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的多尺度演变
1
作者 黄瑩 李阳兵 +3 位作者 李婷 盛梦晨 邵景安 赵雯欣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454-6467,共14页
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区域、县域以及乡镇(街道)尺度出发,探讨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揭示山区... 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区域、县域以及乡镇(街道)尺度出发,探讨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揭示山区能否走向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ESV逐年上升,空间分布呈现从地形条件良好的区域向自然条件复杂的区域递增的特征。人类活动强度逐年增强,但整体水平较低,空间分布特征与ESV呈相反趋势。(2)研究区ESV与人类活动强度之间的耦合响应类型归纳为综合提升型、综合衰退型、生态恢复-经济衰退型和生态衰退-经济发展型四类,整体以综合提升型为主,表明研究区ESV与人类活动强度的耦合关系趋于协调。(3)自然、社会经济及政策是驱动ESV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同时山区独特的地形条件促使其内部的耦合响应出现分异,展现了山区ESV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演变的独特性。本案例研究可为类似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人类活动强度 耦合关系演变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乡村坡耕地长时间序列动态演变与转型 被引量:3
2
作者 赵雯欣 陈艳 +2 位作者 李阳兵 王清荣 邵景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907-6922,共16页
研究山区坡耕地动态演变与利用转型,对中国西南山区传统乡村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以三峡库区腹地草堂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 10.2软件并结合Fragstats、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技术手段对坡耕地的演变和驱动... 研究山区坡耕地动态演变与利用转型,对中国西南山区传统乡村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以三峡库区腹地草堂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 10.2软件并结合Fragstats、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技术手段对坡耕地的演变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坡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与1965年相比,2020年坡耕地面积减少8004.7 hm^(2),整体动态度达7.2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坡耕地动态演变更趋活跃;坡耕地面积随高程级、坡度级的增加而先增后减,随聚落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2)坡耕地LPI、MPS、AI呈减小的趋势,MNN不断增加;坡耕地规模减小、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连片集中化程度减弱。(3)坡耕地主要向果园、林地和草地等转换,坡耕地生产功能主要转换为生态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部分转换为生活功能。(4)山区坡耕地动态演变和利用转型可以归纳为生态经济型、撂荒型和生态型3种模式,其演变主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50多年来三峡库区坡耕地的动态演变及转型特征,对库区山区农村土地利用、乡村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的改善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坡耕地 动态演变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率和干密度对三峡库区紫色土膨胀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薄纯悦 刘春红 +1 位作者 冷佳欣 陈聪 《土壤》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1-1389,共9页
为明晰土壤初始含水率和干密度对紫色土土体膨胀过程机制的影响,选取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无荷膨胀试验,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响应面分析,探讨不同初始含水率(5%、10%、15%、20%、25%)、土壤干密度(1.1、1.3、1.5 g/c... 为明晰土壤初始含水率和干密度对紫色土土体膨胀过程机制的影响,选取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无荷膨胀试验,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响应面分析,探讨不同初始含水率(5%、10%、15%、20%、25%)、土壤干密度(1.1、1.3、1.5 g/cm3)的紫色土无荷膨胀特征。结果表明:①紫色土无荷膨胀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分为快速膨胀、缓慢膨胀和膨胀稳定3个阶段;②在快速膨胀、缓慢膨胀阶段紫色土无荷膨胀率呈对数增长,采用对数函数对紫色土膨胀时程进行拟合,拟合效果较好(R^(2)均大于0.65);紫色土无荷膨胀率随初始含水率升高而降低,随干密度增加而升高;方差分析表明,土壤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及两者交互作用对紫色土无荷膨胀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响应面关系模型可较好地反映土壤初始含水率、干密度与紫色土无荷膨胀率的关系(R^(2)=0.92);③紫色土膨胀过程与吸水过程具有过程上的一致性,多在吸水初期发生大幅膨胀,紫色土含水率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长均短于土壤膨胀率稳定状态耗时。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紫色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紫色土 无荷膨胀率 初始含水率 干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环境政策强度与生态效率协调度时空特征
4
作者 刘倩 陈可欣 +3 位作者 周应红 李文颜 邵全琴 邵景安 《生态学报》 2025年第20期10048-10064,共17页
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区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实现环境政策强度和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环境政策强度综合评价指标,测度2010—2022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环境政策强... 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区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实现环境政策强度和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环境政策强度综合评价指标,测度2010—2022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环境政策强度,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其生态效率,揭示环境政策强度与生态效率时空耦合协调关系,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影响耦合协调关系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重庆段)环境政策强度持续增加,整体由低等级和较低等级主导向中等级和较高等级主导转变,在库区中部和腹地增加较突出;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整体由低等级主导向高等级、较高等级主导转变,库区腹地生态效率增加明显。(2)环境政策强度与生态效率协调度持续增加,库区尾部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库区腹地增长较明显。协调度整体由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向中级协调、良好协调转变。在空间上,协调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格局较稳定,空间演变整合性较强。(3)协调度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收入状况、地形条件以及环境治理是对协调度具有正向影响的单因子要素;环境治理与环保建设、产业结构的交互作用,资源禀赋与人类活动、产业结构等的交互作用也发挥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政策强度 生态效率 时空分异 协调度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能值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晓雪 张军以 +1 位作者 邱大鹅 张凤太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31-3848,共18页
