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时期崛起于重庆的复旦大学“复新社” 被引量:1
1
作者 吴阳红 李文平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108-111,共4页
抗战时期,内迁重庆的复旦大学“复新社”,崛起于北碚夏坝,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社刊鲜明独特的“抗日”文本主题;战时大学教育教学相长的有力中介;联系校园与社会媒体的坚实桥梁。
关键词 重庆 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 复旦新闻通讯社 社会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每期一题 区域文学视阈中的重庆坐标
2
作者 周晓风 王本朝 +1 位作者 蒋登科 邓伟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3期69-73,共5页
“文学与艺术研究”栏目定位于对经典作家、文学作品的解析,以及对当前热点文学与艺术现象的聚焦争鸣。欢迎您推荐选题及投稿,共同搭建互动平台。站在中国区域文学视阈中审视当代重庆文学,不能不感受到一种失语的落寞。尽管也偶有佳... “文学与艺术研究”栏目定位于对经典作家、文学作品的解析,以及对当前热点文学与艺术现象的聚焦争鸣。欢迎您推荐选题及投稿,共同搭建互动平台。站在中国区域文学视阈中审视当代重庆文学,不能不感受到一种失语的落寞。尽管也偶有佳作,但却构不成文学思潮的整体力量,无法产生巨大的国际国内影响。提及重庆文学,人们所能想到的,仅有《红岩》、《一双绣花鞋》、《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等寥寥数部经典作品,以及20世纪80年代重庆作为中国诗歌重镇异军突起的短暂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文学 重庆文学 视阈 20世纪80年代 坐标 中国诗歌 经典作家 栏目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重庆城市文学的策略初探
3
作者 彭斯远 《重庆社会科学》 2004年第C00期59-63,共5页
发展重庆城市文学必须大力改善文学的生存环境 ,这需要宽松的环境以及必要的物质与政策的支撑。除此之外 ,笔者以为更重要的 ,还在于依托读者大众充分认可的传统巴渝特色文化 ,从而为搭建重庆城市文学高楼 ,打造一个坚实的地基。
关键词 重庆 城市文学 地方文化 竹枝词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抗战文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兼论中共南方局的文艺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明平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113-116,共4页
为民族救亡服务的目的使重庆抗战文学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通俗化、大众化有其同构处,也有其异质处。抗战初期,民族意识高涨,通俗化与大众化合流;进入相持阶段后,政党意识抬头,国民党当局支持通俗文学以实行文化专制,中共南方局... 为民族救亡服务的目的使重庆抗战文学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通俗化、大众化有其同构处,也有其异质处。抗战初期,民族意识高涨,通俗化与大众化合流;进入相持阶段后,政党意识抬头,国民党当局支持通俗文学以实行文化专制,中共南方局则推进大众文学以反帝反专制。重庆抗战文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体现了中共南方局与时俱进的文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化 通俗化 学具 策略 支持 体现 行文 抗战文学 文艺 大众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根而生的两支奇葩——浅谈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学与圣地延安的关系
5
作者 刘莺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76-81,共6页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区文学出现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文学和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两者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的特殊空间里各自发生、发展,但两者以中共南方局为纽带,采用不同的方式互动、交流,使重庆抗战文学的主流和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区文学出现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文学和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两者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的特殊空间里各自发生、发展,但两者以中共南方局为纽带,采用不同的方式互动、交流,使重庆抗战文学的主流和延安文学一样都同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前进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抗战文学 延安抗战文学 南方局 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恐怖文学类型特征论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家恕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65-168,共4页
以主流文学的尺度考量恐怖文学,将导致对该文学类型的根本否定,但这是一种抹杀多样性的一元化文学观。恐怖文学是通俗文学的一个亚类,“奇诡”的题材、强势情节为重心的结构、扁平形态的人物形象、普适性的主题是其类型特征,自有其独立... 以主流文学的尺度考量恐怖文学,将导致对该文学类型的根本否定,但这是一种抹杀多样性的一元化文学观。恐怖文学是通俗文学的一个亚类,“奇诡”的题材、强势情节为重心的结构、扁平形态的人物形象、普适性的主题是其类型特征,自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文学 通俗文学 情节结构 人物形象 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摄影新闻的视觉文本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贺建平 余志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101-102,共2页
