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垃圾衍生燃料掺混污泥共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
4
1
作者
林顺洪
李伟
+4 位作者
柏继松
吕全伟
江辽
莫榴
李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904-3910,共7页
利用热重-红外联用分析仪(TG-FTIR)研究了垃圾衍生燃料(RDF)、污泥及混合热解的反应动力学和气体产物析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RDF与污泥混合热解过程存在协同作用。当污泥的掺混比例为50%时,整个热解过程表现为促进作用,且在500~1000℃...
利用热重-红外联用分析仪(TG-FTIR)研究了垃圾衍生燃料(RDF)、污泥及混合热解的反应动力学和气体产物析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RDF与污泥混合热解过程存在协同作用。当污泥的掺混比例为50%时,整个热解过程表现为促进作用,且在500~1000℃温度段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采用Coats-Redfern法对热解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RDF与污泥混合热解反应在低温段(240~380℃)和高温段(670~740℃)符合2级反应规律,而在中温段(430~540℃)符合1级反应规律;相对于RDF单独热解,RDF掺混污泥共热解的活化能明显降低。FTIR分析发现,RDF掺混污泥共热解对CO_2和CO的析出影响不大,对CH_4的产生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共热解也导致HCl、NH_3和HCN等污染物析出增加。本研究结果可为RDF和污泥共热解工艺的开发与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衍生燃料
污泥
热重-红外联用
热解
动力学
气相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错流式移动床冷渣器气固换热特性的模拟研究
2
作者
杨宇
林顺洪
+4 位作者
田野
柏继松
季炫宇
徐明
卢啸风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4-230,共7页
为高效回收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后排出的高温底渣余热,提出了一种错流式移动床冷渣器,并采用Fortran语言模拟其气固换热特性,分析气体入口流速、底渣下落速度和底渣粒径对底渣冷却及余热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气体入口流速有利...
为高效回收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后排出的高温底渣余热,提出了一种错流式移动床冷渣器,并采用Fortran语言模拟其气固换热特性,分析气体入口流速、底渣下落速度和底渣粒径对底渣冷却及余热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气体入口流速有利于底渣的快速冷却,但会使系统能耗提高,底渣余热再利用率降低;较快的底渣下落速度延长了底渣的冷却过程,使系统能耗小幅提高,但系统处理能力也提高,而底渣余热再利用率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底渣粒径对气固换热能力的影响较小,但底渣粒径的减小会大幅提高系统能耗;在错流式移动床冷渣器内,吸热后的气体出口温度可达800℃,底渣余热再利用率约为40%,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底渣冷却及余热回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渣器
气固换热特性
气体入口流速
底渣下落速度
底渣粒径
底渣余热再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热重-红外联用(TG-FTIR)分析含油污泥-废轮胎混合热解特性
被引量:
8
3
作者
吕全伟
林顺洪
+3 位作者
柏继松
李长江
江辽
李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692-4699,共8页
为含油污泥和废轮胎共热解工艺的开发与设计提供数据支撑,采用热重-红外联用(TG-FTIR)对含油污泥与废轮胎在不同混合比例下的热解动力学和气体析出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废轮胎掺混质量分数增加(从10%到50%),初始热解温度逐渐增...
为含油污泥和废轮胎共热解工艺的开发与设计提供数据支撑,采用热重-红外联用(TG-FTIR)对含油污泥与废轮胎在不同混合比例下的热解动力学和气体析出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废轮胎掺混质量分数增加(从10%到50%),初始热解温度逐渐增加(从311.80℃到335.30℃),但热解特性指数也逐渐增加(从5.41×10^(–11)到1.53×10^(–10)),同时热解终温逐渐减小。由此表明混合热解可弥补单物料热解存在的不足。通过协同作用分析发现,不同的混合比例热解,相互作用及作用程度不同;利用Coats-Redfern法对混合热解过程动力学分析发现,第二阶段(500~800℃)所需的活化能最低,第三阶段(800~1200℃)最高;通过FTIR分析发现,热解主要生成H_2O、CO_2、CO、CH_4等物质;结合综合热解特性指数、相互作用和热解效率指数分析发现,对于以含油污泥处理为主的混合热解,掺混废轮胎比例为50%时可获得较多的可燃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红外联用
含油污泥
废轮胎
动力学分析
气体析出特性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含油污泥掺混废轮胎燃烧动力学
被引量:
8
4
作者
吕全伟
林顺洪
+4 位作者
柏继松
李长江
李伟
莫榴
李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0-388,共9页
利用热重-红外联用分析仪(TG-FTIR)研究含油污泥掺混废轮胎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含油污泥掺混废轮胎燃烧过程存在相互作用,其中掺混废轮胎燃烧在低温段(200~550℃)促进了燃烧过程,但在高温段(800~1200℃)减缓了燃烧过程。通过燃烧特性...
