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主城区水域典型PhACs污染水平及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2
1
作者 严清 訾成方 +4 位作者 张怡昕 甘秀梅 彭绪亚 高旭 郭劲松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78-1185,共8页
采用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分析了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类酯类抗生素、心血管类、止痛剂类等8类PhACs(医药活性物质)在重庆主要地表水体长江、嘉陵江及花溪河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 采用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分析了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类酯类抗生素、心血管类、止痛剂类等8类PhACs(医药活性物质)在重庆主要地表水体长江、嘉陵江及花溪河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1种目标PhACs中,有14种在3条河流中均有检出,长江与嘉陵江的中P(PhACs)为1.1—35.5ng/L,花溪河P(PhACs)为10.3—445.6ng/L.莫西沙星、苯扎贝特、吉非罗奇、双氯芬酸、阿托伐他汀等5种目标PhACs仅在花溪河中检出,质量浓度为0.6—31.4ng/L.氨氯地平未检出.花溪河流量小且周边污水直排严重,除磺胺甲嘧啶、立痛定与辛伐他汀外,其他目标PhACs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其他2条河流.参照MEC/PNEC(MEC为环境实测浓度,PNEC为生态风险阈值)风险综合评估体系评估了水环境中PhACs的生态风险,在检测出的目标PhACs中,磺胺甲恶唑、氧氟沙星、红霉素、降固醇酸的生态风险熵(RQ=MEC/PNEC)均大于0.1,百]能会对环境产生中等程度危害的生态风险,这与这4种PhACs的大量频繁使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 药物活性物质 生态风险评估 地表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氨氮质量浓度废水DPR-SNAD脱氮除磷效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健 宋晔珂 +4 位作者 刘轶 曹猛 和雪杰 周炯 温馨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721,共9页
针对低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副产物硝氮残留,有机物耐受能力差,以及缺乏除磷功能等问题,提出反硝化除磷(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DPR)-单级自养脱氮(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d... 针对低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副产物硝氮残留,有机物耐受能力差,以及缺乏除磷功能等问题,提出反硝化除磷(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DPR)-单级自养脱氮(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AD)组合处理技术,重点考察氨氮负荷对单级自养脱氮工艺(Single-stage Nitrogen Removal Using Anammox And Partial Nitritation,SNAP)系统、泥龄对DPR系统构建的影响,以及低氨氮废水DPR-SNAD组合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效能与微生物种群。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氨氮质量浓度梯度递减方式,氨氮负荷为0.20 kg N/(m^(3)·d)的低氨氮质量浓度的SNAP系统构建时间为63 d,较负荷为0.05 kg N/(m^(3)·d)的系统缩短了37 d。泥龄对构建的DPR系统效能影响显著,泥龄为35 d的系统除磷脱氮效能较高,PO_(4)^(3-)-P、NO_(3)^(-)-N、COD去除率分别为86.25%、98.00%、92.00%,系统释磷、吸磷、反硝化脱氮速率分别达4.60 mg/(L·h)、4.13 mg/(L·h)、5.53 mg/(L·h)。DPR-SNAD组合处理系统的氨氮(NH_(4)^(+)-N)、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分别为100%、98.64%、86.00%、93.30%。TN、TP去除率较对照组SNAP分别提高了19.20百分点和86.00百分点。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组合系统脱氮除磷功能菌属主要有Rhodobacter、Candidatus_Brocadia、Nitrosomonas、Gemmobacter,SNAD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AnAOB)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SNAP系统,DPR促进SNAD提高了系统脱氮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低氨氮废水 单级自养脱氮 反硝化除磷 厌氧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G06与CTAB联合乙醇强化活性污泥产中链脂肪酸
