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弯道车辆自适应巡航横纵向跟踪控制 被引量:4
1
作者 欧健 马帅 +1 位作者 韩先胜 杨鄂川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72,共10页
针对车辆在弯道工况下的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一种适用弯道工况的自适应巡航(ACC)控制系统。针对复杂的道路情况,将ACC系统划分为定速巡航、跟随、避撞3种模式;设计基于PID定速巡航模式,基于模型预测算法(MPC)的纵向速度跟踪控制器,设计考... 针对车辆在弯道工况下的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一种适用弯道工况的自适应巡航(ACC)控制系统。针对复杂的道路情况,将ACC系统划分为定速巡航、跟随、避撞3种模式;设计基于PID定速巡航模式,基于模型预测算法(MPC)的纵向速度跟踪控制器,设计考虑纵向车速的横向路径控制器,引入横向与纵向安全指数,实现车辆横向与纵向运动的跟踪控制;通过Matlab/Simulink和Carsim搭建仿真平台,设计4种仿真工况验证所设计跟踪控制器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横纵向跟踪控制器能跟踪期望的轨迹,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巡航 弯道工况 速度跟踪 路径跟踪 MPC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工况下车辆底盘动力学模型复杂度自适应控制
2
作者 来飞 王枭屿 +1 位作者 杨辉 肖豪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8-125,共8页
针对车辆底盘动力学模型仿真过程中普遍存在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包含不同子模型的车辆底盘自适应动力学模型。该自适应模型能根据不同的行车工况,自动匹配计算效率最高、求解精度满足要求的底盘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 针对车辆底盘动力学模型仿真过程中普遍存在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包含不同子模型的车辆底盘自适应动力学模型。该自适应模型能根据不同的行车工况,自动匹配计算效率最高、求解精度满足要求的底盘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将自适应模型、复杂度较高的动力学模型及CarSim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不同工况下的仿真对比分析。双移线、圆周工况以及综合工况下的仿真结果表明:与其它两种模型相比,所提出的自适应模型在保证结果精度的前提下,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车辆底盘 动力学建模 模型复杂度 自适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路感客观评价的路感力矩控制设计
3
作者 陈哲明 杨鑫 +1 位作者 刘岩松 朱俊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10016-10022,共7页
为了将路感模拟技术与转向路感的客观评价相结合,减少转向所带来的疲劳感,基于驾驶员偏好路感力矩实验数据设计路感力矩控制策略。建立十四自由度整车模型与转向盘总成模型,根据驾驶员偏好路感力矩设计拟合函数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 为了将路感模拟技术与转向路感的客观评价相结合,减少转向所带来的疲劳感,基于驾驶员偏好路感力矩实验数据设计路感力矩控制策略。建立十四自由度整车模型与转向盘总成模型,根据驾驶员偏好路感力矩设计拟合函数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参数辨识,进行不同工况的仿真实验验证模型的实际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模型贴合驾驶员偏好路感力矩,同时转向盘转角限制在了设定范围内,具有低速转向轻便,高速路感清晰的特点,在高速工况下也能有效防止驾驶员快速转动转向盘,减小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驶员偏好 路感模拟 粒子群算法 线控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橡胶疲劳寿命研究进展
4
作者 付江华 李婉婷 +2 位作者 江鑫 尹亚坤 申秀敏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橡胶结构的疲劳特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悬置的使用寿命,从橡胶疲劳寿命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仿真分析与性能优化、测试4个方面进行归纳,综述了国内外橡胶疲劳寿命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影响橡胶疲劳寿命的因素,论述了...