摄影新闻以视觉语言讲述故事,以镜头展现事件中的意义。作为视觉丈本,摄影新闻可凝结时空的瞬间而具有当下感,因其丰富的色彩和图形呈现的具体可感的影像而具有视觉冲击力,构图布局的取舍与色彩的明暗可以使读者产生意向性联想,而“图... 摄影新闻以视觉语言讲述故事,以镜头展现事件中的意义。作为视觉丈本,摄影新闻可凝结时空的瞬间而具有当下感,因其丰富的色彩和图形呈现的具体可感的影像而具有视觉冲击力,构图布局的取舍与色彩的明暗可以使读者产生意向性联想,而“图像化”的信息呈现方式适合读者的阅读思维和习惯。因此,媒体应充分应重视摄影新闻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新闻 视觉丈本 当下感 意向性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语言的双栖身份——最小文学手法两次结构转换的启迪 被引量:1
8
作者 苏敏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8-232,共5页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是文学本体论最纠缠的难题之一。自然语言双栖身份的提出,为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考察最小文学手法两次结构转换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是双栖于自然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范畴的特殊存在。从符号-结...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是文学本体论最纠缠的难题之一。自然语言双栖身份的提出,为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考察最小文学手法两次结构转换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是双栖于自然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范畴的特殊存在。从符号-结构看,最小文学手法是文学研究的起点,自然语言是其能指,不可再分文学想象具象是其所指。最小文学手法存在两次结构转换:第一次,自然语言符号能指声音形象与所指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构转换,这是文学与非文学的语言文字组合都具有的结构转换,属于语言学范畴;第二次,自然语言符号保持自己的结构边界、结构性质参与更大单位横组合与不可再分文学想象具象相互作用的结构转换,这是文学符号-结构独具的结构转换。在第二次结构转换中,自然语言作为文学符号的构成部分之一进入文学领域。就这样,自然语言以特殊的双栖身份,维系了语言与文学两大领域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语言 双栖身份 最小文学手法 两次结构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抗战时期重庆中短篇小说的叙事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郝明工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119-122,共4页
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中短篇小说的叙事特征进行分析,从小说叙事的题材拓展到小说叙事的艺术创新这两方面,都表现出对于小说叙事的史诗性追求,由此而显现出抗战时期现代小说发展的中国方向来。
关键词 叙事特征 中短篇小说 小说叙事 现代小说 史诗性 追求 题材 中国 重庆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忻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8-161,共4页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是建立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之上的。以仁义的"本心"为核心,延伸出该派基本的文学观,即立心为本,作文为末;抒写"无邪"之思;直抒胸襟,平夷闲雅。他们是将道德绝对地置于文学之上,从而形成了道德然后...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是建立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之上的。以仁义的"本心"为核心,延伸出该派基本的文学观,即立心为本,作文为末;抒写"无邪"之思;直抒胸襟,平夷闲雅。他们是将道德绝对地置于文学之上,从而形成了道德然后文章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心学家 文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形成与凸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玲娟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山水,在中国古代有着宗教和哲学的意义。山水意识,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有着重要的显现。宗教和哲学的山水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本文从宗教和哲学的山水意识出发,深入挖掘了山水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形成和... 山水,在中国古代有着宗教和哲学的意义。山水意识,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有着重要的显现。宗教和哲学的山水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本文从宗教和哲学的山水意识出发,深入挖掘了山水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形成和凸现的现象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意识 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 形成与凸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巴蜀作家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区域文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明工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50-54,66,共6页
现代巴蜀作家通过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书写,率先展示出区域文学在中国的现实发生,继而对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学区域化进行了大力推进,书写出典范之作,直接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中国区域文学发展。
关键词 现代巴蜀作家 二十世纪 中国区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程理学思想中的文学思想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忻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35-41,58,共8页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二程并非绝对地排斥文学,他们是要求把文学规范在“教化”“、礼义”的范围内,所以提倡“诗合教化”和“合道之文”。本文从二程的本末思想、对作者修养情性的要求、以及文质关系等方面探讨了二程的文学思想。
