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1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连续网状增强TiAl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研究
1
作者 刘赵婷 李明骜 +2 位作者 肖树龙 陈玉勇 熊意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11-1625,共15页
本文设计并结合低能球磨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C元素强塑化基体单元的准连续网状增强TiAl基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组织演化和高温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烧结组织主要由TiAl基体单元及其界面层的准连续网... 本文设计并结合低能球磨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C元素强塑化基体单元的准连续网状增强TiAl基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组织演化和高温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烧结组织主要由TiAl基体单元及其界面层的准连续网状增强结构组成,基体单元内部为γ相和(α_(2)+γ)层片团构成的双态组织,准连续网状增强结构中增强体主要为针状和颗粒状的TiB、Ti_(2)AlC和Ti_(3)AlC相;随着B_(4)C含量增加,准连续网状增强结构的厚度和连续性增加,基体单元的连通性降低;相同B_(4)C含量条件下,随着Ti Al合金粉末粒径减小,准连续网状增强结构的厚度和连续性减小,基体单元的连通性提高;同时,准连续网状增强结构能够将TiAl基复合材料900℃的高温极限抗拉强度(UTS)和伸长率显著提高至441.0 MPa和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基复合材料 准连续网状增强结构 放电等离子烧结 组织演化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包铝层状材料的制备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2
作者 刘禹江 杜文玉 +5 位作者 王延 周弋凇 胡红军 易致豪 王兴栋 钟韬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137,共19页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铜包铝层状材料因兼具铜的优良导电性和铝的轻质、低成本等优点,在多个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铜包铝层状材料的制备技术现状、应用领域及其发展趋势。在制备技术方面,铜包铝层状材料的制备方法多...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铜包铝层状材料因兼具铜的优良导电性和铝的轻质、低成本等优点,在多个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铜包铝层状材料的制备技术现状、应用领域及其发展趋势。在制备技术方面,铜包铝层状材料的制备方法多样,包括水平连铸直接复合成形、水平充芯连铸复合法、包覆铸造、固-液复合法、铸造-冷挤压技术、摩擦搅拌焊接、累积轧制结合、三层复合板轧制、波纹轧制等。这些技术各有特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生产需求和材料特性。例如,水平连铸直接复合成形技术通过连续铸造的方式,直接将铜和铝复合在一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材料的一致性;摩擦搅拌焊接技术则通过固态连接避免了传统熔焊的缺陷,实现了高强度、低热影响区的焊接效果。应用领域涵盖导电、散热信号传输、电磁屏蔽等。铜包铝复合材料在电力传输、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领域已成为关键材料,特别是在需要轻量化设计且要求高性能的场合表现出显著优势。展望未来,铜包铝层状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制备技术的优化、性能的提升及应用领域的拓展等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铜包铝层状材料预计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包铝层状材料 制备技术 界面结合 应用领域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热温度对激光选区熔化成形30%SiC_(p)/AlSi10Mg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郭耀旗 唐敏 +4 位作者 马红林 魏文猴 王林志 范树迁 张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4-160,共7页
基板常温工况下激光选区熔化成形中等体积分数SiC_(p)/Al复合材料存在孔洞、裂纹等冶金缺陷,从而导致成形零件致密度低、力学性能差等问题。首先研究了固定优化成形工艺参数时,基板预热温度(200~400℃)对45μm的30%(质量分数,下同)SiC_(... 基板常温工况下激光选区熔化成形中等体积分数SiC_(p)/Al复合材料存在孔洞、裂纹等冶金缺陷,从而导致成形零件致密度低、力学性能差等问题。首先研究了固定优化成形工艺参数时,基板预热温度(200~400℃)对45μm的30%(质量分数,下同)SiC_(p)/AlSi10Mg成形零件表观致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SiC_(p)质量分数至50%,再次评价了上述基板预热温度对成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iC_(p)质量分数为30%时,升高基板预热温度可以减少成形零件的孔洞和裂纹,成形零件的表观致密度及力学性能显著提高;当基板预热至400℃时,成形零件表观致密度最高达到97.98%,与此同时极限抗压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分别为578 MPa和56 MPa;随着SiC_(p)质量分数进一步增加至50%,基板预热温度对成形零件致密化和力学性能的强化效果逐步减弱。本研究证明高温预热基板能够有效抑制激光选区熔化成形中等体积分数SiC_(p)/Al复合材料的冶金缺陷,为增材制造SiC_(p)/Al复合材料提供了工程应用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体积分数 SiC_(p)/Al复合材料 激光选区熔化 基板预热 致密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M成形AlSi10Mg合金及SiC/AlSi10Mg复合材料的耐蚀和耐磨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丁雪萍 张祺 +3 位作者 周崯莹 郭耀旗 唐敏 龚媛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105,共9页
