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制备了2种磺酸功能化的有机聚苯乙烯/无机磷酸氢锆非均相催化剂,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N2吸附-脱附测试、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提出了催化剂可能的模型。其次,考察了非均相催化...首先制备了2种磺酸功能化的有机聚苯乙烯/无机磷酸氢锆非均相催化剂,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N2吸附-脱附测试、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提出了催化剂可能的模型。其次,考察了非均相催化剂催化合成环氧化大豆油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氧化剂,固体催化剂对大豆油的环氧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相比于催化剂1(磺酸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在相同的条件下,催化剂2(磺酸化聚(苯乙烯-苯乙烯膦酸)-磷酸氢锆)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产率:58.6% vs 53.3%),这主要归因于催化剂2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孔容以及孔径,为底物和催化剂的接触提供足够的催化场所。催化剂2重复使用7次后,催化活性未见明显降低。第8次反应结束后,将其置于2 mol·L^-1稀盐酸中静置过夜后,在进行第9和10次循环时,催化活性又得以恢复。展开更多
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和LC-DAD-ESI-MS法对陈年生普(以下简称APT)和熟普(以下简称YPT)中总多酚(The total phenolic,TPC)和黄烷醇类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APT和YPT中确定了8种黄烷醇类活性成分,它们分别是儿茶素(C)、...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和LC-DAD-ESI-MS法对陈年生普(以下简称APT)和熟普(以下简称YPT)中总多酚(The total phenolic,TPC)和黄烷醇类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APT和YPT中确定了8种黄烷醇类活性成分,它们分别是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2种茶中GC含量差异不显著,APT中的TPC和其余7种黄烷醇类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YPT中。不同产地普洱茶的TPC和8种黄烷醇类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年份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依据TPC和黄烷醇类化合物能将APT和YPT很好的聚类,成功区分出APT和YPT样品;除GC外的其余7种黄烷醇类化合物和TPC均是很好的化学标记。展开更多
文摘首先制备了2种磺酸功能化的有机聚苯乙烯/无机磷酸氢锆非均相催化剂,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N2吸附-脱附测试、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提出了催化剂可能的模型。其次,考察了非均相催化剂催化合成环氧化大豆油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氧化剂,固体催化剂对大豆油的环氧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相比于催化剂1(磺酸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在相同的条件下,催化剂2(磺酸化聚(苯乙烯-苯乙烯膦酸)-磷酸氢锆)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产率:58.6% vs 53.3%),这主要归因于催化剂2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孔容以及孔径,为底物和催化剂的接触提供足够的催化场所。催化剂2重复使用7次后,催化活性未见明显降低。第8次反应结束后,将其置于2 mol·L^-1稀盐酸中静置过夜后,在进行第9和10次循环时,催化活性又得以恢复。
文摘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和LC-DAD-ESI-MS法对陈年生普(以下简称APT)和熟普(以下简称YPT)中总多酚(The total phenolic,TPC)和黄烷醇类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APT和YPT中确定了8种黄烷醇类活性成分,它们分别是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2种茶中GC含量差异不显著,APT中的TPC和其余7种黄烷醇类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YPT中。不同产地普洱茶的TPC和8种黄烷醇类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年份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依据TPC和黄烷醇类化合物能将APT和YPT很好的聚类,成功区分出APT和YPT样品;除GC外的其余7种黄烷醇类化合物和TPC均是很好的化学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