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橡胶结构的疲劳特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悬置的使用寿命,从橡胶疲劳寿命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仿真分析与性能优化、测试4个方面进行归纳,综述了国内外橡胶疲劳寿命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影响橡胶疲劳寿命的因素,论述了橡胶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及其预测效果,阐述并分析了橡胶疲劳寿命有限元仿真及测试现状,指出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橡胶疲劳寿命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疲劳寿命 预测模型 分析方法 疲劳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托车流固耦合温度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5
作者 谭礼斌 袁越锦 唐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9,共9页
对摩托车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摩托车流固耦合温度场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采用STAR-CCM+双向耦合求解摩托车流固耦合温度场计算模型,获得摩托车内部冷却介质流速分布规律及固体部件温度分布规律,为摩托车整车散热性能评估... 对摩托车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摩托车流固耦合温度场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采用STAR-CCM+双向耦合求解摩托车流固耦合温度场计算模型,获得摩托车内部冷却介质流速分布规律及固体部件温度分布规律,为摩托车整车散热性能评估提供量化数据参考。结果表明:散热器进气侧表面空气温度CFD模拟值与实验值的最大差值为3.5℃,误差约为9.5%,验证了流固耦合温度场计算模型的准确性。缸头盖、上箱体、下箱体、油底壳的最高温度分别为90、152、115、92℃。其他固体部件表面风速分布较均匀,固体部件表面温度分布较合理,未出现高温集中区域。证明了流固耦合温度场分析方法适用于不同工业产品的固体部件温度预测。研究结果可为摩托车冷却性能评估提供技术支撑,为不同产品固体部件温度预测提供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托车 流固耦合 温度场 风速 固体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PDB和FWDB的正面碰撞兼容性研究
6
作者 胡远志 高文凯 符志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33,共6页
根据欧洲车辆安全委员会工作标准建立全宽可变形壁障(FWDB)有限元模型,采用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台车实验方法进行标定,并使用已经标定验证的移动渐变性可变形壁障(MPDB)有限元模型,分别搭建轿车和某SUV的MPDB工况和FWDB工况碰撞模型进行... 根据欧洲车辆安全委员会工作标准建立全宽可变形壁障(FWDB)有限元模型,采用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台车实验方法进行标定,并使用已经标定验证的移动渐变性可变形壁障(MPDB)有限元模型,分别搭建轿车和某SUV的MPDB工况和FWDB工况碰撞模型进行车辆正面碰撞兼容性研究。计算车型MPDB工况和FWDB工况兼容性评价指标,分析结果发现当前MPDB工况对车辆结构兼容性评价尚有一定的局限,无法评价主吸能结构在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作用,需结合FWDB工况的兼容性评价指标垂直结构相互作用系数(VSI)和水平结构相互作用系数(HSI)进行分析,以更加全面地评价车辆正面碰撞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碰撞兼容性 移动渐变性可变形壁障 全宽可变形壁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汽车智能座舱告警筛选系统
7
作者 张莹 袁海兵 +3 位作者 何祺 姜立标 陈毅锋 陈桥芳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10,共12页
本研究探讨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汽车智能座舱告警系统,旨在应对由众多告警源引发的安全风险问题。针对现行系统中告警信息的冗余和分类不精确等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人工经验筛选法与CNN模型的混合筛选策略。具体而言,该策略通... 本研究探讨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汽车智能座舱告警系统,旨在应对由众多告警源引发的安全风险问题。针对现行系统中告警信息的冗余和分类不精确等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人工经验筛选法与CNN模型的混合筛选策略。具体而言,该策略通过整合来自不同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并进行有效分类,利用人工经验减少疑似缺陷信号,同时借助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和精准分类。实验结果显示,CNN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分类准确率达到了89.07%,而将2种方法综合运用后,对所有原始告警信号的筛选准确率更是高达99.998%,显著超越了现有VAS系统的筛选准确率(90%)。这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在告警信息筛选方面的高效性和卓越性。未来的研究将着重于增加训练数据量、优化模型参数以及改进文本预处理技术等方面,以期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技术 智能座舱告警 告警源 C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中心距偏差的直齿轮啮合刚度及振动分析