利用SLM成形制备SiC/AlSi10Mg复合材料,采用XRD,SEM,EDS,EBSD,电化学方法和摩擦磨损实验分析其物相特征、微观组织和耐蚀、耐磨性能,并与SLM成形AlSi10Mg合金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SLM成形SiC/AlSi10Mg试样的... 利用SLM成形制备SiC/AlSi10Mg复合材料,采用XRD,SEM,EDS,EBSD,电化学方法和摩擦磨损实验分析其物相特征、微观组织和耐蚀、耐磨性能,并与SLM成形AlSi10Mg合金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SLM成形SiC/AlSi10Mg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2.0827μA/cm^(2))小于SLM成形AlSi10Mg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3.389μA/cm^(2)),同时SLM成形SiC/AlSi10Mg试样表面钝化膜的厚度(7.1 nm)大于AlSi10Mg试样表面钝化膜的厚度(1.9 nm),说明SLM成形SiC/AlSi10Mg试样耐蚀性能更优。究其原因为,SiC加入后引起晶粒细化、大角度晶界比例增多及铝基体连续性破坏,进而导致腐蚀速率减缓,耐蚀性能增强。此外,与SLM成形AlSi10Mg合金的硬度(103.58±7.41)HV_(0.2)相比,SLM成形SiC/AlSi10Mg复合材料的硬度(207.68±16.02)HV_(0.2)大约是前者的2倍,硬度明显提高,耐磨性能增强;SLM成形AlSi10Mg和SiC/AlSi10Mg的磨损机制均以磨料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选区熔化 SiC/AlSi10Mg复合材料 腐蚀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无压烧结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熊意义 李明骜 +2 位作者 周涛 胡励 时来鑫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122,共11页
有色金属材料是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通讯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材料,其传统的加工方法存在材料利用率低、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有色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无压烧结技术能够实现形状复杂零件的近净成形,且成本低、设备简单,有助于有... 有色金属材料是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通讯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材料,其传统的加工方法存在材料利用率低、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有色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无压烧结技术能够实现形状复杂零件的近净成形,且成本低、设备简单,有助于有色金属材料的批量化、低成本生产。但无压烧结金属成品中普遍存在致密度不足导致其力学性能较差和难以应用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综述了近年来铝合金、钛合金以及钛铝合金等有色金属无压烧结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合金化元素、烧结气氛以及粉末粒径等因素对合金烧结致密化、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指出了无压烧结未来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发展方向,以期为获得高性能的无压烧结金属制品、促进无压烧结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部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钛合金 钛铝合金 无压烧结 致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回收与再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豪 宋东祺 +3 位作者 闫庆康 柏明军 万浩 郭慧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3-523,共11页
退役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CM)富含Li、Ni、Co、Mn等有价金属,其高效分离与回收对环保至关重要。评价分析了化学沉淀法、溶剂萃取法和电化学沉积法分离溶解态Li、Ni、Co、Mn的工艺原理、条件及效果;根据NCM正极材料的失效机制,对直... 退役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CM)富含Li、Ni、Co、Mn等有价金属,其高效分离与回收对环保至关重要。评价分析了化学沉淀法、溶剂萃取法和电化学沉积法分离溶解态Li、Ni、Co、Mn的工艺原理、条件及效果;根据NCM正极材料的失效机制,对直接再生策略的固态烧结、水热法和锂基共晶熔盐法,以及间接再生策略的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和电化学法的发展现状及优缺点进行了系统评述;总结了锂、镍、钴、锰等有价金属分离与电极材料再生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改进方向,旨在为退役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高效回收利用提供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三元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分离 再生 有价金属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LC/Mo薄膜在甲醇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苏永要 彭浩 +4 位作者 徐照英 张腾飞 王锦标 余伟杰 阮海波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1-129,共9页
