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地区参考作物蒸散时空特征与气候影响因子 被引量:3
1
作者 罗孳孳 阳园燕 +1 位作者 杨世琦 唐红玉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9,共5页
利用重庆地区34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并通过GIS空间插值、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地区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空... 利用重庆地区34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并通过GIS空间插值、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地区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重庆地区参考作物蒸散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表现为:自西向东北方向增加,向东南方向减少。年内ET0主要受日照与气温的影响,其变化曲线呈单峰型。49年以来,重庆地区年均与春、夏、冬3季ET0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秋季的变化特征不明显,日照与风速的显著减小是造成重庆地区ET0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 PENMAN-MONTEITH公式 气候影响因子 重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入春日期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2
作者 夏佰成 闵凡花 +1 位作者 向波 李永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298-4301,4361,共5页
利用重庆1966-2008年34个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出各站近43年逐年的入春日期,运用EOF、REOF、趋势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入春日期的空间差异大;一致性异常特征是重庆地区入春日期的最... 利用重庆1966-2008年34个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出各站近43年逐年的入春日期,运用EOF、REOF、趋势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入春日期的空间差异大;一致性异常特征是重庆地区入春日期的最主要的空间模态,而高、低海拔反向变化模态也是比较重要的;重庆地区入春日期可分为西部型、中部型、东南部型及长江沿线型4个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各主要空间分区的年际变化特征不一致,主要表现为弱的提前趋势型和抛物线型;近43年来入春日期各分区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春日期 异常特征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EC-HMS模型的三峡区间洪水模拟
3
作者 王雨潇 刘波 +3 位作者 王文鹏 吴光东 张天宇 孙营营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83,共8页
三峡区间面积在长江上游的流域面积占比5.6%,但在三峡入库洪水组成中,区间形成的洪水占比可达10%以上,可见区间暴雨洪水是水库防洪安全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采用2007—2011年三峡入库流量,上游边界寸滩和武隆站实测流量资料,建立了基于H... 三峡区间面积在长江上游的流域面积占比5.6%,但在三峡入库洪水组成中,区间形成的洪水占比可达10%以上,可见区间暴雨洪水是水库防洪安全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采用2007—2011年三峡入库流量,上游边界寸滩和武隆站实测流量资料,建立了基于HEC-HMS的三峡区间洪水模拟模型,用于分析区间暴雨洪水与入库洪水的关系。根据入库洪水来源组成分析和资料特点,提出分类调参、分期检验的区间洪水建模方案:对以上游来水为主型洪水,率定汇流参数;对区间降水贡献较大型洪水,率定产流参数;对2012年以后的模拟洪水过程,以三峡水库运行实录发布的洪水过程线为比对基准。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良好,率定期和验证期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在±20%以内,峰现时间误差<3 h;经与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实录比对,模型适用于模拟2012年后的三峡入库洪水过程。以20160626场次洪水为典型,分析该场区间洪水对入库洪水的峰值贡献率达27.2%,使得峰现时间提前16 h。研究成果可用于三峡区间洪水的影响研究,也可作为区间流域洪水模拟模型建模方案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区间 洪水过程模拟 HEC-HMS模型 参数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SI和Z指数在西北干旱监测应用中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唐红玉 王志伟 +1 位作者 史津梅 杨兴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1,64,共7页
利用西北地区137个气象台站1961~2003年气象资料,分别计算了西北地区的Z和PDSI两种干旱指数,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两种指数在多数地区多数季节可以互相兼容,但Z指数适宜于在雨季表征干湿事件,而PDSI则适宜于西北... 利用西北地区137个气象台站1961~2003年气象资料,分别计算了西北地区的Z和PDSI两种干旱指数,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两种指数在多数地区多数季节可以互相兼容,但Z指数适宜于在雨季表征干湿事件,而PDSI则适宜于西北的所有地区和所有季节,并对当地干旱事件的反映更为敏感;在对不同程度干旱面积的表征上,PDSI对轻旱的表征反映较为敏感,而Z指数对重旱的反映更为敏感;对于中等程度的干旱而言,两种指数表征下的干旱面积较为统一;从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PDSI对干旱的表征更为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SI指数 Z指数 西北干旱监测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湿地地表辐射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何慧根 胡泽勇 +4 位作者 荀学义 郝丽 谷良雷 孙俊 徐丽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1-567,共7页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典型湿地的MS3478站1a的实测辐射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春季日变化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年变化均呈双峰型,但相位不...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典型湿地的MS3478站1a的实测辐射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春季日变化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年变化均呈双峰型,但相位不一致。地面长波辐射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均呈不对称变化。地面有效辐射的年变化呈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对应于冻土消融的3、4月份和冻结的10月份。净辐射量主要集中在5~7月份,占年总量的40.14%,表明该地区春末夏初地表获得的净能量最多,对地面热源的形成及其对大气的加热具有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辐射平衡 日变化 季节变化 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被引量:8
6
作者 郝丽 姜创业 +1 位作者 孙娴 何慧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26-332,共7页
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计算了陕西省1980—201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陕西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的变化,并对陕西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同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定量分析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结果表... 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计算了陕西省1980—201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陕西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的变化,并对陕西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同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定量分析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980—2010年,陕西省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呈波动上升的"N"型曲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能源消费量直接决定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陕西省碳排放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经济快速增长碳排放低速增长阶段(1980—1996年),经济低速增长碳排放缓慢降低阶段(1996—2000年),经济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2000—2010年);陕西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产出,对碳排放的整体贡献为216.17%;其次为产业结构,整体贡献为9.72%;最后是人口,整体贡献为8.81%;主要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整体贡献为-131.96%;能源结构的整体贡献为-2.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数弱固定法反演地表温度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红蕊 杨斌 阳园燕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0-315,共6页