农田生态系统是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其系统的生态效率与稳定运行成为耕地利用研究的重要议题。将自然能值输入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输出纳入耕地利用生态效率(CLUE)评估框架,基于耕地的自然能值和生态系统服... 农田生态系统是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其系统的生态效率与稳定运行成为耕地利用研究的重要议题。将自然能值输入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输出纳入耕地利用生态效率(CLUE)评估框架,基于耕地的自然能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利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中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5、2010、2015、2020年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时间维度上,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CLUE均值总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CLUE均值由2005年0.678增至2020年0.980,增幅较为显著。(2)空间维度上,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CLUE均值整体上呈“中西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CLUE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庆部分,CLUE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四川部分,地形地貌导致的耕地可利用性差异是造成CLUE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3)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CLUE受多种自然、社会经济因子的交叉影响,其中日照时数和降水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CLUE主要表现为负向影响;人均GDP、乡村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总功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CLUE主要表现为正向影响。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加强高标农田建设及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地理时空加权回归(GTWR)模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需求层次生态服务供需的四川盆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邱大鹅 张军以 杨晓雪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43-3358,共16页
基于InVEST模型、需求层次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使用Linkage Mapper等工具根据最小成本路径理论提取了2005~2020年四川盆地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等,分析了四川盆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构建了四川盆地生态安全格局.结... 基于InVEST模型、需求层次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使用Linkage Mapper等工具根据最小成本路径理论提取了2005~2020年四川盆地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等,分析了四川盆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构建了四川盆地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空间上,四川盆地生态系统服供需呈负相关,总体供过于求,处于生态盈余,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在空间上呈错位匹配,加剧了盆地内生态服务的空间供需矛盾.2005~2020年,四川盆地生态源地分别为6.87,6.39,6.31和6.48万km^(2),空间上呈外密-中疏的环状分布;四期生态廊道总长度分别为6693.38,8342.29,8594.62和14130.94km,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空间上呈边缘贯通-中疏-东密的网状结构;生态夹点则呈点状分布在生态源地连接处,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破碎源地斑块附件,以川东平行岭谷最为集中.基于四川盆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和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了四川盆地“三带四区五核心”的生态安全优化保护格局,即盆地南、北部东-西轴向带,盆地东部南-北轴向带,川东生态安全保护区,川西、川北生态安全修复区和川中生态脆弱恢复区,盆地南部、川东平行岭谷区等5个生态安全关键连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需求层次理论 电路理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PLUS模型的成渝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多情景模拟及反规划优化
7
作者 邱大鹅 张军以 +1 位作者 杨晓雪 齐渴路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905-7920,共16页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剧烈变化,造成了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未来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安全格局共性问题,“反规划”提出优化策略,就成为应对不确定发展情境下区域生态安全...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剧烈变化,造成了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未来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安全格局共性问题,“反规划”提出优化策略,就成为应对不确定发展情境下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区,使用InVEST、PLUS模型、XGBoost机器算法等方法,提取潜在生态源地,优化生态阻力面空间权重分配,识别多种发展情境下成渝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共性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2020和2035年(NDS、CPS、EDS、EPS)生态源地分别为53、51、50、43、51个,面积为24892.75、24462.57、24119.43、23833.75、27249.36 km^(2),空间呈“U”型半包围结构,集中分布在成渝城市群边缘;(2)2020和2035年不同发展情景下成渝城市群生态廊道呈“边缘贯通⁃中疏⁃东密”的网状结构,生态夹点集中分布在川东平行岭谷区,生态障碍点广泛分布在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长距生态廊道中部;(3)基于多种发展情境下生态安全格局共性问题“反规划”构建了“一轴两带四区多点”的生态安全优化格局。研究结果可为成渝城市群社会经济与生态安全建设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机器算法 PLUS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福祉的影响跨尺度解析——以环江县为例
8
作者 高小艳 王强 陈田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25-2242,共18页
