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都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响应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春霞 李月臣 罗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115,F0002,共6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地表各种景观过程。地表景观过程的改变,必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以快速发展的西南山地城市重庆市都市区为例,利用1997年、2006年的土地利...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地表各种景观过程。地表景观过程的改变,必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以快速发展的西南山地城市重庆市都市区为例,利用1997年、2006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图,以GIS技术为支撑,计算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景观格局指数,以期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定量刻画区域景观过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景观呈破碎化趋势,景观多样性有所提高,斑块类型趋于离散,生境质量下降导致内部生境损失,使内部生境更容易遭受外部的侵袭干扰;边缘效应显著,使灌草地从内向外产生生态环境梯度,生物多样性降低;景观内部均质化发展,降低了景观抗干扰的能力,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过程响应。要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功能的良性发挥,须注重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景观格局 生态响应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山地城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重庆市武隆县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康文 周梦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8-183,345,共6页
以重庆市武隆县为研究区域,采用25m×25m栅格大小,针对中国山地城镇的特点,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参与评价的弹性因子包括:距离城镇的距离、距离主要道路的距离、高程、地表起伏度、坡度和各种土地利用现状,... 以重庆市武隆县为研究区域,采用25m×25m栅格大小,针对中国山地城镇的特点,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参与评价的弹性因子包括:距离城镇的距离、距离主要道路的距离、高程、地表起伏度、坡度和各种土地利用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权重结果分别为0.253 3,0.211 6,0.093 0,0.136 9,0.206 9,0.098 3,刚性因子包括基本农田、重要生态用地和各类保护区,刚性因子作为评价的限制因素。综合运用ArcGIS 10.0软件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结合选取的评价因子建立武隆县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为武隆县城镇建设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建设用地和较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46.78,70.11km2,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2%,2.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AHP GIS 承载力 武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重庆市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姜金戈 李军 黄成 《绿色科技》 2024年第5期214-220,229,共8页
为探究重庆市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重庆34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日照时、风速、温度、总云量、相对湿度资料,使用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时空冷热点模式探测等方法对地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究重庆市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重庆34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日照时、风速、温度、总云量、相对湿度资料,使用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时空冷热点模式探测等方法对地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重庆日照时数呈现“东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点。高值集中在巫山、巫溪等地;低值集中在彭水等地。②年均日照时数呈极显著下降趋势,突变年份1979年,振荡主周期为46年。除春季外其他季节均呈现下降趋势。③时空冷热点表明近重庆近60年的日照时数呈现混合聚类、振荡冷点2种模式。④相关系数的季节性差异表明各因素与日照时数的关系并非定值,其中风速、总云量、相对湿度与日照时数相关性四季均显著,降水与温度与日照仅在夏季关系较为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M-K突变检验 小波分析 时空立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重建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军 朱慧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7-444,共8页
基于时间分辨率为逐月、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MODIS/NDVI数据,利用WS、S-G、A-G和D-L这4种重建方法对重庆市2010~2014年间历年逐月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重建,并采用视觉对比、分地类像元对比、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赤池信息... 基于时间分辨率为逐月、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MODIS/NDVI数据,利用WS、S-G、A-G和D-L这4种重建方法对重庆市2010~2014年间历年逐月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重建,并采用视觉对比、分地类像元对比、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赤池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对4种重建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S-G和WS重建后噪声少,S-G的曲线最为平滑,A-G与WS保真性较好。其中,A-G的R>0.8和RMSE<0.05的分布面积最大,分别占总面积的89.41%和66.40%;WS次之,占72.76%和59.37%。此外,在模型效果分析中A-G的AIC和BIC评价结果最佳,WS在其他3种方法BIC评价结果较差的渝西地区也有较好的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时间序列重建 Whittaker Savitzky-Golay 非对称高斯函数拟合法 双逻辑斯蒂函数拟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流失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月臣 刘春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2-225,共4页
