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英语“五链融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俊玲 贾蕃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当前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实施框架、评价体系等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的一致性评价研究还较为少见。“五链融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尝试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链、内容链、模式链... 当前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实施框架、评价体系等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的一致性评价研究还较为少见。“五链融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尝试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链、内容链、模式链、管理链及评价链五个方面去构建教学体系。基于该体系,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从教师和学生双重视角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教师和学生对该教学体系评价较高,但在教学设计、隐性融入、教学评价等方面值得进一步完善;研究还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研究能力、挖掘能力和评价能力方面提出建议,为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链融合 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 教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文学中“重复”结构的叙事分析
2
作者 刘海瑛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Z期46-47,共2页
"重复"的叙事结构是外国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技巧,重复结构不仅能够在主题和结构上进一步凸显相关文学作品的丰富内蕴,同时在审美范式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探讨了对"重复"结构的分析,并围绕叙事这个... "重复"的叙事结构是外国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技巧,重复结构不仅能够在主题和结构上进一步凸显相关文学作品的丰富内蕴,同时在审美范式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探讨了对"重复"结构的分析,并围绕叙事这个核心内容铺展开来,无论是在议论意义上还是在探索角度上都具备正面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 重复结构 叙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幻动画的世界构建与空间呈现——以吉卜力工作室的创作为例
3
作者 杨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5-80,共6页
吉卜力动画通过超凡脱俗的视觉表现与主人公误入奇境的叙事手法构建出别出心裁的奇幻世界;在空间上善于描绘充满未知冒险的垂直空间,这一偏好可能以江户川乱步的侦探小说与早期法国动画作为构建这一空间的灵感来源。本文以文本研究法、... 吉卜力动画通过超凡脱俗的视觉表现与主人公误入奇境的叙事手法构建出别出心裁的奇幻世界;在空间上善于描绘充满未知冒险的垂直空间,这一偏好可能以江户川乱步的侦探小说与早期法国动画作为构建这一空间的灵感来源。本文以文本研究法、电影史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吉卜力工作室的奇幻动画创作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作品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阐释空间、美学内涵外,引发观众对生命成长的共鸣,传递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幻动画 吉卜力工作室 垂直空间 审美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专业教材编写:问题与路径
4
作者 贾蕃 刘俊玲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63,共10页
思辨能力是英语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本文回顾了思辨能力在教材编写中的困境与问题,梳理了思辨能力的层级模型与教材编写的流程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面向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专业教材编写的理论框架和原则,通过教材编写实例,... 思辨能力是英语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本文回顾了思辨能力在教材编写中的困境与问题,梳理了思辨能力的层级模型与教材编写的流程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面向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专业教材编写的理论框架和原则,通过教材编写实例,从思辨编写理念和思辨内容设计两大维度阐释其应用路径。本文认为,教材编写应当充分关注国家与社会、学科和学生的需求;教材编写是理论阐释与教学实践的物化成果。教师也应提升教材素养和自身思辨能力,依据学情实际动态调整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能力 教材编写 英语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的困境及策略 被引量:30
5
作者 高慧林 亢莉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9-102,共4页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着对传统体育文化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主动输出的意识;民族体育文化"高势能"尚未形成等问题。提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策略:立足国内,保持中西体育文化"并行不悖"...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着对传统体育文化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主动输出的意识;民族体育文化"高势能"尚未形成等问题。提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策略:立足国内,保持中西体育文化"并行不悖"发展心态;立法保护资源,实现精品的"活态"传承;做大、做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战略制订文化标识系统;输出应以传统武术为先锋;以保持"民族特质"为前提打造精品,走奥运、民间并行输出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全球化 文化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土壤/沉积物中的吸附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成建 曾清如 +2 位作者 张静 宋仲容 曹优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96-1401,共6页
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35、Brij30、Tween-80、TritonX-100在土壤/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及Brij35、Brij30在不同处理土壤上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Brij35、Tween-80、TritonX-100在土壤/沉积物上的吸附等温线呈Langmuir... 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35、Brij30、Tween-80、TritonX-100在土壤/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及Brij35、Brij30在不同处理土壤上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Brij35、Tween-80、TritonX-100在土壤/沉积物上的吸附等温线呈Langmuir型,而Brij30呈S型,其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平衡浓度分别为110、55、200、25mg·L^(-1);Brij35、TritonX-100和ween-80主要通过疏水基在土壤/沉积物有机质中的分配作用而吸附,而Brij30的吸附是亲水基团与土壤/沉积物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疏水基团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土壤 沉积物 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心理学与外语教学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安律 刘安洪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2-125,共4页