3
作者 曾俊涵 于波 +3 位作者 练春江 刘少武 毛明英 潘伟亮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8-863,868,共7页
活性污泥经预处理后能提高资源化能力,表面活性剂与碳链延长技术的结合,更能增加中链脂肪酸(MCFA)的产量。研究将非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正己基葡糖苷(APG06)和阳离子化学表面活性剂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联合乙醇处理活性污泥,研究在... 活性污泥经预处理后能提高资源化能力,表面活性剂与碳链延长技术的结合,更能增加中链脂肪酸(MCFA)的产量。研究将非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正己基葡糖苷(APG06)和阳离子化学表面活性剂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联合乙醇处理活性污泥,研究在厌氧发酵情况下活性污泥产中链脂肪酸效率,考察乙醇加入前后MCFA的产量。研究发现,未添加乙醇时,VFA的产量最高,而在加入乙醇后,MCFA的产量大幅上升。乙醇的加入有利于碳链延长反应,促进VFA向MCFA的转化。微生物群落表明,高剂量的APG06和CTAB使用更有利于碳链延长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链脂肪酸 短链脂肪酸 乙醇 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G06与CTAB联合预处理改善污泥产酸及微生物特征
4
作者 张汛 康英豪 +3 位作者 练春江 刘少武 蔡安蓉 潘伟亮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622,共6页
研究APG06与CTAB联合预处理下污泥水解酸化、粒径削减及脂肪酸产生的效果,并结合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分析,初步阐明了联合预处理改善污泥水解酸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PG06与CTAB联合预处理可有效提升水解酸化效率,有效缩短产短链... 研究APG06与CTAB联合预处理下污泥水解酸化、粒径削减及脂肪酸产生的效果,并结合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分析,初步阐明了联合预处理改善污泥水解酸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PG06与CTAB联合预处理可有效提升水解酸化效率,有效缩短产短链脂肪酸的时间,且对小粒径改善效果更佳,各实验组污泥的SCOD、蛋白质、多糖都在1 h内达到下降峰值,可将TB-EPS降解为较小的溶解有机物,并转化为S-EPS。污泥经过预处理后可有效削减污泥粒径,提高了乙酸、丙酸及正戊酸的产量。随着APG06用量的添加,反应体系不利于拟杆菌门的生长,有利于厚壁菌门的生长,这为中链脂肪酸的合成提供了环境基础,促进了SCFA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厌氧发酵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絮凝剂对污水中高浓度细砂的去除效果分析
5
作者 钱庆渝 刘少武 +4 位作者 孟捷 扈庆 李新苗 文泽宇 潘伟亮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02-2307,2314,共7页
研究了不同复配种类、不同复配比例对高含砂浓度废水中上清液浊度、含砂量以及粒径的去除效果,并将其用于污水厂实际污水中,观察悬浮固体浓度、上清液浊度、含砂量以及粒径、COD、TN、TP、pH的变化。结果表明,使用复配絮凝剂进行优化后... 研究了不同复配种类、不同复配比例对高含砂浓度废水中上清液浊度、含砂量以及粒径的去除效果,并将其用于污水厂实际污水中,观察悬浮固体浓度、上清液浊度、含砂量以及粒径、COD、TN、TP、pH的变化。结果表明,使用复配絮凝剂进行优化后,除砂效果较单一絮凝剂作用时均有所提升。在15 mg/L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与15 mg/L壳聚糖(CTS)协同作用下,SS平均去除率达到55.8%,水中含砂量平均去除率72.7%,TN平均去除率41.1%,TP平均去除率70.5%,COD平均去除率49.7%,含砂量与总悬浮固体比值下降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砂 化学絮凝 复配絮凝剂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医药活性物质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归趋及其风险评估 被引量:20
6
作者 严清 张怡昕 +4 位作者 高旭 訾成方 甘秀梅 彭绪亚 郭劲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2-680,共9页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污泥样品先采用超声波萃取预处理方法提取)检测分析了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类酯类抗生素、心血管类、止痛剂类等8类医药活性物质在重庆某污水厂中的含量水平及其行为归趋.采用 EC/PNEC ...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污泥样品先采用超声波萃取预处理方法提取)检测分析了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类酯类抗生素、心血管类、止痛剂类等8类医药活性物质在重庆某污水厂中的含量水平及其行为归趋.