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黏弹性Chapman-Kelvin模型的裂缝储层频变AVAZ反演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青 廖建平 +2 位作者 刘和秀 周林 张学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1-737,共27页
为了在地震资料和裂缝储层特征之间建立联系,对裂缝储层采用了等效介质模型.而传统的等效介质模型未充分考虑非完全弹性介质理论和基于频变各向异性理论的双相或多相流体假设,也不能对实际裂缝储层中的地震波频散和衰减现象提供准确合... 为了在地震资料和裂缝储层特征之间建立联系,对裂缝储层采用了等效介质模型.而传统的等效介质模型未充分考虑非完全弹性介质理论和基于频变各向异性理论的双相或多相流体假设,也不能对实际裂缝储层中的地震波频散和衰减现象提供准确合理的解释,并且储层参数的反演研究对裂缝储层的定性预测和定量描述举足轻重.为此,本文首先根据所提出的黏弹性Chapman-Kelvin动态等效介质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耦合的双相流体假设、黏弹性理论、喷射流以及斑块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裂缝储层参数(主要为裂缝密度、裂缝长度、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对地震波频变特征的影响.然后基于黏弹性Chapman-Kelvin模型与Schoenberg和Protazio概括的Zoeppritz方程所计算出的频变反射系数,分析了反射PP波和PS波的频变AVAZ(Amplitude Versus Angle and Azimuth)特性和PP波频变反射系数与裂缝储层参数的关系.同时考虑到发生地震频散时,反射系数和频率产生关系,构建了在角度、方位和时间域内的新型正演方程.最后,基于PP波频变反射系数对裂缝密度、裂缝长度、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的变化有较好的敏感性特点,进行了两种反演方法研究:其一是基于贝叶斯理论直接反演方法,其中以对数绝对范数作为似然函数和高斯分布,即L2范数度量作为先验约束;其二是基于频变反射系数的MCMC(Markov Chain Monte Carlo)随机反演方法.通过频变AVAZ进行裂缝储层参数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MCMC随机反演方法在缺失先验的储层参数信息时,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强.当存在有效且足够的先验信息时,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提升.而基于贝叶斯理论直接反演方法,则显示出基于频变AVAZ来区别大尺度裂缝和微尺度裂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储层 黏弹性理论 Chapman-Kelvin动态等效介质模型 频变反射系数 储层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4号构造带断裂活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刘露 孙永河 +2 位作者 陈昌 娄瑞 王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6-727,共12页
基于地震、钻井等资料,对南堡凹陷基底先存F4号走滑断裂(简称F4号断裂)活化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断裂活动期次的厘定、断距回剥和物理模拟等技术手段,明确了F4号断裂在新生代再活动形成的南堡凹陷4号构... 基于地震、钻井等资料,对南堡凹陷基底先存F4号走滑断裂(简称F4号断裂)活化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断裂活动期次的厘定、断距回剥和物理模拟等技术手段,明确了F4号断裂在新生代再活动形成的南堡凹陷4号构造带由南向北传播生长,南部以走滑变形为主,北部以伸展变形为主;4号构造带与相邻2号、3号构造带内断裂属于不同断裂体系,是在统一应力场作用下通过“独立生长—相互接触—作用连接”最终交织在一起。通过构建先存断裂再活动变形机制判别图版,认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期F4号断裂受走滑作用控制发生再活动,古近系东营组和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该断裂受斜向伸展作用控制发生再活动。F4号断裂在新生代再活动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包括:①作为油源断裂控制油气垂向跨层运移。②形成走滑转换带控制砂体展布。③向上传播生长并与邻区相互作用控制两类圈闭的形成,有利于油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南堡凹陷 新生代 走滑断裂 先存断裂 断裂活化 判别图版 物理模拟实验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一段典型细粒沉积有机质差异富集机制
3
作者 马妍 孙永河 +2 位作者 冯进来 刘颖 印长海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4-749,共16页
