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山区三生空间动态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熊虹霞 闵婕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2期75-82,共8页
对乡村“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而细致的分析,旨在为该领域提供实证研究基础,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且推动了相关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彰显了地理学在服务国... 对乡村“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而细致的分析,旨在为该领域提供实证研究基础,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且推动了相关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彰显了地理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学科价值和意义。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案例,本文利用2010年、2020年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当地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叠加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分析、重心迁移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探究了山区乡村“三生空间”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在过去的10年中,秀山县的农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面积均向生态空间转化,其中生产空间减少了75.778km^(2),生活空间减少了16.594km^(2),而生态空间相应增加了92.372km^(2)。生产空间主要呈条带状分布在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生活空间则集中在县中部,表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尽管与2010年相比,2020年的集聚度有所下降;生态空间广泛分布,并且各类用地的重心迁移轨迹在方向和速度上均有显著差异。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三生空间”的演变产生了显著影响。耕地面积是生产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坡度、高程和劳动力对生活空间有较大限制作用,而劳动力、坡度、高程以及村集体收入对生态空间的解释力度较强。此外,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对“三生空间”的影响超过了单一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的结论为秀山县乡村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三生空间”的协调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三生空间” 空间演化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的重庆植被覆盖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朱林富 谢世友 +1 位作者 杨华 马明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6992-7002,共11页
利用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结合距平百分率、变异系数和分布指数对2000—2015年重庆植被覆盖度变化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植被年际、夏、秋季和2008—2015年春季以中覆盖度为主,冬季以及2000—2007年春季以... 利用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结合距平百分率、变异系数和分布指数对2000—2015年重庆植被覆盖度变化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植被年际、夏、秋季和2008—2015年春季以中覆盖度为主,冬季以及2000—2007年春季以低覆盖度为主。(2)植被覆盖年际变化不明显;劣覆盖度在2000、2002、2003年春季,2001、2006年秋季以及2011年冬季异常偏多;低覆盖度在2000、2001年秋季异常偏多;高覆盖度在2000、2008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异常偏少。(3)植被的波动变化除了冬季以中度为主外,年际、春、夏、秋季均以轻度为主;稳定比例最高为夏季,轻度比例最高为秋季,中度和重度比例最高为冬季。(4)稳定和轻度波动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森林和草地区,中度和重度波动类型主要是城镇、水域及其周边区域。在400m以下,植被变化为重度波动;在400—800m,植被年际和夏季趋于稳定分布,而春、秋、冬季为轻度波动;在800—1300m,植被年际和夏季为中度波动,春、秋、冬季为稳定分布;在1300m以上,植被年际和夏季呈现轻度波动,春季为中度波动,秋、冬季为稳定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MODIS-EVI 像元二分模型 变异系数 分布指数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伏地形对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周梦甜 李军 +1 位作者 何君 朱康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5期346-351,F0002,共7页
[目的]基于GIS技术等分析起伏地形下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农业区划及气候变化等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重庆市为例,利用34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历年平均气温资料,通过在气温与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 [目的]基于GIS技术等分析起伏地形下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农业区划及气候变化等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重庆市为例,利用34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历年平均气温资料,通过在气温与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建立模型,并在GIS平台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100m×100m)对气温空间分布进行定量估算和三维模拟。[结果](1)近40a内不同年代际的平均气温与诸多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的复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2)近40a内的年平均气温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3)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近40a内均呈现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表现为:渝东南>渝东北>渝西。[结论]起伏地形下气温的空间分布与诸多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且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利用GIS的三维模拟技术能够直观鲜明的体现出起伏地形下气温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伏地形 气温 时空分布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攻坚产业项目定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思宇 闵婕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8期164-167,共4页
