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3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区规划评价及优化对策 被引量:1
1
作者 谢砫军 杨振华 +1 位作者 杨吉 曹夏清 《绿色科技》 2016年第8期162-163,共2页
指出了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和理论的重大变革,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发展时期。以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在对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发现了其规... 指出了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和理论的重大变革,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发展时期。以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在对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发现了其规划存在功能分区不明确、道路系统设计不合理、水面景观亲水性不够等不足的问题,同时针对不足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打造良好慢行区域、打造亲水的生态活水系等合理性的建议,以期为山地校园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师范大学 校园规划 优化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高密度城市空间形态对冬季气溶胶格局的约束力探测——重庆中心城区案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洋 李帆 +4 位作者 严笑 梅言 李培 黄林 赵俊杰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6,共11页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控制因素,解耦城市空间形态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约束性耦合关系,是建构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MODIS、高精度矢量建筑等多源空间数据,通过暗像元法反演2020-2022年重庆中...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控制因素,解耦城市空间形态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约束性耦合关系,是建构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MODIS、高精度矢量建筑等多源空间数据,通过暗像元法反演2020-2022年重庆中心城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以此量化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从平面、立体、功能3个维度建立10项表征城市形态的量化指标,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各因子对冬季气溶胶的独立和叠加约束效应。研究发现:1)在中心城区全域,冬季气溶胶空间异质性显著,城市表面高程、植被覆盖度、天空开阔度、土地利用因子具有全局约束力,其他因子如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只具有局部约束效果;2)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影响气溶胶的主要单因子包括城市表面高程(q=0.574)、植被覆盖度(q=0.524)、土地利用(q=0.506)、距主要道路距离(q=0.352);其他城市形态因子的解释力相对较弱且贡献值大致相同(q=0.29);3)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各解释因子表现出明显的叠加约束效应,且叠加解释力q(Xi∩Xj)均强于独立作用,叠加q值处于0.29-0.65之间。该研究为明确城市形态与大气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高密度城市 冬季气溶胶 约束力 地理探测器 重庆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随机森林算法的湖北田歌孕育地理分布区域模型研究
3
作者 范元玲 曾艳 +5 位作者 朱有晨 潘明辰 王京 田洁 杨子锐 冀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8-428,共11页
对湖北田歌的分布与田歌孕育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区域音乐的实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湖北田歌为研究对象,选取1 248个田歌样本数据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对初步选定的田歌分... 对湖北田歌的分布与田歌孕育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区域音乐的实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湖北田歌为研究对象,选取1 248个田歌样本数据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对初步选定的田歌分布及音乐要素影响因子进行建库,基于随机森林及可解释性算法(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构建田歌影响因子体系分析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分析田歌的分布、音乐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随机森林构建的田歌影响因子体系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值为0.82;2)对田歌产生及音乐要素影响因子重要性排序得出,多年平均降雨量和多年平均气温是孕育湖北田歌的主要因子.其随机森林及SHAP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湖北田歌分布格局,对区域音乐文化与地理关联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歌 地理信息系统 机器学习 SHAP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恒阳 张军以 彭国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因子法测算2015—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系统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强...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因子法测算2015—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系统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强度时空分异特征,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运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模型解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降低趋势,农业碳排放总量从2015年的645.89万t降至2022年的620.74万t,库区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为农田土壤碳排放和畜禽养殖碳排放。库区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区县间碳排放强度差距逐渐缩小。2015—2022年,库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碳排放量整体上呈脱钩关系。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产值增长,农业碳排放量增加。脱钩关系以2019年为节点表现为由强脱钩向弱脱钩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人口规模、农业产业结构对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规模对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则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减少禽畜养殖业碳排放量、控制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量和发挥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抑制作用等相关建议,以期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业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LMDI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中心城区碳储存服务评估:InVEST模型和ARIES模型对比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媛媛 尹珂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5-1587,共13页
