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社会工作介入:提升“青马工程”育人实效的现实路径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张晓庆
-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4-119,共6页
-
基金
2015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马工程’实施环节的创新性研究"(15SKG054)
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度校级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马工程’实施环节的创新性研究"(15SZZ0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青马工程"与社会工作在理念、根本宗旨、社会功能等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可以在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形成合力。在两者理念一致、目标契合的背景下,加上现实需求,社会工作介入"青马工程",可有效整合两大系统功能,具有可行性。在介入过程中,要把握主体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和计划性干预原则,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同时,要不断进行理念上的更新、方法上的改进、体系上的完善、资源上的整合,以个案社会工作为依托,以团体社会工作为拓展,以社区社会工作为支撑,有效融入社会工作新思路和新经验,不断使"青马工程"在实践中更好地服务大局,增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
关键词
社会工作
“青马工程”
可行性
原则
策略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被引量:6
- 2
-
-
作者
柯佳敏
朱锦秀
-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
-
出处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9-123,共5页
-
基金
重庆市科委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重点项目"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研究"(CSTC2013JCCXB00013)
项目负责人:柯佳敏
-
文摘
农村教师稳定与补充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虽然我国陆续出台了免费师范生教育、特岗计划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短缺问题,但其对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有效发挥仍显乏力,根本上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十分有限。系统分析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深入探讨完善和创新补充机制的实现路径已迫在眉睫。增强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有效性,关键在于突破当前我国农村教师补充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瓶颈,重点在于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内容,核心在于创新农村教师补充的保障机制,难点在于有效建立农村教师补充的监督机制。
-
关键词
农村教师
补充机制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戴震“仁”学考论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魏冰娥
-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67,共7页
-
基金
2019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理论逻辑与培育路径研究”(19SKGH025)
-
文摘
戴震对儒家“仁”学进行了细致且系统的考辨。在戴震看来,“仁”合于“道”,根于“人伦日用”,合本体、准则、德性于一,表现为:形上之“生生”、人伦之“欲无私”与人伦之“遂欲通情”;“生生”是“欲无私”与“遂欲通情”的形上根基、“欲无私”与“遂欲通情”表现且确证“生生”“遂欲通情”又是“欲无私”的推己及人;由“生生”而“欲无私”再“遂欲达情”乃“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三者圆融一体。这在发扬原始儒家“生生”之仁的同时,实现了原始儒家以“仁”统贯诸德的初衷,并通过对欲、理、仁关系的厘清和爱人、忠恕的新诠完成其对宋儒之仁的批判与孔孟之仁的超越,从而还“欲”于“仁”,将伦理根植于生活,倡导了一种事实与价值合一、德性与幸福一致的伦理生活,开启儒家“仁”学一代新风。
-
关键词
戴震
“生生”之仁
“欲无私”之仁
“遂欲达情”之仁
-
分类号
B249.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