水土流失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程度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三峡库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是本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揭示本区域水土流失变化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力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社会经济统计数... 水土流失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程度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三峡库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是本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揭示本区域水土流失变化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力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国土数据以及其他辅助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选取人口、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农业发展4个层面的社会经济因子,分别分析了各类社会经济因子对水土流失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人口压力和农业发展仍然是区域水土流失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也对本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产生着重要影响。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较为复杂,而高强度水土流失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的特征更为突出。受数据获取的限制本文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但本文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本区域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机制 社会经济 三峡库区(重庆段)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以甘肃省天水市罗峪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国清 李月臣 李鹏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4-199,共6页
根据甘肃省天水市罗峪沟流域1986年矢量格式的土地详查数据库,1990年、1995年和2001年的LandsatTM影像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水市罗峪沟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 根据甘肃省天水市罗峪沟流域1986年矢量格式的土地详查数据库,1990年、1995年和2001年的LandsatTM影像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水市罗峪沟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确了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及其速度。结果显示:近11a该流域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两者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研究区1990-1995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23%,1995-2001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09%,1990-2001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0.89%;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向林地转移,占总变化面积的86.82%。其次是转向草地,占总变化面积的10.93%。再次是转向耕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占总变化面积的1.183%和1.060%。耕地流向林地的转移速度平均每年35.67hm2;耕地的另一个主要流向是草地,其平均每年转移速度3.41hm2;未利用土地减少的幅度也比较大,其主要的转向是林地,平均每年转移速度6.09hm2;未利用地另外一个转移方向是草地,平均每年的转移速度是1.77hm2;河床地流出方向主要是林地,其平均每年转移速度是5.31hm2;其次是未利用地和耕地,其平均每年的转移速度分别为0.58hm2和0.16hm2;还有其它各种类型之间的转移,其平均每年的转移速度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 罗峪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主城区冬季PM2.5空间分布模拟 被引量:6
7
作者 尹杰 刘春霞 +3 位作者 李月臣 汪朝霞 刘源 刘贤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52-1358,共7页
PM_(2.5)以其对环境空气质量及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而逐渐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以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基于2013—2017年冬季(1、2、12月)原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PM_(2.5)以其对环境空气质量及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而逐渐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以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基于2013—2017年冬季(1、2、12月)原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发布的17个空气环境监测站点实测数据,同时考虑自然及社会经济因素,构建了基于多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模拟了重庆市主城区2013—2017年冬季PM_(2.5)平均浓度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PM_(2.5)浓度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缓冲半径1 500m内建设用地面积、1 000m内林地面积、2 500m内产业点密度、1 500m内道路长度及高程影响较大;通过多因素与PM_(2.5)浓度的相关性建立的回归模型,能有效模拟PM_(2.5)浓度的空间分布特点,重庆市主城区冬季PM_(2.5)平均浓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高、北部和东南部较低的格局;2013—2017年冬季PM_(2.5)平均浓度有下降的趋势,2015年冬季下降幅度尤为明显。此研究结果对探讨PM_(2.5)浓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减轻空气PM_(2.5)污染及提高城市空气质量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相关分析 多元回归模型 空间分布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DMSP/OLS灯光数据与产业发展及演变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康文 刘春霞 +1 位作者 李月臣 周梦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40,46,共6页