基于村域尺度,通过构建秀山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划分等级进行定量评价,有利于对贫困山区后续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评价结果以中高评价为主,整体扶贫工作成果较好,扶贫项目的实施并不局限于短... 基于村域尺度,通过构建秀山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划分等级进行定量评价,有利于对贫困山区后续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评价结果以中高评价为主,整体扶贫工作成果较好,扶贫项目的实施并不局限于短期效益,而是立足于长期持续的产生效益,整体效益值的高低无明显聚集性特征,且高低效益值区域无明显分界线和中心点,呈现分散分布。脱贫攻坚产业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持续效益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互相独立存在。秀山县的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绩效整体较好,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持续效益2方面,因此后续乡村振兴扶贫工作应从前人工作中吸取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秀山县实际情况,应当在安排后续扶贫工作时,保持高社会持续效益的同时,还不能忽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实现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产业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AP的可解释机器学习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 被引量:3
5
作者 崔婷婷 安雪莲 +2 位作者 孙德亮 陈东升 朱有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72,共20页
机器学习在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中因其训练复杂且预测结果难以解释而发展受限。通过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结合机器学习模型揭示各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增强模型可信度与可解释性。以三峡库区忠县为研究区,通过... 机器学习在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中因其训练复杂且预测结果难以解释而发展受限。通过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结合机器学习模型揭示各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增强模型可信度与可解释性。以三峡库区忠县为研究区,通过随机森林、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以及深度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贝叶斯优化算法分别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利用混淆矩阵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开展评价精度验证;基于4种分级方法得到滑坡易发性区划图;通过SHAP分析影响滑坡发育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XGBoost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0.817)高于随机森林的AUC值(0.803)和深度随机森林的AUC值(0.806);不同分级方式下的易发性区划图分布差异很大,其中基于相等间隔法和XGBoost模型的分级效果相对更好,极高-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特别是长江及其支流两岸。SHAP图揭示各主导因子不同特征值对滑坡发育有明显差异,高程和距河流距离是研究区滑坡发育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贡献显著。本研究的XGBoost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模型可解释性强,为滑坡灾害的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 深度随机森林 SHAP 三峡库区 滑坡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河流和半喀斯特河流流域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差异
6
作者 王晶晶 刘睿 +1 位作者 谢雨欣 张静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7-1344,共18页
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在不同类型河流和不同时空尺度下存在差异,研究两者之间的定量影响差异可为不同类型河流水污染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喀斯特河流——乌江和半喀斯特河流——嘉陵江为研究对象,基于两条河流的水质监测数据和... 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在不同类型河流和不同时空尺度下存在差异,研究两者之间的定量影响差异可为不同类型河流水污染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喀斯特河流——乌江和半喀斯特河流——嘉陵江为研究对象,基于两条河流的水质监测数据和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数据,选取河岸带缓冲区(100~500 m)和子流域6个空间尺度,采用冗余分析定量探讨不同类型流域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的土地利用主要以耕地为主,乌江流域的土地利用主要以林地为主。两流域的聚集度和最大斑块指数相差极小,聚集度在各空间尺度上差异不显著,最大斑块指数随空间尺度的上升而减小。嘉陵江流域的边缘密度高于乌江流域,且在流域内随空间尺度的上升而减小,乌江流域呈相反趋势。香农多样性指数值在嘉陵江流域高于乌江流域,在嘉陵江流域内随空间尺度的上升而减小,而在乌江流域随空间尺度的上升先增大后减小。(2)多数水质指标浓度在雨季高于旱季,总氮是两流域水质污染的关键指标,总磷是潜在的营养物质污染物,整体上乌江流域水质优于嘉陵江流域,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比和土地利用差异是造成两流域水质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3)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在旱季和河岸带400 m缓冲区对水质变量解释率最高,乌江流域土地利用在雨季和子流域对水质变量解释率最高,总体上乌江流域土地利用对水质变化的贡献率高于嘉陵江流域。(4)不同土地利用指数对水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建设用地、边缘密度、耕地和水域对嘉陵江水质影响显著,其中水域对水质具有正面效应。水域、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耕地是影响乌江流域水质的关键因子,其中耕地对水质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的河流应在最佳时空尺度范围内,根据流域内地貌特征合理规划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提升河岸带林地覆盖率,推行生态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而促进河流水环境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水质 景观格局 多尺度效应 冗余分析 喀斯特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珠峰自然保护区冰川监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冀琴 张翠兰 +2 位作者 丁悦凯 曹香芹 梁文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91-1601,共11页