最大化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在促进农户福祉中的作用,同时确保生态功能定位,是实现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福祉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或微观单一尺度上,较少关注其跨尺度关联效应,导致对农户福祉影响机... 最大化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在促进农户福祉中的作用,同时确保生态功能定位,是实现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福祉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或微观单一尺度上,较少关注其跨尺度关联效应,导致对农户福祉影响机制的片面理解,并限制了政策制定的有效性。为此,以典型喀斯特区———环江县为例,基于估算的生态系统服务及677名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户⁃乡村双层线性模型,明晰区域宏观生态系统服务、农户福祉时空特征,解析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福祉跨尺度直接和间接影响,并针对性提出优化对策。结果显示:(1)2012—2020年环江县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异质性明显;农户福祉均值为3.51,其中,安全福祉得分最高(4.30),收入福祉得分最低(2.68),空间上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2)个体特征中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曾是否为贫困户对农户福祉具有显著影响;村域层面粮食生产、科学教育和空气净化功能的提升会直接增强农户福祉,且空气净化的作用更明显,表明农户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和对高层次需求的追求。(3)固碳会对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个体特征施加影响,进而对农户福祉产生正向的跨尺度关联效应,突显了生态修复政策的重要作用;而粮食生产会对年龄施加影响,进而对农户福祉产生负向调节作用,揭示了农村年轻劳动力不足和空心化等区域性社会问题;与供给、文化服务相比,调节服务对区域农户福祉提升的跨尺度间接作用更显著。在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地区,应重点关注和改善关键调节服务,制定有效措施缓解农村人口流失和农户文化水平低的问题,以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福祉效应最优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农户福祉 跨尺度关联 双层线性回归 环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土地生态系统网络特征变化及风险识别
9
作者 何佳美 王强 陈田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363-5377,共15页
土地作为连接社会-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网络特征变化及生态风险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但现有的土地生态系统研究多假定系统组分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且在土地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多侧重于静态风险评价,较少考虑系... 土地作为连接社会-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网络特征变化及生态风险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但现有的土地生态系统研究多假定系统组分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且在土地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多侧重于静态风险评价,较少考虑系统本身的整体性与内部各组分间的动态关联性。为此,以西南地区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存量与流量构建土地生态系统复杂网络,揭示1990—2020年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网络动态演化规律;利用局部节点参数明晰区域关键转移地类;建立复杂网络风险评价准则,模拟不同胁迫条件下的网络风险传导过程,识别土地生态系统网络关键致险地类及其风险阈值,并提出可持续土地管理对策。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网络结构经历了“不稳定-稳定-不稳定”的演变过程,1990—1995、1995—2000、2015—2020年三个时段的土地生态系统网络平均最短路径较小(1.22),而网络传递性(0.88)与网络密度(0.74)较大,说明在这三个时段土地生态系统网络稳定性较弱。(2)旱地、有林地、灌木林、高覆盖度与中覆盖度草地具有较高的综合中心性,是西南地区土地生态系统网络的关键转移节点,需重点保护。(3)旱地、有林地与灌木林也是导致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网络稳态失衡的关键致险节点,当其最大收缩面积比分别达60%、40%和60%阈值时,系统风险累积效应将造成网络崩溃,揭示了存量较大且生态功能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网络风险传导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4)应从农业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森林管理与景观配置、退化草地功能优化等方面着手重点关注和保护关键地类节点,提升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网络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系统复杂网络 存量与流量 风险阈值 土地管理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bS理念的石灰岩碎石矿山生态复绿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10
作者 唐俊霞 邵蒙 +2 位作者 张煊赟 张仕超 何娟 《农业工程》 2025年第4期123-131,共9页
矿山生态复绿工程是缓解矿山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手段,评估其生态效益是衡量生态修复成效的关键环节。以重庆市高新区楠木沟萌特露天废弃矿山为研究对象,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基于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环境和... 矿山生态复绿工程是缓解矿山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手段,评估其生态效益是衡量生态修复成效的关键环节。以重庆市高新区楠木沟萌特露天废弃矿山为研究对象,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基于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环境和净化水质4个维度,对比分析矿山生态复绿工程实施前后的生态效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生态复绿工程显著优化了矿区土地利用结构,矿区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占比下降,水域、耕地、林地和园地面积占比提升。其中,工矿仓储用地面积转出50.24 hm^(2),水域、耕地、园地和林地面积分别转入14.04、11.32、9.29和13.28 hm^(2)。(2)矿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效益差异较大。其中,水域的生态价值量占比最高,主要表现为涵养水源效益;其次是林地、园地和耕地。(3)矿区复绿后生态效益总价值4 120万元/a。其中,涵养水源收益4 110万元/a,其次是净化水质效益、净化环境效益和保持土壤效益。通过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生态复绿工程的开展,楠木沟露天废弃石灰岩矿矿山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环境和净化水质的生态效益得到极大提升,有效保护了矿区生态环境,以期为同类矿区环境治理复绿和土地复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 矿山生态复绿 生态恢复 工程技术 生态效益 NbS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分异特征及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黄强 陈田田 +1 位作者 王强 冯玉全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0-1091,共12页
