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抗战时期崛起于重庆的复旦大学“复新社” |
吴阳红
李文平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5 |
1
|
|
|
2
|
每期一题 区域文学视阈中的重庆坐标 |
周晓风
王本朝
蒋登科
邓伟
|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
2013 |
0 |
|
|
3
|
建设重庆城市文学的策略初探 |
彭斯远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4 |
0 |
|
|
4
|
重庆抗战文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兼论中共南方局的文艺策略 |
张明平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5 |
1
|
|
|
5
|
同根而生的两支奇葩——浅谈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学与圣地延安的关系 |
刘莺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6 |
0 |
|
|
6
|
恐怖文学类型特征论 |
张家恕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2
|
|
|
7
|
摄影新闻的视觉文本特征 |
贺建平
余志平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
8
|
自然语言的双栖身份——最小文学手法两次结构转换的启迪 |
苏敏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
9
|
试析抗战时期重庆中短篇小说的叙事特征 |
郝明工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5 |
1
|
|
|
10
|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 |
陈忻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
11
|
山水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形成与凸现 |
王玲娟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
12
|
现代巴蜀作家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区域文学 |
郝明工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7 |
1
|
|
|
13
|
二程理学思想中的文学思想 |
陈忻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7 |
1
|
|
|
14
|
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与文学批评的历史惰性 |
张家恕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
15
|
新时期文学形象论式微现象的回望 |
赵新林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0 |
|
|
16
|
中西文化的异质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
杨星映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4 |
0 |
|
|
17
|
略论抗战后期重庆长篇小说的史诗性 |
郝明工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6 |
0 |
|
|
18
|
不同文学理论视野下的《静夜思》 |
韩贺金
徐媛媛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6 |
2
|
|
|
19
|
重庆抗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李丹丹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5 |
0 |
|
|
20
|
建构与认同:电视广告的女性身份解读 |
贺建平
余志平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