8
作者 黄一伦 陈旭 +1 位作者 胡玉梅 何造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1-572,共12页
考虑中心距偏差的影响,将单个轮齿的啮合过程离散成20个啮合点,并建立不同啮合点处的直齿轮副静态啮合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齿轮啮合刚度以及传递误差随中心距偏差变化的规律。随后建立了直齿轮副动态啮合有限元模型,通过瞬态动力学仿真分... 考虑中心距偏差的影响,将单个轮齿的啮合过程离散成20个啮合点,并建立不同啮合点处的直齿轮副静态啮合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齿轮啮合刚度以及传递误差随中心距偏差变化的规律。随后建立了直齿轮副动态啮合有限元模型,通过瞬态动力学仿真分析了中心距偏差、转速以及负载扭矩等参数对齿轮副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心距偏差增大,直齿轮啮合刚度降低,静态传递误差增大,啮合振动变大,但是对于振动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偏差达到临界值之后,随着中心距偏差的增大,齿轮副的啮合振动将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状态;齿轮副系统的振动随着转速的升高而增大,当处于共振转速时,齿轮发生严重脱啮,齿轮系统中的主要激振频率不再与啮合频率成整数倍关系,此时齿轮的振动呈现随机性,啮合冲击成倍增加,啮合稳定性下降;齿轮副的啮合振动随着扭矩的增大而呈现非线性递增,当扭矩过大时会引发节线冲击以及轮辐的异常振动,导致齿轮啮合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距偏差 啮合刚度 传递误差 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速度规划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分层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9
作者 胡博 岳岩 +2 位作者 谭森林 邓康 李思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共12页
在车联网信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融合网联信息的能量管理策略是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和燃油经济性的关键技术之一。首先,选取并联式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基于历史信息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预测前... 在车联网信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融合网联信息的能量管理策略是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和燃油经济性的关键技术之一。首先,选取并联式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基于历史信息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预测前车的行驶信息,在保证安全约束的前提下,以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为目标提出了融合前车和信号灯信息的初始车速规划算法;其次,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原理,以经济性、舒适性和高效通行为目标设计了经济车速求解策略,规划出最优经济车速序列;最后,基于经济车速序列,提出多目标优化的MPC能量管理策略,在提升经济性的同时,降低恶劣工况导致的燃料电池性能衰退。仿真结果表明:经济车速求解策略的通行距离较智能驾驶员模型(intelligent driver model,IDM)增加了7%,MPC能量管理策略较基于规则(rule-based)和等效燃油最小策略(ECMS),等效氢耗分别降低了47.16%、9.6%,燃料电池的性能衰退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 能量管理策略 模型预测控制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涡旋压缩机悬置系统优化设计
10
