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学习为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 被引量:31
1
作者 冉亚辉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52,共7页
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学习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学习为中心,是指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一切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等均指向服务于学... 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学习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学习为中心,是指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一切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等均指向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以学习为中心不能被简单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容易走向娱乐学生,形成娱乐性课堂,教师很容易被异化为服务员和演员。以学习为中心的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中国基础教育实践智慧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国基础教育重要特色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堂教学 学习中心 教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的慢哲学的内涵与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冉亚辉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3-6,共4页
在中国人口红利时代逐渐消失的今天,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中国社会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应该慢下来,从注重速度到注重质量,从注重教育竞争到注重教育过程,回归有品位的教育范式,培养有质量、有品位、有担当的公民。教育的慢哲学,... 在中国人口红利时代逐渐消失的今天,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中国社会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应该慢下来,从注重速度到注重质量,从注重教育竞争到注重教育过程,回归有品位的教育范式,培养有质量、有品位、有担当的公民。教育的慢哲学,强调给学生提供更广阔、更宽松、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教育的慢哲学有以下构成:教育中快速的价值并不一定高于缓慢;教育本身并不追求快速,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教育就是一种慢的事业,而这种慢并不等同于低效;教育需要积累的时间和空间;教育需要坚守自己的经典品味,不能过度媚俗。教育的慢哲学致力于追求有品位和有精神层次的教育,而不是廉价的快餐式的工业化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慢哲学 学生发展 教育逻辑 教育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流而上,孤寂谢幕——论国粹派探索国学教育之路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军 杜成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3-50,共8页
辛亥革命以前,国粹派提出"用国粹激动种姓"的思想,举办国学讲习会,从国学中挖掘人物事迹、阐发民族大义、弘扬爱国精神,在配合革命宣传、抵制盲目西化等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由于国粹派内部政... 辛亥革命以前,国粹派提出"用国粹激动种姓"的思想,举办国学讲习会,从国学中挖掘人物事迹、阐发民族大义、弘扬爱国精神,在配合革命宣传、抵制盲目西化等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由于国粹派内部政治、文化观不同,辛亥革命胜利后,国粹派"分道扬镳"。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粹派倡导"复古存学"的精英式教育,逐渐蜕化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翼,对教育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随着教育平民化、科学化运动的广泛开展,国粹派教育思想终于在30年代后期孤寂地落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粹派 国学教育 探索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发展的适度保守主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冉亚辉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3-6,共4页
教育自身的文化来源、社会功能、发展体系等决定了其保守性的特质。教育的保守性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适度保守主义,既不能走向过度保守而导致教育发展停滞,也不能过度过频改革而走向混乱不堪。适度的保守主义是指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 教育自身的文化来源、社会功能、发展体系等决定了其保守性的特质。教育的保守性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适度保守主义,既不能走向过度保守而导致教育发展停滞,也不能过度过频改革而走向混乱不堪。适度的保守主义是指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自身保守性的积极性的一面,确保教育发展中的稳重和稳妥,也要直面教育自身保守性的消极性的一面,不能让教育的保守性发展成为教育停滞,而应以适度改革和缓进改革,稳步推进教育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发展 保守性 保守主义 教育保守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德育评价的量化及趋向研究--评《道德量化评价与学校道德教育》 被引量:3
5