目的甲醇燃料的应用给内燃机喷射系统关键运动部件的稳定、高效运行带来了挑战。基于关键部件在减摩抗磨方面的迫切需求,在高速钢表面设计并制备Mo掺杂的类金刚石(Mo-DLC)薄膜。方法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高速钢表面制备具有Mo过渡层的Mo-... 目的甲醇燃料的应用给内燃机喷射系统关键运动部件的稳定、高效运行带来了挑战。基于关键部件在减摩抗磨方面的迫切需求,在高速钢表面设计并制备Mo掺杂的类金刚石(Mo-DLC)薄膜。方法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高速钢表面制备具有Mo过渡层的Mo-DLC/Mo薄膜,并与未制备过渡层的Mo-DLC薄膜进行对比研究。利用激光拉曼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检测设备,对薄膜的微观结构、形貌、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Mo-DLC/Mo薄膜的内应力约为1.85 GPa,膜基结合力约为210 mN。与未制备过渡层的Mo-DLC薄膜(2.18 GPa,100 mN)相比,内应力降低了约15%,膜基结合力提高了110%。此外,Mo-DLC/Mo薄膜还具有优异的耐磨损性能和环境适应性,在空气和甲醇中的磨损率均较低,分别为4.6×10^(−8)、5.8×10^(−8)mm^(3)/(N·m)。结论Mo过渡层对Mo-DLC的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显著,Mo-DLC/Mo薄膜在甲醇中展现出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可为低应力DLC的制备及其在醇类内燃机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DLC薄膜 过渡层 摩擦磨损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含量对TiZrNbMoAl_(x)难熔高熵合金薄膜高温抗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林青 蒲春林 +1 位作者 张艳 王军军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73,共10页
目的探讨Al含量对TiZrNbMoAl_(x)难熔高熵合金(Refractory High-entropy Alloys,RHEAs)薄膜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讨论TiZrNbMoAl_(x)RHEAs薄膜的氧化机理。方法利用双靶磁控共溅射技术,以90°扇形的Ti、Zr、Nb、Mo靶拼接... 目的探讨Al含量对TiZrNbMoAl_(x)难熔高熵合金(Refractory High-entropy Alloys,RHEAs)薄膜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讨论TiZrNbMoAl_(x)RHEAs薄膜的氧化机理。方法利用双靶磁控共溅射技术,以90°扇形的Ti、Zr、Nb、Mo靶拼接而成的靶材和Al靶材作为溅射靶材,通过调节Al靶溅射功率,制备不同Al含量(原子数分数0%、14%、18%、24%、28%)的TiZrNbMoAl_(x)RHEAs薄膜,并将这些薄膜置于600℃大气环境中进行氧化试验。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量色散光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氧化前后薄膜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对比不同Al含量的TiZrNbMoAl_(x)RHEAs薄膜的抗氧化性能,并分析其氧化机理。结果薄膜的微观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与Al含量密切相关。不含Al时,薄膜呈现出(110)择优取向的BCC单相固溶体结构;Al原子数分数为14%~24%时,薄膜表现为无定形相结构;Al含量较高(原子数分数为28%)时,薄膜中出现了AlZr_(3)二次相。在600℃环境退火后,Al氧化生成了Al_(2)O_(3),这有效提升了TiZrNbMoAl_(x)RHEAs薄膜的抗氧化性能。然而,过量的Al含量(原子数分数为28%)会导致应力集中并产生裂纹,降低薄膜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结论Al含量对TiZrNbMoAl_(x)RHEAs薄膜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适量的Al含量可改善TiZrNbMoAl_(x)RHEAs薄膜的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熔高熵合金薄膜 高温抗氧化性能 AL含量 相组成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汽车覆盖件前盖外板冲压工艺开发及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夏胡林 李明骜 +6 位作者 何昌涛 周涛 范杰 王卫生 曹智 胡励 袁小伟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目的针对汽车覆盖件前盖外板冷冲压成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拉裂、起皱和变形不均匀等问题,利用Autoform软件优化工艺参数。方法以厚度0.95 mm的铝合金板料为原材料,基于CATIA三维建模软件构建覆盖件前盖外板的三维模型,利用AutoForm软件... 目的针对汽车覆盖件前盖外板冷冲压成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拉裂、起皱和变形不均匀等问题,利用Autoform软件优化工艺参数。方法以厚度0.95 mm的铝合金板料为原材料,基于CATIA三维建模软件构建覆盖件前盖外板的三维模型,利用AutoForm软件对覆盖件前盖外板的拉延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拉延工艺参数,提高覆盖件产品成形质量。