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叶对皮肤的作用成份研究概况 被引量:2
1
作者 袁林颖 高飞虎 《福建茶叶》 2006年第3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皮肤 茶叶 成份 矿物质元素 营养成分 功能性添加剂 护肤效果 维生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无公害茶叶生产中植保综合调控技术
2
作者 彭萍 《西南园艺》 2004年第5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植保 茶树 地力衰退 抗病虫品种 治虫 综合调控 偏施氮肥 无公害茶叶生产 重庆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茶园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0
3
作者 彭萍 李品武 +1 位作者 侯渝嘉 徐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7-70,共4页
对4种不同类型生态茶园中昆虫群落进行调查,共发现茶树害虫50种,天敌45种;生态茶园与纯茶园相比,其昆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而优势度指数较低;昆虫群落多样性为梨茶间作>林窗式茶园>杉茶间作>纯茶园。茶... 对4种不同类型生态茶园中昆虫群落进行调查,共发现茶树害虫50种,天敌45种;生态茶园与纯茶园相比,其昆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而优势度指数较低;昆虫群落多样性为梨茶间作>林窗式茶园>杉茶间作>纯茶园。茶园物种的多样性与它的稳定性紧密相关,多样性越强,其稳定性越好,害虫大发生的几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昆虫群落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茶对土壤环境效应分析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彭萍 杨水平 +3 位作者 李品武 侯渝嘉 胡翔 徐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5-270,共6页
选用多年种植茶园与相邻自然土之间进行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茶园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孔隙、水稳性团聚体、水分性能、三相比等物理指标得到明显而持续的改善;同时,土壤持续酸化,CEC增加,pH下降,交换性... 选用多年种植茶园与相邻自然土之间进行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茶园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孔隙、水稳性团聚体、水分性能、三相比等物理指标得到明显而持续的改善;同时,土壤持续酸化,CEC增加,pH下降,交换性酸量增大。持续种茶土壤的基础养分较自然土有大幅度增加,有效钾有所减少;钙、镁有效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持续减少趋势。土壤微量元素Mn、Zn、Cu和重金属元素Cd、Pb、As、Hg、Cr全量未出现积累或减少,但Mn有效性增幅较大,Cu、Zn有效性也有显著增加,Hg有效性则显著下降。茶园土壤中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较自然土大幅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黄壤 土壤特征 持续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7
5
作者 侯渝嘉 何桥 +3 位作者 李品武 梁国鲁 彭萍 邓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462-465,共4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川渝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川渝茶树资源遗传多态性丰富,12条ISSR引物共产生100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0条(占90.0%)。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为0.41~0.87。通过类平均...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川渝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川渝茶树资源遗传多态性丰富,12条ISSR引物共产生100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0条(占90.0%)。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为0.41~0.87。通过类平均聚类(UPGMA)法,可将14份材料分为2个大类,第1大类主要为保持了较多原始性状的乔木大叶型,第2大类又可分成4个亚类群,主要为小乔木或灌木中小叶型,多为川渝各地栽培的地方群体品种。由此认为:ISSR标记可以有效地评价茶树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并为其系统学研究提供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I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龄茶园复合种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吴全 姚永宏 李中林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40,共3页
适宜重庆地区幼龄茶园的最佳绿肥品种为黑麦草,通过连续多年复合种植后,幼龄茶园土壤结构有显著改善;同时,水土流失量显著降低。
关键词 茶园 种植 土壤结构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群落茶园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彭萍 侯渝嘉 +1 位作者 徐泽 胡翔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769-772,共4页
通过对不同类型群落茶园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多物种群落茶园能改善茶园小气候,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能,增加茶园内有益生物的数量,从而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促进茶园系数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群落 茶园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司辉清 庞晓莉 +2 位作者 刘建军 彭萍 侯渝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0-373,共4页
