研究热点;在英文文献方面,美国、中国和德国的发文数量最多,存在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从研究单位来看,中国科学院的发文量最多;英文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概括为岩溶生态与水文、岩溶地下水硝酸盐的转化(氮循坏)、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溯源3个研究热点。硝酸盐氮氧同位素技术为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溯源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定量溯源时,应考虑同位素分馏效应,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硝酸盐 溯源 研究进展 文献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庆媛 王浩骅 +2 位作者 杨凯悦 王文鑫 李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9,共15页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是落实国家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支撑,对于调动各主体耕地保护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深...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是落实国家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支撑,对于调动各主体耕地保护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深入探讨了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的理论认识、实践现状、完善思路及框架构想.研究结果:(1)外部性内部化、发展权转移、义务保有量和耕地保护生态效应等是理解耕地保护补偿内涵、测算耕地补偿标准的理论视角,为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普惠性经济补偿、业绩奖励等模式的实践探索,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调动了各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但仍存在补偿对象和标准未分类分级、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以及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等问题.(3)构建耕地保护补偿体系需深化耕地系统“四维”体系认识,明确耕地保护补偿的核心问题.(4)提出从国家补偿分区体系、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体系、耕地保护补偿效应评估体系3个方面构建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补偿体系 经济补偿 补偿标准 耕地系统“四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保护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庆媛 王文鑫 +2 位作者 周璐璐 李瑶 陆纪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共14页
文献计量分析是了解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手段和重要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对耕地保护补偿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探究当前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热点、观点及进展,明确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研究发现:(1)近年... 文献计量分析是了解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手段和重要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对耕地保护补偿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探究当前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热点、观点及进展,明确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研究发现:(1)近年来,耕地保护补偿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2000年以来的研究历程可分为探索阶段(2000-2010年)、发展阶段(2011-2017年)和深化阶段(2018年以来),关注度持续上升,研究内容日渐深化与多元化,研究方法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2)耕地保护补偿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内容主要服务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战略保障,具体集中在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及内涵演变、理论阐释、驱动机制、体系构建等方面,为深化耕地保护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3)当前关于耕地保护补偿的学理解析、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内容研究较为薄弱,亟待拓展和挖掘.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耕地保护补偿内涵外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健全概念认知体系,探究完善多元视角下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测算体系,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区域间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经济补偿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补偿标准测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的三峡蓄水对重庆地表水和植被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赖佩玉 黄静 +1 位作者 韩旭军 马明国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7-234,共8页
