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典型企业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生态风险评价及定量溯源解析
1
作者 李小红 刘正实 +2 位作者 邓娟 陈忠 何春兰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108,共11页
笔者以2022年以来重庆市典型企业周边表层土壤样品中Cd,Hg,As,Pb,Cu和Ni 6种重金属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 笔者以2022年以来重庆市典型企业周边表层土壤样品中Cd,Hg,As,Pb,Cu和Ni 6种重金属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除As以外,Cd,Hg,Pb,Cu和Ni 5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全国和重庆表层土壤的土壤背景值含量.不同行业类别土壤污染物含量及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电力生产企业周边土壤环境质量最好,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环境治理业企业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相对较差.PMF源解析表明:As以自然源为主,贡献率为78.8%;Hg以化学药品生产活动、固废及危废等处理处置为主,贡献率为78.7%;Cd,Pb,Ni和Cu以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生产活动为主,贡献率分别为62.6%,56.3%,67.6%和67.3%.研究区土壤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其中应引起重视的是Hg和Cd,对该研究区域的贡献率分别高达58.1%和3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典型企业 潜在生态风险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孔技术研究蛋白质构象动力学
2
作者 张明焜 吕守芹 龙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1-211,共1页
目的蛋白质在履行生命功能时会形成多种构象态。检测和分析蛋白质的构象和变构对于阐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至关重要。纳米孔技术具有水环境检测、高时空分辨率、无标记和高通量等优势,在蛋白质检测中具有巨大潜力。本研究将利用纳... 目的蛋白质在履行生命功能时会形成多种构象态。检测和分析蛋白质的构象和变构对于阐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至关重要。纳米孔技术具有水环境检测、高时空分辨率、无标记和高通量等优势,在蛋白质检测中具有巨大潜力。本研究将利用纳米孔传感技术探索αXβ2整合素的不同构象态和变构过程。方法利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建立了纳米孔传感系统,以检测αXβ2的不同构象态。此外,基于拉伸分子动力学(SMD)模拟建立了纳米孔传感和原子力探针拉伸联用的方法,调控并探测了蛋白质的变构过程,并基于自由能分析了纳米孔空间约束对变构模式的影响。结果成功解耦了αXβ2的构象和取向对纳米孔离子电流的调制,估计了3种构象态的近似椭球形貌。利用椭球体积和形状特征区分了不同的构象态。此外,分析了纳米孔内的电导率的分布,厘清了孔壁和蛋白质对电导率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建立了一种基于电、力耦合传感的新方法,以探测纳米孔中蛋白质的构象动力学,并通过新型SMD-椭球近似方法实时解析了中间态构象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纳米孔约束增加了αXβ2构象伸展所需克服的能垒。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离子电流和蛋白质变构的综合分析,提升了纳米孔技术用于蛋白质构象和变构的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分子动力学 构象动力学 蛋白质构象 离子电流 纳米孔 中间态 形状特征 传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在线观测的重庆冬季棕碳吸光特性、来源及辐射效应研究:二次转化影响
3
作者 邓竞成 彭超 +5 位作者 卢培利 李振亮 陈阳 翟崇治 杨复沫 田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53-3562,共10页
2023年1月20~2月21日在重庆典型城区开展棕碳气溶胶(BrC)多波段吸光系数的在线观测,分析污染天和清洁天BrC的吸光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结果显示,污染天和清洁天PM_(2.5)的AAE值分别为1.58和1.55,表明城区PM_(2.5)中明显存在BrC.观测期间,黑... 2023年1月20~2月21日在重庆典型城区开展棕碳气溶胶(BrC)多波段吸光系数的在线观测,分析污染天和清洁天BrC的吸光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结果显示,污染天和清洁天PM_(2.5)的AAE值分别为1.58和1.55,表明城区PM_(2.5)中明显存在BrC.观测期间,黑碳(BC)和BrC在370~660nm对PM_(2.5)的吸光贡献分别为58%~90%和10%~42%,表明PM_(2.5)吸光系数主要受BC影响,但BrC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污染天BrC在370nm的吸光系数σ_BrC(370)[(35.30±8.21)Mm-1]为清洁天[(14.28±7.10)Mm-1]的2.47倍,且其对PM_(2.5)的吸光贡献(10%~42%)也高于清洁天(8%~41%).值得注意的是,污染天AAEBrC值范围为3.2~4.7,整体低于清洁天(3.6~4.9),这可能与不同时段BrC的组分差异有关.基于最小相关系数法(MRS)获取一次棕碳(BrC_(pri))和二次棕碳(BrC_(sec))的吸光系数.污染天和清洁天BrC_(pri)对BrC吸光系数的贡献(74%~80%和57%~74%)均高于BrC_(sec)(20%~26%和26%~43%),但BrC_(pri)的AAE值(3.42和3.08)明显低于相应的AAE(BrC_(sec))(4.22和5.15),这与BrC_(sec)吸光具有较强的波长依赖性有关.此外,σ_BrC_(sec)(370)日变化表明BrC_(sec)生成可能主要受夜间高湿条件下液相反应的影响.BrC相对BC的辐射吸收贡献在短波段较为显著,随着波长范围增加明显减少.污染天BrC_(pri)和BrC_(sec)在370~950nm的辐射吸收贡献分别为24.8%和10.2%,清洁天分别为18.4%和9.8%.