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移民后扶工作中承包地流转的新政策建议 被引量:3
1
作者 邵景安 魏朝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7-73,共7页
研究目的:查明三峡库区现行承包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设计改善流转的新政策建议,安排新政策执行所需相应配套政策。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股份合作模式是"破解"库区承包地流转滞后和设施投入受阻的新... 研究目的:查明三峡库区现行承包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设计改善流转的新政策建议,安排新政策执行所需相应配套政策。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股份合作模式是"破解"库区承包地流转滞后和设施投入受阻的新的首选政策取向,涉及三大模块:转入方(大户、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转出方(移民)和生产资料;尝试两大模式":(承包经营权+生产要素)入股+分红"集中式股份合作经营和"(保护产量+保护价)收购农林产品+分红"分散式股份合作经营;实现流转参与的三大转变(经营权变股权、移民变股东和收益靠分红)、承包地具有的三大作用(承包地换社保、承包地换工作和承包地换储蓄)和流转发生的三大规范(流转市场规范、流转利益共享和流转用途多主体参与)。同时,配以正收返租、规模补贴、融资拓宽、以奖代补等合适政策安排,将承包地的转出方与转入方"捆绑"起来,移民就不再游离于流转后的土地使用之外而是共同参与。研究结论:三峡库区移民后扶阶段承包地流转的股份合作模式,可在流转双方间建立有效的链接和纽带,是"破解"承包地流转滞后和设施投入受阻的新的首选政策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承包地流转 移民后扶 股份合作模式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重庆丘陵山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杨馨越 魏朝富 +2 位作者 邵景安 张平仓 丁文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32,共8页
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土地整理后,道路的总长度由54.58 km增加到73.27 km,总密度由55.12 m/hm2上升到74.00 m/hm2,而且由土质路面变为泥结碎石路面和水泥路... 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土地整理后,道路的总长度由54.58 km增加到73.27 km,总密度由55.12 m/hm2上升到74.00 m/hm2,而且由土质路面变为泥结碎石路面和水泥路面;道路密度的Moran’s I系数由0.19降为0.08,空间分布趋于均衡;道路网络的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均有提高,网络结构得到明显优化。②从村级尺度看,农村道路网络特征主要受微地形和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在道路布局时应尽量增加居民点的通达性和节约建设成本。③网络分析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农村道路特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道路 村级尺度 土地整理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参数及机耕道路面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花可可 魏朝富 +2 位作者 邵景安 张平仓 丁文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4-48,52,共6页
针对重庆丘陵山区农村机耕道(田间道)不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问题,以重庆市合川区大石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荷载和温度疲劳理论对农村机耕道路路面进行设计优化。农业机械标准轴载为145次/d,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112.82万次;当农... 针对重庆丘陵山区农村机耕道(田间道)不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问题,以重庆市合川区大石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荷载和温度疲劳理论对农村机耕道路路面进行设计优化。农业机械标准轴载为145次/d,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112.82万次;当农村机耕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为0.18 m时,荷载疲劳应力(σpr)和温度疲劳应力(σtr)值分别为3.75,0.32 MPa,rr(σpr+σtr)值为4.36 MPa,小于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fr(4.5MPa)。当厚度为0.16 m时,rr(σpr+σtr)值为4.86 MPa,大于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fr。因此,农村机耕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最小设计厚度为0.18 m,最大厚度为0.22 m,基层采用0.18 m水泥稳定粒料、0.20 m块石垫层,该路面结构可以有效承受设计基准期内农业机械荷载和温度疲劳应力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路面 荷载疲劳应力 温度疲劳应力 重庆丘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农村道路体系空间格局及地形梯度分异效应分析——以重庆市忠县拔山镇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仕超 李治猛 +2 位作者 魏朝富 张卫华 邵景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8-164,共7页