以重庆市40个区县为研究区域,以2000,2010年为时间节点,结合DMSP/OLS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重庆市企事业单位统计数据库,计算不同时期各区县的DN总值与不同类型产业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DMSP/OLS灯光数据的DN总值与不同类型产业... 以重庆市40个区县为研究区域,以2000,2010年为时间节点,结合DMSP/OLS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重庆市企事业单位统计数据库,计算不同时期各区县的DN总值与不同类型产业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DMSP/OLS灯光数据的DN总值与不同类型产业数据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影像自校正法和辐射定标法进行数据预处理效果较好;采用DMSP/OLS灯光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叠加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阈值设置的问题;两个时期的DN总值与不同类型产业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DN总值和房地产业之间的相关性最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对应的相关系数也在增大。DN总值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产业发展及演变,为研究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依据,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P/OLS灯光数据 DN值 产业结构与演变 相关分析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理可照时数空间分布模拟中尺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军 黄敬峰 +2 位作者 龚围 王超 李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不同空间分辨率的DEM会对地理可照时数模拟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为了分析DEM尺度效应对我国不同区域地理可照时数的影响,选取小兴安岭、太行山区、秦岭、青藏高原弧形山区、横断山区和东南丘陵6个实验区,基于3种空间分辨率的DEM和地理可... 不同空间分辨率的DEM会对地理可照时数模拟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为了分析DEM尺度效应对我国不同区域地理可照时数的影响,选取小兴安岭、太行山区、秦岭、青藏高原弧形山区、横断山区和东南丘陵6个实验区,基于3种空间分辨率的DEM和地理可照时数分布式模型,利用GIS的多层面复合分析功能,模拟了典型月份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可照时数,定量分析了典型地形因子与模拟结果的关系,并探讨了DEM尺度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地理可照时数差异明显,1月、7月及其差异主要受剖面曲率、海拔、纬度、地形阴影和地形起伏度等因子的影响;(2)我国地理可照时数与典型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极显著相关,复相关系数在0.610 0~0.804 3,正相关因子为海拔高度和水平曲率,负相关因子为坡度、地形起伏度、剖面曲率和地表粗糙度;(3)不同地形因子的空间尺度效应存在差异,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均非常敏感,坡度和地形起伏度次之,海拔、地表粗糙度和地形阴影相对较弱;(4)地理可照时数模拟结果随空间分辨率的减小而增大,1月增幅在8.2%~38.9%,7月增幅在5.9%~17.6%,标准差和冬夏季节差异值均随空间分辨率的减小而减小,空间异质性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可照时数 尺度效应 数字高程模型 空间分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娇 刘春霞 李月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4-341,共8页
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以ArcGIS软件为平台,结合2000—2015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应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为干扰空间分布特征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 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以ArcGIS软件为平台,结合2000—2015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应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为干扰空间分布特征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各项服务功能中,食物生产功能价值逐渐下降,娱乐文化功能价值逐渐增加,其余的各项服务功能价值都是先增加后减少,生态服务价值总量是先增加后减少,2010年达到最大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值区集中于各区县建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林地分布区域;三峡库区(重庆段)人为干扰度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由东向西逐渐增强;人为干扰与与粮食生产功能价值呈正相关,与废物处理功能价值不相关,与其余各项功能价值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变化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周梦甜 李军 朱康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187,共6页
基于1998-2012年SPOT VEGETATION/NDVI数据,研究近15年来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特征。通过时滞相关分析法,分析研究区不同地区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总体植被覆盖率偏低,极低植被区分布较广,主要位于新疆东... 基于1998-2012年SPOT VEGETATION/NDVI数据,研究近15年来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特征。通过时滞相关分析法,分析研究区不同地区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总体植被覆盖率偏低,极低植被区分布较广,主要位于新疆东南大部以及内蒙古西北部;(2)西北地区退化区所占西北总面积比例小,主要位于新疆阿尔泰山脉周边、天山山脉以南和塔里木盆地以北。改善区范围分布分散,其中轻微改善区主要位于新疆天山周边、准格尔盆地边缘及甘肃东部;(3)年尺度来看,西北各地区NDVI年均值均出现缓慢增长的趋势,新疆、青海NDVI的年均值保持相对稳定;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NDVI的年均值在此期间先增加而后减少,起伏波动较大。月尺度,西北各地区NDVI多年平均月值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与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密切相关;(4)西北各地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年际相关性不大,而年内相关性显著。新疆、宁夏NDVI对气温、降水不具有滞后性,而甘肃NDVI对气温具有明显滞后一个月的性质,青海地区NDVI对气温、降水的滞后性不明显,而内蒙古西部地区NDVI对气温具有明显滞后性而对降水具有及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MVC最大合成法 SPSS 时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法的岩溶石漠化区土地质量评价——以毕节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才军 游泳 +1 位作者 左太安 孙德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8-222,共5页