采用互比法试验,筛选出了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流程及其机械组合的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对该方案做形工序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流程及其机械组合因鲜叶原料不同而异;做形工序的最佳工艺参数是... 采用互比法试验,筛选出了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流程及其机械组合的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对该方案做形工序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流程及其机械组合因鲜叶原料不同而异;做形工序的最佳工艺参数是:投叶量为125g/槽,茶坯含水量40%,锅温90℃,做形时间6min,加轻压3次,每次1min左右;按照做形工序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成品茶品质影响的程度,依次排列为:加压>含水量>时间>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形名优绿茶 工艺流程 工艺参数 机械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形栀子花茶窨制工艺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袁林颖 周正科 +1 位作者 钟映富 高飞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9-661,共3页
采用针形茶坯窨制栀子花茶,对鲜花的不同开放度、配花量、窨花时间、不同窨次以及复火温度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栀子鲜花以初开带萼为最好;一窨次下花量以每50kg茶坯15kg左右鲜花为宜;一窨次时间以19h左右为佳;窨制工艺采用连二... 采用针形茶坯窨制栀子花茶,对鲜花的不同开放度、配花量、窨花时间、不同窨次以及复火温度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栀子鲜花以初开带萼为最好;一窨次下花量以每50kg茶坯15kg左右鲜花为宜;一窨次时间以19h左右为佳;窨制工艺采用连二窨间隔烘焙窨制的三段连窨一提(六窨一提),总的配花比为茶坯/花之比1/1.5,复火温度头连窨后以90℃左右、二连窨后以80℃左右、三连窨后提花之前以70℃左右较好。此工艺窨制的针形栀子花茶花香浓郁持久,香气鲜灵,滋味鲜浓,汤色淡黄明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形栀子花茶 窨制工艺 因素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茶园中不同种植模式对水土保持效果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全 姚永宏 李中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252-254,共3页
重庆地区的山地茶园 ,在坡地等高种植的情况下 ,土壤年均侵蚀量在 3198~ 2 7186 kg/ hm2之间 ,随着坡度的增大 ,土壤侵蚀愈为严重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提高茶园土壤覆盖度可显著降低其水土流失量 ;梯型种植再辅以复合种植 ,是减少茶园... 重庆地区的山地茶园 ,在坡地等高种植的情况下 ,土壤年均侵蚀量在 3198~ 2 7186 kg/ hm2之间 ,随着坡度的增大 ,土壤侵蚀愈为严重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提高茶园土壤覆盖度可显著降低其水土流失量 ;梯型种植再辅以复合种植 ,是减少茶园中水土流失的最佳模式 ,其 5~ 2 5°的茶园土壤年均侵蚀量在 96 4 .5~ 2 6 13kg/ hm2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种植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跗线螨对水胺硫磷及几种常用药剂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萍 蒋明才 +1 位作者 谢冬祥 侯渝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9-92,共4页
对跗线螨水胺硫磷抗性种群研究表明, 跗线螨对水胺硫磷的抗性可能与乙酰胆碱酯酶 ( Ach E) 敏感性降低、多功能氧化酶 ( M F O) 活性增强有关。生物测定结果, 增效醚 ( P B O)、磷酸三苯酯 ( T P P) 对抗性种群... 对跗线螨水胺硫磷抗性种群研究表明, 跗线螨对水胺硫磷的抗性可能与乙酰胆碱酯酶 ( Ach E) 敏感性降低、多功能氧化酶 ( M F O) 活性增强有关。生物测定结果, 增效醚 ( P B O)、磷酸三苯酯 ( T P P) 对抗性种群仅有轻微增效作用, 其增效比值分别为202, 124 倍。该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杀螨剂的交互抗性研究表明,水胺硫磷与辛硫磷 (1250 倍)、灭扫利 (1151 倍) 有较高的交互抗性, 而与其他供试药剂无交互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线螨 水胺硫磷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茶新工艺技术研究——Ⅰ .影响颗粒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中林 周正科 +2 位作者 袁林颖 钟映富 高飞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334-336,共3页
以春季末茶和夏秋季茶鲜叶为原料加工的颗粒茶色泽深绿油润,滋味醇和爽口,清香明显,汤色黄绿明亮。末茶的比例和锤切原料的含水量,是影响颗粒茶成粒率和颗粒紧结度的主要因素。随着末茶比例或含水量地增加,颗粒茶成粒率及颗粒紧结度均... 以春季末茶和夏秋季茶鲜叶为原料加工的颗粒茶色泽深绿油润,滋味醇和爽口,清香明显,汤色黄绿明亮。末茶的比例和锤切原料的含水量,是影响颗粒茶成粒率和颗粒紧结度的主要因素。随着末茶比例或含水量地增加,颗粒茶成粒率及颗粒紧结度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茶鲜叶∶末茶为8∶2、锤切原料含水量为71%时,其颗粒的成粒率和紧结度最高,感官品质最好,加工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茶 成粒率 紧结度 品质 影响因素 造粒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夏秋绿茶滋味品质研究现状 被引量:21
13
作者 敬廷桃 钟应富 +1 位作者 袁林颖 周正科 《茶叶》 2006年第3期133-135,共3页
本文在论述绿茶滋味构成和环境条件对滋味影响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改善夏秋绿茶滋味品质的技术措施,并建议重点发展茶林间种、茶果间种、茶粮间作等模式的复合生态茶园,推广蒸汽杀青和微波干燥等技术措施,以进一步改善夏秋季绿茶滋味品质。
关键词 夏秋绿茶 滋味品质 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幼龄茶园夏秋季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姚永宏 吴全 +2 位作者 李中林 李毅 邬秀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6-208,共3页