采用 EC/PNEC 综合评价体系评估环境中目标医药活性物质的生态风险,利用质量平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其在水相及污泥相中的分布.结果表明,目标物质在水相中均可检出,其检出浓度在ng/L~μg/L,在污泥样品中可检测出18种目标物质,其浓度在ng/g (干重,下同).仅仅1.1%的目标物质被污泥吸附去除.污水处理厂初级处理及氯化消毒阶段对目标物质无明显去除效果,目标物质的去除主要发生在生物处理阶段,生物的降解或转化作用是目标物质的主要去除机制.EC/PNEC 分析表明,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氧氟沙星与脱水红霉素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及其污泥中综合评价因子均大于1,它们的存在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本研究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并不能完全去除水相中微量的医药物质,为防止排放导致的潜在生态风险,出水及污泥中活性医药物质需采取措施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药活性物质 风险评估 去除效果 质量平衡分析 污水处理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清洗方式对鲜切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唐偲雨 周金源 +3 位作者 张玲 张雪梅 刁源 曾顺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68-1272,共5页
如何延长货架期、减缓品质下降是鲜切蔬菜贮藏保鲜的关键,清洗是鲜切蔬菜加工中重要的环节。为探明不同清洗方式对鲜切马铃薯冷藏期间食用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本文以鲜切马铃薯为试验材料,以纯水浸泡清洗为对照,以次氯酸钠水溶液和二氧... 如何延长货架期、减缓品质下降是鲜切蔬菜贮藏保鲜的关键,清洗是鲜切蔬菜加工中重要的环节。为探明不同清洗方式对鲜切马铃薯冷藏期间食用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本文以鲜切马铃薯为试验材料,以纯水浸泡清洗为对照,以次氯酸钠水溶液和二氧化氯水溶液50、100和150 mg/L等3种浓度为清洗处理方式,所有处理在4℃下冷藏0、1、2、5、8和12 d后,对鲜切马铃薯各处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和三氯甲烷残留量进行检测,并对其感官进行评定。结果表明:100 mg/L次氯酸钠清洗鲜切马铃薯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清洗后三氯甲烷残留量为0.3μg/L,低于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三氯甲烷限值0.06mg/L,对人体无毒理危害。本研究结果为探明不同清洗方式对鲜切马铃薯品质影响提供了重要试验数据,同时还对清洗后鲜切马铃薯化学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可为鲜切马铃薯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延长货架期、减缓品质下降是鲜切蔬菜贮藏保鲜的关键,清洗是鲜切蔬菜加工中重要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马铃薯 清洗方式 细菌数量 三氯甲烷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和沸石滤柱对饮用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吸附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12
8
作者 高旭 刘宇飞 +3 位作者 郭劲松 李怀茂 王峰青 陆磊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61,共5页
采用煤质活性炭和斜发沸石填料滤柱,研究比较了四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在3种进水浓度(20、60、100μg·L-1)和三个滤速条件(4、5、6m·h-1)下的吸附去除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从单种物质的去除效果看,20μg·L-1浓度进水时,活性... 采用煤质活性炭和斜发沸石填料滤柱,研究比较了四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在3种进水浓度(20、60、100μg·L-1)和三个滤速条件(4、5、6m·h-1)下的吸附去除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从单种物质的去除效果看,20μg·L-1浓度进水时,活性炭对四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去除率均优于沸石;在60μg·L-1和100μg·L-1浓度进水时,活性炭滤柱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去除率高于沸石滤柱,而对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两种物质,两个滤柱去除效果比较接近。滤柱出水浓度均随滤层厚度的增加而下降;滤速提高时,沸石滤柱和活性炭滤柱对四种酯类的去除率均有所下降,但对4种酯类物质的去除性能与4m·h-1滤速时相似。作为饮用水处理中的一种替代性填料,沸石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活性炭 沸石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滤柱对饮用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去除 被引量:9