作者 王恒 郭常立 陈哲明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针对当前电动涡旋压缩机NVH差的问题,基于动力总成悬置设计的经验,从传递路径入手,为压缩机总成设计了一套噪声、振动及声振粗糙度(NVH)性能优越及可靠性高的悬置系统,并对该悬置系统进行了优化验证。首先,对电动压缩机悬置系统布置进... 针对当前电动涡旋压缩机NVH差的问题,基于动力总成悬置设计的经验,从传递路径入手,为压缩机总成设计了一套噪声、振动及声振粗糙度(NVH)性能优越及可靠性高的悬置系统,并对该悬置系统进行了优化验证。首先,对电动压缩机悬置系统布置进行了受力分析;接着,建立了压缩机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其刚体模态和解耦率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悬置三向刚度为设计变量,以悬置系统刚体模态和各阶模态能量解耦率为优化目标,运用遗传禁忌搜索算法(GATS)对该悬置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根据优化结果设计了悬置非线性刚度曲线,并进行了受力分析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压缩机悬置系统各阶刚体模态和解耦率满足目标要求,各悬置受力分布合理,压缩机全转速范围内的平均隔振率由20 dB左右提升到30 dB左右;同时,车内噪声和方向盘振动均有不同程度优化,有效提高了电动涡旋压缩机悬置系统的NVH性能。该方法对于电动涡旋压缩机悬置设计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可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振动及声振粗糙度 电动涡旋压缩机 悬置系统 频率配置 遗传禁忌搜索算法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乘用车线控转向系统主动转向综合控制策略研究
11
作者 陈哲明 朱俊义 +1 位作者 刘国栋 杨鑫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4-241,共8页
针对线控转向汽车的横向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包含变传动比控制和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的主动转向综合控制策略。对基于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的变传动比控制使用模糊控制方法进行优化,以满足线控转向汽车低速转向灵敏性和高速转向稳定性要求;以... 针对线控转向汽车的横向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包含变传动比控制和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的主动转向综合控制策略。对基于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的变传动比控制使用模糊控制方法进行优化,以满足线控转向汽车低速转向灵敏性和高速转向稳定性要求;以改进积分滑模控制为基础,搭建主动前轮转向控制器减小系统抖振并生成前轮补偿转角,弥补转向不足从而提高转向时的稳定性。验证中通过搭建线控转向汽车模型再结合动力学分析软件对汽车行驶的典型工况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证明具有主动转向综合控制策略的汽车横向稳定性明显优于无控制时的线控转向汽车以及传统机械转向汽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控转向 横向稳定性 主动转向 模糊控制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力矩陀螺作用下的单辙两轮车自抗扰研究
12
作者 陈宝 郑宇 +1 位作者 黄泽好 李仕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7-293,共7页
为提高单辙两轮车的抗干扰自平衡特性,利用控制力矩陀螺的输出力矩实现车体的抗扰防倾倒。依据试验台架验证力矩方向,计算力矩输出范围值以及外界干扰力数据;基于设计阶段的两轮车结构与特性参数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采用自动控制原理中... 为提高单辙两轮车的抗干扰自平衡特性,利用控制力矩陀螺的输出力矩实现车体的抗扰防倾倒。依据试验台架验证力矩方向,计算力矩输出范围值以及外界干扰力数据;基于设计阶段的两轮车结构与特性参数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采用自动控制原理中系统函数极点分布方法验证带有陀螺的两轮车系统稳定性,搭建带有奇异回避算法的串级PD控制器实现对陀螺的实时力矩控制;在车体怠速预起步阶段,分别进行横向干扰和侧向干扰的联合仿真分析,当整车在侧倾平面内达到相对垂向±1°内平衡时,分析得到整车最大横滚角度回零时间均低5s,论文研究表明:在控制力矩陀螺的作用下,通过控制算法协调陀螺进动角与车体侧倾角的实时匹配,能够保证行车前的车体自抗扰平衡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轮车 控制力矩陀螺 自抗扰 串级PD控制 进动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险表征的车内辅助信息设计模型
13
作者 柯善军 王钰苗 +2 位作者 聂成洋 何邦胜 郭栋 《图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918,共10页