研究三峡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揭示了三峡大坝的建设与蓄水在气象、植被、土地利用以及灾害发生等方面的影响,而地表水作为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三峡工程的影响程度还不清楚,... 研究三峡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揭示了三峡大坝的建设与蓄水在气象、植被、土地利用以及灾害发生等方面的影响,而地表水作为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三峡工程的影响程度还不清楚,尤其是在长江上游。本研究利用多源数据在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上分析了重庆地区1990—2019年间常年地表水、植被以及气象要素在三峡蓄水前期(1990—2002年)、中期(2003—2012年)和后期(2013—2019年)3个阶段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地表水和植被在1990—2019年都表现出增长的趋势,且其不同的增长模式都表现出对三峡蓄水明显的响应,而温度和降雨表现出持续的波动,对蓄水过程无明显响应;②常年地表水面积在蓄水过程中以18.32 km^(2)/a的速度增加,而在蓄水前后变化不大,新增的常年地表水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沿岸,且集中在长江重庆段的中部,少数的地表水面积增加出现在湖泊和水库,如长寿湖在蓄水期间增加了超过其面积20%的水域;③归一化植被指数在3个阶段表现为台阶式增长(共增长18.55%),这一变化为地表水资源增加和生态修复工程的共同作用。本研究表明三峡蓄水对重庆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动态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同时发现了水利工程改变地表覆盖及水资源分布的有效证据,这为重庆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蓄水 常年地表水 Google Earth Engine 长时间序列数据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酉阳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婷婷 杨琰 +2 位作者 姜修洋 罗振宇 唐越尔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6-809,共14页
为深入探究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个相邻地形区大气降水中δ^(18)O、δD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章基于两个水文年(2 020.06-2 022.05)在重庆市酉阳县龙潭槽谷(海拔333 m)和毛坝向斜(海拔1 140 m)降水δ^(18)O和δD的采... 为深入探究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个相邻地形区大气降水中δ^(18)O、δD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章基于两个水文年(2 020.06-2 022.05)在重庆市酉阳县龙潭槽谷(海拔333 m)和毛坝向斜(海拔1 140 m)降水δ^(18)O和δD的采样数据,建立了两地的大气降水线,分析两地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大于全球大气降水线。大气降水δ^(18)O和δD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5-10月)偏负,旱季(11月至次年4月)偏正。两地大气降水δ^(18)O表现出显著的降水量效应,温度效应的影响较弱。(2)龙潭槽谷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小于毛坝向斜,两地大气降水线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水汽凝结时的温度和蒸发条件。(3)龙潭槽谷大气降水中的δ^(18)O和δD的平均值较毛坝向斜偏正。d-excess的结果表明,龙潭槽谷δ^(18)O和δD存在微弱的云下二次蒸发。同次降水过程中龙潭槽谷大气降水δ^(18)O总体上较毛坝向斜降水δ^(18)O偏正,这表明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地的大气降水δ^(18)O受高程效应影响。(4)年际变化上,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地大气降水δ^(18)O的变化主要受印度洋水汽输送比例的影响。2020年夏季,印度洋水汽到达研究区的比例为76%,降水δ^(18)O偏负;2021年夏季,印度洋水汽到达研究区的比例为52%,降水δ^(18)O偏正。研究结果对增进西南岩溶槽谷区水循环过程的认识和今后展开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局部地形 龙潭槽谷 毛坝向斜 武陵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典型群落土壤碳氮储量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跃进 李沁谊 +1 位作者 王好才 时伟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5-53,共9页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年)、灌丛(15~25年)...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年)、灌丛(15~25年)、灌乔林(30~40年)和乔木林(50~60年)作为一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30、30~50、50~7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碳氮比(C/N)和土壤pH,估算各演替序列下土壤碳氮储量,分析在自然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植被自然恢复演替显著提高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P<0.001),灌乔阶段的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最高,含量分别为57.75和6.31 g·kg^(-1),储量分别为87.71和10.06 t·hm^(-2),相比弃耕地阶段的碳氮储量分别增长51.88%和30.31%;各演替阶段0~30 cm土层SOC储量占0~70 cm土层的64.02%~73.68%,TN储量占64.73%~78.55%;0~70 cm土层C/N在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灌丛阶段最高,为9.56;0~30 cm土层C/N在乔木阶段最高,为9.98,30~70 cm土层C/N相对较低;土壤NH_(4)^(+)-N储量以灌乔阶段最高(0.103 t·hm^(-2));土壤NO_(3)^(-)-N储量以弃耕地阶段最高(0.076 t·hm^(-2)),其次为灌乔阶段(0.038 t·hm^(-2));土壤SOC和TN储量与土壤NH_(4)^(+)-N、NO_(3)^(-)-N和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土壤SOC储量与土壤TN、TK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TN储量与土壤S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C/N与土壤SOC、TN和NH_(4)^(+)-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TK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可显著提高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P<0.001),对0~30 cm土层的碳氮含量与储量、C/N的影响比在30~70 cm土层更明显。土壤碳氮储量与土壤养分循环存在一定关联。随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到灌乔阶段,土壤碳氮储量得到显著提升并达到峰值(P<0.001);植被自然恢复对土壤质量提升显著(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天然次生林 自然演替 碳氮 含量与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金佛洞石笋δ13C记录的Heinrich6期间气候环境变化
14
作者 组里塞斯 杨勋林 +2 位作者 王勇 胡明广 许奕滨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0-602,共13页