作者 冉亚辉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立德树人乃学校的基本职责之一。德育是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点领域,德育走向量化评价是一个事实存在。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不管是学校对班级的管理,班级对学生的管理,都逐步采取或者已经采取量化评价...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立德树人乃学校的基本职责之一。德育是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点领域,德育走向量化评价是一个事实存在。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不管是学校对班级的管理,班级对学生的管理,都逐步采取或者已经采取量化评价。但如何认识德育量化评价,则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非常迫切的课题。尹伟博士的著作《道德量化评价与学校道德教育》是本领域的一个重要且高质量的研究。不管是基于学校管理的逻辑,还是德育实践的逻辑,德育量化评价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作者认为在实践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道德教育 量化评价 德育评价 学校教育管理 德育实践 立德树人 教育教学 学校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困境的法理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包翠秋 冉亚辉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19,共3页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部分法理问题,主要有: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变成了对未成年问题学生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的纵容;义务教育阶段禁止开除学生,导致了未成年问题学生的有恃无恐;教育法律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法律扩展解释剥夺了教师的基...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部分法理问题,主要有: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变成了对未成年问题学生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的纵容;义务教育阶段禁止开除学生,导致了未成年问题学生的有恃无恐;教育法律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法律扩展解释剥夺了教师的基本教育权力;过度重视对问题学生的保护,导致了对受害学生和教师的双重伤害。在教育法理层面,需要有以下修正:不能简单地停留于义务教育不能开除学生的理念,必须有相关配套的基本措施;不能简单笼统地保护未成年学生,必须明确提出保护青少年弱势学生的权利;必须正视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具体细节性问题,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必须建立安全的校园,保护学生和教师的基本人身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学校德育 教育法律 法律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与平庸:中国教育价值观的选择——基于尼采道德哲学的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冉亚辉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6,共4页
教育内容选择的背后是价值观的选择,主导价值观决定了教育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近年来,我国教育价值观存在诸多争议,其背后的实质是价值观的冲突。教育内容的选择不能仅仅选择平庸导向的奴隶道德,而必须有指向卓越的贵族道德。如果中国... 教育内容选择的背后是价值观的选择,主导价值观决定了教育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近年来,我国教育价值观存在诸多争议,其背后的实质是价值观的冲突。教育内容的选择不能仅仅选择平庸导向的奴隶道德,而必须有指向卓越的贵族道德。如果中国教育中有过多的奴隶道德倾向,可能导致民族发展的过度阴柔与平庸,而在未来发展中缺乏勇气和力量,这不应该是中华复兴之路的选择。只有贵族道德在教育中存在,才能培养中国社会发展必须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 价值观 贵族道德 奴隶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校园暴力的特殊性与遏制路径论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冉亚辉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6-29,共4页
校园暴力危害极大,严重影响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校园暴力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在相关教育法律理念领域过度重视保护未成年施暴者的权利;留守儿童大面积存在与家庭教育的价值观问题;学校教育权力的不完整导致惩戒权力的法理... 校园暴力危害极大,严重影响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校园暴力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在相关教育法律理念领域过度重视保护未成年施暴者的权利;留守儿童大面积存在与家庭教育的价值观问题;学校教育权力的不完整导致惩戒权力的法理争议问题;中国社会的过度爱面子和维护声誉导致掩盖校园暴力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事情的缺陷导致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奖励性强化等。校园暴力遏制的方法和路径主要有:重构法律理念,必须更加重视保护未成年受害者;清晰定位教育权力,设定必要惩戒权力与过度体罚的明确界限;家庭教育科学到位,法律应明确规定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正视校园暴力,合法和强硬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犯错误必须付出代价,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奖励性强化必须扭转为惩罚性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暴力 中国校园暴力 学校德育 法律理念 教育权力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儒学对中国德育思维领域的历史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冉亚辉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73,共7页
孔子儒学构成了中国社会对教育的基本想象和假设,其现世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中国社会思维范式的基本构成,也是今天中国德育实践中的主体思维。在中国德育思维领域,孔子儒学的历史影响主要有:指向现世主义的教育目标;注重经验主义的道德智慧... 孔子儒学构成了中国社会对教育的基本想象和假设,其现世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中国社会思维范式的基本构成,也是今天中国德育实践中的主体思维。在中国德育思维领域,孔子儒学的历史影响主要有:指向现世主义的教育目标;注重经验主义的道德智慧;强调实践理性的德育路径;世俗主义的德育内容体系;注重历史智慧的历史主义视野;家国同构的德育结构主义。但儒学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保守主义、过度入世、相对无趣和过度中庸等。孔子儒学在思维上的缺陷在中国社会很大程度上由道家思想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孔子 经验主义 家国同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