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江津区自产大米和玉米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袁余洋 刘属灵 +1 位作者 刘永林 王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7-683,共7页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区,采集2019年生产的63份大米籽粒和64份玉米籽粒,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仪(AFS)测定大米和玉米籽粒中砷(As)、钡(Ba)、镉(Cd)、铜(Cu)、铁(Fe)、锰(Mn)、钼(Mo)、镍(Ni)和锌(Zn)的质量分数...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区,采集2019年生产的63份大米籽粒和64份玉米籽粒,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仪(AFS)测定大米和玉米籽粒中砷(As)、钡(Ba)、镉(Cd)、铜(Cu)、铁(Fe)、锰(Mn)、钼(Mo)、镍(Ni)和锌(Zn)的质量分数,并利用环境健康风险模型评价江津区大米和玉米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江津区大米和玉米籽粒中As最大质量分数分别为176.0、162.8μg/kg,低于国家食品卫生As标准(<200μg/kg);江津区3份大米和6份玉米样品中Cd质量分数超过国家食品卫生Cd标准(大米Cd质量分数<200μg/kg、玉米Cd质量分数<100μg/kg);大米籽粒中As和Mo质量分数均值显著高于玉米籽粒的(P<0.05),Cd质量分数均值略高于玉米籽粒的;大米籽粒中As、Cu、Mn和Zn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属于清洁水平,3份大米籽粒样品中Cd属于轻度污染;大米和玉米籽粒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09和1.57,属于轻度污染,江津区玉米籽粒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大米籽粒;大米籽粒中重金属As和Cd的致癌风险分别占健康总风险的82.7%和16.8%,表明江津区大米籽粒中As含量虽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安全值,但其健康风险较高,其次为Cd。可见,重庆地区需重点监控农作物中As和Cd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玉米 重金属 健康风险 重庆江津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侏罗纪地层区土壤硒含量分异:以江津和石柱地区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永林 赵家宇 +4 位作者 刘怡 吴梅 肖慧娴 刘丁慧 田兴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44-1654,共11页
相似地质背景区、相同成土母岩下土壤硒的空间分异特征的研究相对薄弱,长期制约着对土壤硒素分异机制的全面认识。本文以同处四川中生代前陆盆地且成土母岩同为侏罗纪陆相红色碎屑岩的重庆市江津区和石柱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室内... 相似地质背景区、相同成土母岩下土壤硒的空间分异特征的研究相对薄弱,长期制约着对土壤硒素分异机制的全面认识。本文以同处四川中生代前陆盆地且成土母岩同为侏罗纪陆相红色碎屑岩的重庆市江津区和石柱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土壤硒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分异特征,对揭示土壤硒富集机制提供新的参考。结果表明,江津区表层土壤总硒(TSe)含量(0.32×10^(-6))显著高于石柱县(0.21×10^(-6));江津区富硒等级土壤占比46%,而石柱县为21%。江津区表土磷酸盐提取态硒(ASe)含量(0.03×10^(-6))和ASe/TSe(11.2%),均显著高于石柱县(0.02×10^(-6)和9.9%)。与石柱县相比,江津区表土TSe、ASe与土壤有机质(SOM)的相关程度较强。研究认为,即使同发育在四川中生代前陆盆地侏罗纪陆相红色碎屑岩上的土壤,土壤硒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也具有显著性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影响了土壤硒的迁移和富集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陆相红色碎屑岩 江津区 石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3
作者 唐中实 欧文浩 +2 位作者 刘睿 戴悦 辛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66,共7页
针对目前三峡库区防灾减灾及灾情信息评估的工作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利用ArcGIS Server,Flex和.Net等相关技术,探索和设计了灾情评估系统的总体架构与灾情评估模块。同时,结合三峡库区的防灾减灾相关情况,实现了基于Flex与ArcGIS Serve... 针对目前三峡库区防灾减灾及灾情信息评估的工作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利用ArcGIS Server,Flex和.Net等相关技术,探索和设计了灾情评估系统的总体架构与灾情评估模块。同时,结合三峡库区的防灾减灾相关情况,实现了基于Flex与ArcGIS Server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系统,并对该系统的模块功能、关键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通过对该系统的研究应用,灾情评估人员能够有效地对大面积范围所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分析,并提高对区域地质灾害灾后评估工作和人员调度工作的效率,可供防灾减灾与时空灾情数据库的建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情评估 防灾减灾 地质灾害 FLEX ARCGIS SER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高背景区成土母岩对表土硒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永林 吴梅 +3 位作者 刘睿 李军 刘属灵 刘双燕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4-840,共7页