9
作者 高旭 李怀茂 +3 位作者 郭劲松 余仲勋 王峰青 陆磊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131,共4页
通过对沸石滤柱吸附去除饮用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酯(又称为酞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的研究,探讨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 通过对沸石滤柱吸附去除饮用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酯(又称为酞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的研究,探讨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4种PAEs被选作目标物质。控制沸石滤柱的空床接触时间为12~18min,使DMP、DBP、DOP及DEHP4种酯类进水浓度皆为20~100μg/L;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出水中每种PAE的浓度。研究发现,总PAEs的去除率在24.7%~33.8%之间;随着进水浓度的增加,DMP、DBP的去除率下降,DEHP、DOP去除率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吸附 邻苯二甲酸酯 饮用水 内分泌干扰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在污水处理厂的实践途径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吕利平 李航 +2 位作者 李伟 刘继成 董立春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共6页
碳中和运行是污水处理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等优点。综述了碳中和在污水处理厂的实践途径,具体包括污水余温热能利用、污泥热电联产、原水碳源捕集、太阳能光伏发电、低能耗污水处理工艺的应用及高能耗设备的... 碳中和运行是污水处理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等优点。综述了碳中和在污水处理厂的实践途径,具体包括污水余温热能利用、污泥热电联产、原水碳源捕集、太阳能光伏发电、低能耗污水处理工艺的应用及高能耗设备的节能改造等,并对应用较为成功的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制约污水处理厂碳中和实现的重点任务,包括从政策渠道打通污水处理厂与用户之间的热网连接通道,大力推进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并强化原水碳源捕集,开发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太阳能储能技术,强化低能耗工艺运行机理与控制因素的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热能 热电联产 碳源捕集 光伏发电 节能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艺去除水中甲氰菊酯农药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俊敏 马健 +3 位作者 高旭 郭劲松 何琴 杨富莹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57,158,共7页
通过对含甲氰菊酯农药的模拟水样进行混凝活性炭吸附处理,分别考察了混凝剂种类、投加量、pH等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以及木质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吸附时间、pH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水样作常规混凝处理时,氯化铁的处理效... 通过对含甲氰菊酯农药的模拟水样进行混凝活性炭吸附处理,分别考察了混凝剂种类、投加量、pH等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以及木质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吸附时间、pH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水样作常规混凝处理时,氯化铁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混凝剂,当氯化铁的投加量为20mg/L,pH为8时,甲氰菊酯去除率可达59.4%。对水样做活性炭吸附处理时,适宜pH范围为6~9,木质粉末活性炭最佳投加量为40mg/L,最佳吸附时间为70min,在最优吸附条件下,甲氰菊酯去除率可达81.6%。在最优混凝吸附条件下,氯化铁混凝协同木质粉末活性炭吸附去除甲氰菊酯的去除率均大于90%,对水中甲氰菊酯去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氰菊酯 混凝 木质粉末活性炭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去除尖针杆藻的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蒋绍阶 蒋晖 +3 位作者 向平 张南 赵约胜 宋玲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0-125,共6页