利用热重-红外联用分析仪(TG-FTIR)研究含油污泥掺混废轮胎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含油污泥掺混废轮胎燃烧过程存在相互作用,其中掺混废轮胎燃烧在低温段(200~550℃)促进了燃烧过程,但在高温段(800~1200℃)减缓了燃烧过程。通过燃烧特性分析表明,混合燃烧可弥补由着火温度和燃烬温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含油污泥的燃烧。采用Coats-Redfern法对混合燃烧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燃烧动力学可用一级反应模型表示;由平均表观活化能分析可得,掺混废轮胎混合燃烧均较含油污泥单独燃烧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小。通过FTIR分析发现,含油污泥单独燃烧,在高温段有叔丁基(tert-butyl)产生,但掺混废轮胎混合燃烧,可促进tert-butyl的分解;CO_2主要在低温段和中温段(550~800℃)产生,但CO主要在高温段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废轮胎
热重-红外联用
混合燃烧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垃圾衍生燃料掺混污泥共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
4
1
作者
林顺洪
李伟
柏继松
吕全伟
江辽
莫榴
李玉
机构
重庆
科技
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
学院
重庆
科技
学院
重庆
垃圾焚烧
发电
技术
研究院
出处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904-3910,共7页
基金
重庆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力提升项目(cstc2014pt-gc20001)
基于机械炉排的生活垃圾焚烧及气化燃烧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项目(KJZH14108)
文摘
利用热重-红外联用分析仪(TG-FTIR)研究了垃圾衍生燃料(RDF)、污泥及混合热解的反应动力学和气体产物析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RDF与污泥混合热解过程存在协同作用。当污泥的掺混比例为50%时,整个热解过程表现为促进作用,且在500~1000℃温度段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采用Coats-Redfern法对热解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RDF与污泥混合热解反应在低温段(240~380℃)和高温段(670~740℃)符合2级反应规律,而在中温段(430~540℃)符合1级反应规律;相对于RDF单独热解,RDF掺混污泥共热解的活化能明显降低。FTIR分析发现,RDF掺混污泥共热解对CO_2和CO的析出影响不大,对CH_4的产生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共热解也导致HCl、NH_3和HCN等污染物析出增加。本研究结果可为RDF和污泥共热解工艺的开发与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垃圾衍生燃料
污泥
热重-红外联用
热解
动力学
气相产物
Keywords
refuse derived fuel(RDF)
sludge
TG-FTIR
pyrolysis
kinetic
gas product
分类号
X799.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错流式移动床冷渣器气固换热特性的模拟研究
2
作者
杨宇
林顺洪
田野
柏继松
季炫宇
徐明
卢啸风
机构
重庆
科技
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
学院
重庆
科技
学院
重庆
垃圾焚烧
发电
技术
研究院
重庆
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学院
出处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4-230,共7页
基金
重庆市教委基金资助项目(KJQN201901521)
重庆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shljzyh2018-004)。
文摘
为高效回收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后排出的高温底渣余热,提出了一种错流式移动床冷渣器,并采用Fortran语言模拟其气固换热特性,分析气体入口流速、底渣下落速度和底渣粒径对底渣冷却及余热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气体入口流速有利于底渣的快速冷却,但会使系统能耗提高,底渣余热再利用率降低;较快的底渣下落速度延长了底渣的冷却过程,使系统能耗小幅提高,但系统处理能力也提高,而底渣余热再利用率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底渣粒径对气固换热能力的影响较小,但底渣粒径的减小会大幅提高系统能耗;在错流式移动床冷渣器内,吸热后的气体出口温度可达800℃,底渣余热再利用率约为40%,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底渣冷却及余热回收能力。
关键词
冷渣器
气固换热特性
气体入口流速
底渣下落速度
底渣粒径
底渣余热再利用率
Keywords
bottom ash cooler
