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莓离体快繁及生根特点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科 黄琴 +2 位作者 代欢 刘奕清 邹勇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0-146,共7页
为了探索蓝莓离体繁育技术方案及其生根的特点,以蓝莓‘夏普蓝’春梢茎段为外植体,就其初代诱导、增殖及生根培养方案进行了筛选实验,对其生根时新梢基部愈伤组织进行了切片观察,并就生根期第0、2、4、6天幼芽中的内源激素IAA及ZR浓度... 为了探索蓝莓离体繁育技术方案及其生根的特点,以蓝莓‘夏普蓝’春梢茎段为外植体,就其初代诱导、增殖及生根培养方案进行了筛选实验,对其生根时新梢基部愈伤组织进行了切片观察,并就生根期第0、2、4、6天幼芽中的内源激素IAA及ZR浓度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最适诱导培养基为CQWL+3 mg·L-1 ZT,以此培养基诱导的萌发率达45.2%;最佳增殖培养基为CQWL+1.5 mg·L-1 ZT,增殖系数达4.2倍以上,且增殖的不定芽长势健壮;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CQWL+0.05 mg·L-1 IBA,以此培养基培养的单株长有4~5条根,生根率达73%。切片观察结果表明:生根幼苗基部愈伤组织细胞小,胞质含量多。测定结果表明:添加了0.05 mg·L-1 IBA处理的新梢在生根期间内源激素IAA的浓度升高但变化不明显;内源激素ZR的浓度先下降再升高;IAA/ZR比值稳定。文中认为,培养基CQWL可适用于蓝莓的组织培养;细胞分裂素ZT能促进蓝莓的诱导与增殖;生长素IBA能促进蓝莓的离体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组织培养 生根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红阳猕猴桃春季管理技术
2
作者 兰建彬 唐建时 +3 位作者 廖钦洪 伊洪伟 杜易航 崔明伟 《南方农业》 2016年第5期8-10,共3页
重庆地区丘陵和山地区是红阳猕猴桃主要发展区域,本地区气候和土壤优势明显,但是也存在相当一些问题。针对本地区红阳猕猴桃因春季管理不科学而导致后期的产量低和果实品质差等问题,通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总结出重庆地区红阳猕猴桃春... 重庆地区丘陵和山地区是红阳猕猴桃主要发展区域,本地区气候和土壤优势明显,但是也存在相当一些问题。针对本地区红阳猕猴桃因春季管理不科学而导致后期的产量低和果实品质差等问题,通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总结出重庆地区红阳猕猴桃春季管理的关键技术,包括高标准建园及科学定植,幼年园和成年园的科学管理,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红阳猕猴桃 春季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钾活化剂法制备稻壳活性炭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6
3
作者 廖钦洪 李会合 +1 位作者 刘奕清 廖林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6-261,共6页
为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文以稻壳为原料、K2CO3为活化剂制备稻壳基活性炭。采用Plackett-Burman(P-B)和中心复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法对影响稻壳基活性炭得率和碘吸附性能的5个工艺因素进行筛选和优化,确定样... 为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文以稻壳为原料、K2CO3为活化剂制备稻壳基活性炭。采用Plackett-Burman(P-B)和中心复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法对影响稻壳基活性炭得率和碘吸附性能的5个工艺因素进行筛选和优化,确定样品得率和碘吸附值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稻壳基活性炭得率和碘吸附值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和0.85,影响样品得率的主要因素为:活化温度>活化时间>K2CO3浓度,影响样品碘吸附值的主要因素为:活化温度>K2CO3浓度>活化时间,浸渍体积比和浸渍时间影响不显著;经CCD法建立的稻壳基活性炭得率和碘吸附值的预测模型极显著(P<0.0001,P<0.01),决定系数R2可达0.92和0.90,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活化温度1029.17 K、K2CO3浓度1.95 mo L/L、活化时间1.17 h、浸渍体积比3,浸渍时间11 h,其得率和碘吸附值的预测值分别为13.61%、1058.83 mg/g,与实测值(14.53%、1021.30mg/g)的误差仅为6.33%、3.67%,拟合性良好,说明运用CCD法对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工艺的优化是准确可靠的。该结果可为K2CO3活化法制备稻壳基活性炭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物 工艺 Plackett-Burman法 中心复合设计法 得率 碘吸附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中Salmonella enterica的分离与宿主氧化应答
4
作者 黄科 李泊宁 +3 位作者 罗洁 庞敏 刘奕清 邹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2-156,共5页
本研究对重庆荣昌采后发病姜块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分离到一株新的生姜致病菌。通过细菌形态、生理生化、16S r DNA遗传分析鉴定为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将沙门氏菌回接姜苗、姜块,发现姜苗叶片失绿,褶皱;姜块表面水渍并有分... 本研究对重庆荣昌采后发病姜块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分离到一株新的生姜致病菌。通过细菌形态、生理生化、16S r DNA遗传分析鉴定为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将沙门氏菌回接姜苗、姜块,发现姜苗叶片失绿,褶皱;姜块表面水渍并有分泌物;动态污染研究表明:沙门氏菌能在姜块中迅速繁殖,显著提高姜块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该研究表明,沙门氏菌能以生姜为寄主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分离 沙门氏菌 抗氧化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