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染防治攻坚下环境专业环境土壤学课程体系的优化构建
1
作者 李礼 司万童 +2 位作者 范剑平 杨俊 谢志刚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3期202-204,共3页
指出了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环境类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而课程内容在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方面普遍有所欠缺,与当前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形势对于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为契合污染防治攻坚、推进净土保... 指出了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环境类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而课程内容在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方面普遍有所欠缺,与当前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形势对于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为契合污染防治攻坚、推进净土保卫战的发展背景,根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提出了优化构建环境本科专业环境土壤学课程体系,并对不同专业的该课程内容进行了区分,以更好切合人才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专业 环境土壤学 课程体系 优化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光二极管(LED)光质对金秋砂糖橘幼苗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杨超 刘敏竹 +7 位作者 李强 韩涛 彭良志 凌丽俐 付行政 淳长品 曹立 何义仲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97,共9页
为阐明不同发光二极管(LED)光质对金秋砂糖橘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金秋砂糖橘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LED红光(R)、蓝光(B)、红蓝复合光(RB11、RB21、RB41、RB81)共6种光质处理,并以LED白光(W)为对照组。处理2个月后研究新梢茎叶... 为阐明不同发光二极管(LED)光质对金秋砂糖橘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金秋砂糖橘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LED红光(R)、蓝光(B)、红蓝复合光(RB11、RB21、RB41、RB81)共6种光质处理,并以LED白光(W)为对照组。处理2个月后研究新梢茎叶形态、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特征参数变化,并对相关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光显著促进新梢茎长、叶片数、叶面积和生物量,抑制茎粗和叶厚,而蓝光的作用与红光相反;低比例红光显著促进新梢茎长、茎粗、叶片数、叶面积和生物量,但随着红光比例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其中,RB11处理的茎长、茎粗、叶片数和叶面积分别是对照组的1.97倍(P<0.05)、1.14倍(P>0.05)、2.05倍(P<0.05)、1.84倍(P<0.05),新梢鲜重和干重,以及叶鲜重、茎鲜重、叶干重和茎干重分别是对照组的1.68倍(P<0.05)、1.88倍(P<0.05)、1.46倍(P>0.05)、3.00倍(P<0.05)、1.68倍(P<0.05)、3.06倍(P<0.05);红、蓝单色光均导致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_(n))显著降低,而红蓝复合光促进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P_(n)的增加,并且随着红光比例的增加,叶绿素含量、car含量、chla/chlb、P_(n)呈显著降低趋势;红蓝单色光和复合光导致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_(s))(除RB41处理外)和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_(r))(除RB21和RB41处理外)呈降低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红蓝1:1复合光(RB11)更利于金秋砂糖橘新梢生长发育、物质积累和光合作用。综上,该研究为建立金秋砂糖橘苗木快速繁育的LED补光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秋砂糖橘 光质 生长发育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光质对红桔幼苗生长发育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敏竹 李强 +6 位作者 杨超 韩涛 凌丽俐 付行政 淳长品 曹立 何义仲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LED光质及配比对红桔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以长出两片叶的红桔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LED白光(对照)、红光(R)、蓝光(B)、红蓝复合光(R1B1、R4B1,数字指复合光中不同色光的峰面积之比)、红绿蓝复合光(R4G1B1)等6个... 为了探究不同LED光质及配比对红桔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以长出两片叶的红桔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LED白光(对照)、红光(R)、蓝光(B)、红蓝复合光(R1B1、R4B1,数字指复合光中不同色光的峰面积之比)、红绿蓝复合光(R4G1B1)等6个光照处理,水培培养2个月后观测幼苗的形态参数、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征参数,并对相关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红、蓝单色光和复合光对红桔幼苗生长明显不利;高比例红蓝复合光添加绿光(R4G1B1),对红桔幼苗生长无明显不利,且株高和株叶面积分别比对照大18.8%(p<0.05)和28.7%(p<0.05),更有利于地上部分(茎、叶)的形态建成和光吸收。