在重庆山地茶园中,主要研究了夏秋季免耕栽培技术及其对水土流失的保持效果,并提出:夏秋季离地4~7cm时修剪杂草1~3次,既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又能降低管理成本,是实行免耕较为理想的杂草管理模式;茶树行间10月种植绿肥翌年5月... 在重庆山地茶园中,主要研究了夏秋季免耕栽培技术及其对水土流失的保持效果,并提出:夏秋季离地4~7cm时修剪杂草1~3次,既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又能降低管理成本,是实行免耕较为理想的杂草管理模式;茶树行间10月种植绿肥翌年5月翻埋并配施追肥,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提高茶树生长势,形成土壤培肥模式。两种管理模式的配套,既培肥土壤又很好地控制了土壤侵蚀问题,是山地幼龄茶园较好的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及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夏秋季 免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坡改梯配套技术及生态效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永宏 吴全 +5 位作者 李中林 邓祖玲 蒋明才 汤燚 孟元祥 王仕彪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6-609,共4页
坡地茶园土壤流失比较严重,特别是新植茶园。提高茶园土壤覆盖度是减少茶园土壤侵蚀的有效手段。重庆地区山地茶园实行坡改梯后,再配套绿肥等复合种植技术及开沟集中深度施入速效追肥技术,提高茶园覆盖度,可显著提高坡地茶园持续的保土... 坡地茶园土壤流失比较严重,特别是新植茶园。提高茶园土壤覆盖度是减少茶园土壤侵蚀的有效手段。重庆地区山地茶园实行坡改梯后,再配套绿肥等复合种植技术及开沟集中深度施入速效追肥技术,提高茶园覆盖度,可显著提高坡地茶园持续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其土壤年侵蚀量仅为64.3~174.2 kg/667 m3,是降低山地茶园土壤侵蚀,形成山地茶园生态栽培的有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坡改梯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园土壤中脲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全 陆锦时 《土壤肥料》 CSCD 1999年第1期30-32,共3页
用苯酚一次氯酸钠比色法,分析了四川几种主要茶园土壤脲酶活性状况。结果表明,在同一时期,不同种类茶园土壤中脲酶活性差异较大;随着季节的不同,土壤中脲酶活性也有较大变化;同时,在不同的土层中,其脲酶活性也表现出不一样。另... 用苯酚一次氯酸钠比色法,分析了四川几种主要茶园土壤脲酶活性状况。结果表明,在同一时期,不同种类茶园土壤中脲酶活性差异较大;随着季节的不同,土壤中脲酶活性也有较大变化;同时,在不同的土层中,其脲酶活性也表现出不一样。另经相关分析,土壤中脲酶活性与全氮、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 脲酶 脲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大棚茶园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全 陆锦时 +2 位作者 李中林 徐泽 周正科 《中国茶叶》 1999年第6期8-9,共2页
关键词 茶叶品质 塑料大棚 施肥技术 肥料种类 施肥方法 芽叶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植模式更新坡地茶园水土保持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品武 彭萍 +1 位作者 侯渝嘉 徐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120-122,共3页
采用“留桩护坎”更新改植坡地老茶园,探讨控制径流减少新茶园土壤侵蚀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改植模式茶园土壤侵蚀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常规改植法因径流所致新茶园土壤侵蚀量为22.678 t/km2.a,“留桩护坎”比常规改植法减少土壤侵蚀... 采用“留桩护坎”更新改植坡地老茶园,探讨控制径流减少新茶园土壤侵蚀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改植模式茶园土壤侵蚀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常规改植法因径流所致新茶园土壤侵蚀量为22.678 t/km2.a,“留桩护坎”比常规改植法减少土壤侵蚀量46.67%,不仅降低幼龄茶园砌坎保土的生产成本,护坎老茶树生物量产出,还起到“以旧养新”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植模式 坡地茶园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发酵型茶饮料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田鸿 齐桂年 尹旭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4-167,共4页
对分离自四川自然发酵砖茶中的冠突散囊菌发酵粗老的绿毛茶茶汁的单个优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并用正交设计优化了条件组合。结果表明,茶水比为1:30、时间180~216 h、接种量0.8%~1.0%、温度28~30℃为较优的工艺参数;液体发酵过程中茶多... 对分离自四川自然发酵砖茶中的冠突散囊菌发酵粗老的绿毛茶茶汁的单个优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并用正交设计优化了条件组合。结果表明,茶水比为1:30、时间180~216 h、接种量0.8%~1.0%、温度28~30℃为较优的工艺参数;液体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接种量〉温度〉时间〉茶水比;试验中各因素水平的优化组合为:接种量1%(孢子悬液浓度为1.6×10^7~2.0×10^7个/mL)、温度为26℃、时间为216 h、茶水比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茶汁 冠突散囊菌 正交试验 发酵型茶饮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粉营养面条加工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高飞虎 李中林 +2 位作者 袁林颖 张玲 敬廷桃 《西南园艺》 2006年第2期16-17,22,共3页
以超微绿茶粉、超微大麦苗粉、小麦面粉作为原料,通过添加品质改良剂,采用独特工艺加工营养面条,其面条外观色泽翠绿,清香四溢,口味独特,具有较高的保健作用和食疗效果。
关键词 面条 加工 绿茶 大麦苗 微粉碎 品质改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