在末次冰期发生的6次海因里希事件(Heinrich事件,简称H事件)中,H6事件发生年代最早,对其研究较少,利用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研究H6事件期间的气候环境变化,有助于理解高低纬度气候变化对H事件的响应过程。本文基于重庆市金佛洞石笋JF2017铀... 在末次冰期发生的6次海因里希事件(Heinrich事件,简称H事件)中,H6事件发生年代最早,对其研究较少,利用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研究H6事件期间的气候环境变化,有助于理解高低纬度气候变化对H事件的响应过程。本文基于重庆市金佛洞石笋JF2017铀系测年数据和碳同位素数据,重建H6事件期间中国西南地区季风气候环境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石笋JF2017的δ13C值在61811±204 a B.P.~59716±159 a B.P.时段显著偏重,持续大约2095 a,暗示该时段季风减弱和生态植被退化,对应北大西洋H6事件。H6事件期间,石笋JF2017的δ13C记录在61811~60848 a B.P.期间开始先逐渐偏重至最大值,随后发生短时间尺度的波动变化;最后在60848~59716 a B.P.期间缓慢偏轻至H6事件结束,整体呈现先逐渐偏重后又缓慢偏轻的趋势,内部存在百年际尺度的气候震荡,表明H6事件期间当地气候不稳定。石笋JF2017记录的百年际尺度的季风气候变化可能与热带辐合带和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Heinrich 6 石笋δ13C 金佛洞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 被引量:6
15
作者 向万淋 姬翠翠 周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3,110,共6页
客观综合地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现今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三峡库区自蓄水后,生态环境就变得比较脆弱,因此评价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十分必要。基于2000、2010、2020年的遥感数据,结合生态环境指数(EI)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构... 客观综合地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现今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三峡库区自蓄水后,生态环境就变得比较脆弱,因此评价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十分必要。基于2000、2010、2020年的遥感数据,结合生态环境指数(EI)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构建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构建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实现三峡库区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精度可靠。2000—2010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而2010—2020年呈现上升趋势,2000—2020年整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空间上,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和东南部的巫溪县、宜昌县、兴山县、石柱县和巴东市等;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长江沿岸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指数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都市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动态及SSPs-RCPs流转情景
16
作者 魏梦雨 卞鸿雁 +4 位作者 高洁 张路金 贾润熙 李昊霖 王琳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3-363,共11页
[目的]重庆是位于西南丘陵腹地的特大都市区,人口集聚及粗放的经济发展导致城市景观的快速爬坡和蔓延,城乡二元及立体的空间结构,直接影响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性,亟待开展生态风险的时空动态、坡谱特征及未来流转情景的预测。[方法... [目的]重庆是位于西南丘陵腹地的特大都市区,人口集聚及粗放的经济发展导致城市景观的快速爬坡和蔓延,城乡二元及立体的空间结构,直接影响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性,亟待开展生态风险的时空动态、坡谱特征及未来流转情景的预测。[方法]基于1990-2020年及SSPs-RCPs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整合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刻画重庆市的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动态及爬坡规律,预测2035年和2050年SSPs-RCPs 5种情景的生态风险及空间流转特征。[结果](1)重庆生态风险指数由1990年的0.14下降到2020年0.12,生境质量总体提升,呈自然景观(除林地)>人造景观的生态风险,其中城市景观随着城-乡的密度递减,生态风险呈递增趋势,草地的生态风险呈反向梯度;(2)渝东北和东南的大巴山及武陵山生态屏障区的风险低,渝西南及河谷丘陵区高,低和较低风险占全域面积90%以上;(3)89.4%的景观分布于坡度≥5°的地区,分布于坡度>7.5°的生态屏障区的修复工程,显著降低高坡度水土流失或石漠化等风险;(4)比较2035年和2050年SSPs-RCPs的生态风险及空间流转情景,SSP1的发展路径最可持续,城市景观爬坡及蔓延区的生态风险将继续增加,长江沿岸消落带和武陵山、大娄山的陡坡区和矿山的治理及修复将有效降低风险。[结论]山地都市区的景观可持续亟待科学-实践-政策的协同治理、科学的景观规划及管理与跨部门和公众的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可持续 景观指数 生态风险评估 SSPs-RCPs 重庆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强 余姗 +1 位作者 杨庆媛 鄢慧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8-448,共11页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作为调整城乡人地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成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以浙江省桐乡市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检验了土地综合整治前后的变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作为调整城乡人地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成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以浙江省桐乡市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检验了土地综合整治前后的变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发展的影响路径由强到弱分别为村民就业状况、村庄治理状况、村民住房状况、村民生活感受、村庄发展状况;②村民就业状况、村民住房状况和村庄治理状况之间也呈现较强的相互促进作用,且以村民生活感受和村庄发展状况为中介间接作用于乡村发展,中介效应分别为0.16、0.26;③土地综合整治各维度的观察变量对其潜在变量的贡献程度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协调推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综合整治 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美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乡村场景价值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庆媛 王愈滋 +3 位作者 杨人豪 苏康传 王笛 孙朝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共15页