潜在源分析(PSCF)结果表明,污染天BrC主要来源于重庆本地排放,清洁天BrC受来自湖南省和贵州省的区域传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棕碳 污染天 吸光特性 辐射吸收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格局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云堃 冯琦 +1 位作者 丁长虹 温兆飞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5,共13页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指坝前水位175 m逐步消退至防洪限制水位145 m之间,水库两岸因水库调度运用出现的临时性淹没或出露的水陆交错区域。三峡水库运行已近20年,但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今尚未被全面定量地认识,给消落区的管理保护和利...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指坝前水位175 m逐步消退至防洪限制水位145 m之间,水库两岸因水库调度运用出现的临时性淹没或出露的水陆交错区域。三峡水库运行已近20年,但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今尚未被全面定量地认识,给消落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带来了诸多困扰。通过2021-2022年4次大范围高密度的消落区实地调查采样,共获得2000余份一手调查数据,并以此从消落区的支持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方面,系统地定量刻画了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发现:1)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在空间上分布相对均匀,各个区县的得分在平均分0.67上下波动;2)从库首到库尾,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的文化功能得分由0.60持续上升到0.73,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3)从库首到库尾,三峡水库消落区支持功能得分分别为0.34、0.41、0.27,供给功能得分分别为0.32、0.52、0.36,调节功能得分分别为0.55、0.72、0.67,服务功能指数分别为0.49、0.62、0.56,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呈现出集群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可能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区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制造领域的数字孪生技术研究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昭明 邹劲松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49-1260,共12页
近年来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践行智能制造理念与目标的数字孪生技术,为解决智能制造过程中的信息物理融合难题提供了有效手段,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全面解析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 近年来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践行智能制造理念与目标的数字孪生技术,为解决智能制造过程中的信息物理融合难题提供了有效手段,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全面解析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检索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数据源,采用Citespace5.7软件梳理了2011~2021年发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并从文献特征、科研合作、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等不同维度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最后从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两个角度预测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智能制造 研究热点及前沿 知识图谱分析 工业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_(2)O_(3)增强TC4合金焊激光熔覆仿真及微观组织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魏家帅 石明全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8,共9页
TC4(Ti-6Al-4V)钛合金因其低密度、高比强度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在航空航天、航海石油和国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硬度低、耐磨性差,限制了其在摩擦工况下的使用。基于涂层与TC4基材的相容性及基体对生成相的润湿性原理,在TC4表... TC4(Ti-6Al-4V)钛合金因其低密度、高比强度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在航空航天、航海石油和国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硬度低、耐磨性差,限制了其在摩擦工况下的使用。基于涂层与TC4基材的相容性及基体对生成相的润湿性原理,在TC4表面制备了Ti基稀土激光熔覆层,研究了Y_(2)O_(3)对涂层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通过COMSOL软件模拟单道和多道TC4粉末熔覆动态过程,结合试验研究温度变化与熔覆层厚度,阐明了熔覆机理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对熔覆层的组织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利用显微维氏硬度计测量熔覆层硬度,结果表明,Y_(2)O_(3)增加显著减少了气泡和裂纹数量,促进了组织细化。为TC4表面激光熔覆涂层的微观组织调控、成形质量提供了试验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Y_(2)O_(3)增强 激光熔覆 微观组织 耐磨性能 显微硬度 COMSOL仿真 组织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杜鸿 曾思栋 +2 位作者 韦晓福 刘豪杰 夏军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3,共10页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和标准化径流指数,利用游程理论、皮尔逊相关分析、Copula函数等方法,探究了嘉陵江流域季节尺度和年尺度的气象干旱、水文干旱的演变以及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的特征。