外语教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及其不同的外语教学思想。外语教学思想的演进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心理学发展的影响的结果。认知心理学无疑是20世纪后半期到现今为止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流派。本文拟集中探... 外语教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及其不同的外语教学思想。外语教学思想的演进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心理学发展的影响的结果。认知心理学无疑是20世纪后半期到现今为止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流派。本文拟集中探讨认知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踪迹,将认知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脉络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外语教学的认知教学法、社会建构主义外语教学理论和叙事外语教学法,其目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化对外语教学的认识,服务于外语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学 认知心理学 社会建构主义 叙事教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播学视角看《天演论》的译介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启示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楠 谢柯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84,共5页
中国文化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文化译介本质上是跨文化传播,只有遵循传播原则和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传播学可为中国文化译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考察以往的成功译介案例可从中获得对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文化译介本质上是跨文化传播,只有遵循传播原则和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传播学可为中国文化译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考察以往的成功译介案例可从中获得对中国文化译介具有指导作用的有益启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比较复杂,而译者遵循了传播原则和规律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文化译介可从《天演论》的成功译介中获得若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中国文化译介 传播效果 传播主体 传播受众 《天演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迪厄社会学视野下的《孙子兵法》英译 被引量:9
9
作者 李艺 谢柯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7-132,共6页
论文介绍了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接着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探讨了《孙子兵法》的英译情况,借助这种独特的视角,翻译研究者可以从一个更接近于翻译本质属性的角度来观察《孙子兵... 论文介绍了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接着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探讨了《孙子兵法》的英译情况,借助这种独特的视角,翻译研究者可以从一个更接近于翻译本质属性的角度来观察《孙子兵法》的英译活动并阐释其翻译与社会、文化、全球化等方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 社会学 场域 惯习 资本 《孙子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背景到意图:多模态话语中语境要素的功能转向 被引量:5
10
作者 邓若岚 孙小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101,共8页
本文通过分析语境要素在语言话语和多模态话语中的身份与功能转向,梳理和探讨了语境理论的发展变化。在语言话语中,语境主要是话语意义生成的背景,在语言使用中起辅助作用;在多模态话语中,语境要素直接参与意义建构;在多模态批评话语分... 本文通过分析语境要素在语言话语和多模态话语中的身份与功能转向,梳理和探讨了语境理论的发展变化。在语言话语中,语境主要是话语意义生成的背景,在语言使用中起辅助作用;在多模态话语中,语境要素直接参与意义建构;在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中,文化语境的部分观念体系前景化,成为语篇目的和意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受话者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实践,成为再生文化系统的一部分。研究认为,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展现了语境要素在多模态话语中参与意义建构和实现话语意图的过程,使语境要素的功能从意义系统的背景层上升到话语的目的层,成为推动多模态话语实现其社会文化功能的重要因素。语境研究对进一步挖掘和充分利用多模态话语的社会文化功能具有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文化语境 情景语境 背景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类范畴典型概念与动词名词化现象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露营 刘国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25-130,共6页
动词名词化现象位于名词和动词之间,要确定三者间的关系,首先得确定典型名词和动词,再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来讨论名词化的特点,文章比较了英、汉语名词化现象在典型性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 范畴化 典型概念 词类 名词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走出去”之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邱敏 谢柯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96,共4页
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国以影视剧、纪录片、文学作品为先锋,大力推动中华文化... 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国以影视剧、纪录片、文学作品为先锋,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艺术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纪录片 中国文化 对外传播 十五届五中全会 国家文化软实力 艺术表现形式 中华文化 国际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迪斯尼电影的隐蕴价值解读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安律 刘安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4-35,共2页
迪斯尼是一个商业文化结合体。迪斯尼的商业核心是迪斯尼电影。通过对迪斯尼电影的价值解读,可以发现美国迪斯尼这一商业文化帝国的巨大成功背后的真正奥秘。迪斯尼电影所传递的价值主要有平等价值、因果价值(包括扬善价值)、尚美价... 迪斯尼是一个商业文化结合体。迪斯尼的商业核心是迪斯尼电影。通过对迪斯尼电影的价值解读,可以发现美国迪斯尼这一商业文化帝国的巨大成功背后的真正奥秘。迪斯尼电影所传递的价值主要有平等价值、因果价值(包括扬善价值)、尚美价值、苦难和生存价值。正是这一系列的价值成就了迪斯尼电影,乃至成为整个迪斯尼商业文化帝国走向成功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斯尼 电影 价值 迪斯尼商业帝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仿的欲望 虚无的爱情——《红与黑》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袁平 张莉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64,共3页