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评估领域已涌现出多种模型与工具,但不同模型导致的评估结果差异缺乏定量比较。为深入分析不同模型在同一区域碳储存服务评估中的表现差异与有效性,采用InVEST模型与ARIES模型两种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对重庆市中心... 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评估领域已涌现出多种模型与工具,但不同模型导致的评估结果差异缺乏定量比较。为深入分析不同模型在同一区域碳储存服务评估中的表现差异与有效性,采用InVEST模型与ARIES模型两种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对重庆市中心城区的碳储量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InVEST模型评估中心城区碳密度为92.99t/hm^(2),碳储总量505.03×10^(5)t,ARIES模型估算的碳密度为116.88t/hm^(2),碳储总量639.58×10^(5)t;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林地碳密度最高,耕地和林地为区域主要碳库;在海拔梯度上,碳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递增,碳储量随海拔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两模型评估的区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一致,均呈“中间低,四周高”,而分布形式差异显著。造成两模型评估结果差异的因素包括碳密度数据与评价单元的不同;InVEST模型侧重以土地覆盖类型为评价单元,碳储量按地类分布,ARIES模型则耦合地类与栅格单元,碳储量以斑块形式分布。InVEST模型评估结果可反映不同地类的碳储量高低,而ARIES模型则能进一步揭示同一地类间碳储量的空间异质性,ARIES模型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更强,可为区域制定固碳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存服务 碳储量 InVSET模型 ARIE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慧 魏兴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79-2493,共15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反映了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2000—2021年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值,运用Sen趋势+MK检...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反映了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2000—2021年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值,运用Sen趋势+MK检验法分析植被NPP的时空分布及动态演变,基于地理探测器探究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岩溶区年际和季节植被NPP均值高于非岩溶区,两者夏季植被NPP值最高,冬季最低;岩溶区年际、春季和冬季植被NPP增加速率低于非岩溶区,夏季减少速率高于非岩溶区。(2)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年均值集中分布在500—700gC m^(-2)a^(-1)之间,呈缓慢增加趋势;岩溶区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显著,植被NPP高值区面积占比高于非岩溶区;植被NPP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及长江沿岸城镇建设区,岩溶区面积占比低于非岩溶区。(3)植被NPP空间分异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气温、降水量、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岩溶区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降水量是非岩溶区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之间对植被NPP变化存在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能够为区域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和非岩溶区 CASA模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演变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评估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7
作者 朱维娜 巫昊燕 +2 位作者 韩贵锋 叶林 蒋文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4,114,共11页
社区绿色空间对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良好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表征。从主观意识—客观物象交互视角切入,基于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见性和服务吸引力3个维度,构建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评估模型,可视化其空间分布,识别影响可用性的... 社区绿色空间对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良好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表征。从主观意识—客观物象交互视角切入,基于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见性和服务吸引力3个维度,构建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评估模型,可视化其空间分布,识别影响可用性的主要障碍因子,通过对重庆市渝中区两上片区(两路口街道和上清寺街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绿色空间可用性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沿大规模高密度的绿色空间向外逐层衰减,局部位置交错分布;(2)吸引力是影响绿色空间可用性的主导维度,可达性和可见性具有强化绿色空间可用性的作用;3个维度在空间分布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性;(3)绿色空间可用性不仅受到绿色空间规模、类型和位置的协同作用,还受到地形、视野、可进入性等多重因子的影响。最后形成多维度联合—多因子协同—多类型统筹的“菜单式”的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优化路径,以期促进绿色空间的实际获得感,提升居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社区绿色空间 可用性 障碍因子 “菜单式”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城市形态旅游流网络结构比较研究——以成渝中心城区为例
8
作者 何春红 周刚 陈震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4,142,共7页
