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化寻根到“现代性”批判——《暗示》与韩少功文学精神的蜕变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学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4-136,共3页
韩少功的小说《暗示》通过对语言"义"与"象"的哲学思辨表达了"后现代"语境下对"现代性"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解构,放弃了作为寻根文学灵魂的理性意识和文化批判立场,标志着韩少功小说创作的转向,... 韩少功的小说《暗示》通过对语言"义"与"象"的哲学思辨表达了"后现代"语境下对"现代性"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解构,放弃了作为寻根文学灵魂的理性意识和文化批判立场,标志着韩少功小说创作的转向,也是作家文学精神蜕变的自我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现代性 后现代性 文学精神 《暗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当代大学生观看“红色经典”影视剧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黎光容 田义贵 +1 位作者 胡文奇 李钟勤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红色经典” 当代大学生 影视剧 观看 高校学生 思想教育 影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下看出版的社会功能 被引量:4
3
作者 李芹燕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34,共3页
2004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国家剧院”首演,俞玖林和沈丰英以千娇百媚、玉树临风的扮相,成为这一轰动的文化事件最美的传播符号。2006年,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嘹亮高亢、婉转悠扬的“海莱腔”,通过中国最权威的电视媒... 2004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国家剧院”首演,俞玖林和沈丰英以千娇百媚、玉树临风的扮相,成为这一轰动的文化事件最美的传播符号。2006年,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嘹亮高亢、婉转悠扬的“海莱腔”,通过中国最权威的电视媒体.掀起“原生态”音乐的热潮。2007年,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盛大开幕。不经意间,泸州老窖煽情的电视广告语后加了一个画面,一行清晰的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如烙心头。短短几年.一个词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流行时尚,不仅仅是学界,政府、大众传媒包括普通民众在内,都前所未有地热情高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功能 青春版《牡丹亭》 出版 电视媒体 国家剧院 传播符号 泸州老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生或若一盏沙漏——电影《湘女萧萧》的深度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天福 孔优优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59-60,共2页
《湘女萧萧》减少了原作意境的纯粹和空灵,增加了人生的沉重和无奈。影片以封建道德和正统风俗夹击下的人物命运解析人性的扭曲,以消解的方式处理人物理性和欲望的混沌,以落后和觉醒的无奈表现地理力量的强大,以表达和接受的鸿沟表达导... 《湘女萧萧》减少了原作意境的纯粹和空灵,增加了人生的沉重和无奈。影片以封建道德和正统风俗夹击下的人物命运解析人性的扭曲,以消解的方式处理人物理性和欲望的混沌,以落后和觉醒的无奈表现地理力量的强大,以表达和接受的鸿沟表达导演创作的困顿。人生或若一盏沙漏,《湘女萧萧》的艺术缺失由此隐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扭曲 混沌 消解 地理力量 创作取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慎“以曲入词”辨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7,共6页
明清评论家批评杨慎词作"以曲入词",词曲之别,不仅仅是体式即格律声韵之别,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意态之分。考察杨慎词作和词论,当辩证地分析其"以曲入词"之表现:杨慎词或"字面往往混入曲子",语俗意浅,但是&q... 明清评论家批评杨慎词作"以曲入词",词曲之别,不仅仅是体式即格律声韵之别,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意态之分。考察杨慎词作和词论,当辩证地分析其"以曲入词"之表现:杨慎词或"字面往往混入曲子",语俗意浅,但是"破体出位",以曲之清新笔法描绘闲适生活,亦不乏情趣;杨慎词或"杂于俚俗",词风香艳无骨,但是"以诗入词",部分表达传统闺怨相思闲愁之作,亦带有传统文人词之意蕴;杨慎词或"炜煜而谲诳",以富瞻的辞采表达出一种耿耿不平之气,彰显其文人的"疏狂"本性,表现出健壮之气。因此,杨慎的词作和词学主张,都表现出对词风多样化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以曲入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空间问题的凸显与传统诗意空间的衰落 被引量:1
6
作者 万书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53,共4页
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问题成了最主要的美学问题。在这种潮流中,时间和空间的二元对立消解了,时间和历史相对于空间的优先权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此,传统“诗意空间”重新引发起我们关注的兴趣。随着沉思的诗意... 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问题成了最主要的美学问题。在这种潮流中,时间和空间的二元对立消解了,时间和历史相对于空间的优先权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此,传统“诗意空间”重新引发起我们关注的兴趣。随着沉思的诗意空间在空间中被不断展示出来,传统的诗意及其人道关怀走向了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问题 诗意空间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吴芳吉白屋体新诗看中国新诗的发展途径
7
作者 李坤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50,共3页
吴芳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对新诗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写下了大量的白屋体新诗。吴芳吉主张新诗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要与西方平等交流,要继承传统精华为我所用,要创新,要有时代新精神,倡导写真诗、抒真情。
关键词 吴芳吉 新诗 白屋体新诗 新诗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年级管理模式改革探索 被引量:3
8
作者 袁昌玉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68-70,共3页
年级管理是高校进行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原有的机械性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思想,探索管理模式的创... 年级管理是高校进行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原有的机械性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思想,探索管理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年级管理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就是要使辅导员用较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管理效果,实现由“事必躬亲”向不必“事必躬亲”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年级管理 管理模式 无为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之源 鸿蒙之初——从“人”到“族”重读《红高粱》
9
作者 肖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24,共4页
本文借助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从“人”到“族”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红高粱》如何从女性的角度塑造个体的人,通过女性阐释生命之本。《红高粱》一反文艺传统中“人”+“族”的形式,在“人”与“族”的互相穿插和互为融通中脱离... 本文借助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从“人”到“族”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红高粱》如何从女性的角度塑造个体的人,通过女性阐释生命之本。《红高粱》一反文艺传统中“人”+“族”的形式,在“人”与“族”的互相穿插和互为融通中脱离政治革命的色彩,打破中国男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古典书生形象和女人三从四德,温文尔雅的文学模式,将他们带回到生命之源、鸿蒙之初,从而实现银幕上中华民族形象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高粱》 女性 人性 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