为研究信息如何精准表征风险以辅助驾驶员准确感知环境,设计包含不同模态、变量和参数的信息样本进行紧迫度和扰人度感知测量实验,并根据感知测量结果,构建包含模态排序、变量选择和参数寻优的3层次车内辅助信息设计模型。首先,针对视... 为研究信息如何精准表征风险以辅助驾驶员准确感知环境,设计包含不同模态、变量和参数的信息样本进行紧迫度和扰人度感知测量实验,并根据感知测量结果,构建包含模态排序、变量选择和参数寻优的3层次车内辅助信息设计模型。首先,针对视觉、听觉和触觉模态,分别对比其各个设计变量的紧迫度感知差分灵敏度,选择差分灵敏度最高的设计变量作为该模态的风险表征变量,通过该模态的参数水平变化表征风险变化。其次,针对每个非风险表征变量,分别比较其不同参数水平的感知紧迫度与扰人度差值,并将差值最大的参数水平作为该变量的最佳参数水平,结合风险表征变量构建各个模态的辅助信息模型。然后,拟合3个模态的紧迫度和扰人度线性方程,观察同紧迫度下各个模态的扰人度差异,按照高紧迫低扰人原则进行模态优先级排序。最后,按照顺序对各个模态辅助信息模型进行叠加,形成“4级视觉闪烁频率+5级触觉震动占空比+6级听觉脉冲间隙”的多模态车内辅助信息模型。构建的车内辅助信息模型,可以实现对15级环境风险的精准表征,为驾驶员准确感知环境、保障驾驶安全提供了有益地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内辅助信息 风险表征 感知紧迫度 扰人度 差分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路面附着系数的自适应MPC轨迹跟踪算法
14
作者 李文礼 李旭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6,共8页
为提高自动驾驶汽车轨迹跟踪精度与行驶稳定性,提出考虑路面附着系数的自适应MPC轨迹跟踪控制算法。建立三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轨迹跟踪模型预测控制器,基于横向跟踪偏差和道路曲率自适应调整模型预测控制器的价值函数;基于递推最小... 为提高自动驾驶汽车轨迹跟踪精度与行驶稳定性,提出考虑路面附着系数的自适应MPC轨迹跟踪控制算法。建立三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轨迹跟踪模型预测控制器,基于横向跟踪偏差和道路曲率自适应调整模型预测控制器的价值函数;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实时估算路面附着系数,将估算结果作为轮胎侧偏角以及横向加速度约束相关的变量引入到控制器中,解决车辆在低附着路面下转向时轮胎侧向力易超出轮胎线性区间导致车辆失稳的问题。搭建Car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附着系数的路面环境下,该算法相较于传统MPC控制算法具有更高的跟踪精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迹跟踪 路面附着系数识别 模型预测控制 模糊控制 权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试验场仿真技术的对标精度研究
15
作者 何伟 张承伟 曹辉煌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1,共7页
耐久性能仿真精度与输入载荷精度强相关,传统的路谱迭代所输出的载荷虽然能满足耐久性能开发的精度要求,但是迭代依赖于实车进行路谱采集,花费时间周期长,且不能在项目开发前期为结构设计提供有力参考。虚拟试验场技术(VPG)可以提取载... 耐久性能仿真精度与输入载荷精度强相关,传统的路谱迭代所输出的载荷虽然能满足耐久性能开发的精度要求,但是迭代依赖于实车进行路谱采集,花费时间周期长,且不能在项目开发前期为结构设计提供有力参考。虚拟试验场技术(VPG)可以提取载荷作为耐久开发的输入,其高效性和经济性是传统疲劳载荷迭代所远不能及的,然而VPG精度是否满足耐久性能开发需进行整车载荷对标研究。因此基于VPG技术在ADAMS中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并基于实车采集的路谱数据和悬架K&C试验数据进行VPG对标,通过对扭曲路和比利时路的对标结果的分析,验证了VPG技术可在车辆开发前期为疲劳耐久性能开发提供精度可靠的载荷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虚拟试验场 载荷输入 疲劳耐久 载荷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效应下飞行汽车垂直降落气动特性研究
16
作者 赖晨光 温世豪 +2 位作者 翟光涛 陈俊 郭云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54,共10页
为研究地面效应对飞行汽车垂直降落过程中气动特性的影响,使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法对不同离地高度下的单涵道风扇与整车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离地高度h/D的值为0.5~2时,受地面效应的影响,涵道风扇总升力最大变化量为6.92%,旋翼升... 为研究地面效应对飞行汽车垂直降落过程中气动特性的影响,使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法对不同离地高度下的单涵道风扇与整车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离地高度h/D的值为0.5~2时,受地面效应的影响,涵道风扇总升力最大变化量为6.92%,旋翼升力最大变化量为18.3%,涵道升力最大变化量为37.3%,旋翼升力增加的原因是环境压力增加,涵道升力减小的原因是涵道风扇气流总流量减少与有效迎角变小。在h/D值为0.75~2时,钝体车身式飞行汽车总升力最大变化量为7.08%,流线型车身式飞行汽车总升力最大变化量为18.98%,流线型车身较钝体车身升力变化更大,受地面效应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汽车 地面效应 CFD 垂直降落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多间隙对瞬态振动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李明 苏苗 +2 位作者 郭栋 周裕发 张德祥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7,共11页