本文运用相关模型和方法对区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进行评估,并借助均方根误差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时空分异规律,构建贝叶斯网络解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变化的驱动因素,并设置... 本文运用相关模型和方法对区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进行评估,并借助均方根误差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时空分异规律,构建贝叶斯网络解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变化的驱动因素,并设置多情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3类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现出了一定增长趋势,但局部地区权衡冲突明显。不同背景条件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异质性特征显著。其中,产水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间的权衡关系在不同高程上均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产水服务;土壤保持服务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产水服务的权衡关系随坡度增加而增强;岩溶峡谷、岩溶盆地上土壤保持服务与产水服务间的冲突更明显;生态工程修复区产水服务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服务的权衡关系更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主导因素不尽相同,造林面积、实际蒸散发和降水总量分别是造成土壤保持服务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服务与产水服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产水服务权衡变化的主要因素。贵州省南部的望谟县和罗甸县以及东北部的江口县和印江县面临着最大的生态风险,未来可以通过调整关键变量的关键状态来提升这类区域的生态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关系 贝叶斯网络 生态安全格局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12
作者 程佳龙 张军以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9期147-154,共8页
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土保持及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其耕地利用转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耕地利用空间及功能转型评价体系,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剖析... 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土保持及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其耕地利用转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耕地利用空间及功能转型评价体系,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剖析西南地区200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得出结论:2000—2020年,西南地区耕地利用空间、功能及综合转型指数均呈波动增长态势,但各省转型速度与水平存在差异;西南地区耕地利用空间转型呈现“东北高东南低”的空间特征,功能转型以四川盆地等地为核心呈现高水平分布,转型所在不同时期的空间格局有所变化;西南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具有显著正向集聚效应,局部集聚特征各异,发展不均衡性显著;西南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受地形地貌、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显著。各地需因地制宜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时空演变 空间分析 驱动因素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乡村多功能发展与乡村聚落演变的耦合机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雯欣 李阳兵 +1 位作者 王清荣 邵景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9-270,共12页
探究山区乡村功能多元化与乡村聚落演变的耦合关系,对山区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二者的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为研究区,定量探究了乡村功能多... 探究山区乡村功能多元化与乡村聚落演变的耦合关系,对山区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二者的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为研究区,定量探究了乡村功能多元化与乡村聚落演变的耦合关系及驱动机制,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研究区乡村功能多元化和乡村聚落演变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两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失调乡镇数量减少,在空间上呈现“西低东高,南低北高”的发展态势。2)乡村功能多元化与乡村聚落演变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永安街道等中心城镇的郊区。3)基于功能多元化综合指数与聚落演变综合指数的增减关系,该文将各乡镇归纳为活力型、衰退型、转型型和传统型4种耦合模式。4)人口密度、人均GDP、人类活动强度等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驱动因子,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大部分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该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地区进行相关研究以及制定差异化的村落振兴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功能 聚落 耦合关系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层倾向对喀斯特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莉沙 甘凤玲 +3 位作者 谭晓红 石海龙 赵烜 蒲俊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目的]探索岩层倾向对喀斯特槽谷区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机制,为喀斯特槽谷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提供参考意见。[方法]以重庆市青木关岩溶槽谷区顺/逆层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槽冲刷试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顺/逆层坡的土壤分离能力差异... [目的]探索岩层倾向对喀斯特槽谷区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机制,为喀斯特槽谷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提供参考意见。[方法]以重庆市青木关岩溶槽谷区顺/逆层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槽冲刷试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顺/逆层坡的土壤分离能力差异,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结果](1)顺/逆层坡土壤分离能力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逆层坡有机质含量、>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全氮含量大于顺层坡。(2)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分离能力均为顺层坡高于逆层坡。此外,草地土壤分离能力综合得分在顺/逆层坡均低于辣椒地、玉米地和裸地。(3)根据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基于有机质含量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建立的顺/逆层坡土壤分离能力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7,0.85,能有效预测土壤分离能力。[结论]草地土壤分离能力在顺/逆层坡均为最小。因此,为预防喀斯特槽谷区水土流失及促进生态恢复,应合理进行耕种,并且适当增加草地的覆盖面积,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离 土壤理化性质 岩层倾向 土地利用类型 喀斯特槽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