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娱乐效果与意识形态策略
被引量:
3
1
作者
刘帆
李骥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0-135,183,共6页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娱乐效果
意识形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谈《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改编
2
作者
王鹤
张一帆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57-58,共2页
电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史学家认为电影脱胎于文学。毋庸置疑,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也影响开拓了多样化的叙事方式,无数优秀银幕经典均来自文学改编。成功的文学改编不仅能提升了原著的影响力,还使得一批优...
电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史学家认为电影脱胎于文学。毋庸置疑,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也影响开拓了多样化的叙事方式,无数优秀银幕经典均来自文学改编。成功的文学改编不仅能提升了原著的影响力,还使得一批优秀作家走向影像化写作。所以电影的文学改编在电影理论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同样取材于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作为优秀的改编作品,其改编策略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剧本
电影改编理论
忠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津安二郎与侯孝贤镜语中的情感与诗意
3
作者
王鹤
顾小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49,共2页
影坛两位重要的导演,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风格相似却又不同,都擅长描写平淡生活中的戏剧性。故事情节的迂回和视觉上的华丽在他们的作品中被摒弃,代之以波澜不惊的生活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漩涡。回归到电影本身来看,他们最熟悉电影的本...
影坛两位重要的导演,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风格相似却又不同,都擅长描写平淡生活中的戏剧性。故事情节的迂回和视觉上的华丽在他们的作品中被摒弃,代之以波澜不惊的生活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漩涡。回归到电影本身来看,他们最熟悉电影的本性,以简洁的笔法、克制的情绪,成就了作品中独特的审美以及对人的理解和关怀。本文试图从二人最具特色的固定机位长镜头的影像语言方面,去分析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两位大师富有东方特色的电影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津安二郎
侯孝贤
长镜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弥散的景观:类型弱化的武侠电影及其叙事内核的延展
4
作者
张梅
李建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4-36,共3页
中国的武侠电影是一种民族记忆的文化结构,也是一种现代神话原型,尽管这种类型片还没有像美国西部片一样,具有如此牢固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在新世纪的商业创作中其侠义精神一再被消解。但武侠电影及武侠电影的创作思维和叙事逻辑,在...
中国的武侠电影是一种民族记忆的文化结构,也是一种现代神话原型,尽管这种类型片还没有像美国西部片一样,具有如此牢固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在新世纪的商业创作中其侠义精神一再被消解。但武侠电影及武侠电影的创作思维和叙事逻辑,在其他类型片的开发中,总是以某种现实需要和诗性品格坚挺地存在着,形成一种鲜明的弥散的景观,而这种景观,不仅存在于特殊题材的表达,它传递的是真正属于中国文化最民族性的价值观,最终会内化为中国电影最具特色的文化品格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电影
类型弱化
弥散景观
叙事内核
跨类型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姜树森电影中的女性风景:改革先锋与中性审美
5
作者
张梅
李尘邈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5-107,共3页
姜树森的作品,是20世纪80年代工业改革题材电影的集大成者,也是新时期中国城市电影的先行者。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姜树森在《女人的力量》《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作品中塑造了极具时代风貌的独特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既不同于"十七年"...
姜树森的作品,是20世纪80年代工业改革题材电影的集大成者,也是新时期中国城市电影的先行者。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姜树森在《女人的力量》《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作品中塑造了极具时代风貌的独特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既不同于"十七年"电影中模糊性别差异的女性,也不同于80年代乡土电影中勤劳质朴的女性,而是聚焦城市工业生产空间中具有领导才干的女性,导演在时代先锋中赋予了女性积极找寻和肯定自我价值的存在途径。这种审美既来自大时代,也是中国电影文化史上独特的女性人文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树森
女性角色
时代精神
后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娱乐效果与意识形态策略
被引量:
3
1
作者
刘帆
李骥
机构
西南
大学
文
学院
中国侠文化研究中心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0-135,183,共6页
基金
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当代中国电影的叙事问题研究"(SWU1309114)
项目负责人:刘帆
+1 种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从商业浸染到文化越界--好莱坞大片与中国式大片的比较研究"(11CC097)
项目负责人:刘帆
文摘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十七年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娱乐效果
意识形态策略
分类号
J909.8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谈《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改编
2
作者
王鹤
张一帆
机构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57-58,共2页
文摘
电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史学家认为电影脱胎于文学。毋庸置疑,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也影响开拓了多样化的叙事方式,无数优秀银幕经典均来自文学改编。成功的文学改编不仅能提升了原著的影响力,还使得一批优秀作家走向影像化写作。所以电影的文学改编在电影理论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同样取材于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作为优秀的改编作品,其改编策略值得研究。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剧本
电影改编理论
忠诚度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津安二郎与侯孝贤镜语中的情感与诗意
3
作者
王鹤
顾小勇
机构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49,共2页
文摘
影坛两位重要的导演,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风格相似却又不同,都擅长描写平淡生活中的戏剧性。故事情节的迂回和视觉上的华丽在他们的作品中被摒弃,代之以波澜不惊的生活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漩涡。回归到电影本身来看,他们最熟悉电影的本性,以简洁的笔法、克制的情绪,成就了作品中独特的审美以及对人的理解和关怀。本文试图从二人最具特色的固定机位长镜头的影像语言方面,去分析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两位大师富有东方特色的电影风格。
关键词
小津安二郎
侯孝贤
长镜头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弥散的景观:类型弱化的武侠电影及其叙事内核的延展
4
作者
张梅
李建伟
机构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北京电影
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4-36,共3页
文摘
中国的武侠电影是一种民族记忆的文化结构,也是一种现代神话原型,尽管这种类型片还没有像美国西部片一样,具有如此牢固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在新世纪的商业创作中其侠义精神一再被消解。但武侠电影及武侠电影的创作思维和叙事逻辑,在其他类型片的开发中,总是以某种现实需要和诗性品格坚挺地存在着,形成一种鲜明的弥散的景观,而这种景观,不仅存在于特殊题材的表达,它传递的是真正属于中国文化最民族性的价值观,最终会内化为中国电影最具特色的文化品格之一。
关键词
武侠电影
类型弱化
弥散景观
叙事内核
跨类型表达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姜树森电影中的女性风景:改革先锋与中性审美
5
作者
张梅
李尘邈
机构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重庆
师范
大学
新闻与
传媒
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5-107,共3页
基金
202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课程思政专项课题项目“艺术创作思维视角下实践输出型课程思政可视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51S)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姜树森的作品,是20世纪80年代工业改革题材电影的集大成者,也是新时期中国城市电影的先行者。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姜树森在《女人的力量》《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作品中塑造了极具时代风貌的独特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既不同于"十七年"电影中模糊性别差异的女性,也不同于80年代乡土电影中勤劳质朴的女性,而是聚焦城市工业生产空间中具有领导才干的女性,导演在时代先锋中赋予了女性积极找寻和肯定自我价值的存在途径。这种审美既来自大时代,也是中国电影文化史上独特的女性人文风貌。
关键词
姜树森
女性角色
时代精神
后女性主义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娱乐效果与意识形态策略
刘帆
李骥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浅谈《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改编
王鹤
张一帆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小津安二郎与侯孝贤镜语中的情感与诗意
王鹤
顾小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弥散的景观:类型弱化的武侠电影及其叙事内核的延展
张梅
李建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姜树森电影中的女性风景:改革先锋与中性审美
张梅
李尘邈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