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进展及对长江流域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官冬杰 和秀娟 周李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全面梳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现状,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综述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城市蔓延通过载体传递和流动路径两方... 全面梳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现状,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综述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城市蔓延通过载体传递和流动路径两方面改变了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流量、流速和流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流总量的减少和空间异质性的增加;城市蔓延的单项指标变化、城市蔓延的尺度以及城市蔓延的多情景模拟是探索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影响过程的主要切入点;城市蔓延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流扩散效应主要源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和人类居住模式的改变。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但在揭示影响机理、剖析影响过程、评估影响效应以及探索生态系统服务流合理分配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空白。在此前提下,未来应基于“机理揭示-影响模拟-效应评估”的研究思路,建立长江流域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影响研究框架,探索长江流域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合理分配方案,实现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长江流域 城市蔓延 生态系统服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恒阳 张军以 彭国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因子法测算2015—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系统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强...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因子法测算2015—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系统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强度时空分异特征,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运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模型解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降低趋势,农业碳排放总量从2015年的645.89万t降至2022年的620.74万t,库区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为农田土壤碳排放和畜禽养殖碳排放。库区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区县间碳排放强度差距逐渐缩小。2015—2022年,库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碳排放量整体上呈脱钩关系。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产值增长,农业碳排放量增加。脱钩关系以2019年为节点表现为由强脱钩向弱脱钩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人口规模、农业产业结构对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规模对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则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减少禽畜养殖业碳排放量、控制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量和发挥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抑制作用等相关建议,以期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业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LMDI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孙贵艳 代云川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38-43,62,共7页
基于重庆市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景观脆弱度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20年,重庆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人... 基于重庆市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景观脆弱度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20年,重庆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人造地表、林地、水体面积不断增加,耕地、草地、灌木地、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中,人造地表面积明显增加,且主要来自耕地;重庆市各时期景观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正向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呈减少趋势;重庆市以中生态风险区、较低生态风险区为主,整体生态风险逐渐减弱。需针对不同生态风险区,采取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境设置影响农户风险偏好选择行为吗?——来自中国重庆的田野调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睿 金建君 吕红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8,共9页
基于中国重庆市参与有情境实验设置的228户农户以及无情境设置的234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检验和计量模型的方法,比较中国农户的风险偏好(风险厌恶和损失厌恶)在无情境设置和气候变化情境框架实验的差异,同时实证分析框架设置... 基于中国重庆市参与有情境实验设置的228户农户以及无情境设置的234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检验和计量模型的方法,比较中国农户的风险偏好(风险厌恶和损失厌恶)在无情境设置和气候变化情境框架实验的差异,同时实证分析框架设置和人口统计特征如何影响受访农户的风险厌恶与损失厌恶。结果表明:(1)气候变化情境设置使农民更加厌恶风险和损失,损失厌恶的变化大于风险厌恶;(2)农户个体年龄、性别、常住人口数量、家庭位置、农药支出情况、农技培训和合作社参与情况对农户的风险偏好选择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建议测量农户风险偏好时适当加入真实情境框架,组织广大农户参与农业技术培训,鼓励农户扩宽信息获取渠道,因人而异地推介符合农户风险偏好特征的生产决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 气候变化 风险厌恶 损失厌恶 经济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贵艳 王传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3期59-63,共5页
基于2000、2010、2018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 基于2000、2010、2018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从大到小依次是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耕地、草地面积在减少,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在增加,其中耕地、林地分别是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出、转入类型;类型水平上,耕地、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形状复杂均较高,且除草地以外,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景观连通度、形状的复杂程度均有所提高;整体上,景观的聚集度和连续性下降,多样性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得更加均衡。通过驱动因素分析,发现政策、规划、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变化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青海祁连山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芳菲 李丽 +9 位作者 吴巩胜 袁磊 孟春林 国洪艳 周跃 马存新 高雅月 薛亚东 李迪强 代云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02-2209,共8页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日常巡护监测以及雪豹粪便、脚印等痕迹获得其分布点数据并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植被、人为干扰等关键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青海祁连山区域雪豹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密度、降雨和海拔是影响雪豹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适宜生境总面积为13935.98 km^(2),占研究区域的37%,而大约48%的适宜生境分布在保护区外。现有功能区下雪豹保护的关键区域为位于保护区中部及西北部区域的祁连山中段疏勒南山-托勒南山区域,另有部分最适宜区位于保护区管辖范围之外的祁连县北部的沙龙滩管护站、托勒河源管护站及瓦乎斯管护站所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3S技术 生境 最大熵(MAXENT)模型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 被引量:10
7
作者 兰秀娟 张卫国 李春艳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0-124,共5页
文章利用2008—2018年9个国家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了城市群高铁网络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Moran’I研究了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与空间相关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 文章利用2008—2018年9个国家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了城市群高铁网络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Moran’I研究了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与空间相关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处于高度耦合阶段,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中原城市群处于中度耦合阶段,哈长、北部湾城市群尚处于低度耦合阶段。城市群的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三线、四线、五线城市处于中度耦合阶段。东部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高度耦合协调转变,中部、西部城市群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城市群 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Panthera Unica)保护的态度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8
作者 靳利晓 代云川 +4 位作者 李叶 薛亚东 李广良 马存新 张于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4-541,共8页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雪豹(Panthera Unica)分布最集中、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雪豹科学保护对于全球雪豹种群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保护的态度认知、探究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主要因素,对于保...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雪豹(Panthera Unica)分布最集中、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雪豹科学保护对于全球雪豹种群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保护的态度认知、探究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主要因素,对于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半结构式访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受访者认为狼(n=34,91.89%)和雪豹(n=16,43.24%)是最重要的两种致害野生动物;(2)所有受访者对雪豹保护均持积极态度;(3)受访者认为野生动物捕杀(n=14,50.00%)和草场退化(n=9,32.14%)是家畜面临的两大威胁因素;(4)“雪豹捕杀家畜”和“为家畜购买商业保险”是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关键因素(P<0.05)。为促进人与野生动物长期共存,需要各级政府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人兽冲突 态度认知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