结果表明:与气象干旱相比,1960—2018年嘉陵江...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和标准化径流指数,利用游程理论、皮尔逊相关分析、Copula函数等方法,探究了嘉陵江流域季节尺度和年尺度的气象干旱、水文干旱的演变以及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的特征。结果表明:与气象干旱相比,1960—2018年嘉陵江流域水文干旱加剧趋势更加显著,流域内气象干旱发生的频率高于水文干旱,但水文干旱平均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高于气象干旱;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存在滞后性,夏季、秋季比春季、冬季的干旱传播时间短,多年平均降水量大的地区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小的地区干旱传播时间短;植被季节性耗水使夏季和秋季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概率更大,由于农业灌溉和水库调蓄的影响,嘉陵江流域灌区的气象干旱更容易引发水文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水文干旱 干旱传播 COPULA函数 嘉陵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构表面的偏振探测器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相锐 孙飞莹 +4 位作者 彭阳 娄泰铭 张先宁 张洪尘 魏兴战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
偏振探测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学探测手段,具有强抗干扰能力,并能有效提升探测距离,在光学遥感、环境监测、生物医学和水下成像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传统偏振探测系统存在体积庞大、光路复杂等问题,在小型化和集成化方面存在严... 偏振探测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学探测手段,具有强抗干扰能力,并能有效提升探测距离,在光学遥感、环境监测、生物医学和水下成像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传统偏振探测系统存在体积庞大、光路复杂等问题,在小型化和集成化方面存在严峻挑战。超构表面是由人工亚波长结构单元组成的二维周期性阵列,可根据入射光偏振态对光场进行精细调控,有效降低偏振探测系统的尺寸,提升器件的集成程度,为小型化偏振探测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分析超构表面与偏振探测相关的光场调控机理,在此基础上归纳基于超构表面的光子型与光热型偏振探测器件,并对现存问题与未来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构表面 光场调控 偏振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微塑料对底栖动物影响进展研究
9
作者 肖文宇 陈垚 +1 位作者 李哲 马彦博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4,共9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目前已被证实可对底栖动物产生多种影响。为探究微塑料对底栖动物影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软件对2012年1月至2024年4月期间微塑料对底栖动物...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目前已被证实可对底栖动物产生多种影响。为探究微塑料对底栖动物影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软件对2012年1月至2024年4月期间微塑料对底栖动物影响领域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正处于平缓发展期;当前研究热点集中在底栖动物中微塑料的来源、赋存、表征以及微塑料对底栖动物的毒性作用等方面。未来研究趋势将集中于底栖动物体内微塑料表征新方法、微塑料与污染物复合污染对底栖动物的毒性作用以及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和管控。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微塑料对底栖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及其生态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底栖动物 文献计量分析 毒性作用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电极界面过程与计量学研究现状
10
作者 刘俊希 岳学海 +3 位作者 谭浩 刘冰洁 刘鸿 殷逢俊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54-2067,共14页
微生物电极是一个从胞内代谢到电极表面的复杂过程,其本质是电活性微生物与电极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电子传输,目前针对这三者关系的研究较匮乏,没有揭示微生物、基质、电量之间转化的计量学关系,厘清微生物电极过程计量学关系对微生物电... 微生物电极是一个从胞内代谢到电极表面的复杂过程,其本质是电活性微生物与电极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电子传输,目前针对这三者关系的研究较匮乏,没有揭示微生物、基质、电量之间转化的计量学关系,厘清微生物电极过程计量学关系对微生物电化学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胞内代谢、跨膜运输、胞外电子传递和溶液界面传质等微生物电极界面过程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微生物电极界面过程的表征与分析方法,分析了微生物电极计量学基本概念与关系,论述了库伦效率在计量学关系研究中的价值及面临的问题,最后展望了微生物电极计量学关系的应用价值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化学系统 电活性微生物 界面过程 电子 质子 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速对温室气体水-气界面交换系数影响的试验研究
11
作者 胥澳 李哲 +1 位作者 黄菊萍 马宏海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6-2159,共14页
