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耕地能值⁃生态足迹的耕地休耕规模研究--以贵州省松桃县为例 被引量:23
1
作者 石飞 杨庆媛 +2 位作者 王成 江娟丽 胡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747-5763,共17页
区域耕地休耕规模测算是耕地休耕空间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资源承载力视角理解,其本质是将休耕空间布局于耕地资源承载力相对较低的区域。立足于从区域耕地生态经济系统探索耕地休耕规模,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和生态足迹方法,以生态严重退... 区域耕地休耕规模测算是耕地休耕空间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资源承载力视角理解,其本质是将休耕空间布局于耕地资源承载力相对较低的区域。立足于从区域耕地生态经济系统探索耕地休耕规模,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和生态足迹方法,以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国家第一批休耕试点县的贵州省松桃县为案例区,修正了耕地能值生态足迹改进模型(EC和EF,简称“修正模型”)与耕地能值可持续指数(ESIcl),测算了松桃县2016年休耕面积范围值。结果表明:(1)耕地能值生态盈亏可以作为乡镇是否应该休耕的判定标准,基于此测算的最大休耕面积关键在于测算生态耕地面积。总体来看,全县耕地能值生态赤字,应该安排耕地休耕;从分乡镇来看,有3个乡镇可以不休耕、25个乡镇应该休耕。按照全县平均统计(SCAL)和按照分乡镇统计(STL),全县最大休耕面积分别19558.62hm^(2)和17673.83hm^(2)。最大休耕面积中等及以上等级的乡镇散布于4个区域的8个乡镇。(2)ESIcl可以作为休耕乡镇时序的判定标准,其优先休耕乡镇的最大休耕面积之和即为全县最小休耕面积。全县ESIcl偏低,应该适度休耕。优先休耕、适度休耕和暂不休耕的乡镇分别有2个、23个和3个。全县最小休耕面积1396.10hm^(2),占耕地面积的1.88%。按照全县平均统计(SCAL),全县休耕面积范围值1396.10-19558.62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88%-26.34%;按照分乡镇统计(STL),全县休耕面积1396.10-17673.8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88%-23.8%。修正模型和ESIcl为测算区域休耕规模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技术方法,以期为其他类似区域开展休耕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休耕规模 耕地能值生态足迹改进模型 耕地能值可持续指数 贵州省松桃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的四川省2000—2020年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
2
作者 朱林富 谢世友 +2 位作者 杨华 马明国 夏军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5,共9页
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获取MODIS-EVI数据,在ArcGIS中运用趋势分析和分布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四川省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植被覆盖变化中,增加类型的面积占46.35%,减少类型的面积占45.81%,不... 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获取MODIS-EVI数据,在ArcGIS中运用趋势分析和分布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四川省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植被覆盖变化中,增加类型的面积占46.35%,减少类型的面积占45.81%,不变类型的面积占7.84%;植被覆盖减少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程小于500 m、3000—4500 m,坡度小于5°,平地、南坡、西南坡,平原、台地等区域,以灌丛和草地为主;植被覆盖增加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程500—3000 m,坡度5—15°,东北坡、东坡、东南坡,丘陵、小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等区域,以耕地和林地为主;植被覆盖不变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程大于4500 m,坡度大于15°,北坡、西坡、西北坡,大起伏山地、极大起伏山地等区域,以建设用地和高山植被为主。研究结果从宏观上揭示了四川省近20年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地形分布特征,可以为四川省在未来的生态植被恢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Google Earth Engine 变化趋势 分布指数 地形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差异化休耕模式及技术措施探讨 被引量:28
3
作者 苏康传 杨庆媛 +1 位作者 张忠训 毕国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83-291,共9页
耕地休耕模式是实行耕地休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差异化的休耕模式对中国全面实施耕地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系统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等,结合中国耕地休耕主要试点区实地调研资料及数据,总结、... 耕地休耕模式是实行耕地休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差异化的休耕模式对中国全面实施耕地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系统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等,结合中国耕地休耕主要试点区实地调研资料及数据,总结、提炼差异化耕地休耕模式。结果表明:中国耕地休耕模式设计应充分考虑制度主体、制度客体及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模式内涵、模式适用区域、典型案例区及主要休耕技术措施等进行设计。中国耕地差异化休耕模式主要有地下水漏斗区节水保水型休耕模式、土地污染区清洁去污型休耕模式、生态严重退化区生态修复型休耕模式、耕作过度集约化区耕地地力保护型休耕模式及耕地撂荒严重区的"流转+休耕"模式。差异化休耕模式涉及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休耕时长安排、培肥技术、休耕地翻耕技术及休耕试验示范技术等。当前中国休耕时长安排主要有季节性休耕、长期休耕及短期休耕3类;休耕培肥技术主要有少耕肥豆轮作、免耕过腹还田、免耕净种绿肥、免耕肥草间套种、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腐熟农家肥)及上述多种方式混合形成的技术措施;休耕地翻耕技术主要有深松浅翻、深翻晒垡、旋耕保墒等;休耕试验示范技术主要包括休耕绿肥品种筛选试验、休耕时长试验、土壤指标测定试验、休耕对比示范等,并以甘肃省环县为案例对休耕模式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可为中国全面开展耕地休耕提供案例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业 耕地 休耕模式 技术措施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的四川植被覆盖地形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林富 谢世友 +2 位作者 杨华 马明国 夏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2-132,共11页