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输出扭矩变化快,且动力传动系统中分布多个间隙,如差速器半轴齿轮间隙、输入轴花键间隙、半轴齿轮花键间隙等,使纯电动汽车在Tip-in/out工况下产生明显的振动噪声,严重影响整车舒适性。为探究纯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 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输出扭矩变化快,且动力传动系统中分布多个间隙,如差速器半轴齿轮间隙、输入轴花键间隙、半轴齿轮花键间隙等,使纯电动汽车在Tip-in/out工况下产生明显的振动噪声,严重影响整车舒适性。为探究纯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中多间隙参数对系统动力学响应的规律,建立了适用于瞬态工况的动力传动系统模型,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其准确性。通过DOE试验设计对差速器半轴齿轮间隙、输入轴花键间隙、半轴齿轮花键间隙等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参数。通过多参数优化分析,获得了最优参数组合,显著降低Tip-in/out工况下的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电动汽车 动力传动系统 Tip-in/out 动力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避障致车-车斜角碰撞的乘员损伤分析及应对
18
作者 邵金华 冯兴 +2 位作者 郑红英 滕可 李学亮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7,共13页
基于协同避障导致的车-车斜角碰撞事故场景,分析乘员的离位响应和人体损伤。选取壁障残余车速和碰撞重叠率两个变量,分别设置4种壁障车速度和3种碰撞重叠率,分析乘员因协同避障产生的离位现象以及乘员在碰撞过程中的人体损伤;匹配主动... 基于协同避障导致的车-车斜角碰撞事故场景,分析乘员的离位响应和人体损伤。选取壁障残余车速和碰撞重叠率两个变量,分别设置4种壁障车速度和3种碰撞重叠率,分析乘员因协同避障产生的离位现象以及乘员在碰撞过程中的人体损伤;匹配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分析其对离位乘员的约束效果。结果表明,协同避障会导致乘员产生明显的侧向离位,降低了基础约束系统的保护效果,尤其是针对右倾坐姿乘员,安全带已经完全脱离乘员肩部。从测试矩阵分析结果来看,碰撞重叠率在30%左右时的乘员综合损伤最高;匹配主动安全带的约束系统在协同避障过程中对乘员的离位运动有较好的约束效果,乘员侧向离位明显降低,乘员综合损伤风险下降,但在50%重叠率的碰撞工况中,乘员头部仍有很大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被动安全集成 协同避障 正面斜角碰撞 乘员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铰强度对小偏置碰撞的影响及仿真精度提升
19
作者 邵金华 赵美洲 +1 位作者 陈鹏 禹慧丽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40,共7页
为探究底盘结构中球铰强度对小偏置碰撞的影响,从而提高实际工程应用中仿真模型的精度,采用试验与仿真结合的方法,通过底盘关键零部件材料试验与球头失效试验获得对应材料力学参数,对关键位置球铰强度进行设计,搭建局部台车对底盘零件... 为探究底盘结构中球铰强度对小偏置碰撞的影响,从而提高实际工程应用中仿真模型的精度,采用试验与仿真结合的方法,通过底盘关键零部件材料试验与球头失效试验获得对应材料力学参数,对关键位置球铰强度进行设计,搭建局部台车对底盘零件进行标定来提高分析模型仿真精度。结果表明,球铰强度对小偏置碰撞工况的影响较大,标定后的模型分析结果与试验的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球铰强度 小偏置碰撞 仿真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形轮辐气动特性的感性工学研究
20
作者 成振波 王全生 +2 位作者 刘馨 龙仔航 邹谋韬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74,共8页
为将用户对轮毂造型的审美需求与整车气动特性相结合,基于Y形轮辐设计曲线模型,引入轮辐偏移距离和自旋角度,运用感性工学探索轮辐造型对用户审美的影响,结合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轮辐偏移距离和自旋角度影响下的整车... 为将用户对轮毂造型的审美需求与整车气动特性相结合,基于Y形轮辐设计曲线模型,引入轮辐偏移距离和自旋角度,运用感性工学探索轮辐造型对用户审美的影响,结合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轮辐偏移距离和自旋角度影响下的整车流动机理。综合分析轮毂造型对气动特性和用户审美意象的关系,发现轮辐偏移距离和自旋角度会对整车气动阻力系数和用户审美意象产生显著影响。在具有较高用户审美意象的轮毂造型下设计验证样本,不改变造型审美意象,调节设计参数,改善整车流场,降低气动阻力,为轮毂造型设计与气动性能一体化研发流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 感性工学 轮毂造型 Y形轮辐设计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