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移动机器人的线性自抗扰控制设计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会明 张扬 王雪闯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89-1296,共8页
为了实现移动机器人的高精度轨迹跟踪控制,设计了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扰动抑制方法和相应的实验验证平台.首先,考虑到不确定扰动如车轮纵向和侧向滑动对移动机器人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受扰下的运动学模型;然后,基于扩张后的... 为了实现移动机器人的高精度轨迹跟踪控制,设计了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扰动抑制方法和相应的实验验证平台.首先,考虑到不确定扰动如车轮纵向和侧向滑动对移动机器人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受扰下的运动学模型;然后,基于扩张后的运动学模型设计了扩张状态观测器来估计系统扰动;接着,利用扰动估计构建了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并利用Lyapunov函数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和微控制器搭建了所推荐控制算法的实验验证平台.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都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轨迹跟踪 线性自抗扰控制 扩张状态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对抗关系和时变拓扑的耦合离散系统有界双向同步 被引量:1
2
作者 翟世东 刘佩 高辉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9-916,共8页
针对含有对抗关系和时变拓扑的耦合离散系统,本文研究了这类系统有界双向同步问题(Bounded bipartite synchronization, BBS).考虑了以下两种情形:1)在某时刻所有个体不能划分为两个敌对阵营;2)尽管在每一个时刻所有个体都可以被划分为... 针对含有对抗关系和时变拓扑的耦合离散系统,本文研究了这类系统有界双向同步问题(Bounded bipartite synchronization, BBS).考虑了以下两种情形:1)在某时刻所有个体不能划分为两个敌对阵营;2)尽管在每一个时刻所有个体都可以被划分为两个敌对阵营,但每个阵营中的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对于以上两种情形,耦合系统不能达到双向同步,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有界双向同步.本文得到了使耦合离散系统达到有界双向同步的一些充分条件,并通过一个数值例子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同步 有界双向同步 符号图 离散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色散和电穿孔效应的球形细胞在纳秒脉冲下的生物电效应仿真 被引量:5
3
作者 郭飞 张琳 +1 位作者 刘欣 姚陈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3-1249,共7页
为准确研究纳秒脉冲(nanosecond pulses electric field,ns PEF)作用下细胞跨膜电位的分布规律,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Multiphysics建立球形细胞五层介电模型,同时引入色散(dispersion,DP)和电穿孔(electroporation,EP)效应来研究... 为准确研究纳秒脉冲(nanosecond pulses electric field,ns PEF)作用下细胞跨膜电位的分布规律,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Multiphysics建立球形细胞五层介电模型,同时引入色散(dispersion,DP)和电穿孔(electroporation,EP)效应来研究纳秒脉冲下的细胞生物电效应。结果表明,在电穿孔的基础上引入色散效应,使得细胞膜上点A1跨膜电位(trans-membranepotential,TMP)达到峰值的速度明显加快,核膜上点B1的跨膜电位在0~100ns区间明显增大;微孔密度、跨膜电位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点A1首先在2ns左右发生电穿孔,随后点A2-A5依次发生电穿孔,最终细胞膜上至少2/3区域发生电穿孔。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证明了只有同时引入色散和电穿孔效应才能正确预测纳秒脉冲的生物电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层介电模型 色散效应 电穿孔 纳秒脉冲 生物电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法的色散球形细胞在纳秒脉冲下的跨膜电位仿真 被引量:2
4
作者 郭飞 刘欣 +1 位作者 张琳 姚陈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047-4053,共7页
为研究频率色散效应对细胞跨膜电位的影响,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球形细胞5层介电模型,分别从频域和时域角度研究纳秒脉冲作用时色散效应对细胞膜跨膜电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引入色散效应后细胞膜跨膜电位在10... 为研究频率色散效应对细胞跨膜电位的影响,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球形细胞5层介电模型,分别从频域和时域角度研究纳秒脉冲作用时色散效应对细胞膜跨膜电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引入色散效应后细胞膜跨膜电位在107 Hz开始显著大于未包含该效应的结果,且随着频率的增加二者差距不断增大;107 Hz时,引入色散效应的跨膜电位在细胞膜半圆弧长上几乎处处高于未包含该效应的结果;脉宽为600 ns和60 ns的时域纳秒脉冲作用时,引入色散效应的跨膜电位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高于未包含该效应的结果,且随着脉宽的降低,二者差距不断加大。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证明了只有引入频率色散效应才能正确预测纳秒脉冲的生物电效应以及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细胞 五层介电模型 色散效应 跨膜电位 纳秒脉冲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端梯度提升和时间卷积网络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被引量:31