毕节试验区属典型的生态环境岩溶脆弱区,山高坡陡,宜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石漠化严重。2008年在全国石漠化严重的8省(区、市)启动实施了100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其中毕节地区8个县市全部被划为治理示范点。研究以石漠化严重的毕... 毕节试验区属典型的生态环境岩溶脆弱区,山高坡陡,宜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石漠化严重。2008年在全国石漠化严重的8省(区、市)启动实施了100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其中毕节地区8个县市全部被划为治理示范点。研究以石漠化严重的毕节试验区为例,选择与石漠化最为密切的自然干扰因子、社会干扰因子和石漠化景观格局因子,构建岩溶地区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熵权灰色关联法,对毕节试验区8个县市进行土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毕节试验区土地质量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是威宁县>金沙县>黔西县>毕节市>赫章县>织金县>大方县>纳雍县。土地质量水平较好的是威宁县和金沙县;土地质量水平一般的为黔西县、毕节市、赫章县、织金县、大方县和纳雍县。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质量评价 石漠化 熵权灰色关联法 毕节试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理论建构与学术意义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万民 汪洋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6,共8页
针对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及城乡规划工程实践缺乏专属方法论建构的基本状况,以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为突破口,通过对典型城市规划流程的信息论分析和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趋势的总结,提出了山地人居环境信息图谱学术概念。基于此,在融合人居环境科... 针对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及城乡规划工程实践缺乏专属方法论建构的基本状况,以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为突破口,通过对典型城市规划流程的信息论分析和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趋势的总结,提出了山地人居环境信息图谱学术概念。基于此,在融合人居环境科学及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山地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理论的基本框架,认为山地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是三大模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三大层次(宏观、中观、微观)、三种类型(征兆图谱、诊断图谱、实施图谱)和三种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时空综合维度)的融贯综合。基于学科方法论重要性的认识,从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和地域实践意义三个层面总结了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理论提出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 地学信息图谱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a新疆不同类型植被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0
14
作者 周梦甜 李军 朱康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9-787,共9页
为了研究新疆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地带性划分的植被类型作为研究对象,1998-2012年为时间尺度,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数学统计方法,分析了新疆各地带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残差插值"的方法,模... 为了研究新疆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地带性划分的植被类型作为研究对象,1998-2012年为时间尺度,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数学统计方法,分析了新疆各地带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残差插值"的方法,模拟了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利用SPOT VGT/NDVI数据以及气候数据(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分析了5个不同地带植被的动态变化、年际变化和生长季内各月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新疆各地带植被覆盖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温带北部草原地带高植被区和浓密植被区的范围较广,植被覆盖度较高,而高寒荒漠地带的极低植被区占该地带面积的一半以上,且植被覆盖度最低。(2)新疆各地带植被覆盖在近15 a间呈波动增加的趋势,5个地带的植被覆盖均有所改善,其中,高寒荒漠地带和暖温带半灌木、灌木地带的植被覆盖改善较为明显,其余3个地带均有少部分地区出现轻微改善现象。(3)温带半灌木、矮乔木荒漠地带,暖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和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4-10月的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而温带北部草原地带、高寒荒漠地带对应的平均气温则出现下降趋势。5个地带的降水量在该时段内均表现为下降趋势。(4)基于年际尺度,新疆各地带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基于月尺度,各地带植被NDVI受降水量的影响比气温大。同时,仅有暖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植被NDVI与气温存在1个月的滞后性,其余4个地带对气温和降水均不存在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地带分区 NDVI 气候因子 滞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