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近年来被认为是碳排放热区,其中发生在水-气界面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等温室气体扩散释放是水域碳排放的最重要途径。水-气界面交换系数(K_(L))是计算温室气体扩散释放通量的关键参数,而风速通常被认... 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近年来被认为是碳排放热区,其中发生在水-气界面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等温室气体扩散释放是水域碳排放的最重要途径。水-气界面交换系数(K_(L))是计算温室气体扩散释放通量的关键参数,而风速通常被认为是造成湖泊、水库水面水体湍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K_(L)大小的主要因子。目前温室气体K_(L)与风速的定量关系大多是基于六氟化硫(SF 6)等示踪气体的野外监测数据,易受到其他野外影响因素干扰,然而目前尚缺乏单一风速对CO_(2)、CH_(4)等温室气体K_(L)的影响研究,给定量评估水域温室气体扩散释放通量带来不确定性。探究不同风速影响下水体CO_(2)和CH_(4)的浓度变化及其在水-气界面释放规律的试验结果表明,CO_(2)与CH_(4)的k_(600)(施密特数为600时的K_(L))大小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分析表明风可促进水面湍动,且风生成的水面波增大了气液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水气交换。对比相同风速条件下CO_(2)和CH_(4)的k_(600)发现,CH_(4)的k_(600)值平均约为CO_(2)的1.29倍,且CO_(2)和CH_(4)的k_(600)差异与风速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除分子扩散差异外,气体溶解度不同导致的微气泡传输通量等作用也会影响气体的水-气界面交换,且气体间水-气界面交换差异受水体紊动影响。此外,基于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风速影响下CO_(2)与CH_(4)的k_(600)取值公式,应用我国三峡水库实测CO_(2)与CH_(4)浓度数据对该公式与国际水电协会(IHA)推荐的淡水水库温室气体k_(600)经验公式进行通量计算结果对比,表明不同公式的通量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推荐公式相比,本研究公式计算得到的CO_(2)和CH_(4)通量分别是推荐公式通量计算结果均值的0.55倍和0.72倍。建议采用多个k_(600)计算公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减少人为选择不同公式带来的结果偏差。研究结果将深化对不同温室气体水-气交换规律及其差异的认识,有助于揭示湖泊、水库等水域温室气体扩散通量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提升碳排放评估的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甲烷 水面湍动 浓度变化 溶解度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结构热防护涂层增材制造成形与性能研究
12
作者 蔡思凡 周童 +4 位作者 刘滔 王波 方淦 吴文杰 曹良成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1-290,共10页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亟需发展适应于极端热环境的新型防热结构和新技术。利用增材制造“离散-堆积”的工艺优势,将耐烧蚀组分和隔热组分在空间位置上挤出成形,实现个性化梯度结构防热涂层的编程制造。具体提出了基于微型螺杆的“在线计...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亟需发展适应于极端热环境的新型防热结构和新技术。利用增材制造“离散-堆积”的工艺优势,将耐烧蚀组分和隔热组分在空间位置上挤出成形,实现个性化梯度结构防热涂层的编程制造。具体提出了基于微型螺杆的“在线计量-原位混合-连续变组分挤出-增材制造”的多组元增材制造系统原理,研究了基础树脂、耐烧蚀组分、隔热组分的流变行为和热防护性能,以及增材制造系统的高通量混合能力和梯度结构涂层的成形能力,制备了连续线梯度结构、径向梯度结构、轴向交替/连续梯度结构。增材制造成形了孔隙率从0.8%~47.8%呈5级递增的梯度结构样件(100 mm×100 mm×5.5 mm),并开展电弧风洞模拟考核试验。结果表明:样件表面峰值温度为616℃,背面峰值温度为45℃,烧蚀深度为-0.81 mm,试件表面平整,涂层无脱落;与均质涂层相比,梯度结构涂层抗烧蚀性能更优,密度降低了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防护 梯度结构 增材制造 多材料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约化种植柑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耦合机制研究
13
作者 胡漫 曾全超 +1 位作者 周全 周连昊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7-1209,共13页
高度无序、单一种植导致土地退化,但高强度集约化柑橘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多种土壤功能的影响仍不清楚。以不同柑橘种植年限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研究了集约化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究了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多功... 高度无序、单一种植导致土地退化,但高强度集约化柑橘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多种土壤功能的影响仍不清楚。以不同柑橘种植年限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研究了集约化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究了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多功能性与微生物多样性、共现网络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柑橘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下降,香农指数从5 a的7.05下降至30 a的5.79,物种数也从2110下降至1153。相比于种植5 a的柑橘土壤,种植30 a的柑橘土壤微生物的网络复杂性更低,微生物类群更少,微生物类群之间的关联性也较低。长时间的柑橘种植导致土壤酸化和养分富集,直接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改变细菌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导致土壤细菌生活史策略从寡营养型(K-策略)转变为富营养型(r-策略),增加了富营养型细菌群落(放线菌、变形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寡营养细菌群落(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微生物共现网络节点数与碳循环多功能性指数(CMF)呈负相关,与氮循环多功能性指数(NMF)、磷循环多功能性指数(PMF)均呈显著正相关,边数与CMF呈负相关,与NMF呈显著正相关,与PMF相关性不显著。