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MODIS-EVI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结合像元二分模型和分布指数定量分析四川省近20年来的植被覆盖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四川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64.56%),低覆盖度次之(17.04%),高覆... 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MODIS-EVI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结合像元二分模型和分布指数定量分析四川省近20年来的植被覆盖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四川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64.56%),低覆盖度次之(17.04%),高覆盖度第三(13.59%),劣覆盖度第四(4.03%),无植被覆盖仅占0.78%;②无植被覆盖和劣覆盖度主要分布在高程>4500 m、坡度>15°、北坡、东北坡、西南坡和大起伏、极大起伏山地区域;③低覆盖度主要分布在高程3000~4500 m、西坡和西北坡区域;④中覆盖度主要分布在高程≤1000 m、坡度≤15°、台地、丘陵和小起伏山地区域;⑤高覆盖度主要分布在高程1000~3000 m、平地、东坡、东南坡、南坡和平原、中起伏山地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植被覆盖度 分布指数 地形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四川植被覆盖度变化中的相对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朱林富 谢世友 +2 位作者 杨华 马明国 夏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6,共9页
为了从宏观上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借助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MODIS-EVI和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定量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四川省200... 为了从宏观上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借助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MODIS-EVI和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定量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四川省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变化中的相对作用。结果显示:(1)四川省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改善趋势,其改善趋势的面积占43.95%,退化趋势的面积占40.57%,基本不变的面积占15.48%;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产生抑制作用的面积分别占19.65%、50.01%,产生促进作用的面积分别占31.51%、42.31%。(2)在植被覆盖度改善变化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面积占10.66%,单独影响的面积分别占9.36%、23.93%;在植被覆盖度退化变化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面积占8.82%,单独影响的面积分别占4.87%、26.88%。(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7.83%、72.17%,在植被覆盖度改善变化中的贡献率分别为33.42%、66.58%,在植被覆盖度退化变化中的贡献率分别为21.86%、78.14%;在21个市(州)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范围分别为13.12%~48.55%和51.45%~86.88%。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四川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后续生态植被恢复中应更加注意人为因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植被覆盖度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相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平行岭谷地表温度时空分布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肖尧 马明国 +2 位作者 赵伟 闻建光 欧阳晓莹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4,共8页
川东平行岭谷是我国一种特殊的地理单元,探讨该区域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地表温度的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当地水热时空分布特征。文章选取三个时期的Landsat-8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结合地形和土地覆盖数据对该区域地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驱动力... 川东平行岭谷是我国一种特殊的地理单元,探讨该区域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地表温度的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当地水热时空分布特征。文章选取三个时期的Landsat-8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结合地形和土地覆盖数据对该区域地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季节地表温度都表现出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北坡温度低于南坡温度的特征。山岭区域海拔高、地物均一、植被覆盖高、地表温度较低;槽谷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人工地表分布广、地表温度总体较高。对比不同季节,夏季地表温度差异较春冬两季表现更为显著。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呈现破碎化,喀斯特地物石漠化等因素影响加剧了这种趋势。本研究可以为川东平行岭谷的陆表过程监测与模拟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地形 土地覆盖 川东平行岭谷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影像的西南山区不同生长期水稻识别 被引量:29
7
作者 陈安旭 李月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2-199,共8页
山区水稻种植呈现破碎分散的特点,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分类效果不甚理想,需要寻找适用于山区水稻提取的遥感数据源和监测方法;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适用的分类特征与得出的分类结果显然不同。该研究以Sentinel-2影像为... 山区水稻种植呈现破碎分散的特点,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分类效果不甚理想,需要寻找适用于山区水稻提取的遥感数据源和监测方法;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适用的分类特征与得出的分类结果显然不同。该研究以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进行提取。选取波段特征、植被指数、红边指数、水体指数、地形特征、纹理特征等58个分类特征,运用SEaTH算法进行筛选后,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法进行分类,并构建误差矩阵比较分类结果。结果表明,分类特征经过筛选后,数量分别为发育期16个、生长期13个、成熟期12个;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后,用户精度分别为发育期0.93、生长期0.88、成熟期0.85,水稻发育期为提取水稻的最佳时期。Sentinel-2影像和随机森林方法可作为理想的数据源和监测方法用于山区水稻时空信息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长 随机森林算法 特征优选 Sentine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