结果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摩擦因数为0.1、冲压速度为200 mm/s时,随着压边力由1200 kN增至2200 kN,产品的最大减薄率由14.74%增到17.37%,安全区占比由81.5%增到84.66%;当压边力为1600 kN、冲压速度为200 mm/s时,随着摩擦因数由0.1增至0.18,产品最大减薄率由15.79%增至19.47%,安全区占比先由83.64%增至84.69%,随后降低至84.13%;此外,冲压速度变化对产品的最大减薄率和安全区占比影响不明显。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当压边力为1400 kN、摩擦因数为0.1、冲压速度为300 mm/s时,前盖外板产品冲压最大减薄率最优;在压边力为1700 kN、摩擦因数为0.16以及冲压速度为400 mm/s条件下,前盖外板产品的冲压安全区占比和成形质量最优。结论最优工艺参数如下:压边力为1700 kN、摩擦因数为0.16、冲压速度为400 m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冲压工艺 覆盖件 数值模拟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增强与增韧改性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敬媛 李又兵 +2 位作者 史文 潘燕 王恒兵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7-51,共5页
研究了不同含量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相容剂对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聚乙烯蜡(GFRPP/PW)复合材料体系力学性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的PP-g-MAH可以改善"浮纤"现象,促进GFRPP/PW/PP-g-MAH复合材料的相容性和PP... 研究了不同含量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相容剂对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聚乙烯蜡(GFRPP/PW)复合材料体系力学性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的PP-g-MAH可以改善"浮纤"现象,促进GFRPP/PW/PP-g-MAH复合材料的相容性和PP基体中γ晶的产生;与原体系相比,加入少量相容剂后冲击强度提高了37.9%,屈服强度提高了3.2%,热变形温度增加了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玻璃纤维 聚乙烯蜡 熔融共混 增强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28
11
作者 黄伟九 赵远 王选伦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3484-3488,共5页
采用氧化石墨烯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石墨烯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研究了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及摩擦学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石墨烯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硬度均呈先... 采用氧化石墨烯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石墨烯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研究了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及摩擦学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石墨烯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硬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冲击强度呈先升高而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当添加1.0%(质量分数)的石墨烯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分别比纯聚酰亚胺提高了149%和652%。石墨烯的加入显著降低了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随石墨烯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先下降后上升,而摩擦系数先显著降低,尔后平缓减小。随载荷增加,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呈平缓下降的趋势;而随滑动速率增加,磨损率呈上升趋势。石墨烯增强的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为粘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石墨烯 复合材料 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表面抗空蚀涂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成龙 林英英 +1 位作者 王玥霁 黄伟九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1,共5页
概括了金属材料空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综合评述了采用激光表面改性技术、等离子表面改性技术、热喷涂技术、化学镀、电镀等表面涂镀技术制备的不同种类涂层的抗空蚀作用效果与机理,提出并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及未来抗空蚀涂... 概括了金属材料空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综合评述了采用激光表面改性技术、等离子表面改性技术、热喷涂技术、化学镀、电镀等表面涂镀技术制备的不同种类涂层的抗空蚀作用效果与机理,提出并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及未来抗空蚀涂层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 空蚀 表面涂镀技术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基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宫敬禹 陈元芳 +1 位作者 韩超 叶阳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71,共5页