总之,养分富集会减少土壤细菌多样性,并削弱地下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上述结果表明长时间的柑橘种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多种生态功能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为养分富集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耦合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种植 柑橘种植年限 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微生物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常规及微波催化热解产物分布特征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莹 郑雪梅 +1 位作者 马爱元 田时泓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24-3237,共14页
聚烯烃类塑料制品因碳氢链结构化学稳定性好、难自然降解,其处理方式备受关注。催化热解技术被认为是废塑料回收利用的绿色方法。区别于常规热解技术的低效能和低产率,微波催化热解因加热速率快、受热均匀、能量转换率高,能显著提升微... 聚烯烃类塑料制品因碳氢链结构化学稳定性好、难自然降解,其处理方式备受关注。催化热解技术被认为是废塑料回收利用的绿色方法。区别于常规热解技术的低效能和低产率,微波催化热解因加热速率快、受热均匀、能量转换率高,能显著提升微波转化效率,提高高价值化学品的产率与品质。本文从常规和微波催化热解的工艺应用出发,系统阐述过渡金属(Fe、Co、Ni等)负载型催化剂对常规催化热解聚乙烯产生的气液固三相产物的影响,以及铁基复合金属催化剂和分子筛类催化剂对微波催化热解聚乙烯产生的氢气、碳纳米管和芳烃油的选择性差异,梳理了常规和微波催化热解废塑料的产物分布规律,对比了铁基复合催化剂对常规和微波催化热解产物的选择性,探讨了常规及微波催化热解废塑料的反应机理和发展趋势。针对微波催化热解废塑料催化剂的性能问题,提出开发具有良好吸波性能和催化能力的催化剂来提高微波利用率和催化活性,进一步改善微波催化废塑料高附加值产品的质量,最后对微波热解废塑料产物的可控性和纯度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常规热解 微波热解 催化剂 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研究院发明一种用于太赫兹光谱连续检测的液体样品池装置
15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33-1833,共1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汤明杰等发明的"用于太赫兹光谱连续检测的液体样品池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310697401.2)。该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太赫兹光谱连续检测的低吸收液体样品池... 近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汤明杰等发明的"用于太赫兹光谱连续检测的液体样品池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310697401.2)。该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太赫兹光谱连续检测的低吸收液体样品池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光 样品池 重庆研究院 红外光谱检测 发明专利授权 太赫兹技术 专利号 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连续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研究院等三维石墨烯异质结光电探测器件研究获进展
16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79-1479,共1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重庆理工大学合作,在基于硅表面的三维石墨烯原位生长技术上,取得高性能异质结光电探测器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石墨烯 异质结 光电探测器件 重庆研究院 原位生长 PHOTODETECTOR SCHOTTKY 硅表面 系统集成 电子科技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自清洁涂层防结冰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7
作者 杨钦 罗荘竹 +3 位作者 谭生 罗一旻 张招柱 刘维民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2,共13页
仿生超疏水自清洁涂层是表面工程领域的前沿课题,在电力、通信等领域防结/覆冰雪方面显示出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文中主要围绕"工程适用性",在总结国内外典型"多步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的发展历程及局限性基础上,重点... 仿生超疏水自清洁涂层是表面工程领域的前沿课题,在电力、通信等领域防结/覆冰雪方面显示出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文中主要围绕"工程适用性",在总结国内外典型"多步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的发展历程及局限性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新发展的"一步法"的优势及研究进展,并论述了超疏水涂层在工程应用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结合自然低温结冰环境,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结冰测试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探讨了超疏水表面结冰/脱冰行为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简要介绍了超疏水涂层防结冰工程示范的新成果,并展望了其于工程防结冰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自清洁 低温冻雨 防结冰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大型桁架在轨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杰 黎静 +1 位作者 吴文杰 于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59-3167,共9页