红、蓝单色光和复合光,导致幼苗根茎叶的生物量呈降低趋势;高比例红蓝复合光添加绿光(R4G1B1),导致幼苗叶干质量比对照高39.3%(p<0.05),其他生物量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红蓝复合光中,R1B1的光合色素含量无显著变化,R4B1显著抑制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合成,R4B1添加绿光后(R4G1B1)使叶绿素a合成有一定恢复。红光导致幼苗的光合作用能力显著降低,蓝光则呈相反趋势,而红蓝复合光和红绿蓝复合光的光合作用能力处于红、蓝单色光之间。经主成分分析,LED红绿蓝复合光(R4G1B1)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桔 LED 光质 生长发育 叶绿素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有机质对三峡库区土壤胶体颗粒凝聚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宋孝帅 李强 +2 位作者 夏红霞 田锐 丁武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8-385,共8页
可溶性有机质(DOM)与土壤胶体颗粒相互作用将控制着紫色土胶体颗粒的凝聚过程,对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具有重要影响。以三峡库区3种紫色土胶体为研究对象,采用zeta电位仪和光散射技术研究不同浓度DOM对土壤胶体表面zeta电位和胶体颗粒凝聚... 可溶性有机质(DOM)与土壤胶体颗粒相互作用将控制着紫色土胶体颗粒的凝聚过程,对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具有重要影响。以三峡库区3种紫色土胶体为研究对象,采用zeta电位仪和光散射技术研究不同浓度DOM对土壤胶体表面zeta电位和胶体颗粒凝聚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DOM浓度的升高,3种紫色土都表现出从慢速凝聚(线性增长)转化为快速凝聚(幂函数增长);3种紫色土总体平均凝聚速率(TAA)存在明显差异,中性、石灰性和酸性紫色土临界聚沉浓度(CCC)分别为4.74、2.72和1.77 mg·L^(-1),中性紫色土CCC分别是石灰性、酸性紫色土的1.74、2.68倍。(2)随着DOM浓度的升高,中性、石灰性和酸性紫色土胶体zeta电位分别从-20.08、-18.89和-16.44 mV降至-10.60、-6.86和-5.62 mV,3种紫色土胶体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颗粒间静电排斥势能降低,同时,3种紫色土胶体zeta电位随DOM浓度变化存在一个临界值,分别为5.0、2.5和1.7 mg·L^(-1),此与CCC值大小排序一致;在相同DOM浓度下,中性紫色土胶体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其次是石灰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最小。(3)随着DOM浓度的升高,3种紫色土胶体颗粒间相互作用活化能均不断降低,特别是在较低浓度范围内,活化能下降更加显著,在相同DOM浓度条件下表现为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DOM浓度的变化引起紫色土胶体颗粒zeta电位、活化能和CCC值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紫色土胶体颗粒的凝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颗粒 三峡库区 可溶性有机质 凝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煤矿周边农田蔬菜重金属富集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菊梅 任艳霞 +5 位作者 司万童 冉鱼林 李维霖 李佳佳 孙畅 兰宗宝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0-1818,共9页
【目的】研究废弃煤矿周边农田蔬菜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及人群健康风险,为煤矿毗邻区域蔬菜种植品种选择及农业资源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渝西某废弃煤矿周边农田种植的9种蔬菜(野葱、青蒜、大葱... 【目的】研究废弃煤矿周边农田蔬菜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及人群健康风险,为煤矿毗邻区域蔬菜种植品种选择及农业资源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渝西某废弃煤矿周边农田种植的9种蔬菜(野葱、青蒜、大葱、白萝卜、红薯、油菜、普通白菜、冬葵和豌豆叶)及各蔬菜对应根际土壤的7种重金属[铜(Cu)、锌(Zn)、铅(Pb)、镉(Cd)、铬(Cr)、镍(Ni)和锰(Mn)]含量,分析各蔬菜食用部分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并运用健康风险指数(HRI)和危害指数(HI)评估食用上述蔬菜对儿童和成人健康的潜在危害。【结果】渝西某废弃煤矿周边蔬菜地土壤受Cu、Zn、Pb和Cd 4种重金属元素的复合污染,其中Cd含量高出重庆土壤背景值2.2~9.1倍,Pb和Cd的地积累指数显示已达中度污染及以上水平,普通白菜地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高,为302.635,具有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叶菜类(油菜、普通白菜、冬葵、豌豆叶)和香辛类(野葱、青蒜、大葱)蔬菜可食用部分中Pb、Zn、Cr和Ni含量较高,其中Pb和Ni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在各类蔬菜的累积值中是主要贡献元素,其贡献率分别在20.51%~48.73%和16.93%~42.59%。除野葱外,各种蔬菜富集重金属能力大小表现为叶菜类>块根类>香辛类。除青蒜和大葱外,食用其余7种蔬菜的HI均大于1,且HI表现为儿童高于成人,其中叶菜类蔬菜对儿童和成人的HI最大,Cr和Pb的HRI对HI贡献率大,分别为40.06%~64.97%和17.15%~33.52%,食用存在一定的人体健康风险。【结论】渝西某废弃煤矿的开采加重周边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导致蔬菜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不同,以叶菜类蔬菜的食用风险较大。建议在该煤矿区周边农田种植蔬菜时尽量不选择叶菜类蔬菜,以减少重金属的摄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重金属 蔬菜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西某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任艳霞 周俊杰 +6 位作者 毕捷 王瑜 卢姣姣 沈渭寿 谢宇琴 刘菊梅 司万童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05-1911,共7页