关键词 二程 理学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与文学批评的历史惰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家恕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29,共3页
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和文学批评的历史惰性 ,成为文学史行进的两大奇观。研究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 ,有几个方面很有意义。一是文学的本体性品格使其实现跨文化、跨时空的历史进化与历史互动 ;二是作家的艺术观的恒定与坚执 ,成为文学惯性... 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和文学批评的历史惰性 ,成为文学史行进的两大奇观。研究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 ,有几个方面很有意义。一是文学的本体性品格使其实现跨文化、跨时空的历史进化与历史互动 ;二是作家的艺术观的恒定与坚执 ,成为文学惯性滑行的强大驱力 ;三是文学市场的多元取向使文学进入无限的流通和传播。文学批评的即时性和文学研究的滞后性 ,是文学批评的历史惰性的重要症结。建立自己的批评话语系统 ,是形成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良好的生态关系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 现实主义 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形象论式微现象的回望
15
作者 赵新林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2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文学形象论 中国 90年代 后新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的异质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16
作者 杨星映 《重庆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78-82,共5页
本文通过中西文化异质性的比较 ,分析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色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并进而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特点 ,说明我们应在深入把握中西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 ,来寻求文学理论的通约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关键词 文学理论批评 当代文艺学 中西文论 中国古代文学 中西文化 对文 通约性 特色 思维方式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抗战后期重庆长篇小说的史诗性
17
作者 郝明工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11期41-44,共4页
抗战后期重庆长篇小说大量涌现,揭示出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灵魂蜕变,尤其是精神成长的心路历程。在显示着抗战时期重庆小说从纪实性的文本叙事向着史诗性的文本叙事进行转向的同时,更是代表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战后期重庆长篇小说大量涌现,揭示出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灵魂蜕变,尤其是精神成长的心路历程。在显示着抗战时期重庆小说从纪实性的文本叙事向着史诗性的文本叙事进行转向的同时,更是代表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时代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重庆长篇小说 史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文学理论视野下的《静夜思》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贺金 徐媛媛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8期49-52,共4页
从古至今,西方的各种文艺理论可谓纷繁复杂,门派林立。我们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学理论对中国的文学经典《静夜思》进行接受,使《静夜思》的接受不仅获得了全新的境界,而且各理论对其解释的瑕疵也清晰明了。这对我们如何借鉴他山之... 从古至今,西方的各种文艺理论可谓纷繁复杂,门派林立。我们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学理论对中国的文学经典《静夜思》进行接受,使《静夜思》的接受不仅获得了全新的境界,而且各理论对其解释的瑕疵也清晰明了。这对我们如何借鉴他山之石来攻我们的本土之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视角 静夜思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抗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9
作者 李丹丹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9期56-59,共4页
重庆抗战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无论是知识女性、还是底层女性,都成为作家笔下的重要角色。抗战使女性走上了历史舞台,进一步推动了女性的解放,扩展了女性的生命活动空间。然而,另一方面传统的性别分工、封建意识和现代意识也矛... 重庆抗战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无论是知识女性、还是底层女性,都成为作家笔下的重要角色。抗战使女性走上了历史舞台,进一步推动了女性的解放,扩展了女性的生命活动空间。然而,另一方面传统的性别分工、封建意识和现代意识也矛盾地存在于她们的身上,在抗战的特殊语境下,女性走上社会的道路是艰辛而曲折的,女性解放也是不彻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抗战小说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与认同:电视广告的女性身份解读 被引量:8
20
作者 贺建平 余志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63,共2页
广告按男性话语将女性作为客体与对象去再现和塑造,利用熟悉策略和心理动因建构具有楷模意义的贤妻良母、美女与强女人等三种女性身份和角色,为女性提供自我形塑的参照指标,使女性受众作为认知主体对广告建构的身份产生认同。
关键词 女性 身份 建构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