针对水源水藻类(优势藻为硅藻中的针杆藻)爆发问题,通过对比PAFS、PAC、PFC 3种混凝剂的除藻除浊效果,选取PAFS为最佳混凝剂;通过添加预氧化剂和助凝剂强化混凝除藻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助凝剂PDMDAAC对PAFS的助凝效果最好,其余药剂结合PAF... 针对水源水藻类(优势藻为硅藻中的针杆藻)爆发问题,通过对比PAFS、PAC、PFC 3种混凝剂的除藻除浊效果,选取PAFS为最佳混凝剂;通过添加预氧化剂和助凝剂强化混凝除藻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助凝剂PDMDAAC对PAFS的助凝效果最好,其余药剂结合PAFS的除藻效果为PPC>ClO2>PAM>H2O2>HCA-1。用Box-Behnken Design(BBD)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研究pH值、搅拌速度、搅拌时间3因素对PAFS+PDMDAAC除藻效果的影响及最优除藻条件。结果表明:3因素对除藻的影响显著,且其显著程度为pH值>搅拌速度>搅拌时间,而3因素的交互影响对除藻的影响不太显著;强化混凝的最优条件为pH值为7.5、搅拌速度为75r/min、搅拌时间为15min,其除藻率为9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杆藻 氧化 混凝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处理厂全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模式探讨 被引量:9
13
作者 余建朋 郑泽根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1,共4页
LCA技术是科学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的一种有效手段。运用LCA技术,以污水处理工艺设施为主线,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全过程生命周期分为3个阶段:施工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报废拆除阶段,并结合LCA的基本框架对污水处理厂的全过程生命周... LCA技术是科学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的一种有效手段。运用LCA技术,以污水处理工艺设施为主线,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全过程生命周期分为3个阶段:施工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报废拆除阶段,并结合LCA的基本框架对污水处理厂的全过程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该生命周期评价模式不仅考虑了环境因素,而且考虑了技术和经济因素。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对所提评价模式进行论证,评价出两种不同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生命周期 环境影响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A/O氧化沟流态特性研究及积泥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柏林 张智 +4 位作者 刘少武 卢昌松 柴华 王维忠 袁相贵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3,共6页
为了探求氧化沟内流速分布规律,解决积泥问题并实现系统能量的优化配置,以重庆市某污水处理厂的A/A/O氧化沟为试验平台,根据曝气转盘及水下推流器的不同组合方式设计了3种试验工况,重点对氧化沟外沟大弯段处的流速分布进行了测试及分析... 为了探求氧化沟内流速分布规律,解决积泥问题并实现系统能量的优化配置,以重庆市某污水处理厂的A/A/O氧化沟为试验平台,根据曝气转盘及水下推流器的不同组合方式设计了3种试验工况,重点对氧化沟外沟大弯段处的流速分布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第1沟段下部流速过大容易造成能量浪费,间歇开/停水下推流器可以优化系统的能量配置;第2沟段水力情况复杂,外侧流速高、内侧流速低,形成了明显的滞水区,造成了内侧部分区域积泥;提出了解决积泥问题的措施,即在第2沟段的弯道处加设偏心导流墙、调整水下推流器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沟 流态 积泥 节能降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管径排水管道清淤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7
15
作者 翟俊 李华飞 +3 位作者 关东 黄河笑 刘石虎 叶文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4-256,共3页
针对目前大管径排水管道缺乏适宜清淤技术的问题,自主设计开发了一套大管径排水管道清淤系统,该系统的设备样机已制作完成并在不同条件的实际管道中进行了应用。论述了该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和功能,介绍了应... 针对目前大管径排水管道缺乏适宜清淤技术的问题,自主设计开发了一套大管径排水管道清淤系统,该系统的设备样机已制作完成并在不同条件的实际管道中进行了应用。论述了该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和功能,介绍了应用实例并给出了应用效果数据。