立足丘陵山区农村道路结构功能与布局特点,以重庆市忠县拔山镇为例,研究地貌形态差异显著的地理空间单元农村道路体系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平面变率和剖面变率7个地貌形态要素上的梯度... 立足丘陵山区农村道路结构功能与布局特点,以重庆市忠县拔山镇为例,研究地貌形态差异显著的地理空间单元农村道路体系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平面变率和剖面变率7个地貌形态要素上的梯度分异效应。结果表明:地势越平坦的地理空间单元农村道路体系结构越均衡、网络效率越高,且区位优势越突出的单元,农村道路网络越发达;农村道路通达弹性大但不同类型道路地形梯度效应既具有差异性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农村道路体系中,生产路所占比例高于机耕道和农村公路,其对地形梯度变化的适宜性相对较强;各地形梯度上生产路、机耕道和农村公路互为补充,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其组合效应的叠加性。因此,农村道路体系以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融于农业自然人文景观,多顺应区域局地微地貌形态而建,在一定程度上,其空间格局受微地貌形态"引导与阻隔效应"甚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耕道 生产路 农村公路 空间格局 地形梯度 拔山镇 忠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大都市核心区组团式城镇的扩张特征与空间趋势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金亮 邵景安 李阳兵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2-127,共6页
基于重庆都市区多时相Landsat TM影像数据,以城镇扩张的空间格局特征为切入点,利用城镇扩张面积、扩张速度和扩张强度指数来表征重庆都市区城镇扩张的时空特征,以点格局分析中的标准差椭圆方法刻画重庆都市区城镇扩张的空间分布趋势,结... 基于重庆都市区多时相Landsat TM影像数据,以城镇扩张的空间格局特征为切入点,利用城镇扩张面积、扩张速度和扩张强度指数来表征重庆都市区城镇扩张的时空特征,以点格局分析中的标准差椭圆方法刻画重庆都市区城镇扩张的空间分布趋势,结果表明:1在城镇空间扩张特征上,1986-2010年期间重庆都市区城镇面积呈指数增长趋势,表现为1986-1997年正常扩张、1997-2005年急速扩张和2005-2010年稳步扩张;2城镇空间分布上,标准差椭圆的各项指标值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1986年,1997年,2010年,2005年.1986-1997年为局部性聚集特征,1997-2005年表现出全局性聚集特征,2005-2010年表现为扩散特征;椭圆的长轴方向与重庆都市区地势的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在大格局上城镇空间分布受控于当地的大地貌格局;旋转角的变化显示主城区城镇扩张从偏北-南的格局到2010年转向东北-西南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 标准差椭圆 集聚扩散 重庆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区土地流转与整治联动下的资源整合及价值变化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仕超 魏朝富 +1 位作者 邵景安 李治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7,共17页
土地顺畅流转并带动各种资源高效整合和土地价值提升是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以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小园村和永兴镇黄庄村、旸岩村为研究区,将流转地块图件数据与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农户调查数据有机结合,采用收益还原法、... 土地顺畅流转并带动各种资源高效整合和土地价值提升是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以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小园村和永兴镇黄庄村、旸岩村为研究区,将流转地块图件数据与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农户调查数据有机结合,采用收益还原法、市场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对耕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权价值进行估算,探讨了土地流转与整治联动下土地分散小户经营与集中规模经营的资源整合及价值变化。结果表明:土地流转与整治联动下田块规模扩大、形状趋于规则、田面更加平整,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田块平均面积、平均形状指数和平整度指数的相对改善程度分别为38.19%、2.54%和30.95%,田间道路密度与沟渠密度指数的绝对改善程度分别达50和75 m/hm2以上;生产成本增加,但综合效率明显提高。土地流转后每公顷人工成本和农资成本分别高出流转前的1.58~24.84倍和1.22~8.04倍,而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本产出率分别高出流转前的21.46~45.74倍、6.26~14.59倍和1.09~3.71倍,且总投入产出率均高于流转前的1.1倍以上;农业发展投资主体由一元化转为多元化。土地流转前农户自筹资金占100%,土地流转后自筹资金与政府投资占比分别介于24.53%~79.31%和20.69%~75.47%之间,且样区Q1和Q6分别引入了18%和13.54%的社会资金;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土地流转后均提高2倍多,而生态价值降低,平均损失率达34.83%,价值结构不均衡在加剧。因此,在产业政策导向下整合各涉农部门资金集中进行田块规划和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或续建,建立以土地整治为先导,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户自主或委托村集体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思路,既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顺畅流转,带动产业类型与经营模式双重转变,又有效整合土地、设施、资金、劳动力和农资等农业生产要素,发挥资源整合效率,还极大提升了土地综合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生态 土地流转 资源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