冰川物质平衡是反映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评估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运用比值阈值法和目视解译法,获取1990—2020年珠峰自然保护区内的冰川边界,研究冰川面积分布与变化特征,同时基于差分干... 冰川物质平衡是反映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评估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运用比值阈值法和目视解译法,获取1990—2020年珠峰自然保护区内的冰川边界,研究冰川面积分布与变化特征,同时基于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时序分析(SBASInSAR)技术监测区域冰川形变特征,并分析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珠峰自然保护区冰川持续退缩,且近10 a退缩趋势更为显著。保护区内冰川总面积退缩247.16 km²,变化率为-18.92%。(2)保护区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5400~6200 m和坡度10°~15°范围内,其中5400~5600 m和10°~15°范围内冰川退缩最为显著。(3)2020年珠峰自然保护区冰川形变速率介于-129.069~140.252 mm·a^(-1)之间,冰川表面形变在海拔4200~4400 m和40°~45°处沉降最为严重。(4)气温上升、降水减少可能是导致珠峰自然保护区冰川物质亏损的主要因素。同时,空间气候差异和地形等因素也可能是导致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 SBAS-InSAR 冰川面积 物质平衡 珠峰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天气下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对河流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琼 刘睿 +3 位作者 张静 郑达燕 张柳柳 郑财贵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6-1109,I0011-I0015,共19页
为探究极端天气下流域内水质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关系,本研究基于不同空间尺度(1000 m河段缓冲区、500 m河岸带缓冲区及子流域)的土地利用指数以及旱季(2019年11月)、雨季-洪水期(2020年7月)和雨季-干旱期(2022年8月)的水质数据,探究流域... 为探究极端天气下流域内水质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关系,本研究基于不同空间尺度(1000 m河段缓冲区、500 m河岸带缓冲区及子流域)的土地利用指数以及旱季(2019年11月)、雨季-洪水期(2020年7月)和雨季-干旱期(2022年8月)的水质数据,探究流域内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从而得到保护流域水质和规划流域内土地利用格局的最佳时空尺度和对水质影响最显著的预测因子。研究表明:(1)流域水质受极端天气影响,降雨会增强水体的稀释能力,高温会加快水中微生物反应速率,具体表现为雨季-洪水期的水质较好,雨季-干旱期次之,旱季较差。(2)土地利用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存在时空尺度效应,土地利用在子流域和旱季尺度下对河流水质影响最显著。(3)不同土地利用指数对流域水质影响存在差异,耕地、林地、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和边缘密度是影响水质指标最显著的解释变量。其中林地与多数水质指标具有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耕地、斑块密度与较多水质指标存在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保护河流水质提供科学依据,对三峡库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生态保护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水质 土地利用指数 多时空尺度 冗余分析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滑坡灾害生态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以三峡库区万州-巫山段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许嘉慧 孙德亮 +3 位作者 张虹 文海家 吴健平 黄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94-4603,共10页
进行生态风险多尺度综合评价,对环境管理及风险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库区滑坡重点监测县域为例,基于“危险性-脆弱性-潜在损失”三维模型,以随机森林模型评估滑坡危险性,采用景观格局指数表征生态脆弱性,利用生境质量核算潜在生态损... 进行生态风险多尺度综合评价,对环境管理及风险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库区滑坡重点监测县域为例,基于“危险性-脆弱性-潜在损失”三维模型,以随机森林模型评估滑坡危险性,采用景观格局指数表征生态脆弱性,利用生境质量核算潜在生态损失,进行格网、行政、子流域多尺度下的滑坡灾害生态风险评价,提出适合各尺度的风险管理措施,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宜尺度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生态风险等级较高区域集中于长江两岸沿线,三峡库区建设对研究区滑坡生态风险产生较大影响;两两尺度风险分布结果具有一定相似性,而三种尺度共同作用结果又存在一定差异;子流域尺度在保证生态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评价结果好于其他两种尺度,更适合三峡库区县域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区东部风险防范类型相对单一,而西部风险防范类型较多,需做到精细化管理。研究增加了多尺度综合评价实例,对今后开展整个三峡库区滑坡生态风险研究奠定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生态风险 多尺度评价 生态脆弱性 风险管理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公路沿线斜坡物理韧性随机森林评价模型--以四川省茂县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薛蒙蒙 文海家 +1 位作者 林渝 孙德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8-175,共8页
[目的]建立山区公路沿线斜坡物理韧性随机森林评价模型,为山区斜坡抗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四川省茂县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坡位、微地貌、曲率、顺逆向坡、归一化植被指数、岩性、距水系距离、距断层距离、距道路距... [目的]建立山区公路沿线斜坡物理韧性随机森林评价模型,为山区斜坡抗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四川省茂县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坡位、微地貌、曲率、顺逆向坡、归一化植被指数、岩性、距水系距离、距断层距离、距道路距离、多年平均降雨13个斜坡物理韧性评价因子,结合公路沿线498个历史斜坡破坏点,构建斜坡物理韧性评价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将样本数据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训练数据进行训练建模,将得到的模型分别对训练数据、验证数据和样本整体数据进行预测分析。采用混淆矩阵和ROC曲线对模型预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评价因子中高程、距道路距离、距水系距离这3个评价因子的权重较大。该模型精度较高,混淆矩阵的精度为98.9%,训练数据集、验证数据集和整个研究区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值分别为1.000,0.870和0.978。模型仿真到整个研究区中,将研究区的物理韧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5个等级。[结论]基于随机森林方法构建的山区公路沿线斜坡物理韧性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公路沿线斜坡 物理韧性 随机森林模型 地理空间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