目前,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分析和个案描述,亟需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将场景理论与乡村多元价值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乡村场景价值理论,强调乡村多元价值在多种场景中的“生成—互动—反馈”逻辑,揭示各类价值在不同场景中的... 目前,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分析和个案描述,亟需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将场景理论与乡村多元价值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乡村场景价值理论,强调乡村多元价值在多种场景中的“生成—互动—反馈”逻辑,揭示各类价值在不同场景中的显化过程;利用“乡村场景价值理论”分析框架,对成都市多利桃花源和重庆市武隆犀牛古寨乡村建设和发展进行案例分析,证实理论框架的适用性,进一步阐明差异化核心场景在乡村价值生成、互动和反馈中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场景理论 乡村多元价值理论 乡村场景价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关键带土壤-洞穴系统CO_(2)运移的时空变化——以河南鸡冠洞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施晓 杨琰 +4 位作者 李一冬 田宁 叶枝茂 李建仓 段军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0-591,共12页
为了了解豫西鸡冠洞岩溶区不同尺度下水-土-气的中CO_(2)的变化特征,探究CO_(2)在岩溶关键带系统的运移关系,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利用固态传感器对河南鸡冠洞上覆土壤取样点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监测,每隔15 min采集一次数据。结合每月... 为了了解豫西鸡冠洞岩溶区不同尺度下水-土-气的中CO_(2)的变化特征,探究CO_(2)在岩溶关键带系统的运移关系,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利用固态传感器对河南鸡冠洞上覆土壤取样点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监测,每隔15 min采集一次数据。结合每月采集洞内空气CO_(2)浓度数据、每月测定洞穴水水化学指标数据及每月监测的降水、气温数据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壤CO_(2)浓度、洞内空气CO_(2)浓度和洞穴水水化学指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夏秋高冬春低;②土壤CO_(2)浓度在昼夜尺度下,白天高于夜晚,夏季的昼夜差值最大,冬季的昼夜差值最小,且昼夜变化滞后气温、土温变化约6 h;③洞内CO_(2)浓度变化、洞穴水离子浓度和水化学指标在昼夜变化上具有同步性;④强降雨条件下(单场降雨量为42.2mm),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能及时响应降雨变化,而土壤CO_(2)浓度对降雨的响应滞后2 h。洞穴水、洞穴CO_(2)浓度对降雨的响应与土壤CO_(2)具有相似性;⑤基于月均值的土壤CO_(2)浓度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031。垂直方向上,CO_(2)浓度变化依次为土壤>洞穴>空气。昼夜尺度上,土壤CO_(2)浓度变化滞后于气温、土壤温度变化,其原因是受上覆植被光合作用强度影响。CO_(2)在洞穴水运移中以脱气沉积为主,补给洞内空气CO_(2)浓度。在强降雨过程中,土壤CO_(2)浓度变化受控土壤的温度和湿度;而在更长时间尺度上,土壤CO_(2)浓度变化更多地受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湿度对其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关键带 强降雨 土壤CO_(2)浓度 土壤温度 鸡冠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羊子洞石笋记录的92.3~60.1 ka亚洲夏季风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日萍 杨勋林 +3 位作者 鄢应燃 张瑞 组里塞斯 王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4-196,共13页
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5/4转换时期全球气候存在不稳定性,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百年—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为进一步认识MIS5b-MIS4时期亚洲夏季风演变进程,讨论该时期百年—千年尺度季风突变事件的变化特征,对... 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5/4转换时期全球气候存在不稳定性,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百年—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为进一步认识MIS5b-MIS4时期亚洲夏季风演变进程,讨论该时期百年—千年尺度季风突变事件的变化特征,对采自中国西南地区重庆羊子洞的石笋Y01,Y02进行了年龄样品和稳定同位素样品的分析测试,建立了覆盖92.3~60.1 ka(千年前,相对于1950 CE)时段精确定年的高分辨率石笋氧碳同位素记录,重建了MIS5b-MIS4时期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历史.通过不同记录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羊子洞石笋δ;O序列记录了5次千年尺度强季风事件中国间冰阶(Chinese Interstadials, CIS)22-18,其发生时间可分别与北格陵兰冰芯项目(North Greenland Ice Core Project, NGRIP)记录中的5次千年尺度暖事件对应.其中Y02δ;O和δ;C序列均完整地记录了强季风事件CIS18,记录表明在CIS18事件期间(64.7~63.2 ka)亚洲夏季风呈现“快速增强,逐渐减弱”的转换特征,并伴随着洞穴外部水热条件的相应变化.在CIS21和CIS20事件结束之前,高分辨率的Y01δ;O序列记录了分别发生于77.4 ka和73.4 ka左右的2次亚千年尺度的季风反弹事件,其与南半球2次温度低谷的对应强调了南半球的逐渐变冷对季风反弹事件发生的促进作用.此外,发现了MIS4早期亚洲夏季风与南极温度的反向关系,表明南半球气候变化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氧碳同位素 亚洲夏季风 千年尺度事件 南半球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