通过勒内·吉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对于连与德·雷纳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进行分析,揭示了法国复辟王朝后期社会给平民造成的挤压以及给女性带来的伤害,这部作品中的爱情实质是模仿的欲望导致的虚无爱情,... 通过勒内·吉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对于连与德·雷纳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进行分析,揭示了法国复辟王朝后期社会给平民造成的挤压以及给女性带来的伤害,这部作品中的爱情实质是模仿的欲望导致的虚无爱情,《红与黑》的爱情是由一个男人的喜剧和两个女人的悲剧构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仿欲望” 英雄 喜剧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ython的中国典籍对外翻译传播效果研究——以《孙子兵法》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燕 邵谧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6-129,共14页
情感分析是获取消费者评价情感态度的新方法,将这一新方法引入翻译传播效果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通过运用Python数据处理技术,采集了美国亚马逊网站《孙子兵法》英译本的读者评论数据,并对其进行情感分析。数据挖掘的结果表明,大多海... 情感分析是获取消费者评价情感态度的新方法,将这一新方法引入翻译传播效果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通过运用Python数据处理技术,采集了美国亚马逊网站《孙子兵法》英译本的读者评论数据,并对其进行情感分析。数据挖掘的结果表明,大多海外读者对《孙子兵法》比较认可,认为该书是伟大的经典,翻译质量较高,其思想对其他领域有价值,对他们的生活或工作也能产生有益启示;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版式糟、编校质量差、过多删减、字字僵硬对应式翻译等。《孙子兵法》在海外的成功告诉我们选译的典籍不仅应蕴含优秀的中国思想,还应具备时代性和世界性,同时译文的可读性与地道性也是中国典籍取得良好海外传播效果的重要保证。此外,重视版式、编校等细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译本的认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籍 《孙子兵法》 对外翻译 传播 读者评论 传播效果 PYTH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叙事中的身体书写——《宠儿》的诗学伦理解读 被引量:4
16
作者 黎明 曾利红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29,共6页
《宠儿》可以被视作建基于创伤诗学和身体书写的交点的伦理学。身体是形象地暗指奴隶制创伤经历的代码,是创伤经历的价值和教训的提示之物,也是反抗虐待的场所和创伤集体治愈的基础。此外,身体书写催促读者意识到自身对于奴隶制度的见... 《宠儿》可以被视作建基于创伤诗学和身体书写的交点的伦理学。身体是形象地暗指奴隶制创伤经历的代码,是创伤经历的价值和教训的提示之物,也是反抗虐待的场所和创伤集体治愈的基础。此外,身体书写催促读者意识到自身对于奴隶制度的见证和伦理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诗学 身体书写 诗学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扭曲:福克纳与金庸小说的共同主题 被引量:3
17
作者 黎明 江智利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9-73,共5页
在世界文学中,“人性”是作家们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在福克纳与金庸的小说中,有大量的“人性扭曲”描写,两位作家把人的本性与现实融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形态对这一文学主题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描写和阐释,有着某... 在世界文学中,“人性”是作家们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在福克纳与金庸的小说中,有大量的“人性扭曲”描写,两位作家把人的本性与现实融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形态对这一文学主题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描写和阐释,有着某些精神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金庸 小说 人性扭曲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时代的翻译嬗变及其对翻译专业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3
18
作者 谢柯 赵妍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第5期103-108,共6页
相比信息技术普及前的时代,信息时代的翻译发生了诸多重要变化:翻译生产方式由个体行为向集体协作模式转变且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翻译对象由文学文本转变为应用型文本,翻译标准由"信、达、雅"转向多元标准,翻译的职... 相比信息技术普及前的时代,信息时代的翻译发生了诸多重要变化:翻译生产方式由个体行为向集体协作模式转变且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翻译对象由文学文本转变为应用型文本,翻译标准由"信、达、雅"转向多元标准,翻译的职业化特征也日益显著。这些新的变化能给翻译专业教育以重要启示:应改革教学内容,加大翻译技术类和职业教育类课程比重,并将应用型文本作为主要翻译材料;可采用项目式、体验式、合作式、翻译课堂、学徒制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行业需要的能力;在评价方式方面,可借助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实施形成性评价,采用答辩、撰写调研报告、实施项目等方式强化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时代 翻译 翻译专业教育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的摹仿与识解——从认知叙事学角度看《宠儿》中的幽灵形象 被引量:3
19
作者 曾利红 江智利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50,共6页
分析《宠儿》中的幽灵角色如何在文本、认知和情绪感应各层面中生成了创伤的类似概念。一方面,幽灵在压抑中跨越时空,倔强地想要揭示传统蓄奴制历史叙事中的未被提及的创伤经历;另一方面,幽灵使用模糊而破碎的语言,以暗中迂回的隐蔽方... 分析《宠儿》中的幽灵角色如何在文本、认知和情绪感应各层面中生成了创伤的类似概念。一方面,幽灵在压抑中跨越时空,倔强地想要揭示传统蓄奴制历史叙事中的未被提及的创伤经历;另一方面,幽灵使用模糊而破碎的语言,以暗中迂回的隐蔽方式建构了关于创伤的回忆和感知。在将幽灵构筑为历史创伤的镜像的同时,《宠儿》的文本也将自身建构成为对于蓄奴制的揭露和隐瞒双重写作链互相交织的文本与对于蓄奴制创伤的摹仿。幽灵是偏离常规的角色,被置放于不可辨认的模糊空间中,迫使读者对作者的编码程式与作品的价值取向做出更为积极的反应,使读者卷入到蓄奴制创伤的情感机制和伦理论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灵 创伤 摹仿 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隐喻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构——评析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小孟 贺川 廖巧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74,共7页
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必要条件。本文基于隐喻对意义的建构功能,以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为例,结合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理论,利用多模态认知分析框架... 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必要条件。本文基于隐喻对意义的建构功能,以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为例,结合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理论,利用多模态认知分析框架,从思想维度、价值维度和文化维度上分析多模态隐喻对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积极意义。研究发现:在多模态话语中,多模态隐喻能够从观念体系层面反映、建构和传播优秀的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促进"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对多模态隐喻的宏观社会维度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丰富隐喻对话语意义的建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 一带一路 话语体系 建构 空间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