提出了弱固定敏感参数、控制信息流向目标参数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从热红外辐射传输机理出发,以MODIS为数据源,构建辐射传输方程,同时反演包括地表温度、大气平均温度、中红外(3~5μm)、远红外(8~14.5μm)6个波段的大气透过率和发射... 提出了弱固定敏感参数、控制信息流向目标参数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从热红外辐射传输机理出发,以MODIS为数据源,构建辐射传输方程,同时反演包括地表温度、大气平均温度、中红外(3~5μm)、远红外(8~14.5μm)6个波段的大气透过率和发射率共计14个参数.以MODTRAN模拟数据和重庆地区MODIS遥感影像为实验数据,进行参数弱固定法地表温度反演,并与劈窗算法反演结果、MODIS温度数据产品及地表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表明,参数弱固定法反演地表温度的均方根误差达到0.57 K,精度优于传统的劈窗算法,表明了参数弱固定法反演地表温度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反演 参数弱固定 辐射传输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国平 刘晓冉 +2 位作者 黄楚惠 陈功 宋雯雯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461-469,共9页
应用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两例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发展过程及其结构演变,揭示出高原低涡结构特征的若干观测事实。在此基础上借鉴研究类热带气旋低涡的方法,将暖性青藏高原低涡视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作用,且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 应用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两例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发展过程及其结构演变,揭示出高原低涡结构特征的若干观测事实。在此基础上借鉴研究类热带气旋低涡的方法,将暖性青藏高原低涡视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作用,且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柱坐标系中的线性化涡旋模式,得出边界层动力作用下低涡的流函数解,重点讨论了地面热源强迫和边界层动力"抽吸泵"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的作用。研究认为,由于边界层加热和摩擦的共同作用,高原低涡的温度场呈暖心结构。热源强迫的边界层低涡的散度场存在一个动力变性高度,该高度的位置与边界层顶高度有关。通过边界层动力抽吸作用,当边界层顶有气旋性涡度时,能引起边界层低涡的水平辐合运动和随高度增强的上升运动,并可加强低涡的切向流场;如果低涡的中心区域为"内冷外热"型加热分布,则热源强迫的低涡中心区域下层为辐散气流和随时间减弱的切向流场,上层为辐合气流和随时间增强的切向流场,并伴有下沉运动,从而有利于形成涡眼(或空心)结构,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低涡中心为少云(或无云)区,即这类高原低涡具有与台风类似的眼结构,因而可视为类热带气旋涡旋的新例证。最后通过高原低涡的简化模型对低涡所含的波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高原低涡中既含有涡旋Rossby波,又含有惯性重力波,即低涡波动呈现涡旋Rossby-惯性重力混合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结构 涡旋解 热源强迫 边界层抽吸 涡旋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20年三峡库区最大1h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雨潇 孙营营 +3 位作者 张天宇 刘波 王文鹏 蒋佳怡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8,共9页
以年、月最大1 h降水强度及其发生时间为指标,采用趋势检验、周期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和降水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分析了1998—2020年三峡库区最大1 h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库区年最大1 h降水发生时间有每隔约10 a前移至汛前的... 以年、月最大1 h降水强度及其发生时间为指标,采用趋势检验、周期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和降水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分析了1998—2020年三峡库区最大1 h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库区年最大1 h降水发生时间有每隔约10 a前移至汛前的现象,主汛期7月最大1 h降水强度有8 a的循环周期;与2010年以前比,2010年后的库区强降水落区表现出自上游向坝址迁移的走势;若最大1 h降水强度相近,则降水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降水过程,综合强度更高,对防洪安全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最大1 h降水量 降水过程综合强度 EOF分析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下看“兰亭”研究--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兰亭”相关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0
作者 刘川 李冰林 《书法教育》 2020年第3期44-51,共8页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40年来全国文化事业也取得了繁荣发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践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40年来书法事业亦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40年来全国文化事业也取得了繁荣发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践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40年来书法事业亦得到了快速发展,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全面进展,40年的书法发展史亦是一部书法文化自信的重塑史[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文化 文化自信 书法创作 知识图谱分析 大数据 兰亭 学术研究 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一代全球陆面再分析月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适用性分析
11
作者 王文鹏 张馨月 +3 位作者 崔俊豪 吴光东 张天宇 刘波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我国第一代全球陆面再分析资料CRA月降水产品为流域水文分析提供了新的边值信息源。为了探究该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适用性,以长江流域站点实测数据为基准,从时程演变、空间分布、干旱识别能力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RA能较好地表... 我国第一代全球陆面再分析资料CRA月降水产品为流域水文分析提供了新的边值信息源。为了探究该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适用性,以长江流域站点实测数据为基准,从时程演变、空间分布、干旱识别能力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RA能较好地表征长江流域面雨量的年际变化和月度分配,多年平均降水量仅偏少1.2%,各月相关系数均>0.9,但主汛期7、8月份效率系数<0.9,略低于其他月份;CRA适用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特点,长江干流自宜宾至湖口段适用性最优,区域内适用性空间差异小;岷沱江适用性最低,区内适用性空间差异明显;CRA存在降水高值区低估与降水低值区高估的现象;对年内尺度的各级干旱事件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研究成果可为分析和控制CRA产品精度、服务流域水文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 再分析资料 适用性评估 降水 干旱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