以PP为基体,采用热压成型方法制备木塑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SEM研究了木粉含量、偶联剂改性对复合材料结晶、流变、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粉的加入会抑制-βPP晶型的生成,10份木粉可能有助于(040)晶面的生长。随着木粉含量... 以PP为基体,采用热压成型方法制备木塑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SEM研究了木粉含量、偶联剂改性对复合材料结晶、流变、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粉的加入会抑制-βPP晶型的生成,10份木粉可能有助于(040)晶面的生长。随着木粉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有所提高,而冲击性能明显降低。加入0.5份铝酸酯偶联剂时,-αPP的特征峰(130)以及主要晶面(010)(、040)的衍射强度均有所增加,缺口冲击强度为6.25kJ/m2,较未添加铝酸酯偶联剂的复合材料提高23.52%,SEM结果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同时,材料的加工性能也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木粉 复合材料 铝酸酯偶联剂 结晶性能 流变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改性PP/杨木粉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元芳 宫敬禹 +1 位作者 韩超 叶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04-107,共4页
以PP为基体,采用热压成型的方法制备PP/杨木粉复合材料。通过转矩流变、维卡耐热、SEM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偶联剂含量、2种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耐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0.5份的偶联剂可以提高木粉30份体系的拉伸... 以PP为基体,采用热压成型的方法制备PP/杨木粉复合材料。通过转矩流变、维卡耐热、SEM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偶联剂含量、2种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耐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0.5份的偶联剂可以提高木粉30份体系的拉伸强度及缺口冲击强度。EVA的改性效果显著,试样EA10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31.4MPa和7.94kJ/m2,较WF30分别提高23.62%和56.92%。SEM断面观察发现,试样的EA10基体连续性良好,大量木纤维在基体中断裂,撕裂区域较多,说明材料的韧性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杨木粉复合材料 铝酸酯偶联剂 维卡软化点 EVA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表面搅拌摩擦加工处理的研究进展(Ⅱ)——表面复合材料层的制备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冰冰 刘成龙 +2 位作者 童路 昌霞 黄伟九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5,共7页
对搅拌摩擦加工制备铝合金表面复合材料层的增强颗粒类型、添加方式、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系统分析了加工工艺参数对增强颗粒分布均匀性和复合材料层性能的影响。为解决铝合金表面复合材料层中增强颗粒的分布均匀性问题,... 对搅拌摩擦加工制备铝合金表面复合材料层的增强颗粒类型、添加方式、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系统分析了加工工艺参数对增强颗粒分布均匀性和复合材料层性能的影响。为解决铝合金表面复合材料层中增强颗粒的分布均匀性问题,未来应从铝合金塑性流动、增强颗粒润湿性及搅拌摩擦加工新工艺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加工 铝合金 表面改性 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RPP复合材料“浮纤”改善及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潘燕 李又兵 +3 位作者 史文 盛旭敏 王恒兵 李敬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20,共4页
以改善玻纤增强聚丙烯(GFRPP)复合材料注射成型"浮纤"现象为研究目标,加入不同用量的石蜡对GFRPP复合材料进行改性,考察了石蜡对GFRPP复合材料表面形貌、流动性能、力学性能和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石蜡有利于改善G... 以改善玻纤增强聚丙烯(GFRPP)复合材料注射成型"浮纤"现象为研究目标,加入不同用量的石蜡对GFRPP复合材料进行改性,考察了石蜡对GFRPP复合材料表面形貌、流动性能、力学性能和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石蜡有利于改善GFRPP复合材料的"浮纤"现象,加入超过10份石蜡后,复合材料注塑制品表面基本没有玻纤外露现象。随着石蜡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流动性能显著提高,力学性能有所下降,结晶温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玻璃纤维 石蜡 浮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阵列差分涡流检测对铝合金涂层下腐蚀无损成像检测研究
17
作者 唐孝良 周俊 +9 位作者 简光建 邓庆祝 莫少览 邓江 佘祖新 钟勇 黄伦 舒畅 潘茂林 王忠维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5-113,共9页