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中心城区、平原城市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对两者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自然、山地城市景点是重庆市旅游流到访的高频旅游节点;人文、特色城市景点是成都市旅游流... 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中心城区、平原城市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对两者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自然、山地城市景点是重庆市旅游流到访的高频旅游节点;人文、特色城市景点是成都市旅游流到访的高频旅游节点。(2)重庆市旅游流空间上呈现“核心大聚集-边缘小聚集”结构,组团现象明显;成都市旅游流空间上呈现“核心聚集-边缘分散”结构,分散现象明显。(3)重庆市旅游流呈团状分布,重庆市旅游流与成都市旅游流相比,其网络密度较高;成都市旅游流受地理环境限制较小,空间上呈现“广而散”的特征,成都市旅游流网络聚类系数较重庆市高。(4)重庆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呈现单模块中心结构,强对流主要集中在中心模块内部节点之间;成都市旅游流呈现多模块中心结构,不同模块的核心节点相互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网络结构 城市形态 山地城市 平原城市 成渝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三峡库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9
作者 刘东岳 董文卓 +1 位作者 勾容 苏维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156,共14页
探究三峡库区重庆段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旨在探索复杂山地丘陵环境下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的兼容性,以期对该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和随机森林模型,揭... 探究三峡库区重庆段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旨在探索复杂山地丘陵环境下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的兼容性,以期对该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和随机森林模型,揭示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时空演变特征并识别其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间,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水平逐渐上升,平均转型指数增加了0.14,整体平均提升幅度达到66.67%。但不同维度转型进程不同步,其中功能维度转型相对较快,空间维度转型较慢。②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整体上呈现为西南高东北低。③其全局莫兰指数逼近于0,显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空间依赖性低,空间集聚性弱。④前期(2005-2010年)驱动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农业生产总值比例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后期(2015-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坡度、降水成为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绿色转型 时空演变 驱动机制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课程设计——以中国西部绸都南充为例
10
作者 窦靖皓 李涛 +2 位作者 焦俊 毛裕庆 杨娅娜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9-64,共6页
项目式学习与地理跨学科研学在目标导向、方式方法及教育价值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相关性。本文分析了项目式学习和地理跨学科研学的契合之处,将项目式学习与地理跨学科研学相结合,以地理跨学科研学作为真实情境与问题的实践载体,采用项目... 项目式学习与地理跨学科研学在目标导向、方式方法及教育价值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相关性。本文分析了项目式学习和地理跨学科研学的契合之处,将项目式学习与地理跨学科研学相结合,以地理跨学科研学作为真实情境与问题的实践载体,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流程重构传统研学流程。本文以千年绸都四川南充的丝绸为线索,以课标为研学内容的设计导向,围绕“探桑蚕之源,一丝一起点”“明兴衰之理,一绸一古今”和“问发展之道,一织一文明”三个核心子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地理跨学科研学项目,构建了以“实践育人、素养导向”为核心的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课程设计。本文总结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课程设计策略,可为后续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 跨学科 地理研学课程 研学旅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R的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唐康棚 陈国建 +1 位作者 毛彦冰 苏岚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66-73,共8页
[目的]探究重庆市2014—2020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方法]综合考虑耕地集约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以及可持续状况4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 [目的]探究重庆市2014—2020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方法]综合考虑耕地集约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以及可持续状况4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集约利用度,分析重庆市2014—2020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使用GWR模型探究其影响因子。[结果]重庆市2014—2020年耕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区域来看,主城新区、渝东北和渝东南均呈上升趋势,中心城区大部分波动变化,仅有沙坪坝区为下降趋势。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投入强度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最大,且空间差异明显,产出效益系数值略低于投入强度,其次为可持续状况,最后为利用程度。[结论]中心城区应合理规划城乡布局,整合可利用耕地。主城新区为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增长极,具有联动主城,传递周边的作用,应助力科技农业发展,探索跨区域农业合作新模式,渝东北和渝东南应以绿色发展为生命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集约利用 GWR 时空演变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遗产廊道构建
12
作者 周小河 张云耀 《绿色科技》 2025年第9期187-190,196,共5页