实践证明,该系统设备操作简便灵活,适应性强,清淤效果好,且成本与运行费用低,对环境影响小,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清淤 清淤系统 排水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颖 王圃 +3 位作者 王梓璇 王峰青 王良超 张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5-211,共7页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山地城市供水管网水质污染事件,降低供水管网水质污染造成的危害,以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影响供水管网水质的因素,构建城市供水管网节点水质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模糊层次评价法(FAHP),量化计算水...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山地城市供水管网水质污染事件,降低供水管网水质污染造成的危害,以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影响供水管网水质的因素,构建城市供水管网节点水质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模糊层次评价法(FAHP),量化计算水力、水质、管道和位置影响因素,得到评价权重矩阵W,并结合重庆市某区部分供水管网基础数据,耦合Epanet及1stOpt模型,实现对该片区供水管网水力水质工况的准动态模拟,进而得到供水管网各节点水质风险指数。结果表明:重庆市某区供水管网共127个节点的水质风险指数为0.196、0.286、…、0.137、0.420,其中,低、中、高风险节点分别占总节点数的88.2%、7.9%、3.9%。构建的评价方法能够同时考虑水力、水质、管道和位置影响因素,量化评价供水管网各节点水质安全风险的高低,有助于解决目前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难以量化评价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供水管网 水质安全 风险评价 模糊层次评价法(FA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质过滤器对水样中痕量污染物的定量分析影响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万巧玲 庞子山 +4 位作者 田胜海 王良超 阳春 张智 廉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29-132,共4页
采用HPLC-MS-MS内标检测法,对比分析了玻璃砂芯过滤器T-50、不锈钢筛网过滤器M-50、What-man 1950-017、陶瓷布氏漏斗预处理之后的水样检测结果。结果表明,Whatman 1950-017和布什漏斗预处理水样检测值的损失率最低。但在检测实际水样时... 采用HPLC-MS-MS内标检测法,对比分析了玻璃砂芯过滤器T-50、不锈钢筛网过滤器M-50、What-man 1950-017、陶瓷布氏漏斗预处理之后的水样检测结果。结果表明,Whatman 1950-017和布什漏斗预处理水样检测值的损失率最低。但在检测实际水样时,布氏漏斗滤液易堵塞C18富集小柱,故并不适合用于预处理固体含量较高的水样。Whatman 1950-017是痕量分析中较为理想的水样预处理过滤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痕量分析 过滤 痕量污染物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镁对Cr(Ⅵ)、Cr(Ⅲ)和Cu(Ⅱ)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海燕 蒋楠 《化学研究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5-720,共6页
采用乳液法制备不同形貌的花状和片状MgO纳米粒子并研究其对Cr(Ⅵ)、Cr(Ⅲ)和Cu(Ⅱ)的吸附性能。运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吸附时间和吸附剂MgO用量对Cr(Ⅵ)、Cr(Ⅲ)和Cu(Ⅱ)的去除率影响,探讨MgO纳米粒子的微观机构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机制... 采用乳液法制备不同形貌的花状和片状MgO纳米粒子并研究其对Cr(Ⅵ)、Cr(Ⅲ)和Cu(Ⅱ)的吸附性能。运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吸附时间和吸附剂MgO用量对Cr(Ⅵ)、Cr(Ⅲ)和Cu(Ⅱ)的去除率影响,探讨MgO纳米粒子的微观机构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花状MgO和片状MgO对Cu(Ⅱ)、Cr(Ⅵ)和Cr(Ⅲ)离子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对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是Cu(Ⅱ)>Cr(Ⅵ)>Cr(Ⅲ),5min基本达到吸附平衡;花状MgO对金属离子Cr(Ⅵ)和Cr(Ⅲ)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片状MgO,这归因于比表面积大、多孔结构的花状MgO为金属离子提供更多的吸附活性位。与Temkin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相比,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更符合MgO样品在含Cu(Ⅱ)离子溶液体系中对Cr(Ⅵ)和Cr(Ⅲ)离子的吸附过程,这意味着Cr(Ⅵ)和Cr(Ⅲ)离子在MgO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花状和片状MgO对金属铬离子的吸附行为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镁 铬离子 铜离子 吸附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氧化沟在联合曝气下氧传递研究