5
作者 唐贤伦 陈洪旭 +3 位作者 熊德意 张艺琼 蒋维弛 邹密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59-3067,共9页
电力负荷预测是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的基础。准确的负荷预测可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针对短期负荷波动大,随机性强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极端梯度提升和时间卷积网络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首先,利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 电力负荷预测是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的基础。准确的负荷预测可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针对短期负荷波动大,随机性强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极端梯度提升和时间卷积网络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首先,利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对负荷序列进行平稳化预处理,将原始负荷拆分成若干个模态分量负荷。同时,为了减少预测模型训练所需的时间,利用样本熵来评估各分量的复杂度,将复杂性相近的负荷分量归为一类用于训练同一模型。最后,结合极端梯度提升和时间卷积网络的优点,利用极端梯度提升模型来预测趋势负荷,时间卷积网络模型来预测随机扰动负荷,并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利用树状Parzen估计来调节模型的超参数,得到最优的预测模型。为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在EUNITE竞赛数据集上进行了仿真实验,分别预测未来24 h的短期负荷和每日峰值负荷。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长短时记忆(longshort-term memory,LSTM),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LSTM等短期负荷预测模型,该方法能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预测 变分模态分解 时间卷积网络 极端梯度提升 树状Parzen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作用下球形细胞电穿孔过程仿真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玉 张琳 +1 位作者 刘欣 郭飞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307-3313,共7页
电穿孔过程中各参数的精确计算是制定电穿孔(EP)治疗计划的关键所在。基于球形细胞五层介电模型,引入介电参数阶跃模型和Smoluchowski电穿孔方程来表征细胞膜的电穿孔效应,定量计算了100ns、45k V/cm纳秒脉冲作用下细胞电穿孔过程中... 电穿孔过程中各参数的精确计算是制定电穿孔(EP)治疗计划的关键所在。基于球形细胞五层介电模型,引入介电参数阶跃模型和Smoluchowski电穿孔方程来表征细胞膜的电穿孔效应,定量计算了100ns、45k V/cm纳秒脉冲作用下细胞电穿孔过程中各参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单独Smoluchowski电穿孔方程仿真结果相比,引入细胞膜介电常数阶跃模型后,阳极处介电常数在35~120ns跃变为初始值的2倍,使得阳极处电导率变化滞后10 ns,跨膜电位(TMP)变化滞后30 ns;50 ns时阳极附近微孔密度由1012 m-2下降为109 m-2;电穿孔过程中,细胞膜微孔密度在距离阳极4~10μm区域始终维持在初始值,细胞膜跨膜电位在4~5μm出现小于电穿孔阈值的极小值。因此,考虑细胞膜介电常数的影响后,细胞电穿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时间上出现延迟,且细胞膜上发生电穿孔的区域明显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穿孔效应 五层介电模型 阶跃模型 电穿孔方程 时空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毫秒脉冲电场致细胞DNA转染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彭豪 张琳 +1 位作者 刘欣 郭飞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3829-3840,共12页
为研究微毫秒脉冲电场对细胞摄取DNA的影响规律,基于孔密度、孔径及DNA迁移方程,建立脉冲电场作用下球形细胞DNA转染的数学模型,仿真计算典型脉冲参数作用下胞内DNA浓度的变化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单个脉宽100μs、电场强度1kV/cm的脉... 为研究微毫秒脉冲电场对细胞摄取DNA的影响规律,基于孔密度、孔径及DNA迁移方程,建立脉冲电场作用下球形细胞DNA转染的数学模型,仿真计算典型脉冲参数作用下胞内DNA浓度的变化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单个脉宽100μs、电场强度1kV/cm的脉冲作用下,胞内DNA浓度由0增至7.8×10^(−8)mol/m^(3);而在单个脉宽1ms、电场强度0.5kV/cm的脉冲作用下,胞内DNA浓度增至1.1×10^(−8)mol/m^(3)。同时研究上述两种脉冲组成的双脉冲作用下,其时间间隔(0~1s)以及施加顺序对细胞摄取DNA的影响,结果显示,先施加100μs后再施加1ms脉冲时,不同时间间隔下胞内DNA浓度均为3.45×10^(−7)mol/m^(3);而当改变脉冲施加顺序且脉冲时间间隔小于10ms时DNA浓度为8.9×10^(−8)mol/m^(3),当间隔增至1s时,DNA浓度增至1.68×10^(−7)mol/m^(3)。此外,仿真结果显示,特定条件下DNA摄取浓度与脉冲幅值正相关。仿真结果为脉冲致细胞DNA转染的应用提供了脉冲参数优选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场 电穿孔 孔径变化 DNA 迁移 双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