为实现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利用,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高质量建设,本文利用CCSPM模型科学界定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空间范围,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遗产廊道,以实现长江重庆段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利用。研究... 为实现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利用,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高质量建设,本文利用CCSPM模型科学界定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空间范围,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遗产廊道,以实现长江重庆段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利用。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形成了以文化遗产为核心,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为线,串联涵盖重庆长江流域的线性文化遗产空间。整体上沿长江呈东西向分布,但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突出,西部辐射范围显著高于东北部、东南部,具有按河流流向,沿河流向两岸辐射的特征;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遗产廊道整体上呈东西走向,由河道向两岸辐射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与长江干流具有一定重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遗产 遗产廊道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区旅行社空间布局特征与销售等级差异——以重庆旅游百事通为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胡志毅 邓伟 韦杰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8期89-97,共9页
在旅游供给研究中,重视在线旅行社发展的同时,不应忽略传统旅行社在地理实体空间的布局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目前,对中微观尺度的都市区传统旅行社的空间布局研究相对薄弱,实证研究尤为缺乏。文章以旅游百事通在重庆主城区的195家零售门... 在旅游供给研究中,重视在线旅行社发展的同时,不应忽略传统旅行社在地理实体空间的布局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目前,对中微观尺度的都市区传统旅行社的空间布局研究相对薄弱,实证研究尤为缺乏。文章以旅游百事通在重庆主城区的195家零售门店为例,从都市区的中微观空间尺度分析了旅行社零售门店的空间集聚和空间关联特征,比较了商圈、社区和临街等不同分布类型的门店销售等级差异。结果表明:(1)旅行社门店呈现出较明显向城市商圈、交通设施和大型社区集聚的特征;(2)在城市内部,旅行社与其他城市生活服务业呈现出消费者主导型、商品主导型、竞争性关联和互助性关联等多种类型的空间关联关系;(3)商圈与非商圈门店、临街与写字楼门店的销售等级存在显著差异;社区与非社区门店、干道与非干道门店的销售等级差异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布局 业绩差异 旅行社 都市区 旅游百事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探讨——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成国积 李孝坤 翁才银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68-2471,共4页
武陵山区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区之一,但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武陵山区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以渝东南的酉阳县为例,在剖析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基础上,提出了酉阳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选择,即复... 武陵山区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区之一,但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武陵山区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以渝东南的酉阳县为例,在剖析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基础上,提出了酉阳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选择,即复合依托模式、团簇状空间模式、多元一体主体模式、特色型资源组合模式、综合型产品模式、多层次服务设施模式、生态型景区模式,并对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山区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 酉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被引量:9
15
作者 郑国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72-175,共4页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武隆喀斯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树立保护优先、开发为辅的意识,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维护旅游安全和旅游形象;建立健...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武隆喀斯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树立保护优先、开发为辅的意识,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维护旅游安全和旅游形象;建立健全喀斯特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为景区环境安全提供信息支撑;建立健全退耕还林政策的长效机制,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加大旅游科研投入,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隆喀斯特 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黔江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丽君 杨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8期203-206,共4页
利用2000—2014年气象站点数据(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对黔江区以及重庆主城区各项气象要素15年间的年际、年内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对温湿指数(THI)和风效指数(K)的定量计算,综合评价了黔江区、重庆主城区的... 利用2000—2014年气象站点数据(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对黔江区以及重庆主城区各项气象要素15年间的年际、年内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对温湿指数(THI)和风效指数(K)的定量计算,综合评价了黔江区、重庆主城区的旅游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黔江区多年来年均气温变化波动较大,总体呈现略微下降趋势,全年日照时数较少,相对湿度大,风速较小,一年中共有6个月为气候舒适月,包括春季(4、5月)、夏季(6、8月)、秋季(9、10月);重庆主城区的气候舒适月分别为春季(3、4、5月)、秋季(9、10、11月)。相较于重庆主城区而言,黔江区在夏季旅游气候更清凉舒适,具备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气候舒适度 温湿指数 风效指数 黔江区 重庆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与优化布局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宗会明 王楚雯 戴技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174,共14页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因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当前国内外研究多聚焦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小城市和典型城市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鲜见,且在案例代表性和数据精度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择西南山地类型的重庆市...