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部位起搏器植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与同步性 被引量:15
1
作者 韩莹 敖梦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31-835,共5页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器植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并研究两种技术的一致性。资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7年5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永久性心脏双腔起...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器植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并研究两种技术的一致性。资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7年5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永久性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27例,并根据起搏器植入部位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2D-STI和RT-3DE获取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纵向应变及同步性参数,并分析同步性参数左心室18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p-SD)与左心室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末期容积时间的标准差占心动周期的百分比(Tmsv-16-SD%)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术后LVEF较术前显著减低(P<0.05)。RVA组术后左心室心尖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两组术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其中RVA组较RVOT组增大更为显著,Tp-SD、左心室18节段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左心室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期容积时间的最大差、左心室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期容积时间最大差占心动周期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性参数Tp-SD与Tmsv-16-SD%参数呈显著正相关(r=0.775,P<0.001)。结论两组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均较术前减低。RVA组及RVOT组术后均引起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但RVOT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组。2D-STI和RT-3DE均可定量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且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超声心动描记术 斑点追踪成像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超声和肌电生理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2
作者 胡丽蓉 冉海涛 +2 位作者 胡丽娜 姚宗兰 张理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32-1536,共5页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和肌电生理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femal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FSUI)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77例FSUI患者(病例组)和41例健康体检女性(对照组)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观察静息时膀胱颈有无漏斗形成...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和肌电生理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femal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FSUI)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77例FSUI患者(病例组)和41例健康体检女性(对照组)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观察静息时膀胱颈有无漏斗形成、静息至Valsalva动作后膀胱颈、膀胱后角及近端尿道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经盆底肌电生理检查评估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疲劳度情况;并进行比较及分析各参数与是否发生FSUI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静息时膀胱颈漏斗形成率、静息至Valsalva动作后膀胱颈y轴位移(Δy)、静息时膀胱后角(α)、Valsalva动作后膀胱后角(β)、近端尿道旋转度(γ)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静息至Valsalva动作后膀胱颈x轴位移(Δx)略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疲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异常率均较高。以盆底超声检查联合肌电生理检查各参数为自变量,对是否发生FSUI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发生FSUI显著相关的参数为Δy(OR=5.444,95%CI=1.009-29.381,P=0.049)、膀胱颈漏斗形成(OR=2.789,95%CI=1.144-6.803,P=0.024)、Ⅰ类肌纤维肌力(OR=0.372,95%CI=0.150-0.924,P=0.033)。结论:盆底超声检查可实时动态观察FSUI患者盆底解剖学变化,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盆底肌电生理检查能早期有效评估女性盆底肌功能,其指标异常甚至可在FSUI症状出现之前被检出,指导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二者结合可从解剖学和电生理学两方面对FSUI患者的盆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FSUI的预测、诊断、临床分型及治疗方式选择指导中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超声检查 盆底肌电生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黑色素脂质纳泡的制备及体外多模态显像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亮 姚元志 +6 位作者 杨珂 王颖 曹阳 汪朝霞 王志刚 李崇雁 王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58-1462,共5页
目的制备一种包载黑色素的多模态脂质纳泡(MNBs)造影剂,观察其体外超声、光声、MR显影效果。方法采用三氯甲烷注入—冷冻干燥—全氟丙烷充气法制备MNBs和普通脂质纳泡(NBs),检测MNBs的一般特性(形态、粒径、黑色素装载量、稳定性),对不... 目的制备一种包载黑色素的多模态脂质纳泡(MNBs)造影剂,观察其体外超声、光声、MR显影效果。方法采用三氯甲烷注入—冷冻干燥—全氟丙烷充气法制备MNBs和普通脂质纳泡(NBs),检测MNBs的一般特性(形态、粒径、黑色素装载量、稳定性),对不同浓度MNBs进行体外超声、光声、MR成像并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 MNBs形态规则,粒径分布均匀,透射电镜显示MNBs成功包裹黑色素颗粒。黑色素的载药量为90.53μg/mg。体外显影实验示随MNBs和NBs浓度的增加,超声造影效果明显增强,MNBs和NBs的超声造影表现无明显差异,相对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MNBs浓度的增加,光声和MRI显影效果增强,NBs无光声和MRI显影效果。结论成功制备出一种包载黑色素的多模态脂质纳泡造影剂,可明显增强超声、光声、MR显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纳泡 黑色素 超声检查 光声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