选取秦岭地槽和川中前陆盆地结合部的重庆市城口县为研究区,采集表土样品115件,测定土壤pH、有机质(SOM)、主量元素、全硒(Se_(total))和磷酸盐提取态硒(Se_(bioa))含量。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土Se_(total)含量在0.013~14.5 mg/kg,中值为0.... 选取秦岭地槽和川中前陆盆地结合部的重庆市城口县为研究区,采集表土样品115件,测定土壤pH、有机质(SOM)、主量元素、全硒(Se_(total))和磷酸盐提取态硒(Se_(bioa))含量。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土Se_(total)含量在0.013~14.5 mg/kg,中值为0.510 mg/kg,86.1%的土壤样品硒含量高于0.175 mg/kg,表明研究区表土整体处于富硒水平;表土Se_(bioa)含量中值为0.046 mg/kg。整体上,乌坪断裂以北地区表土Se_(total)和Se_(bioa)含量较高。随着地层从新到老其上发育的土壤Se_(total)和Se_(bioa)含量增高,表明研究区成土母岩控制着表土中硒及其生物有效性。综上,即使在高硒地质背景区,土壤硒及其生物有效性含量的分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由成土母岩控制,但也受到其他成土因素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高背景区 生物有效性 土壤 乌坪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典型农业区土壤中铜、钴、钼和锌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袁余洋 刘属灵 +2 位作者 雒昆利 刘永林 唐晔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6-515,共10页
为定量化分析地理因子对土壤中铜(Cu)、钴(Co)、钼(Mo)和锌(Zn)空间分异的影响,作者采集和测定了四川盆地长寿之乡江津区156件表土样品,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地统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表土中Cu、Co、Mo和Zn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 为定量化分析地理因子对土壤中铜(Cu)、钴(Co)、钼(Mo)和锌(Zn)空间分异的影响,作者采集和测定了四川盆地长寿之乡江津区156件表土样品,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地统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表土中Cu、Co、Mo和Zn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表土中Cu、Co、Mo和Zn均值分别为27.0×10^(-6)、18.5×10^(-6)、0.4×10^(-6)和216.8×10^(-6),分别是中国土壤背景值的1.19倍、1.45倍、0.20倍和2.17倍。研究区表层土壤中Cu(36.6%)、Co(16.9%)、Mo(51.7%)和Zn(89.4%)变异系数都呈中等变异,但Zn和Mo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更加显著。总体上,江津区表土中Cu、Co、Mo和Zn含量在北部相对较高,而南部地区相对较低。土壤中Fe和Mn及成土母岩和土壤类型分别是影响江津区表土中Cu、Co、Mo和Zn空间分异的主控驱动因子,但影响程度不一。总体上,Fe和Mn的独立及交互作用最高,对江津区表土中Cu、Co、Mo和Zn含量的空间分异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空间分异 生命微量元素 驱动因子 江津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砷和硒生物有效态的联合提取
6
作者 吴梅 赵家宇 +3 位作者 刘怡 田兴磊 倪润祥 刘永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4-1422,共9页
为了快速、准确和有效地联合提取土壤中生物有效态砷和硒,以减少实验成本和提高实验效率,本研究在长期实验摸索及前人工作基础上,研究0.5 mol·L^(-1)Na HCO_(3)、0.1 mol·L^(-1)HCl、0.5 mol·L^(-1)KH_(2)PO_(4)和0.1 mo... 为了快速、准确和有效地联合提取土壤中生物有效态砷和硒,以减少实验成本和提高实验效率,本研究在长期实验摸索及前人工作基础上,研究0.5 mol·L^(-1)Na HCO_(3)、0.1 mol·L^(-1)HCl、0.5 mol·L^(-1)KH_(2)PO_(4)和0.1 mol·L^(-1)KH_(2)PO_(4)-K_(2)HPO_(4)4种浸提剂对土壤中生物有效态砷和硒的联合提取实验效果。4种浸提剂所得浸提液经HNO_(3)和HClO_(4)消煮,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计(HGAFS)测定浸提液中砷与硒的浓度。土壤总砷和总硒的测定中使用两组土壤标准物质控制,玉米标准物质控制玉米根和玉米籽实验质量,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硒和砷的检测限分别为0.01μg·L^(-1)和0.05μg·L^(-1)。结果表明:0.1 mol·L^(-1)KH_(2)PO_(4)-K_(2)HPO_(4)和0.5 mol·L^(-1)Na HCO_(3)提取的土壤生物有效态砷、硒含量与土壤总砷(r=0.788,P<0.01;r=0.794,P<0.01)和总硒(r=0.707,P<0.05;r=0.648,P<0.05)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其余两种浸提剂提取效果较差。植物指标法显示,仅0.1 mol·L^(-1)KH_(2)PO_(4)-K_(2)HPO_(4)提取的土壤生物有效态砷、硒含量与玉米根砷(r=0.848,P<0.01)和硒(r=0.822,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0.1 mol·L^(-1)KH_(2)PO_(4)-K_(2)HPO_(4)作为浸提剂可快速、准确、有效地联合提取土壤中砷和硒的生物有效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物有效性 联合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