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因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当前国内外研究多聚焦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小城市和典型城市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鲜见,且在案例代表性和数据精度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择西南山地类型的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城区为案例,以居民小区出入口与公园绿地出入口为研究主体,构建改进潜能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特征和存在问题,参考位置分配模型与调研结果,得出优化布局方案并检验.结果表明,江津区中心城区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与服务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提出拟新建7个游园与5个社区公园,并将部分公园绿地进行合并扩建或新增出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潜能模型 可达性 城市公园绿地 优化布局 重庆市江津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伏地形下地理可照时数空间分异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18
作者 张秀美 何志明 +1 位作者 李月臣 李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7-290,共4页
基于重庆市100m×10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利用Solar Analyst模型对各月份地理可照时数进行了模拟,并通过空间叠加运算进一步求得了季、年地理可照时数。季节和月地理可照时数变化表明重庆市夏季地理可照时数最长,以6月最高;冬季... 基于重庆市100m×10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利用Solar Analyst模型对各月份地理可照时数进行了模拟,并通过空间叠加运算进一步求得了季、年地理可照时数。季节和月地理可照时数变化表明重庆市夏季地理可照时数最长,以6月最高;冬季地理可照时数最小,以12月最低,地形遮蔽对可照时数的影响显著,可明显影响可照时数的局地空间分布。结合坡度、坡向因子,对起伏地形条件下地理可照时数模拟结果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同坡度不同坡向的地理可照时数都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加;同坡向的地理可照时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坡度越高地理可照时数受坡向影响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伏地形 地理可照时数 数字高程模型 SOLAR ANALYST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碳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尹珂 廖思雨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69,共10页
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近10 a的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的空间格局,并模拟未来10 a不同情景下土地变化趋势、预测碳储量变化,有利于促进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合理生态政策的制定。利用InVEST模型,选取13个驱动因子,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 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近10 a的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的空间格局,并模拟未来10 a不同情景下土地变化趋势、预测碳储量变化,有利于促进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合理生态政策的制定。利用InVEST模型,选取13个驱动因子,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在2010—2020年及不同发展情景下20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并结合PLUS模型评估其碳储量状况。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和湿地向林地、建设用地及水域的快速转移;2010年、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426.89×10^(6)、425.51×10^(6) t,呈下降趋势,总量减少了1.38×10^(6) t;②碳储量分布具有空间分异性,总体表现为西低东高、南低北高、库首>库尾,碳储量空间变化与地类变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的贡献度最高的驱动因素是社会经济因子,其中人口、GDP最为突出;③到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和城镇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减少了0.76×10^(6)、8.98×10^(6) t,生态保护情景下增加了3.72×10^(6) t。高碳密度的地类向低碳密度地类转移是导致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未来应形成平衡、协调、低碳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规划城市增长边界,重点保障巫山山系、大巴山系、武陵山系等林草高碳储量区,推行尾库区复林复草,保障库区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三峡库区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问题研究——以重庆市武隆区大洞河乡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毛玲 《绿色科技》 2018年第21期239-241,共3页
指出了武隆大洞河乡既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区,贫困与旅游资源富集的乡情使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成为三峡库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以武隆区大洞河乡为例,分析了该地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制约因素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从接... 指出了武隆大洞河乡既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区,贫困与旅游资源富集的乡情使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成为三峡库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以武隆区大洞河乡为例,分析了该地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制约因素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从接待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旅游交通建设完善、宣传问题优化、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实施区域旅游合作战略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以期为三峡库区其他贫困地方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乡村旅游 开发 武隆区大洞河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