目的在恶劣环境中使用的铝合金部件通常需要涂层防护,但涂层失效导致铝合金发生腐蚀的初期阶段无法通过外观进行检测确认,因此利用阵列差分涡流检测对铝合金涂层下的腐蚀进行无损成像检测。方法以涂覆有丙烯酸涂层的2A12-T4铝合金作为... 目的在恶劣环境中使用的铝合金部件通常需要涂层防护,但涂层失效导致铝合金发生腐蚀的初期阶段无法通过外观进行检测确认,因此利用阵列差分涡流检测对铝合金涂层下的腐蚀进行无损成像检测。方法以涂覆有丙烯酸涂层的2A12-T4铝合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盐酸溶液中进行不同时间的加速腐蚀实验,获得不同腐蚀程度的损伤样品,随后进行阵列涡流检测。检测后使用脱漆剂除漆,对腐蚀缺陷微观形貌、化学成分和三维尺寸进行表征。获得了腐蚀缺陷尺寸与差分涡流信号间的关联规律。使用有限元分析手段,研究了腐蚀缺陷尺寸对差分涡流信号的影响机制。结果研究结果发现,涂层下的铝合金腐蚀损伤呈现浅碟型几何特征,在腐蚀初期主要在深度方向生长,而在腐蚀后期向径向和深度2个方向生长。涂层下腐蚀缺陷尺寸越大,检测信号越强。发生腐蚀损伤区域的阵列涡流差分信号会呈现出“凹-凸”的信号特征,并且缺陷实际位置处于检测信号的“峰”和“谷”之间。结论差分阵列涡流检测可以直观地确定涂层下腐蚀缺陷的存在及腐蚀缺陷的尺寸,实现腐蚀缺陷的涡流成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腐蚀 涂层 涡流 无损检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改性40Cr材料表面微动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建军 许洪斌 +1 位作者 陈元芳 韩超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111,共5页
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技术对齿轮常用材料40Cr进行表面改性,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粗糙度仪、显微硬度仪和摩擦摩损仪对比分析40Cr材料表面电子束改性前后的材料表面形貌、组织和力学性能及其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C... 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技术对齿轮常用材料40Cr进行表面改性,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粗糙度仪、显微硬度仪和摩擦摩损仪对比分析40Cr材料表面电子束改性前后的材料表面形貌、组织和力学性能及其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Cr材料经电子束处理后,表面粗糙度增加,截面硬度在表层1mm内增加,材料表层组织结构由于重熔快冷发生变化而产生残余奥氏体,硬度和组织的变化都起到改善材料微摩擦磨损性能的作用。电子束改性样品摩擦因数在实验初期相对稳定,随着摩擦磨损试验的进行,摩擦因数急剧升高并接近于电子束改性前的样品。微动摩擦性能得到提高,磨损量相当于改性前的26.4%,降低近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 40Cr 表面改性 摩擦性能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蚀与冲蚀交互作用下锡黄铜的材料流失及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青 刘成龙 +3 位作者 廖志康 张小彬 高丹丹 黄伟九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1-85,共5页
利用转盘式磨损试验机模拟船用螺旋桨实际运行工况,通过失重分析、表面和截面形貌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探讨了锡黄铜在含沙量不同的介质中空蚀与冲蚀交互作用下的材料流失规律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含沙量为1kg/m3的测试介质中,空蚀与... 利用转盘式磨损试验机模拟船用螺旋桨实际运行工况,通过失重分析、表面和截面形貌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探讨了锡黄铜在含沙量不同的介质中空蚀与冲蚀交互作用下的材料流失规律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含沙量为1kg/m3的测试介质中,空蚀与冲蚀交互作用下锡黄铜的材料流失孕育期很短,主要经历上升期、稳定期、衰减期,而当含沙量增加至2 kg/m3时,在相同交互作用时间内材料失重率明显增加,且稳定期不明显。空蚀与冲蚀交互作用后,锡黄铜表面呈现无明显方向性的短程犁沟状、鱼鳞状凹坑,存在明显的加工硬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黄铜 空蚀与冲蚀 交互作用 表面形貌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纳米材料在光催化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飞 蒲雪超 +4 位作者 冉濛 梁琦 赵辉 齐敏 闫爱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2-18,共7页
二硫化钼(MoS_2)具有类石墨烯层状结构、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电子传输特性,在光催化、太阳能电池、光开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直备受关注。综述了近5年MoS_2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和光催化水解制氢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 二硫化钼(MoS_2)具有类石墨烯层状结构、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电子传输特性,在光催化、太阳能电池、光开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直备受关注。综述了近5年MoS_2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和光催化水解制氢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MoS_2纳米材料在光催化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重点介绍了相关解决方法。最后展望了MoS_2纳米材料在光催化应用中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纳米材料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