gas-soli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let gas velocity
ash drop velocity
ash particle size
reuse efficiency of waste heat in bottom ash
分类号
TK12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热重-红外联用(TG-FTIR)分析含油污泥-废轮胎混合热解特性
被引量:
8
3
作者
吕全伟
林顺洪
柏继松
李长江
江辽
李伟
机构
重庆
科技
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
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
出处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692-4699,共8页
基金
重庆市科技研究基地能力提升(cstc2014pt-gc20001)
重庆市高校成果转化(KJZH14108)
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YKJCX1620306)项目
文摘
为含油污泥和废轮胎共热解工艺的开发与设计提供数据支撑,采用热重-红外联用(TG-FTIR)对含油污泥与废轮胎在不同混合比例下的热解动力学和气体析出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废轮胎掺混质量分数增加(从10%到50%),初始热解温度逐渐增加(从311.80℃到335.30℃),但热解特性指数也逐渐增加(从5.41×10^(–11)到1.53×10^(–10)),同时热解终温逐渐减小。由此表明混合热解可弥补单物料热解存在的不足。通过协同作用分析发现,不同的混合比例热解,相互作用及作用程度不同;利用Coats-Redfern法对混合热解过程动力学分析发现,第二阶段(500~800℃)所需的活化能最低,第三阶段(800~1200℃)最高;通过FTIR分析发现,热解主要生成H_2O、CO_2、CO、CH_4等物质;结合综合热解特性指数、相互作用和热解效率指数分析发现,对于以含油污泥处理为主的混合热解,掺混废轮胎比例为50%时可获得较多的可燃气体。
关键词
热重-红外联用
含油污泥
废轮胎
动力学分析
气体析出特性
相互作用
Keywords
TG-FTIR
oily sludge
waste tires
kinetic analysis
evolved gas characteristics
synergistic effect
分类号
X74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含油污泥掺混废轮胎燃烧动力学
被引量:
8
4
作者
吕全伟
林顺洪
柏继松
李长江
李伟
莫榴
李玉
机构
重庆
科技
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
学院
重庆
科技
学院
重庆
垃圾焚烧
发电
技术
研究院
出处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0-388,共9页
基金
重庆市科技研发基地能力提升项目(cstc2014pt-gc20001)
重庆市高校优秀成果转化项目(KJZH14108)
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YKJCX1620306)资助
文摘
利用热重-红外联用分析仪(TG-FTIR)研究含油污泥掺混废轮胎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含油污泥掺混废轮胎燃烧过程存在相互作用,其中掺混废轮胎燃烧在低温段(200~550℃)促进了燃烧过程,但在高温段(800~1200℃)减缓了燃烧过程。通过燃烧特性分析表明,混合燃烧可弥补由着火温度和燃烬温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含油污泥的燃烧。采用Coats-Redfern法对混合燃烧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燃烧动力学可用一级反应模型表示;由平均表观活化能分析可得,掺混废轮胎混合燃烧均较含油污泥单独燃烧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小。通过FTIR分析发现,含油污泥单独燃烧,在高温段有叔丁基(tert-butyl)产生,但掺混废轮胎混合燃烧,可促进tert-butyl的分解;CO_2主要在低温段和中温段(550~800℃)产生,但CO主要在高温段产生。
关键词
含油污泥
废轮胎
热重-红外联用
混合燃烧
相互作用
Keywords
oily sludge
waste tires
TG -FTIR
co-pyrolysis
synergistic effect
分类号
X74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垃圾衍生燃料掺混污泥共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林顺洪
李伟
柏继松
吕全伟
江辽
莫榴
李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错流式移动床冷渣器气固换热特性的模拟研究
杨宇
林顺洪
田野
柏继松
季炫宇
徐明
卢啸风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热重-红外联用(TG-FTIR)分析含油污泥-废轮胎混合热解特性
吕全伟
林顺洪
柏继松
李长江
江辽
李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含油污泥掺混废轮胎燃烧动力学
吕全伟
林顺洪
柏继松
李长江
李伟
莫榴
李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