19
作者 张妙月 王涛 +3 位作者 王峰青 扈庆 朱俊 李科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23,共5页
为改善污水处理厂Carrousel氧化沟运行情况,从一种新的角度———氧的传递出发,建立氧的传递反应模型,通过清水充氧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了在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小试装置中,投加悬浮生物填料及改变曝气方式后系统氧的传递效果。结果表... 为改善污水处理厂Carrousel氧化沟运行情况,从一种新的角度———氧的传递出发,建立氧的传递反应模型,通过清水充氧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了在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小试装置中,投加悬浮生物填料及改变曝气方式后系统氧的传递效果。结果表明,填料投配率为30%时,系统的氧的传递系数KL,α最大;且将系统原倒伞曝气改为倒伞+微孔的联合曝气方式后,氧的传递效果大大增加。最终确定系统优化工况为:填料投配率30%,HRT=10 h,污泥龄为25 d,采用联合曝气(倒伞转速为58.5 r/min,微孔曝气体积流量为80 L/h),夜间间歇曝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沟 氧的传递 清水充氧 传质模型 悬浮生物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PbO_(2)电极电化学催化裂解的稳定性研究
20
作者 刘继成 杨仁凯 +4 位作者 陈贵生 孙思 韩晓宇 田洁 李晓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14,共6页
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工艺主要以厌氧-缺氧-好氧(A2/O)处理工艺为主,A2/O工艺是一种典型的除磷脱氮工艺,特点是厌氧、缺氧和好氧三段功能明确,界线分明,可根据进水条件和出水要求,人为地创造和控制三段的时空比例和运转条件,只要碳源充足... 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工艺主要以厌氧-缺氧-好氧(A2/O)处理工艺为主,A2/O工艺是一种典型的除磷脱氮工艺,特点是厌氧、缺氧和好氧三段功能明确,界线分明,可根据进水条件和出水要求,人为地创造和控制三段的时空比例和运转条件,只要碳源充足,便可根据需要达到比较高的脱氮效率。然而,传统A2/O工艺存在以下两个缺点:(1)由于厌氧区居前,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对厌氧区产生不利影响;(2)由于缺氧区位于系统中部,反硝化在碳源分配上居于不利地位,影响了系统的脱氮效果。而当发生偷排、漏排等引起的水质冲击时,A2/O工艺很难在短时间内使水质达到排放要求。电解法处理废水具有效率高、适应性强、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优势明显。电化学氧化法是通过电极表面的电催化作用在电极上产生强氧化性物质使有机类化合物氧化降解。由产生强氧化性物质的途径和种类决定,该方法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电化学氧化两类:(1)直接电化学氧化法通过在阳极表面产生金属过氧化物来实现有机类化合物的氧化降解。电极电解水生成羟基自由基(·OH),·OH与金属氧化物(MOx)结合,形成金属过氧化物。金属过氧化物在有机类化合物降解过程中能够抑制钝化层的形成,促进降解的进行。(2)间接电化学氧化法利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氧化剂或短寿命中间物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通过电化学氧化可以将H_(2)O生成O_(3)或者·OH,这种方法几乎没有污染,但是O3的生成效率强烈依赖于所用的阳极材料和臭氧反应器,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时电流效率低,能耗大,因而较少直接应用于实际废水的处理中。二氧化铅(PbO_(2))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阳极材料,对有机废水的电化学降解具有优异的活性。然而,由于和基底的结合能力较差,PbO_(2)电极稳定性较差,溶解析出铅离子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在本工作中,为了提高PbO_(2)电极的稳定性,在Ti/SnO_(2)-Sb_(2)O_(3)/β-PbO_(2)电极中沉积了10.0μm的α-PbO_(2)薄膜。α-PbO_(2)层不仅可以增加SnO_(2)-Sb_(2)O_(3)和β-PbO_(2)层之间的晶格匹配程度,还可以减小两种不同薄膜之间的内应力。在添加α-PbO_(2)薄膜后,Ti/SnO_(2)-Sb_(2)O_(3)/α-PbO_(2)/β-PbO_(2)电极表现出的催化活性与Ti/SnO_(2)-Sb_(2)O_(3)/β-PbO_(2)电极相比并未降低,但稳定性大大提高。在甲苯二胺(TDA)的电化学氧化中,具有α-PbO_(2)膜的修饰电极可以在2.0 A/cm2的电流密度和4.0 mol/L的H2SO4溶液中保持稳定长达750 min,使用寿命是Ti/SnO_(2)-Sb_(2)O_(3)/β-PbO_(2)电极的1.56倍。同时,本工作还详细研究了TDA的降解途径,报道了一种提高改性PbO_(2)电极稳定性的简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降解 改性PbO_(2)电极 α-PbO_(2) 稳定性 甲苯二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