空间桁架作为航天器结构的理想支撑平台,在深空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空间任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型化、轻量化是航天器及其空间附属机构的发展趋势,但受地空运载能力与运载成本的约束,现有常规就地制造技术已无法满足大尺寸、高... 空间桁架作为航天器结构的理想支撑平台,在深空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空间任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型化、轻量化是航天器及其空间附属机构的发展趋势,但受地空运载能力与运载成本的约束,现有常规就地制造技术已无法满足大尺寸、高性能、复杂结构件的太空应用需求。在轨增材制造(在轨3D打印)技术可突破常规就地制造瓶颈,解决空间制备难题,实现低成本在轨建设。在轨增材制造是一种在微/零重力作用、高交变温差、强辐射等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新型制造技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技术成熟度较低,诸多基础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问题尚待解决。空间大型桁架的在轨增材制造不同于传统地面增材制造,是地面增材制造技术的拓展与延伸。目前,在基础研究方面,国内外已开展了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的熔融沉积成形增材制造试验,验证了微重力环境下熔融沉积增材制造的可行性。在成形装备方面,中、美、欧等国家或联盟均研制了适用于空间站舱内的熔融沉积增材制造样机,而针对空间大型桁架在轨增材制造的舱外装备,尚处于概念设计向工程样机转化的阶段。在成形工艺方面,受限于装备进展,在轨熔融沉积成形工艺性能研究较少;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中增材制造方面,针对大尺寸、长轴径比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熔融沉积成形制件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已通过材料改性、层间粘结热调控等方法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本文系统总结了空间大型桁架在轨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针对在轨熔融沉积成形增材制造,归纳综述了空间微重力影响、在轨成形装备、成形工艺等关键瓶颈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空间大型桁架在轨增材制造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为空间大型结构的在轨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大型桁架 在轨增材制造 熔融沉积成形 空间极端环境 装备 工艺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近场超空间分辨指纹光谱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忠波 王化斌 +7 位作者 彭晓昱 施长城 夏良平 汤明杰 常天英 魏东山 杜春雷 崔洪亮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8,共12页
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近场超空间分辨指纹光谱技术在分子识别及组分鉴别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与不同的光谱联合使用,发展出了不同的具有纳米级分辨的指纹光谱技术,其中包括针尖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纳米级分辨率... 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近场超空间分辨指纹光谱技术在分子识别及组分鉴别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与不同的光谱联合使用,发展出了不同的具有纳米级分辨的指纹光谱技术,其中包括针尖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纳米级分辨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及散射式的扫描近场太赫兹光谱技术.这三种散射式的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技术在实现方式上有所不同,在近场指纹识别方面可以相互补充.该综述主要对三种近场超空间分辨指纹光谱技术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比较,并且对这三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指纹识别 针尖增强拉曼散射 纳米级分辨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散射式的扫描近场太赫兹光谱 生物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车技术探讨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国胤 陈乔松 王进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共8页
近年来,环境污染、交通安全及拥堵等严峻的问题困扰着整个世界。智能汽车的出现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交通范例,以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驾驶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汽车碰撞和减轻交通拥堵等。因而,发展新一代的智能汽车就成为了世界主要国家的... 近年来,环境污染、交通安全及拥堵等严峻的问题困扰着整个世界。智能汽车的出现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交通范例,以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驾驶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汽车碰撞和减轻交通拥堵等。因而,发展新一代的智能汽车就成为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智能汽车的新定义:以自身装备动力驱动的智能信息系统管控的车辆。它具有5大基本功能特征,即车车交互、车人交互、车路交互、车网交互和绿色节能。车、人、路、网4个交互规定了智能汽车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协作关系,而绿色节能则关注于清洁节约的能源管理系统。同时,讨论分析了支撑智能汽车发展所需要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最后,介绍了在缩微环境下进行的智能车研究和实践,并对未来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汽车 智能交通系统 交互 人工智能 认知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