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活动对西南山地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余晨渝 肖作林 +2 位作者 刘睿 赵浣玎 王科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177-7186,共10页
植被覆盖变化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定量解析其中的人类活动作用一直是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以重庆市为例,基于遥感、气象以及统计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残差法,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土地利用/覆盖(LUCC)整合分析视角,探究西南山地... 植被覆盖变化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定量解析其中的人类活动作用一直是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以重庆市为例,基于遥感、气象以及统计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残差法,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土地利用/覆盖(LUCC)整合分析视角,探究西南山地2000—2020年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深入解析人类活动影响。研究表明:(1)近2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呈整体上升趋势且空间异质性强,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植被覆盖以及恢复趋势明显优于渝中地区。(2)残差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同时存在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的影响,以正向影响为主导。(3)林地未变区和耕地未变区对植被覆盖变化的贡献程度最大(两者共达到84.18%),退耕还林贡献率仅为1.24%。(4)封禁育林面积与林地未变区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2),同时封禁育林生态工程能够较好地解释林地未变区残差变化。研究建立了LUCC对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贡献率清单,定量揭示封禁育林生态工程对植被覆盖恢复的重要作用,对丰富区域植被覆盖变化驱动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地 植被覆盖 残差分析 人类活动 封禁育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
2
作者 刘永林 刘丁慧 +5 位作者 肖慧娴 钟明洋 赵家宇 刘怡 邓晓蓉 袁余洋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2-700,共9页
为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的影响,以近20年“退耕还林”历史的重庆江津区为例,分别采集旱地、水田和林地(天然林和次生林)表层土壤各40份、10份和40份,室内测试分析土壤p H、有机质、常量元素、总硒及其5种硒赋存形... 为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的影响,以近20年“退耕还林”历史的重庆江津区为例,分别采集旱地、水田和林地(天然林和次生林)表层土壤各40份、10份和40份,室内测试分析土壤p H、有机质、常量元素、总硒及其5种硒赋存形态。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土壤总硒、水溶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有机结合态硒均高于旱地和水田;(2)次生林地土壤总硒、水溶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有机结合态硒均显著高于旱地;(3)天然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旱地,且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总硒、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有机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均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结果表明土地覆被类型及其转化显著影响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研究可为更好地管理和开发富硒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 硒形态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地区百余年地震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紫薇 蔡红艳 +2 位作者 陈慕琳 杨小唤 肖作林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154,共14页
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地区1900-2018年间≥5级地震事件空间数据,采用小波周期与热区识别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周期性特征,并识别了地震灾害空间热区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1900-2018年,“一带一路”地... 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地区1900-2018年间≥5级地震事件空间数据,采用小波周期与热区识别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周期性特征,并识别了地震灾害空间热区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1900-2018年,“一带一路”地区地震发生频次表现出波动性上升的“三段式”分布,主要发生在亚欧大陆-喜马拉雅山周围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以及俄罗斯东部沿海、印度尼西亚东南部的环太平洋地区;(2)地震频发地区和震级较强地区均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及一定的空间聚集性,并逐渐演变成高发热区和高强热区;(3)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发生频率远高于其他国家,而缅甸、孟加拉、马尔代夫等国发生频次较低,但其震级强度相对较大。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未来针对“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应适当规避地震频发地区及未来潜在的高强热区,同时加强国际间减灾防灾合作,从而更好的降低或预防“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地震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地震 小波分析 热区识别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风蚀气候侵蚀力时空演变——以1999—2018年为例
4
作者 黄成 肖作林 +1 位作者 刘睿 姜金戈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2期62-67,共6页
基于20个气象站的观测,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式计算鄂尔多斯高原腹地鄂尔多斯市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C值),分析风蚀气候侵蚀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介于4.1~56.2,均值为21.8。在空间分布上,风蚀气候侵蚀力整体... 基于20个气象站的观测,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式计算鄂尔多斯高原腹地鄂尔多斯市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C值),分析风蚀气候侵蚀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介于4.1~56.2,均值为21.8。在空间分布上,风蚀气候侵蚀力整体是以东胜站为中心分别向正北、西北和西南减小。东胜站相较于其他站点属于高值区,C值可达30.7。乌审旗站以南和鄂托克前旗站以西的区域是大范围的低值区,C值低至15.6。C值的季节规律变化明显,整体上春季C值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C值月际尺度变化规律明显,呈先增后减趋势,最大C值出现在4—5月。Mann-Kendall(M-K)检验结果显示,鄂尔多斯高原的风力侵蚀C值以2004年为起始点开始进入下降阶段,下降趋势十分显著。植被覆盖与风蚀气候侵蚀力的敏感度系数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风蚀气候侵蚀力 时空尺度 Mann-Kendall(M-K)检验 敏感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