【目的】明确沉积环境演化与岩相类型、有机质富集特征的响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长岭凹陷青一段细粒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古沉积环境的垂向变化规律,明确青一段典型细粒沉积的有机质差异富集过程。【方法】开展显微薄片、主/微... 【目的】明确沉积环境演化与岩相类型、有机质富集特征的响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长岭凹陷青一段细粒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古沉积环境的垂向变化规律,明确青一段典型细粒沉积的有机质差异富集过程。【方法】开展显微薄片、主/微量元素测试等分析实验,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分析了典型岩相类型与其古沉积环境,阐述了不同古沉积环境影响下,典型细粒沉积有机质差异富集机制。【结果】长岭凹陷青一段下部、中部、上部主要发育的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分别为中有机质块状混合质细粒沉积岩相、高有机质纹层状/层状长英质细粒沉积岩相、低有机质块状黏土质细粒沉积岩相。目的层位在垂向上的古气候、陆源输入程度、古生产力、古盐度及古氧相的演化具有明显阶段性,共同影响着垂向上不同岩相的有机质富集机制,其中,下部为中古生产力—中保存条件—强絮凝沉积的有机质富集机制,中部为高古生产力—高保存条件—弱絮凝沉积的有机质富集机制,上部为低古生产力—高保存条件—强絮凝沉积的有机质富集机制。【结论】该地区青一段细粒沉积岩有机质的差异富集机制的建立,为其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形成机制提供新思路,并为长岭凹陷青一段非常规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有机质 古沉积环境 纹层状 青一段 长岭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各向异性裂缝介质正演模拟的三种交错网格适应性比较及Lebedev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4
4
作者 徐云贵 廖建平 +4 位作者 周林 刘和秀 张青 谢敬涛 王立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4-1179,共16页
研究了三维各向异性裂缝介质的正演模拟的三种不同有限差分法,即标准交错网格(SSG)、旋转交错网格(RSG)和Lebedev方法(LS),详细对比分析这三种交错网格方法在模拟复杂各向异性介质的优势与局限.提出一种新的改进方法,简化了LS有限差分... 研究了三维各向异性裂缝介质的正演模拟的三种不同有限差分法,即标准交错网格(SSG)、旋转交错网格(RSG)和Lebedev方法(LS),详细对比分析这三种交错网格方法在模拟复杂各向异性介质的优势与局限.提出一种新的改进方法,简化了LS有限差分法在任意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正演模拟.为了模拟三维大规模复杂各向异性介质的地震响应,提出一个优化的正演模拟计算流程:将模型参数分为模型介质参数和模型构造参数.该计算流程适用于三种有限差分法中的任何一种.使用LS方法实现任意三维各向异性裂缝介质地震响应的三维全波场模拟,通过使用三种不同的有限差分模拟方法进行二维和三维模型数值模拟试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交错网格 旋转交错网格 Lebedev方法 优化的正演模拟计算流程 地震正演模拟 三维各向异性裂缝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帚状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永河 刘露 +1 位作者 孟令箭 马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3-992,共10页
由于控制南堡1号构造带的帚状构造的主干断裂和次级伴生断裂组合样式与常见的帚状构造断裂组合样式存在差异,在南堡凹陷多期叠加变形的应力背景下,基底先存断裂的再活动及晚期与新生断裂相互作用使帚状构造的演化过程复杂化,进而难以了... 由于控制南堡1号构造带的帚状构造的主干断裂和次级伴生断裂组合样式与常见的帚状构造断裂组合样式存在差异,在南堡凹陷多期叠加变形的应力背景下,基底先存断裂的再活动及晚期与新生断裂相互作用使帚状构造的演化过程复杂化,进而难以了解帚状构造成因及其对油气的控制规律。为此,基于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应用构造解析理论和相关技术,系统研究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的构造样式并恢复其演化过程,重点探讨帚状构造的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渤海湾盆地帚状构造区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帚状构造由主干断裂F_(1)、F_(N)及次级断裂控制。F_(1)在中生代开始活动,新生代再活动并由南向北传播、生长,南部边界断裂F_(N)在Ed3沉积期开始活动,二者夹持的次级断裂在Nm沉积期开始活动。②帚状构造经历了古近纪裂陷Ⅰ幕、Ⅱ幕和新近纪后裂陷期三个演化阶段。古近纪Es沉积期主干断裂分段生长为帚状构造的形成提供了背景,古近纪Ed沉积期应力场转变为帚状构造发育提供了应力机制,新近纪Ng‑Nm沉积期F1的斜向伸展作用和FN的正交伸展作用控制了次级断裂,帚状构造就此定型。③南堡1号构造带帚状构造的发育一方面指示新生代存在一期应力体制转变,另一方面反映了控制帚状构造的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作为油源断裂控制油气垂向运移,同时控制同向断层圈闭和反向断层圈闭的形成——油气富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帚状构造 主干断裂 应力体制 油源断裂 垂向运移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