【目的】研究渝西煤矿开采导致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并进行特征分析,为当地煤矿区环境污染防控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标准方法对渝西某废弃煤矿区土壤中碳氮磷和主要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目的】研究渝西煤矿开采导致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并进行特征分析,为当地煤矿区环境污染防控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标准方法对渝西某废弃煤矿区土壤中碳氮磷和主要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及土壤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估该煤矿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结果】渝西某煤矿区的土壤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在8.400~126.000 g/kg、1.508~6.033 g/kg和18.006~216.070 g/kg,其中总氮和有机质含量在煤矿中心区域(运煤干线两侧、煤矿进口、矿山山坡和矸石场)含量较高,在煤矿周围区域(农田、居民区、公园和学校)含量较低,总磷含量则表现为煤矿中心区域低于煤矿周围区域。渝西煤矿的开采使该区域土壤重金属[镉(Cd)、铬(Cr)、铜(Cu)、镍(Ni)、铅(Pb)和锌(Zn)]出现不同程度超标,各样地Cd和Cu含量均已超过重庆土壤背景值和国家土壤背景值,其中Cd的最小值已达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6.37倍。运煤干线两侧土壤中的Cr和Cu以及矸石场土壤中的Pb含量最高。污染程度评价结果显示,该煤矿区土壤Cd污染达严重污染水平,其单因子污染指数范围在25.811~60.023;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土壤污染负荷指数均显示该煤矿区土壤为重度污染。【结论】渝西某煤矿区土壤已受到煤矿开采引起的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其中Cd和Cu是威胁当地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的主要重金属元素。相比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土壤污染负荷指数法能更好地反映该煤矿区的污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土壤污染 重金属 污染特征 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特异性效应对紫色土孔隙状况的影响机制研究
7
作者 宋孝帅 丁武泉 +1 位作者 刘新敏 李廷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2-298,共7页
土壤孔隙对土壤水分和养分迁移及水土保持有着关键作用,不同离子条件下土壤颗粒相互作用控制着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而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结构对土壤孔隙状况起重要影响。紫色土是三峡库区代表性土壤之一,探究离子特异性效应下颗粒的相互作... 土壤孔隙对土壤水分和养分迁移及水土保持有着关键作用,不同离子条件下土壤颗粒相互作用控制着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而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结构对土壤孔隙状况起重要影响。紫色土是三峡库区代表性土壤之一,探究离子特异性效应下颗粒的相互作用对紫色土孔隙状况的影响,对三峡库区水土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工业CT扫描技术和联合测定法分别对不同类型离子条件下的土壤孔隙状况和颗粒表面电荷性质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形成土壤孔隙特征差异原因。结果表明,(1)当浓度为0.01 mol·L^(−1)时,Cs^(+)体系下土壤孔隙的数量分别是Li^(+)、Na^(+)和K^(+)体系下的2.90、2.23和1.44倍,其中,Li^(+)、Na^(+)、K^(+)和Cs^(+)体系下>1 mm孔隙数量分别占0.33%、1.06%、1.57%和1.88%;同时,Cs^(+)体系下土壤最大孔隙的直径分别是Li^(+)、Na^(+)、K^(+)体系下的1.97、1.81、1.30倍。(2)当浓度为0.01 mol·L^(−1)时,Li^(+)、Na^(+)、K^(+)、Cs^(+)体系土体中>1 mm土壤孔隙体积占所有孔隙比例分别为22.7%、40.1%、56.5%、59.9%,并且,Cs^(+)体系下土体中>1 mm土壤孔隙体积分别为Li^(+)、Na^(+)、K^(+)体系的13.70、5.22、2.70倍;同时,土壤孔隙度在Li^(+)、Na^(+)、K^(+)、Cs^(+)体系下分别为1.36%、2.06%、2.84%、7.22%。(3)在测定孔隙相同离子浓度条件下,Li^(+)、Na^(+)、K^(+)、Cs^(+)体系中紫色土颗粒表面电位分别为−210.34、−198.63、−186.29、−175.57 mV,绝对值表现为Li^(+)>Na^(+)>K^(+)>Cs^(+),进一步计算发现,在相同颗粒间距离3 nm时,Li^(+)、Na^(+)、K^(+)、Cs^(+)体系下颗粒间净作用力分别为4.68、3.90、2.32、−0.15 atm,同样表现为Li^(+)>Na^(+)>K^(+)>Cs^(+)。该研究表明Li^(+)、Na^(+)、K^(+)、Cs^(+)通过改变紫色土表面电荷性质,进而引起土壤颗粒间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土壤的孔隙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孔隙 相互作用力 CT扫描 离子特异性效应 联合测定法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